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
为什么会流鼻血
流鼻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鼻外伤、挖鼻、鼻腔异物、鼻部肿瘤、鼻黏膜干燥;全身因素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其他全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一、局部因素 1.鼻外伤 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拳击、摔倒时鼻部着地等,会损伤鼻腔内的血管,导致流鼻血。儿童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鼻外伤相关的流鼻血情况,比如玩耍时碰撞到鼻子。 挖鼻是常见的不良习惯,用力挖鼻会损伤鼻黏膜,使得鼻黏膜下的血管破裂出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经常挖鼻都可能引发流鼻血。 鼻腔异物也是局部因素之一,多见于儿童。异物长期存留在鼻腔内,会刺激鼻黏膜,引起鼻黏膜充血、糜烂,从而导致流鼻血。例如儿童将小玩具、豆类等异物塞入鼻腔。 鼻部的肿瘤,无论是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还是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快,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容易发生破裂出血。比如鼻腔血管瘤,会反复出现鼻出血的症状。 2.鼻黏膜干燥 在干燥的环境中,如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或者长期处于空调房间内,鼻腔黏膜容易失去水分,变得干燥、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鼻黏膜萎缩等生理变化,更容易出现鼻黏膜干燥的情况,进而引发流鼻血。 一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也会引起鼻黏膜干燥。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处于高渗状态,会导致鼻黏膜干燥。 二、全身因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引起流鼻血的全身因素。血压升高时,鼻腔内的小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就容易反复出现流鼻血的情况,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时。 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变脆,也容易发生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流鼻血的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多见。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鼻出血等出血倾向。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鼻黏膜出血后不易止住。 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多种出血表现。儿童白血病患者中,鼻出血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鼻出血且出血不易停止。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肾功能异常时,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流鼻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肾功能衰竭患者也可能出现凝血相关的异常,引发鼻出血。 某些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时会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甚至发生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流鼻血。儿童在患这类传染病时,由于体温变化较大,鼻黏膜对体温变化较为敏感,更容易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2025-10-23 14:42:30 -
耳鸣是什么意思
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且与听觉系统异常神经活动相关分为最为常见的主观性耳鸣及较少见的客观性耳鸣常见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如外耳道耵聍栓塞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等影响耳部血液循环或神经等、其他因素如高噪声环境、耳毒性药物、精神心理因素;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因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及常合并全身性疾病耳鸣发生率高儿童耳鸣需及时排查因影响听力发育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用药、有病史人群要控制基础疾病、高噪声环境工作人群需做好耳部防护。 一、耳鸣的定义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是一种常见的听觉异常症状。 二、产生机制 耳鸣的产生与听觉系统的异常神经活动相关,可能涉及耳蜗、听神经或中枢听觉通路的病变或功能紊乱。例如,耳蜗毛细胞受损、听神经受压迫或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听觉信号的异常处理等,都可能引发耳鸣相关的神经信号异常,从而让人主观感受到异常声音。 三、分类 (一)主观性耳鸣 最为常见,仅患者自身能感知到耳鸣声音,其产生多与内耳、听神经或中枢听觉系统的病变或功能失调有关,如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梅尼埃病、噪声暴露、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均可引发。 (二)客观性耳鸣 较少见,其声音可被他人听到,多因耳部周围组织的血管、肌肉等异常活动产生,比如血管畸形、肌肉痉挛等导致耳部周围出现异常振动,进而产生可被察觉的声音。 四、常见原因 (一)耳部疾病 外耳道耵聍栓塞会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从而引发耳鸣;中耳炎患者中耳腔存在炎症、积液等情况,可干扰正常听觉传导引发耳鸣;梅尼埃病患者内耳平衡和听觉结构受损,常伴随耳鸣症状。 (二)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耳鸣;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损伤耳部神经,导致耳鸣;甲状腺功能异常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波及听觉系统,引发耳鸣。 (三)其他因素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噪声会损伤耳蜗毛细胞,增加耳鸣发生风险;某些药物如部分抗生素(如链霉素)、抗癌药等具有耳毒性,可能导致耳鸣;精神心理因素方面,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干扰神经调节,诱发或加重耳鸣。 五、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 (一)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听觉系统出现退行性变,耳蜗毛细胞等结构功能逐渐下降,且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这些因素均使老年人耳鸣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儿童 儿童耳鸣可能由耳部感染(如中耳炎)、先天性听力问题等引起,需及时排查,因为儿童耳部及听力处于发育阶段,延误治疗可能影响听力发育,导致语言、学习等方面的障碍。 (三)特殊人群 孕妇出现耳鸣时需谨慎用药,因为部分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有耳部病史或全身性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耳鸣复发或加重的风险;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工作的人群,需做好耳部防护,如佩戴耳塞等,减少噪声对耳部的损伤。
2025-10-23 14:39:53 -
耳朵里面疼怎么回事
耳朵疼的原因包括外耳道疾病如急性和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中耳疾病如急性和分泌性中耳炎,其他原因如耳疱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耳部肿瘤,不同原因引发耳朵疼的机制、诱因、症状及好发人群等有所不同。 一、外耳道疾病 1.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多因外耳道皮肤损伤(如挖耳过深、外伤等)后,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者会感到耳朵里面疼,疼痛可呈搏动性,在咀嚼、说话时疼痛可能加重。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肿,有渗出物等。游泳时污水进入外耳道、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等因素易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尤其儿童外耳道皮肤薄嫩,且外耳道较狭窄,更容易因上述因素引发炎症导致耳朵疼。 慢性外耳道炎:多由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不愈、局部刺激(如经常挖耳、外耳道进水等)引起。患者耳朵里面可时有隐痛,耳部有不适感、瘙痒感等。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有脱屑等。 2.外耳道疖肿: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引起,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挖耳、游泳等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是常见诱因。疖肿初起时耳朵里面疼痛明显,呈跳痛,随着疖肿成熟,疼痛可能稍有减轻,但可伴有耳周淋巴结肿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且可能更易有挖耳等不良习惯,相对成人更易发生外耳道疖肿导致耳朵疼。 二、中耳疾病 1.急性中耳炎 多发生于儿童,常因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患者耳朵里面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发热等症状。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平卧位吃奶等易导致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所以儿童急性中耳炎较为常见,且耳朵疼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 2.分泌性中耳炎: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引起。患者可感觉耳朵里面有闷胀感、隐痛,听力可有不同程度下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等因素有关,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导致耳朵疼。 三、其他原因 1.耳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可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导致耳朵里面疼痛,同时可伴有耳部疱疹、面瘫、听力下降等症状。该病毒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机体恢复能力及对并发症的耐受等与成人不同。 2.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咀嚼肌紊乱、关节结构紊乱等原因可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导致耳朵里面疼,尤其在咀嚼、张口、闭口时疼痛可能加重。成年人由于咀嚼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可能更易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而儿童相对少见,但也有因不良咀嚼习惯等导致发病的可能。 3.耳部肿瘤:如外耳道癌、中耳癌等,早期可能表现为耳朵里面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有耳部流血、听力下降等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引起重视,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过儿童相对罕见。
2025-10-23 14:38:00 -
耳朵太贴了怎么让耳朵立起来
对于耳朵太贴想让其立起来的情况,婴儿时期可考虑佩戴矫正器(出生后6-8周内是黄金时期需专业医生指导选合适矫正器并观察反应)和按摩(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正确方法轻柔按摩软骨部分但效果因人而异需长期坚持儿童或成人自我按摩效果相对差),非手术效果不佳时年龄较大儿童或成人可考虑耳廓整形手术(适用情况为非手术效果不佳,手术有风险术前要全面检查充分沟通儿童要等生长发育相对稳定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手术术后密切护理)。 一、非手术方法 (一)佩戴矫正器 对于婴儿时期耳朵太贴的情况,可考虑佩戴耳廓矫正器。一般来说,婴儿在出生后6-8周内是耳廓塑形的黄金时期,此时通过佩戴定制的耳廓矫正器,利用外力逐渐将耳朵塑形使其立起来。这是因为婴儿的耳廓软骨较软,可塑性较强,矫正器可以借助温和的压力改变耳廓的形态。例如,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后早期及时佩戴耳廓矫正器,约80%-90%的婴儿耳廓形态可得到明显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矫正器,并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和方法佩戴,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佩戴后的反应,如是否有皮肤过敏等情况。 (二)按摩 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耳部按摩方法来尝试让耳朵立起来。对于婴儿,用手指轻轻按摩耳朵的软骨部分,从耳朵的根部向顶部缓慢轻柔地按摩,每次按摩数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按摩的原理是通过外力刺激促进耳廓软骨的生长和形态调整。不过,按摩的效果因人而异,而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一定的效果。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伤害婴儿的耳朵。对于儿童或成人,如果耳朵太贴,也可以尝试自我按摩,但效果可能相对婴儿时期会差一些。 二、手术方法 (一)耳廓整形手术 1.适用情况 如果非手术方法效果不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可考虑耳廓整形手术。手术方法有多种,例如软骨切开重塑术等。对于成人来说,耳廓软骨已经相对固定,但通过手术可以对软骨进行切开、重塑,使其达到更理想的立起状态。手术需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整形医生操作。 2.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术后耳廓形态不满意等。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对于成年人,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与医生充分沟通。对于儿童,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心理因素等。一般建议在儿童生长发育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手术,同时要在专业的儿童整形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手术,术后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恢复情况,包括耳部的肿胀、疼痛等症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如保持耳部清洁、避免外力碰撞等。 总之,对于耳朵太贴想让耳朵立起来的情况,首先可以考虑婴儿时期的非手术矫正方法,如佩戴矫正器和按摩等;如果年龄较大或非手术方法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方法,但手术需要谨慎评估和选择。
2025-10-23 14:34:46 -
学会一个动作,耳鸣慢慢缓解,不花钱还有用
吞咽鼓气法通过深吸屏住呼吸紧闭嘴巴用力吞咽并捏住鼻孔鼓气调节中耳气压平衡缓解耳鸣儿童需家长正确指导老人要缓慢进行耳部急性炎症者不宜使用按摩耳周法用双手食指和拇指从耳尖沿耳轮到耳垂再反向按摩耳周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改善耳鸣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糖尿病患者注意力度和时间耳部皮肤破损或炎症区域不适合按摩呼吸调整法找安静舒适环境坐下或躺下慢慢深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放松身体缓解耳鸣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根据病情适度进行孕妇要注意姿势舒适且不影响胎儿。 一、吞咽鼓气法 1.操作方法:首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将嘴巴紧闭,用力做吞咽的动作,同时用手指捏住鼻孔,轻轻鼓气,使空气进入咽鼓管。一般每次进行5-10秒,每天可进行3-5次。 原理:通过吞咽鼓气的动作,能够调节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耳鸣可能与中耳内气压失衡有关,当通过此动作调节气压平衡后,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有研究表明,这种气压调节机制对于改善中耳功能、减轻耳鸣有一定作用,尤其适用于因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耳鸣的人群。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要在家长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操作,避免因用力不当造成耳部损伤。老年人进行该动作时要注意缓慢进行,防止因血压波动等情况引发不适。有耳部急性炎症的人群不建议使用此方法,以免加重炎症。 二、按摩耳周法 1.操作方法: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轻轻按摩耳周,从耳尖开始,沿着耳轮向耳垂方向按摩,然后再从耳垂向耳尖方向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原理:按摩耳周可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耳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后,能够为耳部的神经和组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供应,有助于改善耳鸣状况。相关研究发现,耳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与耳鸣症状的缓解存在一定关联,通过按摩耳周促进血液循环是缓解耳鸣的一种有效方式。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进行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耳部皮肤等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按摩时要注意控制按摩力度和时间,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等情况,过度按摩可能会造成皮肤损伤。皮肤有破损或炎症的耳部周围区域,不适合进行按摩。 三、呼吸调整法 1.操作方法: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坐下或躺下,慢慢地进行深呼吸。吸气时尽量让腹部膨胀,呼气时则让腹部收缩,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原理:深呼吸能够调节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耳鸣往往与身体的紧张状态有关,当通过深呼吸放松身体后,有助于缓解耳鸣。研究显示,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与耳鸣的发生和缓解有密切联系,呼吸调整法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来改善耳鸣症状。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进行呼吸调整时要根据自身病情适度进行。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呼吸方式和强度。孕妇进行呼吸调整时要注意姿势,以舒适且不影响胎儿为原则。
2025-10-23 14:3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