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小儿及成人鼾症;咽喉返流性疾病的诊疗;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耳石症怎么好得快

    耳石症好得快的方法包括复位治疗(手法复位和机器辅助复位)、药物辅助(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平衡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头部运动、控制基础疾病等),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治疗及生活方式细节以促进康复。 手法复位:是耳石症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利用重力作用使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对于后半规管耳石症,常用Epley法等;对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有Semont法等。一般经过1-2次手法复位,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明显缓解。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法复位的效果差异不大,但儿童在复位过程中需家长配合保持头部稳定。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复位前需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减少复位过程中的风险。 机器辅助复位:一些医院采用耳石复位仪进行复位,它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头位变换的角度和速度,对于一些手法复位困难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其原理与手法复位类似,都是通过头位的调整使耳石复位。在操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机器辅助复位的耐受性稍差,但在合适的操作下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药物辅助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可改善内耳的微循环,有助于耳石复位后内耳功能的恢复。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可能更有必要,因为这些患者内耳微循环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和出血风险。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可营养内耳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长期耳鸣、听力下降等伴随症状的耳石症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这些伴随症状。儿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范围,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康复训练 平衡训练:在耳石复位后,进行平衡训练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的可能。例如,患者可以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双脚交替站立、单脚站立等训练。不同年龄的患者平衡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平衡感发育不完善,平衡训练要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专人看护,避免摔倒受伤。对于有头晕病史或平衡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平衡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头晕症状加重。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耳石症复发或症状加重。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睡眠的需求不同,儿童一般需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需要7-8小时,老年人需要5-9小时。要为不同年龄的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比如儿童房间要保持安静、舒适的温度和光线,老年人要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饮用刺激性饮品。 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在耳石症治疗后,要避免突然的头部剧烈运动,如快速转头、低头、抬头等动作,这些动作可能会再次诱发耳石移位。对于从事需要频繁头部运动工作的人群,如舞蹈演员、运动员等,在耳石症治愈后要调整工作方式或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复发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一般情况),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颈椎病患者要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控制病情发展,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从而增加耳石症复发的可能性。

    2025-10-20 15:56:27
  • 女人咽喉癌的症状和前兆

    咽喉癌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女性患咽喉癌有常见症状如声音嘶哑、咽喉部异物感、吞咽困难、颈部肿块等,还有前兆表现如长期咽喉不适、声音变化持续不缓解、反复咽喉炎症治疗效果差等,女性需结合自身情况关注咽喉健康,出现相关表现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 一、常见症状 1.声音嘶哑 喉癌中声门型较为常见,女性患者早期可出现声音嘶哑,且症状会逐渐加重。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在声带部位,影响了声带的振动功能。例如,一项针对喉癌患者的研究发现,约60%以上的声门型喉癌患者首发症状为声音嘶哑,随着肿瘤增大,声音嘶哑会持续不缓解,甚至完全失音。女性由于可能更关注自身声音变化,所以相对更容易早期发现这一症状,但也可能因忽视或误以为是用声过度等原因而延误就诊。 2.咽喉部异物感 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对于女性来说,可能在情绪波动或生活方式改变时更易察觉到这种异常感,但也容易将其归咎于咽部炎症等情况。比如口咽癌患者,肿瘤生长在口咽部时,会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异物感,这种异物感会持续存在,且不会因普通的咽部消炎治疗而缓解。 3.吞咽困难 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可导致吞咽困难。女性患者可能在进食固体食物时感觉吞咽不畅,逐渐发展为吞咽液体也困难。例如,下咽癌患者常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这是由于肿瘤侵犯下咽部位,影响了正常的吞咽功能。肿瘤的生长会占据咽部空间,阻碍食物通过,长期吞咽困难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女性患者可能因营养状况恶化而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 4.颈部肿块 部分患者可在颈部摸到肿块,多为无痛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女性患者可能在自查颈部时发现,尤其是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时。例如,喉癌或下咽癌等可能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可在颈部一侧或两侧触及,这是因为肿瘤细胞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 二、前兆表现 1.长期咽喉不适 女性如果长期出现咽喉部的轻微不适,如干燥、瘙痒等,且持续时间超过2-3周,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有些女性可能因为经常处于干燥环境、过度用嗓(如教师、歌手等职业女性)或长期吸烟、饮酒等因素,导致咽喉部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长期的咽喉不适可能是咽喉癌的前兆。长期的不良刺激可能会使咽喉部黏膜发生异常改变,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埋下隐患。 2.声音变化持续不缓解 女性本身对声音较为敏感,如果出现声音的异常变化,如声音变得粗糙、音调改变等,且经过休息、禁声等处理后仍无改善,就可能是前兆。例如,原本声音清亮的女性,突然出现声音变得低沉且持续不好转,这可能是喉部出现了病变,如早期喉癌影响声带振动,导致声音发生改变。 3.反复咽喉炎症治疗效果差 女性如果反复出现咽喉炎症,经过常规的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反复发作,也要考虑咽喉癌的可能。因为咽喉癌也可能表现为类似炎症的症状,但常规抗炎治疗无效。比如,有些女性反复出现咽炎症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后症状暂时缓解,但很快又复发,此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咽喉癌的可能。 女性在关注自身咽喉健康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或前兆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喉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咽喉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女性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用嗓、保持良好的情绪等,以降低咽喉癌的发生风险。

    2025-10-20 15:53:03
  • 下咽癌的症状有哪些

    下咽癌症状多样,吞咽相关有吞咽困难(早期异物感,进展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吞咽疼痛(肿瘤侵犯或溃烂致);颈部有颈部肿块(超半患者,多中下部无痛硬、活动差)、颈部疼痛(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致);呼吸道有呼吸困难(肿瘤大阻塞或侵犯喉部致)、咳嗽(肿瘤刺激呼吸道黏膜致);其他有声音嘶哑(侵犯喉部或喉返神经致)、消瘦乏力(肿瘤消耗及进食困难致营养不足等)。 一、吞咽相关症状 1.吞咽困难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吞咽时有异物感,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这是因为肿瘤逐渐阻塞下咽腔,使得食物通过受阻。例如,患者起初可能觉得吃较硬的食物时有阻碍,之后吃软食甚至流食时也会感到困难。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免疫系统等功能减弱,更易遭受肿瘤侵袭。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以及酒精的刺激,会增加下咽癌的发病风险,进而更容易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 2.吞咽疼痛 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溃烂时,患者会出现吞咽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表现为吞咽时轻微的刺痛,而病情较重时则可能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甚至疼痛会放射至耳部。对于有既往下咽癌病史的患者,吞咽疼痛可能是疾病复发或病情进展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二、颈部症状 1.颈部肿块 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颈部肿块。这些肿块通常位于颈部中下部,多为无痛性肿块,但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其发生机制是肿瘤细胞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所致。在性别方面,男性由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率相对高于女性,所以男性出现颈部肿块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对于儿童而言,下咽癌较为罕见,但如果儿童出现颈部无痛性肿块,也需要考虑包括下咽癌在内的多种疾病可能,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 2.颈部疼痛 当肿瘤侵犯颈部周围组织或神经时,患者可出现颈部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如果肿瘤侵犯颈部的神经,疼痛可能会有放射性,影响患者的颈部活动和日常生活。 三、呼吸道相关症状 1.呼吸困难 肿瘤较大阻塞下咽腔或侵犯喉部时,可引起呼吸困难。早期可能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随着肿瘤进一步增大,可出现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窒息。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下咽癌引起的呼吸困难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的呼吸道症状,需要特别关注。例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生下咽癌后,呼吸困难的症状会更加明显,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情况。 2.咳嗽 肿瘤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咳嗽。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能伴有少量痰液。如果肿瘤合并感染,咳嗽可能会加重,且痰液会增多,性质可能变为脓性。 四、其他症状 1.声音嘶哑 当下咽癌侵犯喉部或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这是因为喉返神经受到肿瘤压迫或侵犯,导致声带运动受限,从而引起声音改变。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本身喉部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下咽癌侵犯喉部时更容易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需要与喉部本身的疾病如喉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2.消瘦、乏力 由于肿瘤是消耗性疾病,患者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体重会逐渐下降,身体变得虚弱,活动耐力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且患者进食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同时肿瘤代谢产物也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2025-10-20 15:52:00
  • 小孩打呼噜的原因

    儿童打呼噜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腺样体肥大(儿童2-6岁增生明显,常因感冒等刺激增生)、扁桃体肥大(学龄儿童易因免疫力低反复发炎导致)、鼻腔疾病(过敏性鼻炎因过敏致鼻黏膜充血水肿,鼻息肉因鼻腔炎症刺激)、肥胖(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致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姿不当(仰卧位睡眠舌根后坠阻塞气道)。 一、腺样体肥大 1.原理: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时期会增生肥大,当腺样体肥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阻塞后鼻孔和咽鼓管咽口,导致孩子在睡眠时出现打呼噜的情况。儿童时期是腺样体增生的高峰期,2-6岁时腺样体增生最明显,10岁以后逐渐萎缩。例如,有研究发现,约30%-50%的儿童打呼噜是由腺样体肥大引起的。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儿童如果经常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容易刺激腺样体增生肥大。比如,一个经常患感冒的3-6岁儿童,相比很少感冒的同龄儿童,患腺样体肥大进而打呼噜的概率更高。 二、扁桃体肥大 1.原理: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等,当扁桃体反复发炎等原因导致肥大时,会使咽部气道狭窄,影响呼吸,从而出现打呼噜现象。儿童时期扁桃体也处于活跃的免疫状态,容易发炎肿大。一般来说,扁桃体肥大在学龄儿童中相对常见。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如果儿童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导致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反复发生扁桃体炎,进而引起扁桃体肥大。例如,一个饮食偏好甜食、很少运动的7-12岁儿童,扁桃体发炎的概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扁桃体肥大导致打呼噜的情况。 三、鼻腔疾病 1.过敏性鼻炎 原理:过敏性鼻炎患儿的鼻黏膜处于过敏状态,会出现充血、水肿,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鼻腔狭窄,影响通气,睡眠时就会打呼噜。据统计,约有40%的过敏性鼻炎儿童会伴有打呼噜症状。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儿童如果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比如,在花粉季节,生活在花粉较多环境中的5-10岁儿童,患过敏性鼻炎进而打呼噜的风险增加。 2.鼻息肉 原理:鼻息肉是鼻腔内的良性增生组织,会占据鼻腔空间,引起鼻腔阻塞,导致打呼噜。儿童鼻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多与鼻腔局部炎症等因素有关。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如果儿童有长期的鼻腔炎症刺激,如慢性鼻窦炎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诱发鼻息肉。例如,一个患有慢性鼻窦炎长达1年以上的8岁儿童,发生鼻息肉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出现打呼噜症状。 四、肥胖 1.原理:肥胖儿童的颈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导致睡眠时打呼噜。研究表明,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儿童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儿童,打呼噜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儿童高3-5倍。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如果儿童饮食中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如经常吃油炸食品、甜食等,同时缺乏运动,就容易导致肥胖。比如,一个每天喝多瓶含糖饮料、几乎不参加户外活动的10-14岁儿童,患肥胖症进而打呼噜的风险大大增加。 五、睡姿不当 1.原理:儿童如果睡眠时姿势不正确,如仰卧位睡眠,舌根后坠容易阻塞气道,引起打呼噜。当改为侧卧位时,打呼噜症状可能会减轻。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儿童在睡眠时可能不自觉地采取仰卧位,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我调整睡姿的能力较弱。例如,一个2-5岁的儿童,在睡眠中更常处于仰卧位,相对容易因为睡姿不当而打呼噜。

    2025-10-20 15:51:10
  • 撞到鼻子怎么判断骨折

    撞到鼻子后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肿胀情况、鼻部外形改变)、体格检查(触诊检查及鼻腔内部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及CT检查)来判断是否骨折,X线可初步判断,CT更准确能显示细微结构及立体形态,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注意相应要点。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疼痛程度 撞到鼻子后,骨折通常会引起较为明显且持续的疼痛。一般来说,非骨折的鼻部撞击可能疼痛相对较轻且很快缓解,而骨折导致的疼痛可能较为剧烈,尤其是在触碰、按压鼻部时,疼痛会明显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通过哭闹、不愿触碰鼻部等表现来传达疼痛;成年人则能更明确表达疼痛的程度和位置。 (二)肿胀情况 骨折后鼻部肿胀往往比较明显,且可能呈现出不对称的肿胀。受伤侧鼻部肿胀较为严重,可能在数小时内就会逐渐显现并加重。与单纯软组织挫伤导致的肿胀不同,骨折引起的肿胀可能伴有皮下淤血,呈现出青紫色瘀斑等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肿胀发展可能也较快,需要密切观察肿胀范围的变化;成年人肿胀的发展速度相对有一定规律,但也需关注肿胀是否影响呼吸等情况。 (三)鼻部外形改变 骨折可能导致鼻部外形发生变化,比如出现鼻梁歪斜、塌陷等情况。可以通过观察鼻部的整体外观来初步判断,正常鼻部外形是相对对称且鼻梁挺直的,若撞到鼻子后发现鼻部左右不对称,有局部隆起或凹陷等异常外形,要高度怀疑骨折可能。不同年龄人群鼻部外形特点不同,儿童鼻部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外形改变可能相对不那么典型,但也能发现与正常情况的差异;成年人鼻部外形相对稳定,外形改变更容易察觉。 二、进行体格检查 (一)触诊检查 医生会对鼻部进行触诊,骨折部位通常会有明显的压痛,而且可能触及骨擦感。骨擦感是骨折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体征,即当用手触摸或按压鼻部骨折处时,能感觉到骨头摩擦的感觉。但在进行触诊时要注意轻柔操作,尤其是对于儿童,要避免过度用力加重其疼痛和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在触诊时的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会因疼痛而抗拒触诊,需要医生耐心安抚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检查。 (二)鼻腔内部检查 通过前鼻镜等检查手段查看鼻腔内部情况,骨折可能导致鼻腔黏膜破损、出血等。鼻腔内可能有血迹、黏膜撕裂等表现。对于儿童,进行鼻腔内部检查时要特别小心,使用合适规格的检查器械,避免对儿童鼻腔造成损伤;成年人检查相对配合度较高,但也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 三、借助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X线平片可以初步判断鼻部骨骼是否有骨折情况。能看到鼻部骨骼的大致形态,若有骨折,可发现骨折线等异常影像。但X线检查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尤其是鼻骨的细微裂纹骨折。不同年龄人群进行X线检查时的辐射剂量需要合理把控,儿童对辐射更为敏感,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但为了明确诊断又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CT检查 CT检查对于鼻部骨折的诊断更为准确,能够清晰显示鼻部骨骼的细微结构,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它可以发现X线检查难以察觉的细微骨折,如鼻骨的线性骨折等。在进行CT检查时,儿童需要做好固定等防护措施,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和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影响;成年人相对配合度较好,但也需遵循检查的相关要求。通过CT三维重建还能更直观地呈现鼻部骨折后的立体形态,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2025-10-20 15:49: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