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正常人餐后血糖的理想数值是多少
正常人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范围6.7至9.4mmol/L且通常不超11.1mmol/L,餐后2小时理想值小于7.8mmol/L,餐后3小时恢复空腹水平;妊娠期女性餐后1小时不应超10.0mmol/L、餐后2小时不应超8.5mmol/L;老年人餐后2小时控制在小于10.0mmol/L较合适;糖尿病高危人群应使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可通过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控碳水比例、增膳食纤维)、适度运动维持餐后血糖理想范围。 正常人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范围6.7至9.4mmol/L且通常不超11.1mmol/L,餐后2小时理想值小于7.8mmol/L,餐后3小时恢复空腹水平;妊娠期女性餐后1小时不应超10.0mmol/L、餐后2小时不应超8.5mmol/L;老年人餐后2小时控制在小于10.0mmol/L较合适;糖尿病高危人群应使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可通过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控碳水比例、增膳食纤维)、适度运动维持餐后血糖理想范围。 正常人餐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理想数值有所不同:一、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6.7~9.4mmol/L,且通常不超过11.1mmol/L,此阶段血糖升高是为了满足机体对能量的暂时需求,若超过11.1mmol/L需警惕糖耐量异常等情况;二、餐后2小时血糖:理想数值应小于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受损阶段,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三、餐后3小时血糖:一般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即3.9~6.1mmol/L。特殊人群方面,妊娠期女性餐后1小时血糖不应超过10.0mmol/L,餐后2小时不应超过8.5mmol/L,这是因为妊娠期高血糖可能影响母婴健康;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功能有所减退,餐后血糖控制可适当宽松,但也需避免过高血糖引发并发症,一般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小于10.0mmol/L较为合适;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更严格关注餐后血糖,尽量使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通过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如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度运动等方式维持餐后血糖在理想范围。
2025-10-28 12:59:35 - 
                        
糖尿病人能喝菊花水吗
糖尿病人能适量喝菊花水,需注意从血糖影响角度要喝不加糖的,与药物相互作用方面服其他药时最好咨询医生,特殊糖尿病人群如老年、合并胃肠道疾病、儿童糖尿病人饮用时各有注意事项,总体要注意饮用方式、适量及依自身情况调整。 一、从血糖影响角度 菊花本身不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等会直接显著升高血糖的成分,正常情况下适量饮用菊花水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有研究表明,菊花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等作用,但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其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负面的、直接导致血糖升高的影响。不过,糖尿病人在饮用菊花水时,要注意如果同时搭配了含糖的物质,比如用菊花泡了含糖的饮品等情况,就需要格外关注对血糖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使血糖升高,所以最好是单纯饮用不加糖的菊花水。 二、与药物相互作用方面 如果糖尿病人正在服用其他药物,需要考虑菊花水是否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目前没有普遍发现菊花水会与常见的降糖药物等发生明显的不良相互作用,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饮用菊花水前咨询医生,尤其是正在服用多种药物的糖尿病人,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不同的人对药物与食物或饮品的相互作用反应可能不同。 三、特殊糖尿病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人:老年糖尿病人往往可能同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等情况,饮用菊花水时要注意适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用,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大量饮水可能会加重心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同时,要关注饮用菊花水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人:如果糖尿病人合并有胃肠道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饮用菊花水时要注意温度适宜,过凉的菊花水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因为过凉的饮品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对于本身就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人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 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儿童糖尿病人饮用菊花水,需要格外谨慎,要在医生或家长的严格把控下适量饮用,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饮品的耐受等情况与成人不同,需要密切观察饮用后的反应。 总体而言,糖尿病人可以喝菊花水,但要注意饮用的方式和适量原则,并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2025-10-28 12:58:56 - 
                        
是什么原因导致尿酸过高
尿酸过高的原因包括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等致嘌呤摄入过量、遗传等致体内嘌呤代谢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致肾脏功能异常、慢性病干扰尿酸排泄、长期大量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中老年代谢功能减退等年龄因素、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下降等性别因素及有痛风家族史等病史相关因素。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摄入过量: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是重要诱因,例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虾、蟹等)、浓肉汤等,这些食物富含嘌呤,经人体代谢后会产生大量尿酸。 2.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某些遗传因素可导致嘌呤代谢相关酶的缺陷,使体内嘌呤合成增加,进而生成过多尿酸,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症等遗传性代谢疾病可引起嘌呤合成亢进。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尿酸滤过减少;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或重吸收尿酸增加时,均会导致尿酸排泄障碍。例如慢性肾脏病患者,随着肾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易出现尿酸过高。 2.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病会干扰尿酸排泄,如高血压患者,其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肾脏对尿酸的处理;糖尿病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也可能波及尿酸的代谢与排泄。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代谢产物会抑制尿酸排泄,同时啤酒本身也含有较高嘌呤,会增加尿酸生成,从而导致尿酸过高风险增加。 2.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缓慢,影响尿酸的排泄效率,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 3.肥胖: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改变机体的代谢环境,影响尿酸的正常代谢与排泄,肥胖是尿酸过高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四、年龄、性别及病史相关因素 1.年龄: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肾脏的排泄功能,使得尿酸更容易在体内堆积,中老年尿酸过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性别: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一般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水平接近男性,绝经后女性尿酸过高的风险增加。 3.病史:有痛风家族史者,遗传易感性较高,患尿酸过高的风险增大;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关节炎等)的患者,疾病本身或相关治疗药物可能影响尿酸代谢,导致尿酸过高。
2025-10-28 12:57:49 - 
                        
甲状腺肿大分度详解:不同程度如何辨别
甲状腺肿大分三度,Ⅰ度肿大不能看出能触及且在胸锁乳突肌以内,可能是生理性或轻微疾病早期表现;Ⅱ度肿大能看出能触及但未超胸锁乳突肌外缘,不同年龄人群处理有差异;Ⅲ度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可压迫周围组织,常见于病程长的疾病,患者需积极就医评估治疗。 Ⅰ度肿大:甲状腺肿大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一般来说,正常甲状腺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当甲状腺发生轻度肿大时,颈部触诊可发现甲状腺轻微增大,此时甲状腺的大小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这种情况可能是生理性的甲状腺肿大,比如青春发育期、妊娠期的生理性甲状腺肿,也可能是一些轻微的甲状腺疾病早期表现,如轻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等。对于儿童而言,青春发育期出现的Ⅰ度甲状腺肿大较为常见,需关注其后续变化;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导致生理性Ⅰ度甲状腺肿大,通常产后会逐渐恢复。 Ⅱ度肿大:甲状腺肿大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是肿大没有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此时甲状腺肿大较为明显,颈部外观上可察觉到甲状腺的增大,触诊时能清晰摸到肿大的甲状腺组织,但尚未超过胸锁乳突肌的边界。许多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可能发展到Ⅱ度肿大,一些甲状腺炎早期也可能出现Ⅱ度肿大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Ⅱ度甲状腺肿大的处理需有所差异,儿童Ⅱ度甲状腺肿大需进一步排查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相关因素,如是否存在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等;成年女性Ⅱ度甲状腺肿大若伴有心慌、手抖等甲亢表现,需进一步检查甲状腺功能。 Ⅲ度肿大:甲状腺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这是甲状腺肿大最严重的程度,甲状腺明显增大,颈部外观上甲状腺肿大十分显著,触诊时甲状腺体积较大,超过了胸锁乳突肌的外缘。Ⅲ度甲状腺肿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等。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等疾病。对于Ⅲ度甲状腺肿大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积极就医评估,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治疗干预,如手术治疗等。例如,一些巨大的甲状腺肿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吞咽功能,必须及时处理。在儿童中出现Ⅲ度甲状腺肿大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尽快明确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2025-10-28 12:56:42 - 
                        
糖尿病能吃黑蒜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吃黑蒜,因其含营养物质且膳食纤维可缓冲血糖波动,部分成分可能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需注意:老年患者胃肠弱要选合适食用方式且咨询医生;儿童患者需谨慎严格控制量并观察反应;合并胃肠道疾病者食用需慎重,要评估综合影响后决定。 营养成分与血糖影响:黑蒜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膳食纤维等。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波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但黑蒜本身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所以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要注意控制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在几瓣左右,并且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保证碳水化合物总摄入量的平衡。 对代谢的潜在益处:黑蒜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机体的代谢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例如,有研究发现黑蒜中的某些活性物质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它可以使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不过,这些作用还需要更多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确切效果,但从现有的一些研究基础来看,黑蒜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积极意义。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食用黑蒜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用方式,比如可以将黑蒜制作得更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吸收。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等,在食用黑蒜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确定合适的食用量。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黑蒜需要格外谨慎。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黑蒜的刺激性相对大蒜有所降低,但仍可能对儿童胃肠道产生一定影响。一般不建议儿童糖尿病患者随意食用黑蒜,若要食用,必须在家长的严格监督下,且食用量要严格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食用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对于合并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的糖尿病患者,黑蒜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加重病情,这类患者食用黑蒜需非常慎重,最好先咨询医生,评估食用黑蒜对其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病情的综合影响后再决定是否食用。
2025-10-28 12:5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