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鼻窦炎的有哪些

    鼻窦炎分为急性、慢性及特殊类型,急性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病毒或细菌为主有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病程小于十二周;慢性由急性迁延而成病程超十二周有鼻塞黏脓涕嗅觉减退等;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免疫正常者鼻窦有真菌球症状较轻;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免疫抑制者病情凶险有面部肿胀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与过敏相关有过敏表现鼻窦有嗜酸粒细胞浸润等。 一、急性鼻窦炎 急性鼻窦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病原体以病毒或细菌为主。常见症状有鼻塞(因鼻黏膜充血肿胀及分泌物增多导致)、流脓涕(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头痛或局部疼痛(不同鼻窦炎症引发的疼痛部位有差异,如上颌窦炎常表现为颌面部痛,额窦炎多为前额部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12周。 二、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常由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成,病程超过12周。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或间歇性鼻塞、黏脓涕(可擤出或向后流入咽部)、嗅觉减退或丧失,部分患者可有头面部闷胀感,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伴有乏力、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三、特殊类型鼻窦炎 (一)真菌性鼻窦炎 1.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包括真菌球型等,多发生于鼻窦窦口相对宽大、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真菌在鼻窦内定植繁殖形成真菌球,症状相对较轻,可有鼻塞、脓涕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鼻窦内有高密度影等表现。 2.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病情较凶险,多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真菌侵袭鼻窦骨质及周围组织,可出现面部肿胀、疼痛、视力下降、头痛加重等,病情进展快,需紧急处理。 (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与过敏因素相关,患者常伴有过敏病史,如过敏性鼻炎等,鼻窦内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黏稠嗜酸粒细胞性黏液及真菌菌丝,症状除鼻塞、脓涕外,可有明显的过敏相关表现,如鼻痒、打喷嚏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内有高密度影等。

    2025-10-24 14:21:21
  • 儿童有鼻炎怎么办

    儿童鼻炎分为过敏性与非过敏性,过敏性常因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出现鼻痒等症状,非过敏性由感染等致症状各异需专业评估;非药物干预有规避过敏原、定期清洁室内及适龄儿童用生理盐水等鼻腔冲洗;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过敏性用抗组胺药等要注意低龄禁忌,非过敏性针对病因用药;低龄儿童患病家长要谨慎勿用成人药,密切观察严重症状需就医,鼓励适度户外活动避过敏原重视整体健康管理。 一、识别鼻炎类型 儿童鼻炎主要分为过敏性鼻炎与非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鼻炎常因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发,表现为鼻痒、频繁打喷嚏、流清涕等;非过敏性鼻炎可能由感染、理化刺激等导致,症状各有差异,需经专业医生评估以明确具体类型。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控制:规避过敏原,花粉高发季节减少儿童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尘螨、花粉等;定期清洁室内,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维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一般湿度保持在40%~60%。2.鼻腔冲洗:年龄较大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鼻腔炎症及鼻塞等症状,冲洗时要保证方法正确,避免压力过大损伤鼻腔黏膜。 三、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遵循安全合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药物。过敏性鼻炎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但需留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不随意使用不适合的药物;非过敏性鼻炎需针对病因处理,如感染引发的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遵循用药规范,不自行盲目用药。 四、特殊人群提示 低龄儿童患鼻炎时家长需格外谨慎,切勿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成人鼻炎药物。密切观察儿童症状变化,若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同时关注儿童生活方式对鼻炎的影响,鼓励儿童适度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开过敏原高发时段,重视儿童整体健康管理,保障其生长发育不受鼻炎过度影响。

    2025-10-24 14:19:06
  • 中耳炎流脓怎么办

    中耳炎需及时清洁外耳道脓液保持干燥,尽快就医明确病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流脓可能用抗生素,治疗中保持耳部干燥,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患者更需留意相关情况。 就医明确病因 应尽快带患者就医,由医生明确中耳炎的类型及病因。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中耳炎治疗方法有所差异。医生一般会通过耳部检查、听力测试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例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而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患中耳炎,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所以更要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流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但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的抗生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例如,对于儿童急性中耳炎,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由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等因素来决定。 保持耳部干燥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洗头、洗澡时要防止水进入耳道。如果不慎有水进入耳道,可以用干净的棉球轻轻吸干,但同样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对于婴幼儿,在洗澡时可以使用专门的耳部防护用品,减少水进入耳道的风险。同时,要让患者避免用力擤鼻,因为用力擤鼻可能会导致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加重中耳炎的症状。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流脓情况是否减轻、是否出现耳痛加剧、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如果病情没有改善甚至加重,要及时复诊。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更加留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听力情况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察觉,所以家长的密切观察非常重要。例如,如果儿童中耳炎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听力下降等情况,要立即带孩子就医。

    2025-10-24 14:17:36
  • 鼻炎怎么治疗

    鼻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鼻炎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 1.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减轻过敏反应,缓解鼻炎症状。 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 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赛洛唑啉等,可减轻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中药:如鼻炎康、藿胆丸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通窍作用,可缓解鼻炎症状。 2.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剂量,使患者逐渐耐受过敏原,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如卡介菌多糖核酸、胸腺肽等,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3.手术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症状,通过手术切除部分下鼻甲,以改善鼻腔通气。 鼻中隔矫正术:适用于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鼻出血等症状,通过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 4.其他治疗方法: 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缓解鼻塞症状。 物理治疗:如激光、射频、微波等,可改善鼻腔通气,但一般适用于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尽量避免在过敏原浓度高的环境中活动。 保持鼻腔湿润: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长时间吹空调或干燥空气。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鼻炎的发生。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需要注意的是,鼻炎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同时,鼻炎患者应注意鼻腔卫生,避免用力擤鼻、挖鼻等,以免加重鼻腔黏膜损伤。

    2025-10-24 14:15:31
  • 鼻涕出血是何情况

    鼻涕出血有局部因素如鼻腔炎症、外伤、鼻中隔偏曲;全身因素包括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疾病;儿童多因挖鼻等习惯相关需关注鼻腔卫生排查结构异常,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及鼻腔护理,有血液病史人群需遵方案复查及时就医。 一、局部因素导致鼻涕出血 1.鼻腔炎症:如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炎症状态下鼻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且脆性升高,易发生破裂出血。例如干燥性鼻炎常因鼻黏膜干燥、腺体分泌减少,致使黏膜上皮干裂,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出血。 2.鼻腔外伤:挖鼻、用力擤鼻、鼻部受到撞击等外力作用,可直接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出血。儿童因好奇易出现频繁挖鼻行为,进而引发鼻黏膜损伤出血。 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偏曲部位黏膜较薄,长期受气流冲击等刺激,局部黏膜易糜烂、破溃出血。 二、全身因素导致鼻涕出血 1.高血压: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时,鼻腔内小动脉压力升高,血管易破裂出血。尤其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更易诱发鼻涕出血。 2.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影响凝血功能;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可导致凝血因子生成障碍或血小板异常,从而引发鼻腔出血。 3.其他全身疾病:如肝脏疾病可影响凝血因子合成,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及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鼻黏膜出血风险。 三、特殊人群鼻涕出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多与挖鼻等不良习惯相关,家长需留意儿童鼻腔卫生,避免其频繁挖鼻,若反复出血需排查是否存在鼻腔结构异常等问题。 2.老年人:需重点关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 3.有血液病史人群:需严格遵循原发病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若出现鼻涕出血,应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及与原发病的关联。

    2025-10-24 14:12: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