刘良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擅长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对甲状腺肿瘤、喉癌、下咽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涎腺肿瘤、咽旁颞下窝及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颈深间隙及纵膈严重感染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良发,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8月-2005年8月在英国MRC Institute of Hearing Research 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2月-4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头颈外科GB Ong奖学金访问学者。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对甲状腺肿瘤、喉癌、下咽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涎腺肿瘤、咽旁颞下窝及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颈深间隙及纵膈严重感染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展开
  • 右耳一直耳鸣怎么解决

    耳鸣需明确原因针对性处理,耵聍栓塞要由专业医生用工具取出;噪声暴露则需脱离噪声环境,长期暴露可辅助用药;耳部疾病中中耳炎用抗生素等治疗,梅尼埃病发作期安静休息并对症处理;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要控制血压,糖尿病要控制血糖。还需进行听力检查、耳部影像学检查等就医检查项目,并长期监测耳鸣及基础疾病指标,儿童要关注耳部症状对其生活学习的影响。 一、明确耳鸣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一)耵聍栓塞 情况说明:外耳道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可形成栓塞,刺激鼓膜引起耳鸣。 处理方式:由专业医生使用专业工具将耵聍取出,对于较硬的耵聍可先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再取出。儿童要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外耳道及鼓膜。 (二)噪声暴露 情况说明: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时间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容易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耳鸣。 处理方式:立即脱离噪声环境,短时间的耳鸣一般可逐渐自行缓解。对于长期噪声暴露导致的耳鸣,要避免再次接触噪声,可适当使用营养神经、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辅助恢复,如年龄较大的成年人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相关药物,但儿童要谨慎用药,优先通过脱离噪声环境等非药物方式处理。 (三)耳部疾病 中耳炎: 情况说明:急慢性中耳炎都可能伴有耳鸣症状,中耳炎会引起中耳腔的炎症、积液等情况影响声音传导。 处理方式:急性期中耳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成年人可根据病情使用相应抗生素,但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可使用耳部局部药物如抗生素滴耳液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朵。 梅尼埃病: 情况说明:这是一种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 处理方式:发作期需安静休息,可使用前庭抑制剂等药物缓解症状,如成年人可短期使用相关药物,儿童一般不首选药物治疗,多采取休息等对症处理,同时要注意饮食,低盐饮食等。 (四)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 情况说明:高血压可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耳鸣。血压波动时耳鸣症状可能会有变化。 处理方式: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及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水平,对于伴有耳鸣的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是缓解耳鸣的关键,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时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糖尿病: 情况说明: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累及内耳时可导致耳鸣。 处理方式: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以及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对于伴有耳鸣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同时可进行改善微循环等辅助治疗,儿童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运动的合理安排,遵循儿科糖尿病管理原则。 二、就医检查与监测 (一)就医检查项目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等,可明确听力损失情况以及中耳功能状态,有助于判断耳鸣是否与听力损失相关。 耳部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等,可帮助排查耳部是否有结构异常,如肿瘤、畸形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耳部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 (二)长期监测 定期监测耳鸣情况以及相关基础疾病的指标,如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等。对于儿童要关注其耳部症状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如是否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025-10-13 13:18:43
  • 鼻子通气但闻不到味道怎么回事

    鼻子通气但闻不到味道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鼻腔结构中嗅区问题、嗅神经损伤或病变、大脑嗅觉中枢病变、全身性疾病影响(如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的相关情况,如儿童先天性嗅神经发育异常或感染后暂嗅问题,老年人因自身衰退及合并疾病致嗅减退,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致嗅觉改变等。 一、鼻腔结构与嗅觉的关系 鼻子通气但闻不到味道,首先要考虑嗅觉相关结构的问题。鼻腔是嗅觉感知的起始部位,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要到达嗅区才能被感知。嗅区黏膜上分布着嗅神经,气味分子溶解在嗅区黏液中刺激嗅神经,进而将信号传导至大脑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如果鼻腔结构无明显堵塞,但嗅区出现问题,比如嗅区黏膜病变,可能影响气味分子的接触和嗅神经的功能。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嗅区黏膜,导致嗅觉异常,但通气尚可。 二、嗅神经相关因素 1.嗅神经损伤:头部外伤可能导致嗅神经损伤,患者鼻腔通气正常,但嗅神经传导受阻,无法将气味信号有效传递至大脑。比如车祸等导致的头部外伤,嗅神经可能在颅底骨折等情况下受损,引起嗅觉丧失而通气正常。 2.嗅神经病变: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嗅神经,如帕金森病等。在疾病早期,可能先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而鼻腔通气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病变干扰了嗅神经的正常功能和信号传导通路。 三、大脑嗅觉中枢问题 大脑嗅觉中枢出现病变也会导致鼻子通气但闻不到味道。例如,脑部肿瘤压迫嗅觉中枢,或者脑部血管病变影响嗅觉中枢的血液供应和正常功能,此时鼻腔通气通常不受限,但嗅觉无法正常感知。像垂体瘤等脑部肿瘤,如果压迫到相关的嗅觉中枢区域,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四、全身性疾病影响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在感染恢复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嗅觉减退或丧失,而鼻腔通气已恢复。这是因为病毒可能侵犯嗅神经或嗅区黏膜,虽然鼻腔通气功能恢复,但嗅觉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例如,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短暂的嗅觉障碍。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甲状腺激素对身体的代谢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能导致嗅区黏膜代谢异常等,引起嗅觉减退,而鼻腔通气一般不受影响。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鼻子通气但闻不到味道,可能与先天性嗅神经发育异常有关。比如一些先天性疾病导致嗅神经发育不全,但鼻腔结构正常。另外,上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部分儿童在病毒感染后也可能出现暂时性嗅觉问题,需要密切观察其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嗅觉系统仍在发育中,恢复能力可能与成人不同。 2.老年人:老年人嗅觉功能本身有衰退趋势,同时可能合并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能累及嗅神经,导致嗅觉减退,而鼻腔通气可能因鼻部的一些良性病变(如鼻息肉早期等)未出现明显堵塞。老年人要关注自身血糖情况以及全身健康状况对嗅觉的影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嗅觉改变,这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虽然鼻腔通气通常不受影响,但嗅觉可能减退或异常。这是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对嗅觉相关的生理过程产生影响,一般在分娩后可能会逐渐恢复,但也需要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

    2025-10-13 13:17:05
  • 常年鼻子不通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鼻子常年不通气的原因包括鼻部疾病(如慢性鼻炎的感染、局部因素及鼻窦炎的感染阻塞、过敏因素)、全身因素(如过敏性疾病中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体质及内分泌因素中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其他因素(如职业性因素的粉尘或化学物质刺激、先天性因素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一、鼻部疾病相关原因 1.慢性鼻炎 感染因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可演变为慢性鼻炎。例如,病毒感染后,鼻腔黏膜防御功能下降,细菌易趁机滋生,导致鼻腔黏膜持续炎症反应,出现常年鼻子不通气的情况。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引发慢性鼻炎,且若家长护理不当,病情易迁延不愈。 局部因素: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会影响鼻腔通气,长期可导致鼻黏膜损伤、炎症持续存在,引起常年鼻子不通气。另外,鼻腔用药不当,如长期滥用鼻减充血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出现鼻黏膜充血、肿胀,导致鼻子不通气。 2.鼻窦炎 感染与阻塞:鼻窦窦口阻塞后,易引发鼻窦炎症,且炎症不易消退。例如,鼻息肉、鼻甲肥大等可阻塞窦口,使鼻窦内引流不畅,细菌等病原体滋生,导致鼻窦黏膜持续炎症,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长期可造成常年鼻子不通气。儿童鼻窦炎多与腺样体肥大相关,腺样体肥大会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影响鼻窦引流,从而引发鼻窦炎并导致长期鼻塞。 过敏因素:变应性鼻窦炎也较为常见,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鼻腔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子不通气,且病情可持续较长时间,若未脱离过敏原或规范治疗,可常年存在。 二、全身因素相关原因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约有40%-80%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鼻腔与支气管黏膜相延续,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过敏原可同时引起支气管及鼻腔黏膜过敏反应,导致鼻腔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出现鼻子不通气,且哮喘患者若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病情相互影响,可常年存在鼻塞症状。 过敏性体质:本身为过敏性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全身免疫系统被激活,鼻腔黏膜作为呼吸道的起始部位,首当其冲出现过敏反应,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引起常年鼻子不通气。不同年龄的人过敏性体质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反复揉鼻、打喷嚏等,成人则可能更易因接触特定过敏原出现鼻塞等症状。 2.内分泌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全身代谢减慢,鼻腔黏膜也会出现水肿,引起鼻子不通气,这种情况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较为常见,且病情往往呈慢性过程,若甲状腺功能未得到有效纠正,可常年存在鼻塞症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更需关注甲状腺功能变化对鼻腔通气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1.职业性因素 粉尘或化学物质刺激:长期处于粉尘环境(如煤矿、石材加工等行业)或接触化学物质(如甲醛等)的人群,鼻腔黏膜易受到刺激,发生炎症反应,出现鼻黏膜充血、肿胀,导致鼻子不通气。这类人群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长期接触刺激物,鼻腔炎症难以消退,可常年存在鼻塞问题。 2.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患儿出生后即出现鼻塞,严重影响呼吸,需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若未及时治疗,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长期存在鼻子不通气的情况。

    2025-10-13 13:15:37
  • 耳洞出血怎么办

    耳洞出血后先保持冷静,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压迫止血,然后判断出血严重程度,轻微出血清洁耳洞、避免刺激;中度出血再次压迫观察,严重出血立即就医。要选择正规场所打耳洞,打耳洞后做好护理,包括保持干燥清洁、观察恢复情况、避免过敏原。 一、初步处理措施 1.保持冷静:首先不要惊慌,稳定情绪有助于更好地处理耳洞出血情况。 2.压迫止血: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轻压耳洞出血部位,一般压迫5-10分钟,通过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对于儿童来说,要轻柔操作,避免因哭闹挣扎导致压迫不准确或加重损伤。不同年龄的人群,压迫力度和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儿童皮肤相对娇嫩,压迫力度宜稍轻,时间可稍短但需密切观察。 二、判断出血严重程度 1.轻微出血:仅为少量渗血,出血可自行停止,耳洞局部无明显肿胀、疼痛加剧等情况。这种情况常见于刚打耳洞后短时间内的少量出血,一般是创面小血管少量渗血。 2.中度出血:出血相对较多,但通过压迫等初步处理后可止血,耳洞周围有轻度肿胀,可能有轻微疼痛,但无明显头晕等全身症状。可能是打耳洞时损伤了稍大的血管,但未造成严重损伤。 3.严重出血:出血量大,压迫止血效果不佳,耳洞周围肿胀明显,疼痛剧烈,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这种情况较少见,可能是打耳洞时损伤了较大血管,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三、不同情况的后续处理 1.轻微出血 清洁耳洞: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对耳洞周围进行清洁,注意消毒时动作轻柔,避免再次刺激耳洞。对于儿童,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温和消毒剂,清洁时安抚儿童情绪,防止其抵触。清洁频率可每天1-2次。 避免刺激:短期内避免耳洞接触水,防止感染。儿童的话要注意防止其用手抓挠耳洞,可给儿童戴上合适的手套或进行适当约束,减少对耳洞的刺激。 2.中度出血 再次压迫观察:如果再次出现出血,继续压迫止血,并观察止血效果和耳洞情况。同时可适当抬高耳朵,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抬高耳朵时要注意姿势舒适,避免引起不适。 就医评估:如果多次压迫后仍出血不止或肿胀持续加重,应及时带至医院就诊,由医生进一步处理,医生可能会进行局部消毒、包扎等处理。 3.严重出血 立即就医:严重出血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在前往医院途中继续压迫止血。对于儿童,要平稳运送,避免颠簸加重出血和损伤。 医院处理: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可能会采取缝合等措施来止血和修复损伤。在医院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和治疗,儿童则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医生安抚儿童情绪。 四、预防耳洞出血及相关注意事项 1.选择正规场所打耳洞: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打耳洞都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场所,以减少感染和损伤血管导致出血的风险。正规场所的操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更好地掌握打耳洞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打耳洞后的护理 保持干燥清洁:按照上述清洁和避免接触水等要求进行护理,特别是儿童,家长要监督好护理过程。 观察恢复情况:定期观察耳洞周围情况,包括是否有红肿、疼痛、出血等变化。儿童的话家长要更频繁地观察,因为儿童自我表达可能不准确,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避免过敏原: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群(包括儿童),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防止因过敏导致耳洞局部不适,间接引起出血等情况。

    2025-10-13 13:13:56
  • 睡觉时一个鼻子不通怎么回事

    睡觉时长期一个鼻子不通气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鼻中隔偏曲和体位变化;病理性因素有鼻腔炎症(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腔肿物(如鼻息肉、鼻腔乳头状瘤)、腺样体肥大;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系统变化和环境因素,长期出现此情况建议及时就医通过鼻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 (一)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由多块软骨和骨组成,若发育过程中或因外伤等原因导致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就可能引起单侧鼻腔通气不畅。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儿童时期若有鼻部外伤等情况可能影响鼻中隔发育,成人也可能因外伤等导致鼻中隔偏曲。 (二)体位变化 人在睡觉时,如果长时间保持某一体位,可能会导致一侧鼻腔下鼻甲受到重力影响,出现暂时性充血肿胀,进而引起单侧鼻子不通。例如长期右侧卧位睡觉,可能会导致右侧鼻腔通气相对不畅,这种情况在所有人群中都可能发生,一般改变体位后可有所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一)鼻腔炎症 1.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普通感冒初期,可出现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早期可能表现为单侧鼻腔先出现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双侧都不通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患急性鼻炎。 2.慢性鼻炎: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多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等原因引起,鼻腔黏膜呈慢性炎症状态,可出现单侧或双侧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慢性肥厚性鼻炎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鼻腔黏膜和鼻甲增生肥厚,多为持续性单侧或双侧鼻塞,成人较为常见,但儿童也可能患病,比如长期受炎症刺激等因素影响。 3.变应性鼻炎:也就是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出现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等,可导致单侧或双侧鼻塞,儿童和成人都可能发病,春秋季等过敏原活跃季节症状更易发作。 (二)鼻腔肿物 1.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特征。鼻息肉逐渐增大时可引起单侧或双侧鼻塞,随着息肉增大,鼻塞症状会逐渐加重,成人多见,但儿童也有患病可能,比如存在遗传等因素时。 2.鼻腔乳头状瘤:是鼻腔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单侧发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阻塞鼻腔引起通气不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成人多见。 (三)腺样体肥大 多见于儿童,腺样体因炎症反复刺激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可引起鼻塞,多为持续性鼻塞,还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张口呼吸等症状,儿童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腺样体肥大症状可能加重。 三、其他因素 (一)内分泌系统变化 女性在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鼻黏膜充血、肿胀,导致单侧或双侧鼻子不通气,一般在分娩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症状可缓解。 (二)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中,如空气中含有大量粉尘、有害气体等,可刺激鼻腔黏膜,引起鼻腔黏膜炎症反应,导致鼻子不通气,各年龄段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儿童由于呼吸道黏膜更娇嫩,受影响可能更明显。 如果睡觉时长期出现一个鼻子不通气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通过鼻内镜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3 13:12: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