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
耳朵闷堵塞几乎听不到声音是什么原因
外耳道堵塞因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可形成栓塞长时间不清理者易患儿童也可能致耳闷堵及听力下降;中耳疾病中分泌性中耳炎由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儿童因咽鼓管结构易患致耳闷堵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病因不明常突然发生耳闷堵听力下降可伴耳鸣眩晕发病前可能有诱因;外耳道异物儿童玩耍时塞入或昆虫进入致耳闷堵需及时取异物;气压损伤乘坐飞机潜水时因气压变化大致耳闷堵;内耳疾病中梅尼埃病有发作性眩晕耳鸣耳闷堵及波动性听力下降多发生于中青年人与内耳膜迷路积水及遗传等因素相关。 一、外耳道堵塞 (一)耵聍栓塞 外耳道皮肤有耵聍腺,会分泌耵聍(耳屎),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可形成栓塞。长时间不清理外耳道的人群易发生,尤其耵聍分泌旺盛者,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会出现耳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儿童因缺乏自行清理意识也可能发生。 二、中耳疾病 (一)分泌性中耳炎 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引起,炎症导致中耳腔积液,进而出现耳闷堵、听力下降症状。儿童因咽鼓管解剖结构短、平、宽,相对成人更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后咽鼓管功能受影响,易引发中耳积液。 三、突发性耳聋 (一)病因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等有关,常突然发生耳闷堵、听力下降,可伴耳鸣、眩晕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相对多见,发病前可能有感冒、劳累等诱因。 四、外耳道异物 (一)常见情况 儿童玩耍时易将小珠子、小石子等塞入外耳道,或昆虫进入外耳道,均可引起耳闷堵感及听力下降,儿童为高发人群,需及时处理取出异物以缓解症状。 五、气压损伤 (一)发生场景 乘坐飞机、潜水时,外界气压变化过大,中耳气压不能及时调节,导致耳闷堵、听力下降,尤其在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易出现,因此时中耳与外界气压差变化明显。 六、内耳疾病 (一)梅尼埃病 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耳闷堵感及波动性听力下降,多发生于中青年人,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发作时耳闷堵及听力下降症状明显。
2025-10-23 12:42:32 -
出现耳鸣怎么才能快速消除
耳鸣成因多样需先明确根源,生理性耳鸣如短暂噪音暴露后脱离环境可逐渐缓解,病理性耳鸣可由中耳炎、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疾病引起需针对原发疾病诊疗,压力过大、睡眠障碍、咖啡因或酒精摄入过量等也可引发耳鸣,针对性处理中生理性耳鸣需远离噪音源,病理性耳鸣分别对中耳炎用抗生素、梅尼埃病调整饮食等,生活方式调整可改善压力睡眠等引发的耳鸣,儿童耳鸣需高度重视就医排查病因且慎用药物,中老年耳鸣要留意基础疾病并控制及避免噪音保持作息。 一、明确耳鸣成因 耳鸣的成因多样,需先明确根源。生理性耳鸣如短暂暴露于高强度噪音后出现,多可随脱离噪音环境逐渐缓解;病理性耳鸣可见于中耳炎、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疾病,需针对原发疾病展开诊疗;此外,压力过大、睡眠障碍、咖啡因或酒精摄入过量等也可能引发耳鸣。 二、针对性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耳鸣应对 若因短暂噪音暴露导致耳鸣,应立即远离噪音源,通常脱离噪音环境数小时至数天内耳鸣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二)病理性耳鸣处理 对于由中耳炎引起的耳鸣,需积极治疗中耳炎,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需遵医嘱选择合适药物);若为梅尼埃病导致,可通过调整饮食、使用利尿剂等改善内耳水肿状况;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则可能需要外科干预。 (三)生活方式调整 压力过大或睡眠不足引发的耳鸣,需调整生活方式,保证7~9小时充足睡眠,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耳鸣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耳鸣 儿童出现耳鸣需高度重视,因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由耵聍栓塞、上呼吸道感染累及中耳等原因引起,应尽快带儿童就医,由专业医生排查病因,避免延误病情,且儿童期耳鸣需尤其谨慎药物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 (二)中老年耳鸣 中老年人群出现耳鸣时,需留意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内耳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耳鸣。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在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保持规律作息。
2025-10-23 12:40:26 -
耳鼻喉的疾病应如何检查和治疗
耳鼻喉疾病检查包括耳部以耳镜为基础结合听力测试,鼻部有前鼻镜、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喉部用间接喉镜等;治疗上耳部中耳炎急性期药物控制、耵聍栓塞可取出或冲洗,鼻部鼻窦炎轻症保守治疗、严重者手术,喉部声带息肉等手术、喉炎雾化休息;特殊人群中儿童检查操作轻柔治疗选影响小方法,老年人治疗考量基础疾病,妊娠期女性治疗权衡利弊选影响小措施。 一、耳鼻喉疾病的检查方法 1.耳部检查:耳镜检查为基础手段,可直观查看外耳道皮肤、鼓膜形态,判断有无炎症、穿孔等;听力测试如纯音听阈测定,能明确听力损失程度与类型,儿童可通过行为测听等特殊方法评估听力。 2.鼻部检查:前鼻镜检查可观察鼻腔前部结构;鼻内镜检查能清晰展现鼻腔深部、鼻窦开口等部位,辅助判断有无息肉、肿物及炎症;鼻窦CT可精准了解鼻窦骨质与黏膜状况,明确鼻窦炎范围与严重程度。 3.喉部检查:间接喉镜检查可初步观察喉部黏膜、声带等;纤维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能细致查看喉部深部结构,可疑病变时可进行活检。 二、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式 1.耳部疾病治疗:中耳炎急性期多采用药物控制感染(具体药物遵医嘱),鼓膜穿孔长期不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修复;外耳道耵聍栓塞可通过耵聍钩取出或冲洗处理。 2.鼻部疾病治疗:鼻窦炎轻症可运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等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鼻窦炎可采用鼻内镜手术;鼻息肉通常需手术切除。 3.喉部疾病治疗:声带息肉、小结多需手术切除,如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喉炎可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需注意发声休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耳鼻喉检查时需安抚配合,检查操作应轻柔,避免造成损伤;治疗时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法,如儿童中耳炎药物使用需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考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药物选择需谨慎,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状况。 妊娠期女性:耳鼻喉疾病治疗需权衡利弊,优先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避免盲目用药或激进手术。
2025-10-23 12:39:18 -
海绵耳塞对耳朵有害吗
合格海绵耳塞短期合理使用通常无害,不当使用材质不合格的易致过敏或碎屑残留损伤,塞入过深或长时间佩戴会引发耳痛耳鸣等不适或增加感染风险,儿童耳道未熟低龄应避免需成人监护用专用耳塞控时长,耳部疾病患者用前应咨询医生,长期有耳塞习惯人群要定期清洁耳道观察异常。 一、合理使用合格海绵耳塞的安全性 选择材质符合卫生标准且尺寸适配的海绵耳塞,短期(单次佩戴数小时内)合理使用时,通常不会对耳朵造成明显伤害。合格海绵耳塞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部分噪音,其柔软材质与耳道接触时,只要不强行过度塞入,一般不会直接损伤耳道黏膜等结构。 二、不当使用海绵耳塞的潜在危害 (一)材质问题 若使用材质不合格的海绵耳塞,其可能残留有害化学物质,接触耳朵皮肤后易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耳道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部分劣质海绵耳塞的碎屑可能脱落并残留在耳道内,需清理时若操作不当也可能损伤耳道。 (二)佩戴方式与时长 1.塞入过深:过度将海绵耳塞塞入耳道,可能压迫鼓膜或损伤耳道深部黏膜,引发耳痛、耳鸣等不适; 2.长时间佩戴:长时间(如整夜佩戴)会影响耳道正常通气,导致耳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加,为细菌、真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外耳道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群体 儿童耳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耳道较狭窄且皮肤娇嫩,使用海绵耳塞时更易出现损伤风险。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海绵耳塞,若因特殊情况(如睡眠环境嘈杂需短暂使用),需在成人监护下选择尺寸极小且柔软的儿童专用耳塞,并严格控制佩戴时长。 (二)耳部疾病患者 患有中耳炎、外耳道炎等耳部疾病的人群,使用海绵耳塞可能加重耳部不适,影响病情恢复,此类人群在使用海绵耳塞前应咨询医生意见,谨慎决定是否使用及如何正确使用。 (三)其他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有使用耳塞习惯(如长时间佩戴耳塞工作、娱乐)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耳道潮湿、感染等问题,需注意定期清洁耳道,观察耳部状况,若出现异常不适及时就医。
2025-10-23 12:37:47 -
耳部肿瘤有哪些
外耳肿瘤中外耳道乳头状瘤多由HPV感染引发好发外耳道软骨部有瘙痒听力下降等属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与慢性炎症刺激及病毒感染相关好发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多见;外耳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好发外耳道前壁或后壁有溃疡出血疼痛等可向周围浸润影响听力及周围结构功能;中耳癌多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中年以上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致上皮异常增生恶变相关有耳道流血性分泌物耳痛听力下降面瘫等可侵犯周围结构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内耳肿瘤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多见于30-50岁成年人女性略多与遗传因素等有关有听力减退耳鸣眩晕面部感觉异常等随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结构需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一、外耳肿瘤 1.外耳道乳头状瘤:多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发,好发于外耳道软骨部,常表现为外耳道单发或多发肿物,患者可能出现瘙痒、听力下降等症状,病理上主要是上皮源性的良性肿瘤,多与慢性炎症刺激及病毒感染相关,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多见。 2.外耳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病因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外耳道炎反复刺激)等因素有关,好发于外耳道前壁或后壁,临床表现为外耳道溃疡、出血、疼痛等,肿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随着病情进展可影响听力及周围结构功能。 二、中耳肿瘤 中耳癌:多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病因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局部上皮异常增生恶变相关,主要表现为耳道流血性分泌物、耳痛、听力下降、面瘫等,肿瘤可侵犯周围结构,如侵犯面神经可引起面瘫,侵犯内耳可导致眩晕等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三、内耳肿瘤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多见于30~50岁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与遗传因素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眩晕、面部感觉异常等,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结构,如压迫面神经可出现面神经受累表现,压迫小脑可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等明确诊断。
2025-10-23 12:3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