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空腹血糖5.1正常吗
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为3.9-6.1mmol/L,5.1mmol/L在正常范围。一般人群空腹5.1mmol/L属正常,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孕妇空腹5.1mmol/L处正常上限,要密切监测;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5.1mmol/L也需加强健康管理。饮食上要均衡,运动要适度,还要定期监测血糖。 一、正常空腹血糖范围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3.9~6.1mmol/L,所以空腹血糖5.1mmol/L在正常范围内。 二、不同人群空腹血糖5.1mmol/L的情况 (一)一般人群 对于没有糖尿病相关病史、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的一般人群,空腹血糖5.1mmol/L属于正常情况,无需过度担忧,但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血糖稳定。 (二)孕妇人群 孕妇的空腹血糖要求相对严格,孕妇空腹血糖正常范围通常是3.1~5.1mmol/L,所以孕妇空腹血糖5.1mmol/L刚好处于正常范围的上限。孕妇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血糖情况,因为孕期血糖异常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可能增加巨大儿、胎儿窘迫等风险,所以孕妇除了关注本次血糖值外,还应定期进行产检中的血糖监测项目,如糖耐量试验等,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血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 如果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糖尿病史、超重或肥胖、有静坐生活方式等情况的人群,空腹血糖5.1mmol/L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仍需要更加注意自身健康管理。这类人群比一般人群更易发生糖尿病,需要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来进一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血糖的变化。 三、维持正常空腹血糖的建议 (一)饮食方面 1.对于一般人群和糖尿病高危人群,要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例如减少蛋糕、油炸食品等的食用量。 2.孕妇则需要在保证自身营养和胎儿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同时控制糖分的过量摄入,避免食用过多高糖水果等。 (二)运动方面 1.一般人群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像游泳、骑自行车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2.孕妇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中,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宜,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要立即停止。 (三)定期监测 无论是一般人群、孕妇还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定期监测血糖,一般人群可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及相关血糖项目的检测;孕妇则要按照产检要求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25-10-28 14:39:35 -
椰子糖尿病人能吃吗
糖尿病患者食用椰子需谨慎,其营养成分有糖、脂肪等,血糖控制稳定时可适量食用并监测血糖,控制不佳时不宜食用,不同病情阶段及特殊人群糖尿病人食用椰子有不同建议,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食用要更谨慎,儿童一般不建议食用。 一、椰子的营养成分特点 椰子含有一定量的糖分,主要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和蔗糖等双糖,同时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以及矿物质(如钾、镁等)。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明确,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生成指数(GI)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椰子的GI相对中等,但具体还需结合食用量等综合判断。 二、糖尿病人食用椰子的情况分析 (一)适量食用的可能性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稳定,在监测血糖的前提下可以适量食用椰子。例如,每次食用椰子肉的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如30-50克左右,同时要相应扣除当天饮食中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避免血糖出现较大波动。这是因为椰子中的糖分在适量摄入时,若患者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代偿能力且血糖控制基础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耐受,但需要精准把控摄入量来维持血糖平衡。 (二)需避免过量食用 过量食用椰子会导致摄入的总碳水化合物过多,进而使血糖升高。因为椰子中的糖类物质会快速被人体吸收,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胰岛功能较差的人群,过量食用极易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不利于病情的稳定。比如,一次性大量食用整个椰子的果肉部分,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长期如此会加重胰岛负担,影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 三、不同病情阶段糖尿病人的食用建议 (一)血糖控制良好时 当糖尿病人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长期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时,可以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椰子,如每次食用半个椰皇的果肉量,并且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后续饮食。 (二)血糖控制不佳时 若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较大,空腹血糖经常高于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高于11.1mmol/L,此时不建议食用椰子,应先通过积极治疗控制血糖,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谨慎考虑少量食用,并严格遵循上述的适量食用原则。 四、特殊人群糖尿病人食用椰子的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糖尿病人,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更弱,食用椰子时更要严格控制量,且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老年糖尿病人食用椰子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频率。对于患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椰子中的脂肪含量虽不是很高,但也需关注,因为过多脂肪摄入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这类患者食用椰子时更要谨慎权衡利弊,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食用及食用量。而对于儿童糖尿病人,一般不建议食用椰子,因为儿童的饮食管理相对更需精准,椰子的糖分等成分较难把控,容易引发血糖异常波动,不利于儿童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和正常生长发育。
2025-10-28 14:38:12 -
高血糖的危害
高血糖可通过干扰脂质代谢等机制损害心血管系统致动脉粥样硬化等风险增加,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系统引发周围及中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重要诱因致视力问题,可引发糖尿病肾病致肾脏结构功能破坏,还会抑制免疫功能使易感染且难愈合,老年人各器官衰退高血糖损害更显著易致严重并发症,儿童高血糖少见但会影响生长发育及神经免疫等需及时控制。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机制损害心血管系统。其一,高血糖会干扰脂质代谢,促使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动脉壁内皮细胞受损,脂质易沉积于血管壁,逐步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影响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 二、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系统,引发周围神经病变。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内山梨醇积聚,导致细胞水肿、神经纤维变性,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受累,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中,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系统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认知衰退的风险。 三、对眼部的危害 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诱因。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受损,引起微血管渗漏、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早期可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且血糖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几率和病情进展速度。 四、对肾脏的危害 高血糖可引发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和蛋白尿。高血糖使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殖,逐步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初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会进展至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五、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高血糖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愈合。高血糖环境为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繁殖条件,同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也会因高血糖而受到抑制。例如,糖尿病患者并发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且感染病灶愈合时间延长,增加了病情恶化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高血糖对心血管、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更为显著,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且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强化管理。 儿童:儿童高血糖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高血糖会干扰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正常利用,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对儿童的神经发育、免疫系统等产生潜在不良影响,需及时明确病因并积极控制血糖。
2025-10-28 14:35:44 -
如何掌握测血糖的步骤
测血糖包括测前准备、采血、测试及测后处理步骤,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测前要准备好血糖仪和测试条并消毒手指,采血要正确操作,测试时让血与测试条接触等,测后要按压止血并整理用品,特殊人群有特殊注意要点。 一、测血糖前的准备 1.血糖监测仪准备: 选择合适的血糖仪,不同品牌血糖仪的操作略有差异,但基本原理相似。首先要确保血糖仪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检查血糖仪的电量是否充足,若电量不足需及时更换电池或充电。例如,一些常见的血糖仪有明确的电量指示标识,当电量低时会有相应提示。 准备好血糖测试条,注意测试条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的测试条。不同型号的血糖仪需要匹配相应型号的测试条,要仔细核对。 2.采血部位准备: 通常选择手指指尖作为采血部位。在采血前,可以用温水清洗手指,然后擦干,这样有助于使采血部位血液循环良好,方便采血。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选择合适的手指,避免选择指甲周围等疼痛敏感或血液循环不佳的部位。 二、采血步骤 1.消毒手指: 用酒精棉球以手指指尖为中心向外环形消毒,消毒范围要足够,一般直径在2-3厘米左右,等待酒精自然晾干,这样可以避免酒精影响血糖测试结果,同时减少感染的风险。 2.采血操作: 用采血笔吸取适量采血针,根据手指皮肤厚度等情况调整采血笔的穿刺深度。对于成年人,穿刺深度一般可以适中;对于儿童,要适当调浅穿刺深度,以减少疼痛。然后用采血笔轻刺手指指尖两侧,不要挤压手指,让血液自然流出。如果血液流出不畅,可以轻轻按摩手指指根部位,促使血液流出,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挤压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影响测试结果。 三、血糖测试步骤 1.将血滴与测试条接触: 当血液流出后,迅速将测试条的吸血口靠近血滴,让血液自然吸入测试条。不同的血糖仪有不同的吸血方式,有的是自动吸血,有的需要手动使血液接触测试条上的吸血区域,要按照血糖仪的说明书正确操作。例如,一些自动吸血的血糖仪,只要将测试条靠近血液,血液就会被自动吸入。 2.等待测试结果: 血糖仪会在几秒钟内显示出血糖值。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要保持测试条和血糖仪的稳定,避免晃动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不同的血糖仪显示结果的时间略有不同,一般在10秒左右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血糖值。 四、测血糖后的处理 1.按压止血: 采血完成后,用干净的棉球按压采血部位,直到止血。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确保完全止血。 2.整理用品: 将使用过的酒精棉球、采血笔等物品妥善处理,血糖仪和测试条要放置在干燥、清洁的地方,方便下次使用。 对于特殊人群,例如糖尿病患儿,在测血糖时要更加注重安抚患儿情绪,采血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患儿过度紧张。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采血时要注意控制采血笔的穿刺深度,防止过度穿刺造成损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测血糖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测试结果准确,以更好地监测血糖情况,保障母婴健康。
2025-10-28 14:34:55 -
甲状腺3级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3级是甲状腺超声检查中对结节的TI-RADS分类,其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恶性风险低于2%,一般人群需定期随访超声检查,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随访有不同要求,它与1、2级及4、5、6级在恶性风险和超声特征等方面有区别。 甲状腺3级通常是在甲状腺超声检查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一种分级描述,依据的是TI-RADS分类系统。TI-RADS3类结节的特点是:超声表现多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实性结节,恶性风险较低,一般小于2%。 超声特征相关细节 结节边界:边界清晰,这意味着结节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的分界较为明确,不像恶性结节那样边界模糊不清或呈浸润性生长。 结节形态: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等较为规整的形状,而恶性结节往往形态不规则,呈毛刺状、分叶状等。 内部回声:一般内部回声均匀,提示结节内部组织结构相对一致。 进一步评估与随访 对于一般人群:虽然甲状腺3级结节恶性可能性低,但仍需要定期随访超声检查,观察结节大小、形态等是否有变化。通常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超声。如果在随访过程中结节大小明显增大、形态变得不规则、边界变得模糊、出现微钙化等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考虑进行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结节性质。 对于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时期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成人稍高一些。对于甲状腺3级结节的儿童,随访频率可能相对更密集,比如每3-6个月复查超声,密切关注结节的变化情况,因为儿童的甲状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异常变化都可能对其未来的甲状腺功能等产生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现甲状腺3级结节时,由于妊娠期间身体内分泌等多方面的变化,甲状腺结节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以及结节的超声表现,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而结节的变化也需要及时评估。一般会增加超声检查的频率,同时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等。 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尤其是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即使甲状腺3级结节恶性风险低,也需要更加关注结节的变化情况,随访时除了超声检查外,可能需要更加仔细地对比前后检查结果,以便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变倾向。 与其他分级的区别 与1级、2级的区别:1级表示甲状腺正常,无结节;2级表示良性结节,恶性风险极低,一般小于1%,比3级的恶性风险更低,超声表现通常更典型为良性特征;3级结节有一定的恶性风险,但相对2级要高一些。 与4级、5级、6级的区别:4级及以上结节恶性风险逐渐升高,4级又分为4a、4b、4c,4a恶性风险约3%-30%,4b约30%-60%,4c约60%-94%;5级恶性风险大于94%,超声表现多有明显恶性特征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微钙化等;6级是已经通过病理证实为恶性的结节。而3级结节恶性风险远低于4级及以上结节。
2025-10-28 14:3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