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甲亢如何摸脖子

    甲亢摸脖子方法、颈部异常表现及后续处理:选择光线充足环境,患者取合适姿势,用双手触摸甲状腺两侧叶,关注甲状腺肿大、震颤等表现,触摸要轻柔,怀疑甲亢需结合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进一步明确,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选择合适检查。 一、甲亢摸脖子的正确方法 1.环境与姿势准备 选择光线充足的环境,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向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这样便于清晰地触摸颈部结构。对于儿童患者,要尽量安抚其情绪,使其保持安静配合,避免因哭闹不配合导致触摸不准确。 2.触摸部位与方法 甲状腺位置: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甲状软骨下方和两侧,正常情况下甲状腺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不易触及。触摸时用手指平触甲状腺两侧叶。一般用双手拇指置于患者甲状软骨上方,其余四指触摸甲状腺两侧叶。触摸左侧叶时,左手拇指将气管轻推向右侧,右手四指触摸甲状腺左叶;触摸右侧叶时,右手拇指将气管轻推向左侧,左手四指触摸甲状腺右叶。触摸过程中要注意感受甲状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有无压痛等情况。甲亢患者甲状腺可能会肿大,质地可能较软,且可能触及震颤,震颤是指用手指触摸时能感觉到的一种细微的振动感,这是由于甲状腺血流增多、流速加快所致。 二、甲亢时颈部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及意义 1.甲状腺肿大 甲亢患者常见甲状腺不同程度的肿大,可呈弥漫性肿大或结节性肿大。弥漫性肿大时甲状腺均匀增大,表面光滑;结节性肿大时可触及结节。甲状腺肿大的程度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对于儿童甲亢患者,甲状腺肿大可能会影响颈部外观及呼吸等,需密切关注肿大情况对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震颤 如前文所述的震颤,是甲亢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当触及震颤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高度提示甲亢可能。因为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甲状腺血流丰富,血流速度加快,从而产生震颤。在触摸时要注意与其他可能导致颈部震颤的情况相鉴别,比如颈部血管杂音等,但血管杂音与震颤的感觉有所不同。 三、触摸后的注意事项及进一步处理 1.注意事项 触摸时手法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患者不适,尤其是儿童患者,更要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防止因用力不当造成颈部组织损伤。触摸结束后,要告知患者触摸过程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如果触摸后患者出现颈部疼痛等不适,需及时就医。 2.进一步处理 如果通过触摸怀疑甲亢,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甲状腺素(TT)、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游离甲状腺素(F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以及甲状腺超声检查等。对于儿童甲亢患者,在进行进一步检查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剂量等。例如甲状腺超声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甲状腺的形态、结构、血流情况等,有助于辅助诊断甲亢。

    2025-10-10 11:52:55
  • 糖尿病可以吃夜宵吗

    糖尿病患者能否吃夜宵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包括血糖控制情况、年龄、生活方式及特殊病史等。血糖控制平稳可适量选低升糖指数食物吃夜宵,控制不佳则不宜;儿童糖尿病患者吃夜宵需谨慎,老年患者要注意食物易消化性及对其他疾病影响;久坐办公者吃夜宵要严控热量和食物类型,经常运动者运动后吃夜宵可选碳水与蛋白质搭配食物;合并肾功能不全者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合并痛风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为平稳,在夜间适量吃夜宵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物及控制量。可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一小碗燕麦粥,燕麦升糖指数相对较低,能在较长时间内提供能量且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一般建议夜宵热量控制在100-200千卡左右,可搭配一份低糖水果,如半个猕猴桃,其富含维生素且升糖作用相对较弱。 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 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经常高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那么不建议吃夜宵。因为此时血糖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进食夜宵可能会进一步打乱血糖节律,导致血糖波动更大,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加重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风险。 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吃夜宵的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吃夜宵需要更加谨慎。一般不建议吃夜宵,如果孩子确实因生长发育等原因需要少量进食,应选择蛋白质丰富且升糖缓慢的食物,如一杯无糖酸奶。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儿童对血糖变化更为敏感,进食后需及时检测血糖,以便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吃夜宵时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可选择清淡的汤类,如蔬菜汤,但要避免加入过多油脂。同时,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吃夜宵需考虑对其他疾病的影响,例如如果合并冠心病,要防止因进食夜宵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加重心脏负担。 不同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吃夜宵的考量 久坐办公的糖尿病患者 这类患者运动量相对较少,吃夜宵时应更严格控制热量和食物类型。由于活动少,能量消耗低,夜宵不宜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可选择凉拌蔬菜沙拉,搭配少量的煮鸡胸肉,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造成能量过剩。 经常运动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经常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夜间运动后可能会有饥饿感,此时吃夜宵有助于补充能量。运动后的夜宵可以选择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搭配的食物,如一根全麦面包加一个水煮蛋,全麦面包提供碳水化合物,水煮蛋补充蛋白质,能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 有特殊病史糖尿病患者吃夜宵的禁忌 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吃夜宵时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过多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此时应避免食用肉类、豆类等高蛋白质夜宵,可选择低蛋白的食物,如一份无糖的魔芋丝作为夜宵。如果合并有痛风,夜宵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可选择低嘌呤的蔬菜汤等。

    2025-10-10 11:51:00
  • 患糖尿病可以吃核桃吗

    糖尿病患者可吃核桃,因其含不饱和脂肪酸等有益成分,但要注意控制食用量,一般每天3-5个,还需搭配饮食、监测血糖反应,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老年糖尿病患者要考虑消化及自身健康综合情况。 一、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核桃的原因 核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益处。核桃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能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情况,合理摄入核桃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对其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同时,核桃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其中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例如,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研究发现,在日常饮食中加入适量核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二、食用核桃的注意事项 1.控制食用量 糖尿病患者食用核桃需控制数量,因为核桃虽然营养丰富,但热量较高。一般来说,每天吃3-5个核桃比较合适。这是因为核桃中的脂肪含量较高,过多食用会导致热量摄入超标,进而影响血糖和体重控制。例如,每100克核桃大约含有600多千卡的热量,如果过量食用,很可能使患者的血糖出现波动,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2.搭配饮食 应将核桃纳入整体饮食计划中,与其他食物合理搭配。比如,在吃核桃时,可以搭配一些蔬菜、粗粮等。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粗粮则含有丰富的复合碳水化合物,这样的搭配可以使饮食营养更均衡,同时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例如,将核桃与燕麦片、菠菜等一起搭配食用,既能保证摄入核桃的营养,又能通过搭配其他食物来平稳血糖。 3.监测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在首次尝试食用核桃或改变核桃食用量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不同患者对核桃的血糖反应可能不同,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自己食用核桃后血糖的波动情况,从而调整核桃的食用量和饮食计划。如果食用核桃后血糖明显升高,那么可能需要减少核桃的摄入量或者调整其他饮食组成。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核桃需格外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饮食的量和营养均衡要求较高。一般不建议儿童过多食用核桃,因为儿童的消化功能和热量需求与成人不同,过多摄入核桃可能会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导致营养不均衡。如果儿童糖尿病患者要食用核桃,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控制食用量,并且要确保整体饮食的平衡。 2.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核桃时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等因素。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核桃的质地相对较硬,过多食用可能会增加消化负担。所以老年患者食用核桃时要注意细嚼慢咽,并且控制好量。同时,老年患者还需关注自身血糖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因为核桃对血脂也有一定影响,要综合考虑对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2025-10-10 11:48:06
  •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关系是什么

    高血压与糖尿病存在复杂关联机制,相互影响,特殊人群情况各异,生活方式因素重要,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需综合管理,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减少器官损害、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高血压对糖尿病的影响: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进展。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影响肾脏对血糖的代谢调节功能,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还会影响眼部血管,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如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出血等;对于神经系统,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影响神经传导功能。 糖尿病对高血压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难以控制,导致高血压病情加重。而且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如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的发生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血压和血糖的波动更难控制。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例如,在选择降压药和降糖药时,要避免对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等指标。 女性人群:女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如育龄期、更年期等)情况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对妊娠的影响,部分降压药和降糖药在妊娠期间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需要更加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饮食方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升高血压;高脂饮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血糖代谢;高糖饮食则会直接升高血糖水平。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油脂和糖类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对两者都有益处。规律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弹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的把握,避免在血糖过低或过高时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或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至关重要。需要将血压和血糖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糖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目标,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可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等调整)。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两者相互对器官的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0 11:42:18
  • 低血糖昏迷有哪些症状

    低血糖会引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不同人群低血糖昏迷症状有特点,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为出汗、饥饿、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有精神不集中、认知障碍、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等,儿童易抽搐且难准确表达症状,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可能不典型且易致严重后遗症。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当低血糖进一步发展导致昏迷时,会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首先是精神不集中,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进行日常的思维活动和工作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然后会出现认知障碍,比如计算能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患者可能无法正确判断时间、地点等;接着可能会有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等;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从嗜睡逐渐进展到昏迷,此时患者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这是因为低血糖影响了大脑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甚至会有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这是由于低血糖对脑实质造成了损伤,影响了神经传导和肌肉的正常功能。有研究表明,在低血糖昏迷患者中,约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且病情越严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越明显。 不同人群低血糖昏迷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低血糖昏迷时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抽搐,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低血糖对其脑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且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饥饿、出汗等感觉,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行为变化等,如出现嗜睡、哭闹不安、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警惕低血糖昏迷的可能。例如,有研究显示,儿童低血糖时抽搐的发生率较成人高,约30%的儿童低血糖昏迷会以抽搐为首发或主要表现。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低血糖昏迷时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不明显,可能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淡漠、跌倒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病症。这是因为老年人的交感神经反应性降低,所以出汗、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不突出,而更多地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一项对老年低血糖患者的研究发现,约40%的老年低血糖患者以非典型症状起病,容易造成诊断延误。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时,其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不明显,更多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如果没有及时纠正,昏迷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过程中发生低血糖昏迷,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其出汗、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被掩盖,而首先出现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症状,需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用药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2025-10-10 11:39: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