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园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鼻咽喉疾病、头颈肿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吴园丁,男,副主任医师,讲师,1987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擅长鼻咽喉疾病、头颈肿瘤。展开
个人擅长
鼻咽喉疾病、头颈肿瘤。展开
  • 耳朵进水了一直嗡嗡响怎么办

    耳朵进水后一直嗡嗡响可采取自行处理和就医处理的方法。自行处理有单脚跳跃法和吸引法,就医处理包括医生使用滴耳液法和耳镜检查与清理。儿童耳道娇嫩,处理时要小心,勿用尖锐物品掏耳,进水后一直嗡嗡响应及时就医;成年人处理时要注意自身耳部病史等情况,自行处理要方法正确,总之耳朵进水后一直嗡嗡响可先简单自行处理,不缓解或严重则及时就医,不同人群处理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自行处理方法 (一)单脚跳跃法 原理:利用重力让水从耳朵流出,对于少量较浅的进水较为有效。 操作:患耳向下,同侧腿单脚跳跃,一般跳2-3次,多数情况下可使进水流出。例如儿童耳朵进水时,家长可将孩子抱稳,使其患耳向下,然后轻轻跳跃。 (二)吸引法 原理:借助负压吸引的方式将耳朵内的水吸出。 操作:可以使用专门的耳科吸引器,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但如果是自行操作,不建议使用尖锐物品,以免损伤耳道。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不要自行尝试吸引法,应及时就医。 二、就医处理情况 (一)医生使用滴耳液法 原理:通过使用特定的滴耳液,改变耳内液体的张力等,促进水排出。例如使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它会与水反应产生气泡,帮助将水带出。但使用时需注意,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滴耳液,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操作:医生会根据耳道情况选择合适的滴耳液,让患者侧卧,患耳向上,滴入一定量的滴耳液,然后保持姿势几分钟,再将液体倒出。 (二)耳镜检查与清理 原理:通过耳镜观察耳道内水的位置等情况,然后使用专业工具清理。 操作:医生会用耳镜仔细查看耳道内水的分布,对于有较多水或者水位置较深的情况,会使用棉签轻轻蘸取,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儿童的耳道黏膜。对于儿童,家长应安抚好孩子,配合医生检查和清理。如果是成年人,也要尽量放松,让医生顺利操作。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耳道比较娇嫩,在处理耳朵进水时更要小心。不要自行使用尖锐物品掏耳,以免造成损伤。如果儿童耳朵进水后一直嗡嗡响,家长不要慌张,可先尝试单脚跳跃法,如果不行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其耳部结构特殊,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二)成年人 注意事项:成年人相对来说可以较好地配合医生操作,但如果本身有耳部疾病史,如中耳炎等,耳朵进水后更易出现不适,应及时处理。在自行处理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避免因不当操作加重耳部不适。 总之,耳朵进水后一直嗡嗡响可先尝试自行简单处理,如单脚跳跃法等,若无法缓解或情况较严重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不同人群在处理时需根据自身特点注意相应事项。

    2025-10-09 12:25:38
  • 耳石症会引起哪些症狀

    耳石症会引发眩晕(多在体位变化等时发作、不同人群有差异)、眼震(发作时伴随、可助判断耳石位置、不同群体表现有别且需与相关病鉴别)、恶心呕吐(发作时常有、影响不同人群需关注)、平衡失调(致站立行走不稳、增跌倒风险、不同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等症状。 一、眩晕 耳石症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眩晕,多在坐卧体位变化、卧位翻身或从睡眠中惊醒时发作。这种眩晕感通常比较强烈,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往往不超过1分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的耳石症患者以眩晕为首发症状,且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眩晕症状,但老年人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老年人内耳结构退变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耳石症导致眩晕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二、眼震 患者在发作眩晕时,往往会伴随眼球震颤。眼震是指眼球出现左右或上下的摆动。这是因为耳石移位刺激内耳感受器,通过前庭眼反射引起眼球运动。眼震的方向通常与耳石移位的半规管有关,通过观察眼震的特点有助于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位置,从而进行相应的复位治疗。在儿童群体中,耳石症引起眼震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内耳前庭功能受刺激后的表现。对于有基础病史如梅尼埃病等的患者,耳石症合并眼震时需要更谨慎地鉴别诊断,因为不同疾病引起的眼震特点可能有重叠,但耳石症引起的眼震通常与头部位置变化诱发的眩晕密切相关。 三、恶心呕吐 眩晕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由于眩晕刺激了内耳的前庭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发作频繁时。对于儿童患者,恶心呕吐可能会导致脱水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其液体摄入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恶心呕吐可能会加重原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风险,需要在治疗耳石症的同时,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会因为身体整体状态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进行相应处理。 四、平衡失调 患者会出现平衡失调的情况,表现为站立或行走不稳。这是因为耳石移位破坏了内耳正常的平衡感知功能。平衡失调会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在儿童中,平衡失调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活动和发育,需要家长加强看护。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耳石症引起的平衡失调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评估和治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需要良好平衡能力工作的人,耳石症导致的平衡失调对其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恢复平衡功能。

    2025-10-09 12:24:34
  •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证小儿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耳部清洁)、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合适抗生素)、对症治疗(耳痛用对乙酰氨基酚止痛、发热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物)、特殊情况处理(鼓膜穿孔时保持清洁用抗生素滴耳液,反复发作或有并发症时可能需手术等,治疗需个体化,要向家长宣教护理)。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小儿应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以促进机体恢复,这对于小儿体力的维持及病情的好转至关重要,因为小儿患病时身体较为虚弱,良好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能助力身体对抗感染。 2.耳部护理:保持外耳道清洁,但要避免频繁冲洗或随意掏挖,防止进一步损伤外耳道及中耳,引发感染加重,尤其要注意小儿的耳部卫生习惯,防止因不当操作导致病情恶化。 二、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应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菌情况选用合适抗生素。如明确为细菌感染且病情较重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一般来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细菌引起,抗生素的选用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以确保有效杀灭病原菌,控制感染。 三、对症治疗 1.止痛:若小儿出现明显耳痛,可适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缓解疼痛,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考虑小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因为小儿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2.退热:当小儿伴有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和小儿的个体差异,以患儿舒适度为标准进行退热处理,避免因发热过高对小儿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四、特殊情况处理 1.鼓膜穿孔时:鼓膜穿孔后要保持局部清洁,可用抗生素滴耳液预防感染,如小儿出现穿孔后感染加重等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鼓膜愈合情况及病情变化,因为鼓膜穿孔后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等严重后果。 2.反复发作或伴有并发症时:对于反复发作的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出现颅内、颅外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等治疗措施,如乳突切开术等,此时要综合评估小儿的全身状况和局部病变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较小、机体恢复能力等特点,选择对小儿损伤较小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小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向家长做好健康宣教,指导家长如何护理患病小儿,包括耳部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以促进小儿早日康复。

    2025-10-09 12:23:48
  • 过敏性鼻炎秋天总打喷嚏

    秋天过敏性鼻炎总打喷嚏是因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引发免疫反应刺激鼻腔黏膜,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干预、鼻腔冲洗应对,儿童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和防护用具选择,老年人需防意外、选药注意基础疾病及鼻腔冲洗力度。 一、秋天过敏性鼻炎总打喷嚏的原因 秋天空气中可能存在较多的过敏原,如花粉等。花粉随着空气流动,当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刺激鼻腔黏膜,导致总打喷嚏的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由于身体发育情况和生活环境等差异,对过敏原的接触和反应可能不同。例如儿童鼻腔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受到过敏原刺激而打喷嚏;成年人如果长期处于有花粉等过敏原的环境中,也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打喷嚏。 二、应对措施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了解过敏原: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等方式明确自己对哪些过敏原过敏,如确定是花粉过敏,在花粉浓度高的秋天,了解当地花粉飘散的高峰时间和范围。 2.减少外出时间: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如早晨和傍晚,可以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避免去花草树木多的地方。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尽量避免在花粉高峰期带孩子到户外玩耍;成年人如果工作环境有较多花粉接触风险,可调整工作安排。 3.佩戴防护用具:外出时佩戴口罩,最好是带有防过敏功能的口罩,能有效阻挡花粉等过敏原进入鼻腔;还可以佩戴眼镜,防止过敏原接触眼部引发相关不适。儿童佩戴防护用具时要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确保舒适且能有效防护。 (二)药物干预(仅提及药物名称)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可缓解打喷嚏等过敏症状。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三)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能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等,减轻鼻腔黏膜的过敏反应,从而减少打喷嚏的次数。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冲洗器具和冲洗液,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方法,避免造成不适或损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过敏性鼻炎秋天总打喷嚏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避免给儿童使用不适合其年龄的药物,在选择防护用具时要确保安全舒适。如果孩子打喷嚏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有过敏性鼻炎秋天总打喷嚏时,要注意避免因为打喷嚏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某些抗组胺药物可能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同时,鼻腔冲洗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于用力导致耳部不适等问题。

    2025-10-09 12:22:45
  • 儿童鼻窦炎的症状及表现和治疗药物

    儿童鼻窦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有局部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局部痛或头痛及全身发热、精神不振等;慢性有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流脓涕、咳嗽及全身精神萎靡等表现。治疗药物有抗生素、鼻用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促排剂、减充血剂,还需注意鼻腔清洁、休息、饮食等,婴幼儿用药更需谨慎。 一、儿童鼻窦炎的症状及表现 儿童鼻窦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急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鼻塞较为常见,多因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积聚引起,可导致患儿呼吸不畅,婴儿可能表现为张口呼吸等;流脓涕也是常见症状,鼻涕可为黄色或黄绿色;还可出现嗅觉减退,由于鼻腔通气和嗅区黏膜受影响所致。此外,患儿还会有局部疼痛或头痛,如急性上颌窦炎可表现为面颊部痛,急性额窦炎则表现为前额部痛,且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如额窦炎晨起后痛,逐渐加重,午后减轻。 全身症状: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还可能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等表现,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慢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流脓涕,可伴有嗅觉减退。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咳嗽,这是由于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引起。 全身症状:患儿可能有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体重减轻、发育迟缓等表现,长期的慢性炎症还可能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儿童鼻窦炎的治疗药物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明确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洛等)抗生素。但需注意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合理选择,且要足疗程使用,以彻底清除细菌,防止病情迁延。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常用的有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要注意根据儿童年龄和病情规范使用,一般适用于2岁及以上儿童。 黏液溶解促排剂:可稀化鼻腔和鼻窦分泌物并促进其排出,改善鼻腔通气引流,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有助于儿童鼻窦炎分泌物的排出,促进病情恢复。 减充血剂:可短期使用缓解鼻塞症状,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且儿童使用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对于儿童鼻窦炎,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同时,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易消化。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在治疗时更要谨慎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循儿科用药的特殊原则,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025-10-09 12:21: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