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及其优势是什么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原理为间充质干细胞借归巢特性迁移至受损胰腺组织,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补充并调节免疫、重塑微环境,优势具修复胰岛功能根本性、个性化治疗低排斥风险、多途径综合改善作用,特殊人群需结合多方面因素严谨考量以保障治疗安全有效。 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原理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在糖尿病治疗中,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例,其可借助归巢特性迁移至受损胰腺组织。一方面,干细胞能分化为胰岛β细胞,补充因糖尿病受损或缺失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从根源上改善血糖调控机制;另一方面,干细胞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因子对胰岛细胞的损伤,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重塑胰腺局部微环境,为胰岛细胞功能恢复营造有利条件。 二、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一)修复胰岛功能的根本性 相较于传统仅针对血糖控制的药物治疗,干细胞治疗可从根源上尝试恢复胰岛β细胞的正常分泌功能,使机体具备自主调节血糖的能力,长期来看有望减少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依赖,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为糖尿病的整体管理提供更具根本性的解决方向,尤其针对胰岛功能已受损但尚未完全衰竭的患者,有更大的恢复潜力。 (二)个性化治疗的低排斥风险 可提取患者自身干细胞进行培养扩增后回输,由于是自体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发生风险较低,避免了异体干细胞移植可能面临的免疫排斥相关并发症,更契合患者个体的生物学特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与适配性,尤其适用于有免疫排斥顾虑或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特定患者群体。 (三)多途径综合改善作用 除直接分化为胰岛β细胞外,干细胞还能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调节机体代谢环境,如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控脂代谢等,进而综合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风险,从多维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为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预后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对于特殊人群,低龄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及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干细胞治疗需严格遵循临床研究规范,充分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谨慎开展;成年患者则需结合其病史(如糖尿病病程长短、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在严谨的临床评估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干细胞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在保障有效性的同时最大程度规避风险,体现人文关怀与科学严谨的结合。
2025-10-28 13:10:57 - 
                        
高血脂吃什么能降血脂
膳食纤维类的燕麦含β-葡聚糖可降胆固醇可作早餐主食搭配食用,豆类含可溶性纤维能促进胆固醇代谢可煮豆类粥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类的深海鱼含EPA和DHA每周食2-3次可降甘油三酯,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维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烹饪可代部分动物油,植物甾醇类的坚果含植物甾醇可竞争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吸收可适量食无糖无盐的,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含植物甾醇可均衡饮食摄入,老年人膳食纤维摄入需循序渐进,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选低升糖指数且富含纤维食物,孕妇高血脂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选对母婴安全的降脂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一、膳食纤维类食物 燕麦是富含β-葡聚糖的典型代表,研究证实每日摄入3克以上的β-葡聚糖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将燕麦作为早餐主食之一,搭配牛奶等食用;豆类中的黑豆、红豆等富含可溶性纤维,其能结合胆汁酸排出体外,促进胆固醇代谢,日常可通过煮豆类粥等方式摄入。 二、不饱和脂肪酸类食物 深海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可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约20%-30%,改善血脂谱;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维持作用,烹饪时可适量用橄榄油替代部分动物油用于炒菜、凉拌等。 三、植物甾醇类食物 坚果如杏仁、核桃含有植物甾醇,植物甾醇能竞争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每日摄入约2克植物甾醇可降低胆固醇吸收,建议每日适量食用无糖无盐的坚果;蔬菜中的西兰花、胡萝卜等也含有一定量植物甾醇,可通过日常均衡饮食摄入此类蔬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膳食纤维摄入需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导致胃肠不适,可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摄入量,如从每日10克左右逐步增加至25-30克(根据个体消化情况调整)。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选择食物时需关注血糖影响,优先选取低升糖指数且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等,避免因食物选择不当导致血糖血脂双波动。 孕妇高血脂: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不可过度限制饮食致营养不良,可选择对母婴安全的降脂食物,如部分低汞深海鱼(需控制摄入量,每周1-2次,每次100-150克左右),同时保证营养均衡。
2025-10-28 13:10:16 - 
                        
糖尿病在初期常见的十个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可引发多饮(因血糖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多食(因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致细胞“饥饿”刺激食欲)、多尿(因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致尿糖排出增多带走水分)、体重减轻(因葡萄糖不能正常氧化供能分解自身脂肪蛋白质)、疲劳乏力(因葡萄糖无法有效氧化产生能量致身体缺能)、皮肤瘙痒(因高血糖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及利于微生物繁殖)、视力模糊(因血糖波动改变晶状体渗透压)、手脚麻木刺痛(因长期高血糖引起神经病变)、伤口愈合慢(因高血糖影响白细胞功能及阻碍组织修复)、反复感染(因高血糖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环境)。 一、多饮 血糖升高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患者频繁感到口渴而饮水增多,这是机体试图通过增加水分摄入来稀释高血糖状态的一种表现。 二、多食 由于血糖不能被机体有效利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食欲,导致患者进食量增加,但实际上身体并未真正获得充足能量供应。 三、多尿 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尿糖排出增多,进而带走大量水分,引起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也随之增加。 四、体重减轻 尽管患者进食量增多,但因为葡萄糖不能正常被氧化供能,机体转而分解自身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逐渐减轻。 五、疲劳乏力 葡萄糖无法被有效氧化产生能量,身体得不到充足能量供应,患者常感觉疲倦、乏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 六、皮肤瘙痒 高血糖环境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同时高血糖利于真菌等微生物繁殖,引发皮肤感染等问题,从而导致皮肤瘙痒,尤其多见于会阴部等部位。 七、视力模糊 血糖波动会使晶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影响其正常屈光状态,进而导致视力模糊,这种视力变化往往是暂时性的,血糖控制后可能有所改善。 八、手脚麻木、刺痛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神经纤维受损,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出现手脚部位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多见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表现。 九、伤口愈合慢 高血糖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其杀菌能力下降,同时阻碍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过程,导致身体受伤后伤口愈合速度明显迟缓。 十、反复感染 高血糖环境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使得患者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皮肤感染则出现局部红肿、化脓等情况。
2025-10-28 13:09:22 - 
                        
饭后2小时血糖
饭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小于特定值,≥特定值有不同状态及意义可反映糖代谢等状况,受饮食、运动量、药物影响,孕妇需更严格监测且注意控食运动等,老年人要均衡适量饮食并适度运动维持,糖尿病患者需关注并依专业建议调整方案及长期管理生活方式来控血糖。 一、饭后2小时血糖正常指标及意义 饭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界定为小于7.8mmol/L。若此指标≥7.8mmol/L但<11.1mmol/L,提示处于糖耐量减低状态,是进展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若≥11.1mmol/L则高度怀疑为糖尿病,需结合空腹血糖等进一步确诊。该指标可反映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以及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况,是评估糖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影响饭后2小时血糖的因素 1.饮食方面:进食的食物种类及量会显著影响饭后2小时血糖。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白面包、糖果等)摄入后,血糖升高幅度往往较大;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等)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升高相对平缓。 2.运动量:饭后适当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反之,若饭后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血糖不能及时被消耗,从而使饭后2小时血糖升高。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血糖代谢,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影响饭后2小时血糖的水平。 三、特殊人群饭后2小时血糖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饭后2小时血糖需更为严格监测,正常范围一般要求小于8.5mmol/L。孕妇若饭后2小时血糖异常,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易导致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孕妇应注意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糖代谢能力下降,饭后2小时血糖异常较为常见。老年人应注意饮食的均衡与适量,避免高糖食物过量摄入,同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进行轻中度运动,如散步等,以维持饭后2小时血糖在合理范围,降低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关注饭后2小时血糖,以此来调整降糖方案。若饭后2小时血糖控制不佳,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或胰岛素的使用,但具体调整需遵循专业医疗建议,不可自行随意更改。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长期管理,包括规律饮食、适度运动等,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2025-10-28 13:07:37 - 
                        
高钾血症紧急处理的方法是什么
高钾血症的处理包括停止摄入含钾食物;通过钙剂、胰岛素和葡萄糖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使用利尿剂、阳离子交换树脂或透析加速钾排出;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不同情况需采取相应措施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停止摄入含钾食物 高钾血症患者应立即停止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橘子、土豆等高钾食物,避免钾的进一步摄入加重病情,这对于所有人群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都是基础的第一步,能从源头上减少钾的来源。 二、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 钙剂:可选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对抗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对于有心脏受累等情况的患者尤为重要,不同人群均可使用,但需注意钙剂的使用要遵循医疗规范,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合理应用。 胰岛素和葡萄糖:将胰岛素与葡萄糖联合使用,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带动钾离子进入细胞内。适用于无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需特别评估血糖等情况来合理应用该方法,避免因血糖波动等带来不良影响。 三、加速钾的排出 利尿剂:可使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增加尿量促进钾的排泄,但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血容量等情况,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因利尿剂使用不当导致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 阳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可在肠道内与钾离子进行交换,促进钾的排出。对于不能通过利尿剂有效排出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需注意剂型等的选择,比如儿童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型等。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当高钾血症非常严重,如血钾浓度>6.5mmol/L,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时,血液透析是快速有效的降钾方法;腹膜透析也可用于钾的清除,适用于一些肾功能不全等不适合血液透析的患者,不同透析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比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可能需要优先考虑腹膜透析等相对温和的方式。 四、治疗基础疾病 针对引起高钾血症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比如如果是肾功能不全导致的高钾血症,需要积极治疗肾功能不全,改善肾脏的排泄功能等;如果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要针对相应的内分泌疾病进行规范治疗,不同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法各异,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史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28 13:0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