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降低血糖十大水果
多种水果对糖尿病患者有调节血糖等作用,如苹果富含果胶等可延缓葡萄糖吸收,柚子含活性成分能调节血糖且升糖指数低,蓝莓含抗氧化物质可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樱桃的花色素苷能增加胰岛素分泌量,橙子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升高,草莓热量低且富含膳食纤维能辅助控糖,梨含果胶可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番石榴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猕猴桃富含维生素等有助于调节血糖,火龙果不同品种含膳食纤维等成分且白心火龙果升糖指数相对较低,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食用量、监测血糖并注意与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苹果 苹果富含果胶等膳食纤维,能在肠道中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研究表明,苹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一般成年人每天可食用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于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注意监测血糖反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食用量,且尽量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 二、柚子 柚子含有柚皮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其升糖指数相对较低,能帮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每100克柚子热量较低,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食用,每天100-200克左右较为合适。同时,柚子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影响差异不大,但需注意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比如正在服用降压药等的患者,食用柚子前最好咨询医生。 三、蓝莓 蓝莓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研究发现,蓝莓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一般建议每天食用50-100克蓝莓,可直接食用或制作成沙拉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可在家长监督下适量食用,注意避免一次食用过多导致血糖波动。 四、樱桃 樱桃中的花色素苷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降低血糖。其含糖量相对适中,糖尿病患者可少量食用,每次10-15颗左右。不同年龄人群食用时都要注意控制量,儿童食用更需家长把控,防止血糖异常波动。 五、橙子 橙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其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升高。升糖指数相对合理,成年人每天可食用1-2个橙子,糖尿病患者食用时同样要关注血糖变化,选择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时候食用。 六、草莓 草莓热量低且富含膳食纤维,能辅助控制血糖。每100克草莓的糖分含量不高,糖尿病患者可每天食用100克左右。儿童食用草莓时要注意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等问题,同时控制食用量。 七、梨 梨含有果胶等成分,可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不同品种的梨糖分略有差异,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天可食用100-150克梨,食用时需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调整,且尽量选择在空腹血糖相对稳定时食用。 八、番石榴 番石榴含有番石榴多酚等物质,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其血糖生成指数较低,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每天可食用1-2个中等大小的番石榴,不同年龄人群食用时都要注意个体差异。 九、猕猴桃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有助于调节血糖。其糖分含量相对适中,成年人每天可食用1-2个猕猴桃,糖尿病患者食用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儿童食用需家长注意控制量,避免影响血糖水平。 十、火龙果 火龙果分为白心和红心品种,都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等成分。白心火龙果升糖指数相对较低,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食用,每天100-150克左右,食用时同样要根据自身血糖情况合理安排食用时间和量,不同年龄人群均需注意这一点。
2025-10-28 15:11:04 -
糖尿病初期症状,有什么治疗方法
糖尿病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有“三多一少”等表现,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中饮食控制需依不同人群合理分配营养,运动锻炼要按不同年龄选合适方式强度;药物有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治疗需综合管理,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治疗更谨慎。 一、糖尿病初期症状 糖尿病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部分人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此外,还可能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伤口不易愈合等表现。多饮是因为血糖升高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多尿是血糖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多食是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不足引起饥饿感而多食;体重减轻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体重下降;女性患者在糖尿病初期可能因高血糖影响局部菌群导致外阴瘙痒等。 二、治疗方法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要求,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支持生长发育,应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可选择粗粮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等,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等;成年人则要根据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一般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例如,一个成年男性从事轻体力劳动,每日总热量可根据公式估算,然后合理分配到三餐中,每餐定时定量。 性别方面,女性可能在激素影响下对饮食控制的反应略有不同,但总体遵循上述原则。 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如糖果、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 2.运动锻炼 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每次8-10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 性别差异不大,但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可适当调整运动强度。 有糖尿病病史且合并其他疾病(如关节疾病)的患者,运动要更谨慎,选择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初期患者,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2.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初期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治疗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因为高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不良影响,既要控制血糖达标,又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2025-10-28 15:07:45 -
血糖高可以喝柠檬水吗
血糖高可适量喝柠檬水,柠檬升糖指数低,制作时避免加过多糖;糖尿病患者喝量控200-300毫升且纳总热量,服降糖药时监测血糖;妊娠期血糖高者用无/少量蜂蜜调味并监测血糖;可搭配高蛋白食物,两餐间饮用,不餐后立即大量喝。 一、柠檬水对血糖的影响 1.柠檬本身的营养成分及对血糖的潜在影响 柠檬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从现有研究来看,柠檬中的一些成分对血糖的直接影响较小。柠檬的升糖指数较低,其所含的膳食纤维等成分可能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研究表明,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柠檬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例如,一项针对正常人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小型研究发现,在进食含有柠檬的食物后,血糖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平缓。 2.柠檬水的制作及饮用注意事项 自制柠檬水时应避免添加过多的糖分。如果加入大量的糖来调味,那么饮用后可能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所以,血糖高的人在制作柠檬水时,最好选择无糖或用代糖来调味。例如,使用甜菊糖等天然代糖来替代蔗糖等添加糖,这样可以在享受柠檬水风味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血糖的不利影响。 二、不同人群喝柠檬水的情况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柠檬水,但需要注意饮用的量和方式。一般建议每天饮用柠檬水的量控制在200-300毫升左右。同时,要将柠檬水的饮用纳入每日总热量的计算中。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降糖药物,饮用柠檬水一般不会与药物发生明显冲突,但最好在饮用前后监测血糖,观察身体的反应。例如,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用一杯200毫升左右不添加糖的柠檬水后,监测血糖在1-2小时内的变化情况,如果血糖没有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说明可以适量饮用。 2.妊娠期血糖高的人群 妊娠期血糖高的女性可以喝柠檬水,但同样要注意制作方式。妊娠期女性需要特别关注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饮用柠檬水时,要避免添加蔗糖等糖类物质,可以选择用少量的蜂蜜(但也要控制量)来调味,不过蜂蜜的糖分含量也需要考虑在每日的糖分摄入总量内。建议妊娠期血糖高的女性在饮用柠檬水后,定期监测血糖,如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等,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柠檬水的饮用方式和量。例如,在饮用柠檬水后1小时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一般餐后1小时血糖应小于10.0mmol/L),说明饮用量合适;如果血糖升高较多,则需要减少柠檬水的饮用量或调整制作方式。 三、饮用柠檬水的其他相关方面 1.搭配饮食的建议 血糖高的人在喝柠檬水时,可以搭配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等。这样有助于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因为蛋白质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相对较慢,与柠檬水搭配食用时,能够综合食物的升糖效应。例如,早餐时可以喝一杯柠檬水,搭配一个煮鸡蛋和一小份豆类食品,这样的搭配可以使整个餐食的血糖反应更加平稳。 2.饮用时间的选择 可以将柠檬水作为两餐之间的饮品来饮用。例如,在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饮用一杯柠檬水,这样可以避免在正餐时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过高。同时,要注意不要在餐后立即饮用大量的柠檬水,因为餐后血糖本身处于上升阶段,立即饮用大量液体可能会稀释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
2025-10-28 15:05:41 -
31周孕期血糖7点多用住院调理吗
31周孕期血糖7点多是否需住院调理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若为空腹等血糖超范围,饮食运动控制不佳、有其他高危因素或需调整药物治疗可能需住院;若刚发现且经严格自我饮食运动管理后血糖可接近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等可考虑不住院,但不住院需严格自我血糖监测、做好饮食运动管理并定期产检。 一、血糖指标分析 孕期血糖控制目标通常为空腹血糖3.3-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若31周孕期血糖为7点多(需明确是空腹、餐后1小时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若为空腹血糖7mmol/L多,已高于正常范围;若为餐后1小时或2小时血糖7点多,也可能超出理想范围。 二、住院调理的可能情况 1.饮食和运动控制不佳时:如果通过调整饮食(如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和适当运动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到7点多的情况改善不明显,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规范管理。住院期间可由营养师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饮食方案,同时在医护人员监测下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 2.存在其他高危因素时:比如孕妇合并有妊娠高血压等其他妊娠并发症,或者既往有不良妊娠血糖相关病史等情况,即使当前血糖7点多,为了更好地监测母胎情况,保障孕期安全,可能需要住院调理。住院后可以更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以及孕妇和胎儿的各项指标,如通过胎心监护监测胎儿宫内情况等。 3.需要调整胰岛素等药物治疗时:若经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住院便于在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调整药物剂量等,确保血糖平稳控制,同时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 三、不住院调理的前提条件及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如果孕妇血糖7点多是刚发现,且通过严格的自我饮食管理(如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像主食粗细粮搭配,每餐主食量固定等),并且坚持适量运动(如每日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像慢走等,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后,血糖能逐渐下降并接近正常范围,同时孕妇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胎儿监测各项指标正常,可考虑不住院,但需加强自我监测。 2.不住院时的注意事项 自我血糖监测:要严格按照要求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等,记录血糖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饮食管理:继续坚持科学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优质蛋白等食物。例如,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优质蛋白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 运动管理:运动时间和强度要相对固定,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感受,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一般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30次/分钟为宜。 定期产检:加强孕期产检频率,除了常规的产检项目外,要密切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如通过B超监测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以及通过胎心监护等了解胎儿宫内安危情况。 总之,31周孕期血糖7点多是否需住院调理要根据具体的血糖数值对应的时间点、孕妇自身的饮食运动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等综合判断,建议孕妇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2025-10-28 15:04:36 -
糖尿病是基因病吗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并非单纯基因病。1型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区域等遗传因素相关且受环境因素触发,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更重要且受环境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下遗传与发病关联不同,有家族史个体需更关注健康及制定个性化方案,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1.部分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体现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区域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HLA是一组位于人类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的基因复合体,其不同的等位基因组合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如,某些特定的HLA基因型的个体,免疫系统更容易错误地攻击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发1型糖尿病。不过,即使携带相关易感基因,也不是一定会发病,还受到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能会触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发病。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具有较强的家族聚集性。多个基因的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涉及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葡萄糖代谢等多个通路的相关基因。例如,TCF7L2基因等的变异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同样,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也至关重要,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更容易诱发2型糖尿病。 2.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下遗传与糖尿病发病的关联 年龄方面: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相对较多见,其遗传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期发病的患者中也有体现,家族中有1型糖尿病患者的儿童,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而在中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遗传因素与年龄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胰岛素抵抗逐渐增加,加上遗传易感性,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 性别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不同性别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遗传因素的影响是共同的基础。不过,一些研究发现,在相同遗传背景下,女性和男性在糖尿病发病及病情发展等方面可能因激素等因素略有不同,但这也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受其他因素调节的结果。 生活方式因素:无论遗传易感性如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如,对于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人,如果长期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同时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加重,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对于有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人,若接触某些病毒等环境因素,再加上可能存在的一些生活方式相关的免疫调节异常情况,也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 病史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而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了解家族遗传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等情况。 总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认为是基因病,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5-10-28 15: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