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什么激素
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影响机体生长发育,不足致侏儒症、过多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合成分泌受TRH及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受CRH及糖皮质激素负反馈调节;促卵泡生成素在女促进卵泡发育成熟、男促进精子生成受GnRH调节;黄体生成素在女与FSH协同促卵泡成熟等、男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受GnRH调节;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神经垂体储存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调节肾脏水重吸收,机体缺水等时分泌变化;催产素在女性分娩时促子宫收缩、哺乳期促乳汁排出及调节母性行为。 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1.生长激素(GH):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儿童期GH分泌不足可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可导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2.促甲状腺激素(TSH):能促进甲状腺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维持甲状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其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及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等,其分泌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调节及糖皮质激素负反馈调节。 4.促卵泡生成素(FSH):在女性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在男性促进精子生成,其分泌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节。 5.黄体生成素(LH):在女性与FSH协同促进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同样受GnRH调节。 6.催乳素(PRL):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青春期后女性PRL水平升高与乳腺发育相关,妊娠和哺乳期PRL大量分泌以促进泌乳。 二、神经垂体储存并释放的激素 1.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加压素):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当机体缺水或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反之则分泌减少。 2.催产素:在女性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分娩;在哺乳期促进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乳汁排出,同时对母性行为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2025-10-20 13:13:05 -
糖尿病人能吃麦芽糖醇吗
糖尿病人可适量吃麦芽糖醇,其升血糖指数低但也不能无限制食用,要控制摄入量,注意个体差异,还需将其纳入整体饮食搭配中,特殊人群饮食需谨慎科学,要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以维持血糖稳定。 麦芽糖醇的血糖影响 麦芽糖醇的升血糖指数相对较低。它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与葡萄糖不同,被吸收后不会像葡萄糖那样迅速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有研究表明,麦芽糖醇的血糖生成指数(GI)约为35,而葡萄糖的GI约为100,这意味着食用麦芽糖醇后血糖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小。不过,虽然麦芽糖醇对血糖的影响较葡萄糖缓和,但糖尿病人也不能无限制地食用,因为过量摄入仍会使体内的能量摄入增加,进而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一定影响。 食用时的注意事项 摄入量控制:糖尿病人食用麦芽糖醇时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一般建议根据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总热量摄入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量。例如,对于血糖控制较为稳定且每日总热量摄入有限的糖尿病人,每天食用麦芽糖醇的量不宜超过一定数值,通常建议不超过20克左右,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或营养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个体差异:不同糖尿病人对麦芽糖醇的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一些糖尿病人可能本身胃肠道功能存在一定问题,过量食用麦芽糖醇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等。这是因为麦芽糖醇在肠道内的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过量时可能会导致肠道内渗透压改变,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糖尿病人在食用麦芽糖醇后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需及时调整摄入量。 整体饮食搭配:即使是食用适量的麦芽糖醇,糖尿病人也需要将其纳入整体的饮食计划中。要综合考虑一日三餐中其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保持饮食的均衡。例如,在食用含有麦芽糖醇的食品时,相应地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以维持每日总热量的平衡,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特殊人群,在饮食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和科学。要在遵循糖尿病饮食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像麦芽糖醇这样的甜味替代品,并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以确保血糖长期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内,维持身体健康。
2025-10-20 13:10:58 -
胰岛素怎么打?
准备工作需检查胰岛素类型有效期外观并清洁双手,注射部位可选腹部(肚脐周围2-3厘米外轮换)、大腿外侧前外侧上1/3垂直进针、上臂外侧中1/3捏皮进针、臀部外上1/4,注射操作要消毒、捏皮、进针、推药、拔针,注意事项有定期轮换注射点、未开启冷藏开启后室温保存、儿童操作轻柔老人捏皮力度适中急症遵医嘱。 一、准备工作 1.检查胰岛素:确认胰岛素的类型、有效期,查看药液外观是否正常,若为混悬液需充分摇匀。 2.清洁双手: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双手,保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 二、注射部位选择 1.腹部:为常用部位,吸收速度相对较快,应选取肚脐周围2~3厘米以外的区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轮换注射点。 2.大腿外侧:选择大腿前外侧上1/3处,注射时需垂直进针,避免药液注入肌肉层。 3.上臂外侧:选取上臂外侧中1/3处,适用于儿童等人群,注射时需捏起皮肤。 4.臀部:选择臀部外上1/4处,吸收速度相对较慢,适合需要长时间发挥作用的胰岛素注射。 三、注射操作步骤 1.消毒:用75%酒精棉球从注射部位中心向外呈螺旋式消毒,待酒精干燥。 2.捏皮:用手指将注射部位皮肤捏起,形成褶皱。 3.进针:将胰岛素注射器针头垂直或呈45度角快速刺入皮肤,依据注射部位及患者体型调整进针角度。 4.推药: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将药液全部推入体内。 5.拔针:推完药液后,保持针头在皮肤内停留数秒,迅速拔针,用干棉球轻压注射部位止血。 四、注意事项 1.注射部位轮换:为防止出现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需定期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间隔约1~2厘米。 2.胰岛素储存: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冷藏保存(2~8℃),已开启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不超过25℃)保存,保存时间按说明书要求,避免冷冻及阳光直射。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选择合适注射部位,操作时要轻柔,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留意避免损伤皮肤。 老年人:皮肤可能较松弛,捏皮时力度要适中,进针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保注射准确。 急症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注射胰岛素,密切观察注射后的反应。
2025-10-20 13:10:13 -
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治愈率是多少
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总体治愈率低,分期是重要影响因素,早期Ⅰ期部分患者经规范手术等综合干预有一定治愈希望,中晚期Ⅱ-Ⅳ期治愈率显著降低,手术是重要治疗基础,放疗化疗对提高治愈率作用有限且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因常伴基础疾病耐受差影响治疗效果,儿童患者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谨慎,早期发现规范且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关键且不同患者因病情差异大。 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总体治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分期对治愈率的影响1.早期患者(Ⅰ期):若能在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时及时接受规范手术治疗等综合干预,部分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30%-50%左右,此阶段肿瘤尚未发生远处转移,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结合可能的辅助治疗,有一定治愈希望。2.中晚期患者(Ⅱ-Ⅳ期):随着肿瘤分期进展,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时,治愈率显著降低。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通常低于30%,因为晚期肿瘤侵袭范围广,治疗难度大,即便经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仍较高。二、治疗手段的影响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治疗基础,早期完整切除肿瘤病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但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往往难以完全清除病灶。2.放疗与化疗:放疗可用于局部控制肿瘤生长,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姑息治疗,但总体对提高治愈率的作用有限,且会带来一定不良反应。三、特殊人群因素影响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身体耐受能力较差,可能无法耐受激进的手术及放化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及治愈率,需在治疗前充分评估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治疗策略。2.儿童患者: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在儿童中极为罕见,儿童患者治疗需兼顾肿瘤控制与生长发育等问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对其后续身体功能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需重点考量,治愈率情况需结合个体具体病情及治疗反应综合判断。总体而言,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整体治愈率较低,早期发现、规范且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不同患者因病情差异治愈率有较大不同。
2025-10-20 13:09:13 -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什么引起的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环境因素及甲状腺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性,自身免疫异常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相关,吸烟等环境因素影响发病,其与甲状腺疾病关系密切,不同年龄性别在各因素影响下发病情况有差异。 自身免疫异常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如格雷夫斯病(Graves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甲状腺和眼外肌、眶后脂肪等组织的自身抗体。例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不仅会作用于甲状腺,还可能影响眼眶内的组织。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眼眶内的炎症反应,引起眶后成纤维细胞增殖、黏多糖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沉积,进而导致眼眶组织体积增大,压迫眼球等结构,引发一系列眼部症状。在不同性别方面,女性患格雷夫斯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女性中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风险也可能相对较高;在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自身免疫异常都可能引发该病,但发病机制在不同年龄的具体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 环境因素 吸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吸烟会增加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风险,并且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吸烟会导致眶内炎症反应加重,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加重眼眶组织的病变。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等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相对吸烟来说,其作用程度相对较弱。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无论是哪个年龄、性别,戒烟对于预防和控制甲状腺相关眼病都非常重要;而对于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应尽量改善生活环境以降低患病风险。 甲状腺功能状态 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密切,在格雷夫斯病患者中,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率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控制,更容易引发甲状腺相关眼病。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也可能发生甲状腺相关眼病,但相对概率较低。不同年龄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对发病的影响不同,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引发甲状腺相关眼病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评估和管理;对于成年患者,甲状腺功能的稳定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重要环节,无论男女,都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10-20 13: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