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什么是性激素全套

    性激素全套含促卵泡生成素等六项及各激素作用,男女水平因生理结构功能有差异,女性随月经周期波动,男性相对稳定但随年龄变化,青春期前儿童低、青春期后升高,老年人可能下降,性激素六项一般在月经来潮第2-5天空腹抽血,泌乳素检查需避影响因素,特殊人群按阶段或生理特点判断参考范围。 一、性激素全套的组成项目及意义 性激素全套通常包含多种与生殖内分泌相关的激素检测项目,主要包括: 1.促卵泡生成素(FSH):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女性卵泡期正常值一般为3.5~12.5mIU/mL,排卵期8~20mIU/mL,黄体期2~10mIU/mL,绝经期20~138mIU/mL;其主要作用是调控卵巢卵泡的发育与成熟,参与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男性FSH主要促进睾丸生精功能,成年男性正常值约1.4~18.1mIU/mL。 2.促黄体生成素(LH):同样由垂体前叶分泌,女性卵泡期正常值1.9~12.5mIU/mL,排卵期8~100mIU/mL,黄体期0.5~16.9mIU/mL,绝经期15~50mIU/mL;与FSH协同调控性激素分泌及排卵过程,男性LH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 3.雌二醇(E2):主要由卵巢分泌,女性卵泡期正常值25~309pg/mL,排卵期240~1140pg/mL,黄体期50~240pg/mL,绝经期<20pg/mL;参与女性第二性征维持、子宫内膜增生等生殖相关生理过程。男性E2主要由外周组织芳香化酶将睾酮转化而来,正常值约20~75pg/mL,对男性生殖系统及代谢有一定影响。 4.孕酮(P):由卵巢黄体分泌,女性卵泡期<1ng/mL,黄体期5~20ng/mL,妊娠早期6~30ng/mL,妊娠中期10~40ng/mL,妊娠晚期20~40ng/mL;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转化,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并维持妊娠。 5.睾酮(T):女性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也分泌少量,正常值0.1~0.75ng/mL;对女性性欲、代谢等有影响,男性睾酮主要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成年男性正常值约2.5~8.7ng/mL。 6.泌乳素(PRL):由垂体前叶分泌,非孕期正常值<25ng/mL,孕期会升高;主要参与乳腺发育及乳汁分泌调控,其水平易受运动、应激等因素影响。 二、不同人群性激素水平特点及检查注意事项 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性激素水平因生理结构与功能不同有明显差异,女性随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绝经期)性激素水平波动,男性性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但随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变化。 年龄因素:青春期前儿童性激素水平较低,青春期启动后随性腺发育,性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老年人性激素水平可能下降,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等水平显著降低。 检查注意事项:性激素六项检查一般建议在月经来潮第2~5天(卵泡早期)空腹抽血,以反映基础状态;泌乳素检查需避免剧烈运动、应激等影响因素,防止出现假阳性;特殊人群如孕妇检查性激素需结合妊娠阶段综合判断其参考范围,儿童检查性激素需依据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正常参考范围来评估。例如儿童怀疑性早熟时,需检测性激素水平辅助诊断,同时要考虑儿童自身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的参考标准。

    2025-10-10 12:23:00
  • 怀孕七个月血糖高怎么办

    怀孕七个月血糖高需从多方面管理,饮食上控制总热量、少食多餐,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并注意时间频率,定期监测血糖且明确控制目标,定期产检监测相关情况,因高血糖对自身和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要严格遵循管理措施并保持良好心态。 一、饮食调整 1.控制总热量:根据孕妇的体重、身高、孕周、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孕中期每日总热量约在1800-2200千卡左右,需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碳水化合物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糙米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物,其供能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占总热量的20%-30%;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 2.少食多餐: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比如,可在三餐之间增加2-3次加餐,加餐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一小把坚果(但要注意控制量,因为坚果热量较高)、半个苹果等。 二、适当运动 1.运动方式选择:适合怀孕七个月血糖高的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等。散步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次左右,每次散步20-30分钟,速度以孕妇感觉舒适、不气喘为宜。孕妇瑜伽则需要在专业瑜伽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一些温和的体式练习,如孕妇坐姿扭转、猫牛式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糖代谢,但要避免过于剧烈的体式。 2.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可选择在饭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每周运动次数至少3次以上,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如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一般可每天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空腹血糖建议在晨起空腹状态下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则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每天可监测2-4次,具体频率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2.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4.4-6.7mmol/L之间。通过密切监测血糖,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四、定期产检 1.产检项目:怀孕七个月血糖高的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除了常规的产检项目如胎心监护、B超等,还需要重点监测肾功能、眼底等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肾功能和眼部健康。例如,通过肾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肾脏是否受到高血糖的损伤,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2.医生评估:医生会根据产检的结果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状况。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建议住院进一步治疗;如果血糖控制较好,会继续指导孕妇进行日常的血糖管理和孕期保健。 五、特殊人群提示(孕妇) 孕妇处于特殊生理阶段,高血糖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过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因此,孕妇要严格遵循上述的饮食、运动、监测等管理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监测,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

    2025-10-10 12:20:35
  • 多饮多尿口渴一定是糖尿病吗

    多饮、多尿、口渴不一定是糖尿病所致,生理性因素如大量失水、饮食因素可引发,其他疾病如尿崩症、精神性烦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也会导致,而糖尿病引起多饮多尿口渴有其机制和特点,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出现相关情况需特殊关注。 生理性因素 大量失水:当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时,会导致机体失水,从而引起口渴,进而会通过增加饮水来补充水分,同时也会出现尿量相对减少的情况来保存体内水分,但如果失水过度,后续可能会出现多尿来排出多余的溶质等情况。比如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劳作的人,大量出汗后会口渴想喝水,若后续补充水分过多且肾脏功能正常时可能会出现多尿现象。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新陈代谢旺盛,若活动量大、环境温度高等也可能出现生理性的多饮多尿口渴情况,一般调整环境、补充水分后可缓解。 饮食因素:过多摄入高盐食物,会使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进而大量饮水,之后可能出现多尿情况来排出多余的盐分。例如日常饮食中口味偏重,吃了较多咸菜等盐分高的食物后。 其他疾病因素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ADH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等症状。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使ADH合成和分泌减少所致;肾性尿崩症是肾脏对ADH反应缺陷引起。例如儿童患中枢性尿崩症时,会出现大量排尿,每日尿量可达数升甚至十多升,同时频繁口渴饮水。 精神性烦渴: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焦虑、精神紧张等可导致患者出现烦渴、多饮,进而引起多尿。患者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比如一些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环境下的成年人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血钙升高,进而引起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多尿、口渴等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骨骼疼痛、骨折等表现。例如中老年女性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可能出现多饮多尿口渴情况。 糖尿病引起多饮多尿口渴的机制及特点 机制: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带走大量水分,从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多尿导致体内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进而表现为多饮。 特点:糖尿病引起的多饮多尿口渴通常还伴有体重下降,患者一般有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等实验室检查异常。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较急,青少年多见,起病时可能因酮症酸中毒等急症就诊,表现为明显的多饮、多尿、口渴、体重迅速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因并发症就诊才发现糖尿病。 当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糖、尿常规、尿比重、抗利尿激素等检查,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饮水、排尿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到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全面评估病因。

    2025-10-10 12:19:40
  • 拔牙对糖尿病患者有危害吗

    糖尿病患者拔牙有风险,如感染风险增加、影响血糖控制;拔牙前要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空腹7.8mmol/L以下、餐后10mmol/L以下)、做好口腔局部准备;拔牙后需密切监测血糖、做好伤口护理,合理操作可降低风险保障安全及伤口愈合。 一、拔牙可能带来的风险 1.感染风险增加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降低,从而使抗感染能力下降。在拔牙后,口腔创面容易发生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拔牙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从年龄角度看,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更为明显,相比年轻糖尿病患者,拔牙后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而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机体抵抗力也会有所波动,拔牙后感染风险也需关注。 2.影响血糖控制 拔牙属于创伤性操作,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节能力差,拔牙后血糖波动可能较大,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长期高血糖环境又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形成恶性循环。 生活方式方面,若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血糖控制不佳,如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拔牙后血糖波动会更明显。有病史的糖尿病患者,若既往血糖控制不稳定,拔牙时更易出现血糖异常波动的情况。 二、拔牙前的准备 1.血糖控制要求 拔牙前应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mmol/L以下。这样可以降低拔牙后的感染风险和血糖波动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具体目标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年轻患者可能可以适当将血糖控制得更严格一些,而老年患者需考虑低血糖等风险,控制目标可相对宽松,但也要在合理范围内。 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除了考虑整体血糖控制外,还需注意生理周期对血糖的影响,尽量选择血糖相对平稳的时期进行拔牙。 2.口腔局部准备 拔牙前要保持口腔清洁,进行口腔卫生维护,如刷牙、用漱口水漱口等,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降低拔牙后感染的几率。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先对口腔局部疾病进行治疗,控制炎症后再考虑拔牙。 三、拔牙后的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 拔牙后要密切监测血糖,一般建议每天监测血糖3-4次,观察血糖的波动情况。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更要加强血糖监测,防止发生低血糖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后,除了常规血糖监测外,还要注意生理周期对血糖的影响可能导致的血糖波动,及时调整监测和处理方案。 2.伤口护理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伤口护理,保持拔牙创面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等不利于伤口愈合的行为。如果伤口出现异常渗血、红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在伤口护理上需注意相应的特点,老年患者可能行动不便,家属需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和伤口观察;年轻患者则要提醒其自觉遵守伤口护理的各项要求。 总之,糖尿病患者拔牙存在一定风险,但通过合理的术前准备、严格的血糖控制和术后护理,可以降低风险,保障拔牙的安全和伤口的顺利愈合。

    2025-10-10 12:18:08
  • 妊娠糖尿病怎么检查

    妊娠糖尿病检查包括血糖筛查试验(24-28周进行,高危孕妇首次产检即筛,用75gOGTT,有相应血糖正常范围及诊断标准)、空腹血糖检测(反映基础血糖水平,有检测要求)、随机血糖检测(了解任意时刻血糖,有检测方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反映过去2-3月平均血糖,有检测意义和要求),需综合多种方法依具体情况选合适项目时机来准确诊断并干预。 一、血糖筛查试验 1.筛查时间:一般建议在妊娠24-28周进行血糖筛查。对于存在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体重指数≥28)、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巨大儿分娩史等,应在首次产检时就开始进行筛查。 肥胖孕妇由于体内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所以需要更早进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其遗传因素可能使她们患妊娠糖尿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也需要提前关注血糖情况。 2.筛查方法: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先抽取空腹血糖,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液体300ml,分别抽取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1-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正常范围通常≤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通常≤8.5mmol/L。如果空腹血糖≥5.1mmol/L,或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二、空腹血糖检测 1.检测意义: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孕妇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空腹血糖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糖代谢紊乱。 对于有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定期检测空腹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例如,肥胖孕妇由于自身代谢特点,空腹血糖可能更容易出现升高趋势,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干预。 2.检测要求:检测前需要空腹8-12小时,一般在清晨进行检测。检测时抽取静脉血,然后使用血糖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三、随机血糖检测 1.检测意义:随机血糖检测可以了解孕妇在任意时刻的血糖情况,尤其是对于怀疑有血糖波动较大的孕妇。比如孕妇出现心慌、手抖等疑似低血糖症状时,检测随机血糖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血糖异常。 一些孕妇在孕期可能因为饮食、活动等因素影响,血糖会出现波动,随机血糖检测能捕捉到这些瞬间的血糖变化情况。 2.检测方法:抽取指尖血或静脉血进行检测,使用血糖仪或生化分析仪等设备进行测定。 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1.检测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孕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不仅仅是某一次检测的结果。 例如,对于一些在短期内血糖波动较大,但想要了解整体血糖控制趋势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就非常有价值。 2.检测要求:检测时抽取静脉血,不需要空腹,检测结果相对稳定,不受短期饮食和血糖波动的影响。 总之,妊娠糖尿病的检查需要综合多种检测方法,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和时机,以便准确诊断妊娠糖尿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25-10-10 12:14: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