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口服胰岛素片是真的吗
口服胰岛素片现处研究探索阶段,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易被消化酶分解致难保持生物活性,这是临床应用关键障碍,科研人员虽尝试用技术手段克服但距成熟应用远,有开发新型递送系统的研究在实验室阶段,不同人群如儿童、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面临不同挑战。 相关研究进展 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的口服胰岛素递送系统,比如利用纳米技术构建载体来包裹胰岛素,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胰岛素能够顺利通过胃肠道而不被降解,进而被人体吸收发挥作用。然而,这些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大量的进一步验证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不同年龄层来说,儿童由于胃肠道消化功能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可能面临更大的口服胰岛素片能否有效吸收及安全性方面的挑战;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其胃肠道环境的特殊性可能会影响口服胰岛素片的吸收和代谢情况等。
2025-10-20 11:41:13 -
糖尿病人能喝什么酒
糖尿病人一般不建议饮酒,因酒精干扰糖代谢、增能量摄入、影响药物效果,儿童、孕妇、老年糖尿病人等特殊人群饮酒危害更显著,均绝对不建议饮酒。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的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饮酒的危害更为显著。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酒会影响其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发育,绝对不能饮酒;孕妇饮酒则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也绝对不能饮酒。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饮酒后发生低血糖、肝损伤等风险更高,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样不建议饮酒。
2025-10-20 11:40:19 -
妊娠甲减产后会恢复吗
妊娠甲减产后部分能恢复部分不能,与病因等有关,可能恢复的如妊娠相关及轻度碘代谢变化引起的甲减,不能恢复的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甲减,产后需监测甲减情况,哺乳期、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及年龄大的产妇需特殊考虑监测。 一、可能恢复的情况 1.与妊娠相关的甲减 部分妊娠期间出现的甲减是由于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导致的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例如,妊娠期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显著升高,hCG具有类似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在产后,随着hCG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因hCG升高相关的甲减有可能恢复。一般来说,产后6-12周可复查甲状腺功能,若甲状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提示这种妊娠相关的甲减有恢复的可能。 对于一些因孕期碘代谢变化等轻度因素引起的甲减,产后随着身体恢复到非孕期状态,甲状腺功能有可能恢复正常。例如,孕期碘摄入的暂时变化导致的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产后碘摄入恢复正常饮食模式后,甲状腺功能可能逐渐调整至正常。 二、不能恢复的情况 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甲减 如产后甲状腺炎,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在妊娠前可能甲状腺功能正常,但妊娠后由于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产后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变化。其中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永久性甲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细胞受损,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功能持续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产后甲状腺功能很难自行恢复,需要长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并可能需要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例如,产后甲状腺炎患者中约有10%-15%会发展为永久性甲减。 对于本身就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妊娠期间甲减可能会加重,产后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甲状腺功能难以恢复,往往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甲状腺的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这些抗体持续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呈进行性发展,产后通常不能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 三、产后甲减的监测与应对 1.监测频率 产后4-6周应常规复查甲状腺功能,包括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等指标。对于有妊娠甲减病史的产妇,之后也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定期复查,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以便及时发现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调整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如果需要的话)。 2.特殊人群考虑 哺乳期女性:如果产后甲减需要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一般来说,左甲状腺素钠可以安全用于哺乳期。因为左甲状腺素钠通过胎盘的量很少,对婴儿的影响较小。但仍需要监测婴儿的甲状腺功能,确保婴儿甲状腺功能正常。哺乳期女性在服用甲状腺激素时,应在晨起空腹服用,服用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哺乳,以减少药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的量。 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产妇:这类产妇产后发生甲减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低,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甲状腺功能。由于家族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易感性较高,产后更要关注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年龄因素:对于年龄较大的产妇,产后甲减恢复的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产后甲状腺功能的监测。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甲状腺组织的功能,所以年龄较大的产妇在产后更要重视甲状腺功能的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甲减并进行处理。
2025-10-17 14:33:15 -
芒果糖尿病人能吃吗
芒果营养丰富但升糖指数中等,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平稳时可适量食用,要注意食用量与搭配且关注个体差异,儿童糖尿病人食用需严格遵医嘱,老年糖尿病人要考虑消化和整体健康状况等食用芒果。 一、芒果的营养成分与升糖指数 芒果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等)、矿物质(钾、镁等)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升糖指数(GI)约为55-60,属于中等升糖指数食物。一般来说,升糖指数低于5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56-70为中等升糖指数食物,高于70为高升糖指数食物。中等升糖指数的食物在适量食用时,对血糖的影响相对可控。 二、糖尿病人食用芒果的注意事项 (一)血糖控制平稳时可适量食用 当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左右时,可以考虑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芒果,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这是因为此时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少量食用芒果引起血糖大幅波动的风险相对较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糖尿病人适量摄入中等升糖指数的水果,在合理搭配饮食和运动的情况下,不会对血糖造成过度影响。 (二)注意食用量与搭配 糖尿病人食用芒果时要严格控制量,不能一次性吃太多。同时,要将芒果的热量计算到每日总热量摄入中。比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芒果(约150克),热量大概在100千卡左右,如果糖尿病人当天已经摄入了较多的主食等其他高热量食物,就需要相应减少芒果的食用量或者调整其他食物的摄入量。另外,食用芒果时可以搭配一些蛋白质食物,如一杯牛奶或者一把坚果,这样有助于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因为蛋白质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血糖上升更平缓。 (三)关注个体差异 不同糖尿病人对芒果的血糖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些糖尿病人可能本身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或者胰岛素抵抗较严重,那么即使是少量食用芒果也可能引起血糖明显波动。这部分人群在食用芒果前最好先监测血糖,根据食用后的血糖变化来调整食用量和后续的饮食计划。例如,有些体型较胖、胰岛素抵抗明显的2型糖尿病人,在食用芒果后可能会发现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那么就需要谨慎食用或者避免食用芒果。 三、特殊人群糖尿病人食用芒果的情况 (一)儿童糖尿病人 儿童糖尿病人食用芒果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饮食调节相对复杂,其对血糖的耐受能力和成人有所不同。一般不建议儿童糖尿病人随意食用芒果,如果要食用,必须在医生或营养师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首先要确保儿童的血糖控制基本稳定,然后食用量要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并且要密切观察食用后的血糖变化以及身体反应。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儿童糖尿病人,芒果的食用需要格外谨慎,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发育。 (二)老年糖尿病人 老年糖尿病人食用芒果时要考虑其消化系统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老年糖尿病人往往消化系统功能有所减退,芒果中的膳食纤维虽然有益健康,但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所以老年糖尿病人食用芒果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并且要选择成熟度适中的芒果,过生或过熟的芒果可能都不利于消化。同时,老年糖尿病人可能还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食用芒果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等的相互作用对身体的影响。例如,老年糖尿病人如果正在服用某些降血糖药物等,食用芒果后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等,这都需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
2025-10-17 14:32:16 -
女性高泌乳素血症
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及相关症状为表现的内分泌疾病,病因有生理性、病理性、药物性等,临床表现包括月经紊乱、泌乳、不孕、头痛视觉障碍等,通过血液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手术、放射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定义: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通常>1.14nmol/L)、伴有或不伴有泌乳、月经紊乱、闭经、不孕等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疾病。 病因 生理性因素:妊娠、哺乳、应激(如剧烈运动、精神创伤等)可导致泌乳素短暂升高,这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因素:垂体疾病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如垂体泌乳素瘤,垂体泌乳素瘤可分泌大量泌乳素,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其他颅内肿瘤、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炎症等)也可能影响泌乳素的调节,导致其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反馈性引起泌乳素升高。 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泌乳素升高,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氯丙嗪、甲氧氯普胺等)、雌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干扰多巴胺对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 月经紊乱: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闭经。对于育龄期女性,月经紊乱可影响排卵,导致不孕。 泌乳:非妊娠和非哺乳期出现泌乳,可为单侧或双侧,乳汁量可多可少。 不孕:由于泌乳素升高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排卵障碍,从而引起不孕。 头痛、视觉障碍:当垂体泌乳素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如视神经交叉,引起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诊断 血液检查:血清泌乳素测定是诊断高泌乳素血症的关键,一般需要多次测定,若血清泌乳素水平持续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同时,还需要检查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六项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影像学检查: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泌乳素瘤的重要方法,可发现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或大腺瘤,有助于明确病因。 治疗 药物治疗:多巴胺激动剂是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首选药物,如溴隐亭,它可以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抑制泌乳素分泌,缩小垂体瘤体积。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垂体瘤压迫症状明显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 放射治疗:一般用于手术治疗后残留肿瘤或复发肿瘤的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高泌乳素血症可导致月经紊乱和排卵异常,从而影响生育。因此,育龄期女性若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需要积极治疗,恢复月经和排卵功能,以提高受孕几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清泌乳素水平和排卵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间发现的高泌乳素血症,需要密切监测垂体泌乳素瘤的变化。若垂体泌乳素瘤在妊娠期间增大,可能会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等压迫症状,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一般来说,妊娠期间不优先进行手术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出现的高泌乳素血症多为生理性,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不要频繁挤奶等。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哺乳期高泌乳素血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同时需要考虑治疗对哺乳的影响,必要时可能需要调整喂养方式。
2025-10-17 14:2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