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耳垂里有硬疙瘩要紧吗

    耳垂里有硬疙瘩可能是皮脂腺囊肿、瘢痕疙瘩、脂肪瘤、淋巴结肿大等情况。需观察硬疙瘩大小、质地等变化,避免刺激,若硬疙瘩短时间迅速增大、伴疼痛红肿破溃或长期不消退有异常变化要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检查明确性质并采取相应处理,特殊人群就医要告知情况。 一、耳垂里有硬疙瘩的常见情况及是否要紧的判断 (一)皮脂腺囊肿 1.成因:主要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中若不注意耳部清洁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表现:耳垂部位可出现圆形肿物,中等硬度,有弹性,表面光滑,与皮肤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等表现。通常情况下,较小的皮脂腺囊肿本身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反复感染或增大明显则需要关注。 (二)瘢痕疙瘩 1.成因:多与个体的瘢痕体质有关,若耳部曾有外伤等情况,如打耳洞等,就可能引发瘢痕疙瘩。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因打耳洞等操作引发瘢痕疙瘩,有瘢痕体质的人群风险更高。 2.表现:耳垂部位出现隆起的硬疙瘩,颜色可能较红,质地坚硬,可呈蟹足状向外生长。一般会逐渐增大,可能伴有瘙痒等不适,这种情况如果不干预可能会持续发展,需要重视。 (三)脂肪瘤 1.成因: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诱因,但整体健康状况可能有一定影响。 2.表现:耳垂处的脂肪瘤一般表现为质地柔软的肿块,但也有部分脂肪瘤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通常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较小的脂肪瘤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增大或有异常变化需留意。 (四)淋巴结肿大 1.成因:耳部周围组织的炎症等情况可引起耳垂部位淋巴结肿大,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耳部相关炎症疾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生活中耳部卫生状况等可能影响,如不注意耳部清洁导致炎症发生进而引发淋巴结肿大。 2.表现:可摸到耳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质地可硬可软,伴有疼痛等表现时多提示有炎症,若只是单纯肿大无其他不适可能是慢性的。一般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在炎症控制后可能消退,但若持续异常肿大需进一步排查。 二、应对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观察与随访 对于发现耳垂里有硬疙瘩的情况,首先要观察硬疙瘩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红肿疼痛等变化。如果硬疙瘩较小,无明显不适,可先定期随访观察其变化情况。比如每1-2个月观察一次大小等变化,儿童观察时要更加细致,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家长多留意外观及有无异常表现。 (二)避免刺激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要注意避免对耳垂部位的硬疙瘩进行挤压、揉搓等刺激。因为挤压可能会导致感染加重(如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瘢痕疙瘩增大等不良后果。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看护,防止儿童无意识地搔抓或挤压耳垂部位。 (三)及时就医 如果硬疙瘩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或者伴有疼痛、红肿、破溃等表现,或者硬疙瘩长期不消退且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检查手段明确硬疙瘩的性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对于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的可能需要先抗感染治疗,然后考虑手术切除;对于瘢痕疙瘩可能需要采取药物注射、激光等治疗方法;对于淋巴结肿大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就医时要提前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医生采取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2025-10-20 16:05:50
  • 急性鼻炎与慢性鼻炎的区别

    鼻炎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病因不同,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慢性鼻炎可由急性鼻炎迁延等所致;症状上急性鼻炎病程短有相应初期及全身症状,慢性鼻炎病程长有不同类型表现;体征有区别;治疗上急性鼻炎以支持对症等为主,慢性鼻炎单纯性用鼻用激素等,肥厚性先药物后手术;预后急性鼻炎多数可愈但可致并发症,慢性鼻炎易复发难根治。 一、病因方面 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寒冷、过度疲劳等因素可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诱发急性鼻炎。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中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等情况易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慢性鼻炎:可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另外,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用药不当(长期滥用鼻减充血剂)、职业及环境因素(长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等也可引发慢性鼻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的人群、有鼻腔结构异常或全身慢性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症状方面 急性鼻炎:病程较短,初期表现为鼻内干燥、灼热感、痒感、酸痛不适和喷嚏,继而出现鼻塞、水样鼻涕、嗅觉减退和闭塞性鼻音,继发细菌感染后,鼻涕变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全身症状因个体而异,多数人有全身不适、倦怠、头痛和发热等,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可出现高热、惊厥,还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慢性鼻炎: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稳定。慢性单纯性鼻炎表现为间歇性、交替性鼻塞,鼻涕一般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鼻涕,可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慢性肥厚性鼻炎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可伴有嗅觉减退、耳鸣、听力减退、咽干、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三、体征方面 急性鼻炎:初期鼻黏膜充血、干燥,继而黏膜肿胀,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初期为清水样,后期可为脓性。 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可见鼻黏膜肿胀,下鼻甲表面光滑、柔软、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移开探针后凹陷很快复原,对血管收缩剂敏感;慢性肥厚性鼻炎可见鼻黏膜肥厚,下鼻甲黏膜增生、肥厚,鼻甲骨肥大,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探针轻压无凹陷或有凹陷但不易复原,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四、治疗方面 急性鼻炎: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可应用减充血剂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早期治疗;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小儿患者需特别注意症状观察,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其他问题,由于小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谨慎,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如保证充足休息、多饮水等。 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等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一般先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五、预后方面 急性鼻炎: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可在7-10天内痊愈,预后较好。但若患者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鼻炎,或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炎等并发症。小儿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影响呼吸及睡眠,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等。 慢性鼻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相对困难,若能积极去除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可改善症状,但较难完全根治,需长期关注鼻腔情况,注意避免诱发因素。

    2025-10-20 16:01:17
  • 鼻毛变白是怎么回事

    鼻毛变白的原因包括自然衰老、遗传、疾病、营养和精神因素。自然衰老致黑素细胞产黑色素能力下降;遗传使有家族毛发早白倾向者易早现;疾病方面白化病先天不能合成黑色素,白癜风破坏鼻部皮肤黑素细胞,其他慢性病也可影响;营养上缺乏维生素或营养不良影响黑素合成;精神因素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干扰黑素合成。 一、自然衰老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都会逐渐衰退,毛囊中的黑素细胞功能也不例外。黑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使毛发呈现出正常的颜色。随着年龄增加,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能力逐渐下降,鼻毛就会变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头发会变白一样,一般从35岁左右可能就会逐渐出现鼻毛变白的情况,这是身体衰老在毛发上的一种体现,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会逐渐升高。 二、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鼻毛变白。如果家族中有较早出现毛发变白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出现鼻毛变白的时间可能也会相对较早。比如家族中的长辈在较年轻时就出现大量白发,那么其后代出现鼻毛变白的概率可能会比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要高。遗传因素影响着黑素细胞的功能和毛发色素的代谢等过程,从而导致鼻毛变白,这种情况在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三、疾病因素 1.白化病: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机体不能合成黑色素,患者全身的毛发包括鼻毛都会呈现白色,同时可能伴有眼部的一些异常表现,如视力低下等。患者从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毛发白色的特征,这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合成黑色素所致。 2.白癜风:如果鼻部皮肤患有白癜风,病变部位的黑素细胞遭到破坏,影响了鼻毛毛囊中黑素细胞的功能,也可能导致鼻毛变白。白癜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表现为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色素脱失斑,当累及鼻部皮肤时,就可能影响到鼻毛的颜色。 3.其他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恶性贫血、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或机体的营养状态等,从而导致鼻毛变白。例如恶性贫血患者由于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可能会影响黑素细胞的正常代谢,进而出现毛发变白包括鼻毛变白的情况;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机体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出现毛发颜色改变。 四、营养因素 1.缺乏维生素:长期缺乏维生素B12、维生素B6、铜、锌等营养素可能会影响黑素的合成。维生素B12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对黑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铜、锌等微量元素是黑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酶成分,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影响黑素的合成,从而导致鼻毛变白。例如长期素食的人群,如果饮食中不能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12摄入,就容易出现这类营养素缺乏的情况,进而可能引起鼻毛变白。 2.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机体处于一种消耗状态,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毛囊黑素细胞正常合成黑色素的需求,也会导致鼻毛变白。比如一些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影响了毛发的正常色素代谢,出现鼻毛变白的现象。 五、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会干扰黑素的合成过程,导致鼻毛变白。精神因素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产生影响,长期的精神应激会通过神经递质等途径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毛发颜色改变。

    2025-10-20 15:58:42
  • 喉咙里老感觉有点堵是什么原因

    喉咙里老感觉有点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咽部疾病(如慢性咽炎、咽部肿瘤)、喉部疾病(如喉部炎症、喉部肿瘤)、食管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肿瘤)以及心理因素等。不同疾病有不同的相关因素,如慢性咽炎与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等有关,咽部肿瘤与遗传及不良刺激等有关,喉部炎症与感染、用声过度等有关,喉部肿瘤与长期不良刺激等有关,胃食管反流病与肥胖、高脂饮食等有关,食管肿瘤与不良刺激、遗传等有关,心理因素与长期精神压力大等有关,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有高危因素人群要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 一、咽部疾病相关原因 1.慢性咽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用嗓人群(如教师、歌手等)发病率相对较高。 发病机制: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慢性炎症分泌物刺激、长期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粉尘或化学物质等引起。咽部黏膜及淋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状态,会有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等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喉咙里老感觉堵的症状,常伴有咽部异物感、痒感、灼热感等。 2.咽部肿瘤 年龄因素:不同肿瘤好发年龄不同,如咽部良性肿瘤多见于中青年,而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 发病机制:良性肿瘤可能与局部组织异常增生有关,恶性肿瘤则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刺激(如吸烟、酗酒、病毒感染等)相关。肿瘤生长会占据咽部空间,引起咽部堵塞感,还可能伴有咽部疼痛、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等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堵塞感会逐渐加重。 二、喉部疾病相关原因 1.喉部炎症 年龄与生活方式:儿童喉部黏膜较疏松,易发生急性喉炎,多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过度用声等引起;成年人喉部炎症可能与用声过度、接触刺激性气体等有关。 发病机制:喉部黏膜炎症时会出现充血、水肿,影响喉部正常通气及发声功能,导致喉咙有堵塞感,同时可能伴有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 2.喉部肿瘤 年龄因素:喉部良性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 发病机制:同样与长期不良刺激等因素相关,肿瘤生长会使喉部空间受限,引起喉咙堵塞感,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三、食管疾病相关原因 1.胃食管反流病 年龄与生活方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妊娠等人群易患。 发病机制: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痉挛或炎症反应,可导致喉咙有堵塞感,常伴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尤其在平卧或弯腰时症状易加重。 2.食管肿瘤 年龄因素:食管良性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 发病机制:与食管黏膜长期受不良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肿瘤阻塞食管腔,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喉咙堵塞感,随着肿瘤增大,吞咽困难症状逐渐明显。 四、心理因素相关原因 1.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发生,但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焦虑的人群更易出现。 发病机制:长期的心理应激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咽部及喉部的感觉神经,产生喉咙堵塞感,但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患者可能还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且症状往往会随情绪变化而波动。 如果出现喉咙里老感觉有点堵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喉镜、胃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等,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2025-10-20 15:57:42
  • 耳石症怎么好得快

    耳石症好得快的方法包括复位治疗(手法复位和机器辅助复位)、药物辅助(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平衡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头部运动、控制基础疾病等),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治疗及生活方式细节以促进康复。 手法复位:是耳石症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利用重力作用使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对于后半规管耳石症,常用Epley法等;对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有Semont法等。一般经过1-2次手法复位,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明显缓解。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法复位的效果差异不大,但儿童在复位过程中需家长配合保持头部稳定。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复位前需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减少复位过程中的风险。 机器辅助复位:一些医院采用耳石复位仪进行复位,它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头位变换的角度和速度,对于一些手法复位困难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其原理与手法复位类似,都是通过头位的调整使耳石复位。在操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机器辅助复位的耐受性稍差,但在合适的操作下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药物辅助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可改善内耳的微循环,有助于耳石复位后内耳功能的恢复。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可能更有必要,因为这些患者内耳微循环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和出血风险。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可营养内耳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长期耳鸣、听力下降等伴随症状的耳石症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这些伴随症状。儿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范围,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康复训练 平衡训练:在耳石复位后,进行平衡训练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的可能。例如,患者可以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双脚交替站立、单脚站立等训练。不同年龄的患者平衡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平衡感发育不完善,平衡训练要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专人看护,避免摔倒受伤。对于有头晕病史或平衡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平衡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头晕症状加重。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耳石症复发或症状加重。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睡眠的需求不同,儿童一般需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需要7-8小时,老年人需要5-9小时。要为不同年龄的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比如儿童房间要保持安静、舒适的温度和光线,老年人要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饮用刺激性饮品。 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在耳石症治疗后,要避免突然的头部剧烈运动,如快速转头、低头、抬头等动作,这些动作可能会再次诱发耳石移位。对于从事需要频繁头部运动工作的人群,如舞蹈演员、运动员等,在耳石症治愈后要调整工作方式或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复发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一般情况),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颈椎病患者要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控制病情发展,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从而增加耳石症复发的可能性。

    2025-10-20 15:56: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