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园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鼻咽喉疾病、头颈肿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吴园丁,男,副主任医师,讲师,1987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擅长鼻咽喉疾病、头颈肿瘤。展开
个人擅长
鼻咽喉疾病、头颈肿瘤。展开
  • 耳朵又痛又痒怎么办

    耳朵又痛又痒可能由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耳道异物、急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不同原因有相应表现和应对措施,儿童、老年人、过敏体质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清洁干燥外耳道、正确取出异物、合理使用药物等。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外耳道湿疹 原因:多与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如食物、化妆品、药物等)有关,外耳道局部潮湿也易诱发。 表现:耳朵瘙痒明显,可伴有烧灼感,急性湿疹有密集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可有渗出、结痂等,慢性湿疹则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等。 应对:首先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需根据年龄等情况谨慎选择,儿童等特殊人群更需注意),若有渗出,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 (二)外耳道真菌感染 原因:多因外耳道进水、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导致外耳道潮湿,利于真菌生长繁殖。 表现:耳朵奇痒,一般无明显疼痛,可有耳内闷胀感、听力下降等,检查可见外耳道有菌丝、痂皮等。 应对:清除外耳道内的痂皮和分泌物,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局部涂抹克霉唑乳膏等,严重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谨慎评估。 (三)外耳道异物 原因:儿童常见,如小昆虫、豆类、小珠子等误入外耳道;成人也可能因挖耳时将棉签头等异物遗留在外耳道。 表现:异物较小且未接触鼓膜时可能仅有耳内瘙痒感,异物较大或接触鼓膜时可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 应对:对于昆虫类异物,可先用油类(如甘油、香油等)滴入外耳道将昆虫淹死,再取出;对于非生物性异物,可使用耵聍钩等工具小心取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 (四)急性中耳炎 原因: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中耳,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咽鼓管短、宽、直,易诱发感染。 表现:除了耳朵疼痛外,早期可能有耳内瘙痒感,随后出现明显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发热等症状。 应对: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选择,同时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疼痛,但鼓膜穿孔后禁用。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耳朵又痛又痒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的药物。比如外耳道湿疹时,选择乳膏要考虑儿童皮肤娇嫩,尽量选择温和、低刺激的药物,且涂抹时要轻柔。对于外耳道异物,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述病情,家长发现儿童频繁抓耳等异常表现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异物长时间在外耳道导致感染等更严重后果。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病情。如果是外耳道真菌感染,老年人可能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对全身状况的影响,比如是否有肝肾功能影响等。如果是外耳道湿疹,要考虑老年人皮肤干燥等特点,在保湿等方面要给予更多关注,同时积极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饮食、接触的物品等。 (三)过敏体质人群 过敏体质人群出现耳朵又痛又痒时,要格外留意可能的过敏原。在寻找病因过程中,要详细回忆近期接触的物质,包括食物、化妆品、接触的植物等。在治疗时,使用药物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加重的药物,如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要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加重表现如局部红肿加剧、瘙痒更明显等要及时停药并就医。

    2025-10-09 13:58:09
  • 慢性咽炎症状及表现

    慢性咽炎可引发多种症状,包括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灼热感)、疼痛症状(隐痛、刺痛)、咳嗽表现(刺激性咳嗽、晨起咳嗽)以及其他伴随症状(干燥感、恶心、声音变化),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症状上有不同表现及相关诱因,如长期用嗓、过敏、饮食刺激、环境因素等均会影响这些症状的产生与发展。 一、咽部不适感 (一)异物感 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就像有东西黏附在那里,这种异物感在晨起时较为明显,可能与夜间睡眠时分泌物附着在咽后壁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都可能出现,比如长期用嗓过度的教师、歌手等,由于咽部长期受到刺激,更容易产生异物感;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的患者,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也易出现异物感。 (二)痒感 咽部会有瘙痒不适,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咳嗽,以缓解痒感。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表现为频繁清嗓。对于儿童来说,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发咽部痒感;过敏体质的人群,如本身对花粉、尘螨等过敏,接触相关过敏原后,咽部痒感可能会加重。 (三)灼热感 咽部有灼热样的不适感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轻微疼痛。生活中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咽部受到刺激后,更容易出现灼热感;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胃酸反流刺激咽部,也会导致咽部出现灼热感。 二、疼痛症状 (一)隐痛 疼痛程度较轻,呈间歇性,时有时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疼痛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较为敏感,但如果是轻度隐痛,可能表述不明确;成年人可能能更清晰地感觉到这种间歇性隐痛。有慢性咽炎病史且近期过度劳累的人群,隐痛可能会加重。 (二)刺痛 疼痛较为尖锐,偶尔出现。比如食用了过烫的食物后,可能会短暂引发咽部刺痛;患有咽部溃疡等并发症的慢性咽炎患者,也可能出现刺痛感。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咽部,可能增加刺痛出现的几率。 三、咳嗽表现 (一)刺激性咳嗽 因咽部不适刺激引起,无明显咳痰。在空气干燥、粉尘较多的环境中,慢性咽炎患者的刺激性咳嗽可能会加重。老年人由于呼吸道功能减退,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而出现刺激性咳嗽;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如工厂工人等,刺激性咳嗽的发生风险也较高。 (二)晨起咳嗽 早晨起床后咳嗽较为明显,可能与夜间睡眠时咽部积聚分泌物,晨起后刺激咽部有关。儿童在晨起时如果咽部有不适,也容易出现晨起咳嗽,此时家长需要留意儿童的咽部情况;患有慢性咽炎且睡眠环境不佳,如空气不流通、干燥等,晨起咳嗽会更严重。 四、其他伴随症状 (一)干燥感 咽部有干燥不适,患者可能会频繁饮水来缓解。气候干燥的季节,慢性咽炎患者的干燥感可能会加重;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群,由于空气干燥,咽部干燥感更容易出现。老年人的腺体分泌功能减退,相对年轻人更易出现咽部干燥感。 (二)恶心 尤其是在刷牙时,可能会出现恶心症状。有慢性咽炎且同时患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如胃炎等,恶心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儿童在刷牙时如果咽部敏感,也可能出现恶心,此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儿童牙膏等,减少对咽部的刺激。 (三)声音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发声费力等情况。长期用嗓的职业人群,如主持人等,本身就有咽部用嗓过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声音变化;患有慢性咽炎且同时有喉部炎症的患者,声音变化可能会更显著。

    2025-10-09 13:57:06
  • 鼻炎会不会引起头疼

    鼻炎可引起头疼,不同类型鼻炎引发头疼机制有别,急性鼻炎初期后出现头疼,慢性鼻炎中慢性肥厚性鼻炎头疼较明显,变应性鼻炎因鼻腔黏膜水肿致鼻窦通气受阻伴头疼;诊断需通过病史、鼻腔检查及鼻窦CT,要与神经性头疼、颅内病变等鉴别;应对要积极治鼻炎,预防要增强体质、防感冒、避过敏原、清洁鼻腔、合理作息等。 不同类型鼻炎与头疼的关系 急性鼻炎:初期患者多有鼻内干燥、灼热感或痒感,继而出现鼻塞、水样鼻涕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头疼。一般表现为全头胀痛或闷痛,这是因为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波及鼻窦,导致鼻窦黏膜充血肿胀,影响鼻窦正常的通气和引流,从而引起头疼。儿童患急性鼻炎时,由于其鼻窦发育尚不完善,但炎症也可能通过鼻窦开口影响到鼻窦,同样会出现头疼症状,且儿童可能表述不清,需家长密切观察其是否有烦躁、哭闹等异常表现。 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的头疼症状一般较轻,多为间歇性或交替性头疼,常在鼻塞时加重。而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头疼相对较明显,主要是因为鼻腔黏膜和鼻甲肥厚,堵塞鼻窦开口,长期的鼻窦引流不畅可导致头疼,这种头疼多为持续性胀痛。对于有长期慢性鼻炎病史的人群,随着病情进展,头疼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患者除了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典型症状外,也常伴有头疼。其头疼机制与鼻腔黏膜水肿导致鼻窦通气受阻有关,在过敏发作期,头疼症状可能会较为明显。尤其是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长期的过敏反应不仅影响鼻腔功能,还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头疼可能会干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鼻炎头疼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方法: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鼻炎的发病情况、头疼的特点(如发作时间、性质、程度等),然后进行鼻腔检查,观察鼻腔黏膜的状态、有无肿胀、分泌物等情况,还可能会进行鼻窦CT检查,以明确鼻窦是否存在病变,如黏膜增厚、积液等,从而确定鼻炎是否是引起头疼的原因。例如,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看到鼻窦内的情况,有助于诊断鼻窦炎继发的头疼。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能引起头疼的疾病相鉴别,如神经性头疼、颅内病变等。神经性头疼一般与精神因素、神经调节等有关,头疼特点与鼻炎引起的头疼不同;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疼通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视力改变等,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可进行鉴别。比如,颅内肿瘤引起的头疼往往是进行性加重,且可能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与鼻炎引起的头疼有明显区别。 鼻炎头疼的应对及预防 应对措施:对于鼻炎引起的头疼,首先要积极治疗鼻炎本身。如果是感染性鼻炎,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变应性鼻炎则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进行抗过敏治疗。当鼻炎病情得到控制后,头疼症状多会缓解。例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和水肿,从而改善鼻窦通气,缓解头疼。 预防要点:平时要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因为感冒容易诱发鼻炎。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清除鼻腔分泌物,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在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发鼻炎。对于儿童,家长要更加注重其鼻腔护理和身体健康,如发现儿童有鼻塞、头疼等疑似鼻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

    2025-10-09 13:54:29
  • 耳硬化症是什么疾病

    耳硬化症是原因不明累及骨迷路骨壁的炎性疾病,具遗传、内分泌等病因,有听力减退、耳鸣、韦氏误听等表现,可通过耳镜、听力学、颞骨CT检查诊断,需与先天性听骨链畸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别,治疗分手术和药物,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遗传因素:约70%的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在耳硬化症的发病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与耳硬化症的易感性相关。 内分泌因素: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妊娠、哺乳期病情可能加重,可能与内分泌变化影响骨代谢有关。 临床表现 听力减退:多为双侧、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开始时症状较轻,逐渐加重。患者常描述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大,但听别人说话不清楚。 耳鸣:约1/3的患者伴有耳鸣,多为低频耳鸣,有时可为持续性,有时呈间歇性。 韦氏误听:部分患者在嘈杂环境中听力反而比在安静环境中好,称为韦氏误听,这是因为在嘈杂环境中,背景噪音掩盖了部分耳鸣,同时患者自身耳硬化导致的传音障碍在嘈杂环境下相对不突出,而其骨传导相对正常,使得患者能相对更好地听到声音。 检查方法 耳镜检查:鼓膜多无异常,有时可见Schwartze征,即鼓膜后上象限透见淡红色区域,是因为鼓岬活动病灶的血管丰富,透见其血液颜色。 听力学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早期骨导听力曲线呈卡哈切迹(即2000Hz处骨导听力下降)。 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多为As型,提示镫骨固定。 耳声发射:可发现蜗后病变,但耳硬化症主要病变在中耳,一般耳声发射正常。 颞骨CT检查:可显示骨迷路骨质破坏、增生等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了解病变范围。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等)、听力学检查(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声导抗As型等)以及颞骨CT表现可诊断耳硬化症。 鉴别诊断 先天性听骨链畸形:多为先天性疾病,可通过颞骨CT等检查发现听骨链发育异常等情况,与耳硬化症的骨迷路病变不同。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中耳炎症病史,鼓膜多有穿孔、增厚等表现,CT检查可见中耳腔有炎性渗出、骨质破坏等改变,与耳硬化症的骨迷路病变特点不同。 治疗 手术治疗:是耳硬化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是镫骨手术,包括镫骨撼动术、镫骨切除术及镫骨部分切除术等,通过改善内耳的传音功能来提高听力。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根治耳硬化症,但对于早期患者,可试用氟化钠等药物,可能有一定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但效果有限。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耳硬化症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听力下降等可疑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或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密切关注听力变化对儿童语言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妊娠期女性患者:妊娠期耳硬化症患者病情可能加重,由于药物治疗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手术治疗需权衡利弊。一般建议在妊娠前或妊娠结束后再考虑手术治疗,以避免对胎儿造成潜在风险。 老年患者:老年耳硬化症患者常同时合并其他耳部退行性病变或全身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等问题。

    2025-10-09 13:53:37
  • 为什么鼻咽癌晚期都没有流鼻血

    鼻咽癌晚期患者不一定都没有流鼻血,部分患者仍可能流鼻血,部分患者不出现流鼻血与肿瘤生长部位及侵犯程度、凝血功能因素、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肿瘤生长部位未直接累及较大血管、侵犯血管非鼻腔易出血血管、凝血功能异常、个体对出血感知存在差异等都会影响鼻咽癌晚期患者是否流鼻血。 肿瘤位置: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部侧壁、顶后壁等部位,如果肿瘤生长部位未直接累及较大的血管,那么流鼻血的表现可能不明显。例如肿瘤主要向深部组织浸润生长,未对鼻腔部位的浅表血管造成明显破坏时,就不太容易出现流鼻血症状。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肿瘤生长部位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肿瘤位置是影响是否流鼻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鼻咽部解剖结构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肿瘤生长部位原理类似;女性和男性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肿瘤生长部位并无本质性别差异,但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对肿瘤微环境有一定影响,不过这对肿瘤是否累及血管导致流鼻血的直接影响不大。 侵犯血管情况:若肿瘤虽然处于晚期,但侵犯的血管并非是鼻腔内容易引起明显出血的血管,而是一些较深在、侧支循环丰富的血管,那么出血可能不显著。比如肿瘤侵犯了咽旁间隙内的血管,该部位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可能不易流入鼻腔导致流鼻血表现。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血管状态可能与不吸烟饮酒者有差异,但对于肿瘤侵犯血管导致流鼻血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肿瘤本身对血管的侵犯程度,生活方式因素不是直接决定因素,但可能通过影响患者整体健康状况间接影响对出血表现的感知等。有鼻咽癌病史的患者,肿瘤复发或进展时再次侵犯血管的情况不同,若之前肿瘤治疗后血管修复等情况不同,也会影响是否出现流鼻血。 凝血功能因素 凝血功能状态:部分鼻咽癌晚期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肝脏功能受肿瘤影响出现合成凝血因子障碍等,导致血液不易凝固,即使有血管损伤,出血也可能不剧烈或不易表现为流鼻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的凝血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若合并鼻咽癌晚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凝血功能有一定波动,但鼻咽癌晚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是肿瘤相关因素为主;有基础疾病如肝脏疾病的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就可能存在问题,合并鼻咽癌晚期时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相关的出血表现差异。例如本身有肝硬化的鼻咽癌晚期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凝血功能差,即使肿瘤侵犯血管,出血可能也不是以流鼻血形式明显表现出来。 个体差异 痛觉及出血感知:不同患者对出血的感知程度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对轻微的血管渗血不敏感,即使有少量出血,也可能没有明显的流鼻血感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出血情况,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可能因关注自身其他方面症状而对流鼻血不敏感;生活方式较为忙碌的患者可能对身体轻微的出血表现察觉不及时;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将出血相关表现与基础疾病症状混淆,从而没有意识到流鼻血。比如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的鼻咽癌晚期老年患者,其对轻微鼻出血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忽略流鼻血情况。 总之,鼻咽癌晚期患者是否出现流鼻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鼻咽癌晚期都没有流鼻血,部分患者仍可能有流鼻血表现,而部分患者不出现流鼻血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025-10-09 13:52: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