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甲状腺右侧叶囊性结节咋治
甲状腺右侧叶囊性结节需通过超声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查评估,治疗方式有定期随访观察、手术治疗及针对病因的其他治疗,儿童、育龄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恶性风险高需谨慎,育龄女性要考虑妊娠影响,老年患者需综合脏器功能选治疗方案。 一、甲状腺右侧叶囊性结节的评估 1.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明确囊性结节的大小、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一般来说,结节大小、是否有钙化等特征对评估其良恶性有重要意义,比如直径大于4厘米的结节相对更需关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需更谨慎评估;育龄女性甲状腺结节可能受激素影响,超声检查要更细致观察结节特点。 2.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如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等,以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受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甲状腺功能正常范围有差异,比如新生儿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通过检查能了解结节是否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 二、甲状腺右侧叶囊性结节的治疗方式 1.定期随访观察:如果结节较小(直径小于1-2厘米左右)、边界清晰、无恶性征象(如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甲状腺功能正常,对于大多数人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一般间隔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结节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儿童甲状腺囊性结节,由于其恶性风险相对较高,即使初始评估为良性,也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不耐受手术等有创操作,也可考虑定期随访。 2.手术治疗:当结节较大(直径大于4厘米左右),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或者结节怀疑恶性;或者结节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结节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儿童手术要考虑对甲状腺功能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对手术的耐受情况。 3.其他治疗:如果是由甲状腺炎等疾病引起的囊性结节,在针对病因治疗后部分结节可能缩小。比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状腺囊性结节,可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抗炎等治疗,但具体治疗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定。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甲状腺囊性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在评估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定期随访时超声检查频率可能相对成人更密集,手术需充分考虑对甲状腺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小、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2.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发现甲状腺右侧叶囊性结节,要考虑妊娠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以及甲状腺结节对妊娠的可能影响。在备孕前需评估甲状腺功能和结节情况,若结节有恶性倾向或影响甲状腺功能,可能需要在孕前处理;孕期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结节变化,因为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结节状态。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身体各脏器功能。定期随访观察是比较稳妥的方式,但要关注结节变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是否因结节压迫出现不适等情况,再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2025-10-20 15:15:10 -
60岁尿酸430高吗
60岁人群尿酸430,若为男性或女性均高于正常范围,可能由生活方式(高嘌呤饮食、饮酒、运动少)和疾病(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因素致,应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定期监测,特殊人群需注重安全适度及综合原有疾病情况。 一、对于60岁人群尿酸430的分析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男性尿酸值通常在150-416μmol/L,女性在89-357μmol/L,60岁人群若为男性,尿酸430μmol/L属于偏高;若为女性,尿酸430μmol/L也高于正常范围。 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情况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 高嘌呤饮食是导致尿酸升高的重要因素,60岁人群若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例如,动物肝脏中嘌呤含量较高,长期频繁食用可能影响尿酸水平。 饮酒也与尿酸升高相关,尤其是啤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60岁人群若有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会干扰尿酸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尿酸值升高。 2.运动情况 60岁人群如果运动量过少,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尿酸的排泄会受到一定影响。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尿酸的排泄,缺乏运动则不利于尿酸的正常代谢。 (二)疾病因素相关 1.肾脏疾病 60岁人群若患有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的排泄功能下降,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在体内潴留,从而使尿酸水平升高。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脏功能受损会直接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 2.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部分60岁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尿酸升高的情况。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会影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使得尿酸水平偏离正常范围。 三、应对建议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整 60岁人群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的过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增加水分摄入,每日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2000ml,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泄。 限制饮酒,最好戒酒,尤其是啤酒。如果无法完全戒酒,也要适量减少饮酒量。 2.适度运动 60岁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尿酸排泄。 (二)定期监测 60岁人群发现尿酸430后,应定期复查尿酸水平,一般建议每隔1-3个月复查一次,同时关注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了解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和身体的整体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60岁人群相对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适度。例如,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避免在路况不佳或人员密集的地方运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同时,在调整饮食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等特点,保证饮食营养均衡的同时符合尿酸控制的要求。如果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在调整生活方式和监测尿酸时要综合考虑原有疾病的情况,遵循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原则。
2025-10-20 15:13:18 -
早上空腹测血糖两次结果不一样
早上空腹测血糖两次结果不一样可能由采血操作差异、血糖自身波动特性、仪器与试纸因素导致,应规范采血操作、关注自身健康相关因素、正确使用血糖仪和试纸来应对,以减小结果差异并更好管理血糖。 一、可能导致早上空腹测血糖两次结果不一样的因素 (一)采血操作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的血管相对较细,采血时可能存在操作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婴幼儿采血时若采血部位选择、采血力度等与成人不同,可能影响血糖结果。对于老年人群,血管弹性差,采血时的操作难度增加,也可能导致两次采血的结果有差异。 2.生活方式影响:若前一次采血时采血部位挤压过度,会使组织液混入血液,稀释血糖,导致结果偏低;而第二次采血时挤压程度不同,就会出现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二)血糖自身波动特性 1.病史相关: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自身血糖调节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紊乱。如果患者前一天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不同,即使是在空腹状态下,血糖也可能有波动。例如,前一天晚餐后运动量较大的患者,空腹血糖可能相对较低;而前一天晚餐后有高糖食物摄入的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偏高,那么两次测血糖就会出现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2.生理周期影响(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血糖水平。在月经前期等特殊阶段,激素波动可能导致空腹血糖与平时不同,所以两次测血糖结果可能不一样。 (三)仪器与试纸因素 1.仪器差异:不同批次的血糖仪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即使是同一台血糖仪,在不同时间测量时,由于仪器内部的校准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结果有差异。 2.试纸因素:试纸的保存条件、有效期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如果两次测量使用的试纸不是同一批次或者保存不当受潮等,都会导致血糖结果不一样。 二、应对建议 (一)规范采血操作 1.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采血,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轻柔操作;对于老年人群,采血时要耐心,选择较易穿刺的血管,避免过度挤压采血部位。 2.统一操作标准: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采血时都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尽量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结果差异,确保两次采血操作尽可能一致。 (二)关注自身健康相关因素 1.糖尿病患者管理: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记录自己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保持生活方式的相对稳定,以便更好地分析血糖波动原因。如果发现两次空腹血糖结果差异较大,要及时回顾自己的生活记录,查找可能影响血糖的因素。 2.女性生理周期关注:女性患者要了解自己生理周期对血糖的影响,在特殊生理阶段更加关注血糖监测,若发现血糖异常波动,及时就医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三)正确使用血糖仪和试纸 1.仪器维护与校准:按照血糖仪的使用说明书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不同批次的仪器使用时,要注意其性能特点,减少因仪器导致的结果差异。 2.试纸妥善保存:试纸要存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每次测量时要检查试纸的状态,避免使用受潮、过期的试纸,保证两次测量使用的试纸条件一致。
2025-10-20 15:12:30 -
血糖高吃什么食物好
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杂豆、低糖蔬菜类的绿叶菜非淀粉类蔬菜、优质蛋白质的鱼类豆类及豆制品、低糖水果的蓝莓草莓对血糖高人群有益,老年血糖高人群要注意食物软烂度与总摄入量,儿童血糖高人群需保营养均衡严控糖分并依情况安排摄入量。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研究显示,食用燕麦后可使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减缓,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以燕麦为例,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长期适量食用全谷物对血糖高人群有益。 2.杂豆类:红豆、绿豆等杂豆同样富含膳食纤维,其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且升糖指数较低。例如红豆,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7.7克,进食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血糖的升高速度,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二、低糖蔬菜类 1.绿叶蔬菜:菠菜、芹菜等绿叶蔬菜热量低、纤维含量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含糖量仅约2.8克,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进食后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同时能为身体提供多种营养物质。 2.非淀粉类蔬菜:西兰花、黄瓜等非淀粉类蔬菜也是血糖高人群的优质选择。西兰花每100克含糖量约3.2克,黄瓜含糖量更低,约1.5克,这类蔬菜可大量食用,既能增加饱腹感,又不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 三、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1.鱼类:三文鱼、鳕鱼等深海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同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鱼类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以三文鱼为例,每100克三文鱼含蛋白质约20克左右,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好处,适合血糖高人群食用。 2.豆类及豆制品:黄豆、黑豆等豆类以及豆腐、豆浆等豆制品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豆类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且升糖指数低,如黄豆每100克含蛋白质约36克,制成豆浆后也是血糖高人群的理想饮品,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 四、低糖水果类 1.蓝莓:蓝莓含糖量相对较低,每100克约含糖分10克左右,且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有研究发现,蓝莓中的成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适量食用蓝莓(如每天50-100克)对血糖控制有一定益处。 2.草莓:草莓含糖量约为7%左右,每100克含糖量约7克,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其低热量、低升糖指数的特点使其适合血糖高人群作为加餐水果,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可满足口感需求且对血糖影响较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血糖高人群: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食物时应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例如全谷物可适当煮得更软烂些,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要注意控制食物的总摄入量,避免因进食过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儿童血糖高人群:需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在选择食物时要避免高糖零食,可优先选择上述低升糖指数、富含营养的食物,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活动量合理安排食物的摄入量,确保满足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2025-10-20 15:11:05 -
是不是甲亢严重了怎么治疗
甲亢严重程度可通过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肿大压迫症状及甲亢危象等判断,其治疗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适用于病情轻、甲状腺轻中度肿大等情况,常用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等)、放射性131I治疗(适用于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等情况,妊娠和哺乳期禁用)、手术治疗(适用于甲状腺肿大显著等情况,有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治疗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个体化选择。 一、甲亢严重程度的判断 甲亢严重程度可通过多种指标来判断,例如甲状腺激素水平,如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显著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明显降低,且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较大时,往往提示病情相对较重;还有甲状腺肿大的压迫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提示甲状腺肿大严重压迫周围组织;以及是否出现甲亢危象等严重并发症,甲亢危象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大汗、心动过速(心率常>140次/分)、烦躁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等,是甲亢最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 二、甲亢的治疗方法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适用情况:适用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患者;青少年及儿童、老年患者;妊娠妇女;甲状腺手术后复发,但又不适于放射性131I治疗者;手术前准备。常用药物有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等。甲巯咪唑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进而抑制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丙硫氧嘧啶除了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外,还能在外周组织中抑制T4转变为T3,且在妊娠甲亢中使用相对更安全。 2.放射性131I治疗 适用情况: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甲亢合并心脏病;甲亢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甲亢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拒绝手术治疗或者有手术禁忌证;浸润性突眼。放射性131I被甲状腺摄取后释放出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但要注意,妊娠和哺乳期禁止使用放射性131I治疗,因为131I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甲状腺功能。 3.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甲状腺肿大显著(>80g),有压迫症状;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者;胸骨后甲状腺肿;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怀疑恶变;ATD治疗无效或过敏的妊娠病人,手术需要在妊娠T2期(4-6个月)施行。手术是将甲状腺大部分切除,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手术也有风险,如可引起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治疗选择需个体化。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更谨慎评估放射性131I治疗或手术治疗的风险;妊娠女性甲亢治疗需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方式,如妊娠早期一般倾向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而妊娠中晚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有心脏基础疾病的甲亢患者,在治疗甲亢时要密切关注心脏情况,药物选择需考虑对心脏的影响等。
2025-10-20 15: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