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糖尿病人饮食应注意什么
糖尿病人需优先选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避免精制高糖食品,适量摄入优质蛋白,科学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并将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合适比例内,充分摄入膳食纤维,严格控制糖分摄入,进餐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老年患者饮食需易于消化且营养均衡,妊娠患者要精准控碳水并监测血糖,儿童患者依生长发育需求调整饮食严控糖分和精制碳水并配合运动药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合理选择 糖尿病人应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杂豆类(红豆、绿豆等)。这类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更好地稳定血糖。研究显示,长期摄入全谷物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关研究)。需避免精制谷物(白面包、白米饭等)及高糖食品,因其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二、蛋白质的适量摄入 蛋白质摄入需适量且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胸肉、瘦牛肉等)、鱼类(三文鱼、鳕鱼等)、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同时减少过多动物脂肪摄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体重及身体状况调整,一般每千克体重1~1.2克左右。 三、脂肪的科学选择 应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饱和脂肪酸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常见于肥肉、黄油等;反式脂肪酸多存在于加工食品(如油炸食品、部分烘焙食品)中,对血糖和血脂不利。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30%以内。 四、膳食纤维的充分摄入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绿叶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蓝莓等)、菌藻类(香菇、海带等)。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波动,每日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其中蔬菜摄入量应达500克左右。 五、严格控制糖分摄入 严禁食用含糖饮料(可乐、果汁饮料等)、糖果、糕点等高糖食品,此类食物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可选择代糖(如赤藓糖醇等)替代部分蔗糖,但需注意适量使用。 六、进餐时间与频率安排 建议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引起血糖大幅波动。可将一日三餐分为5~6餐,每餐进食量相对均衡,保证血糖平稳。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饮食易于消化,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因老年人消化功能可能减退,可适当增加蒸煮类食物比例,如清蒸鱼、软面条等,确保摄入足够营养又不加重胃肠负担。 妊娠糖尿病患者:需精准控制碳水化合物量,在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严格监测血糖变化,避免高血糖影响胎儿健康,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儿童糖尿病患者:根据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调整饮食,保证足够营养支持生长,严格控制糖分和精制碳水摄入,避免影响正常发育,可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柚子等)作为加餐,同时注意饮食与运动、药物的配合。
2025-10-28 14:26:03 -
喝水多尿多怎么回事
喝水多尿多可能由生理性原因如摄入水分过多、饮食因素引起,也可能由病理性原因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导致若伴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摄入水分过多:当大量饮水时,肾脏会通过调节来增加尿液生成以排出多余水分。例如短时间内饮用1-2升水,肾脏的滤过功能会相应增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尿量明显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一般在减少水分摄入后尿量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新陈代谢快,若短时间内饮水过多也容易出现尿多情况,应提醒儿童适量饮水;成年人在大量运动后大量饮水也可能出现尿多现象。 饮食因素:食用含水分多的食物,如西瓜等,西瓜中水分含量高,摄入后经人体代谢,多余水分会通过尿液排出,导致尿量增加。不同性别在饮食上可能有差异,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的特殊影响,正常饮食情况下,通过调整食物中水分含量可调节尿量。 病理性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在不同年龄段,儿童糖尿病可能以1型为主,起病较急,需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成年人糖尿病多为2型,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来稳定病情,减少尿多等症状的发生。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ADH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烦渴、多饮等症状。中枢性尿崩症可能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如肿瘤、创伤等;肾性尿崩症则是肾脏对ADH反应缺陷所致。对于尿崩症患者,需要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中枢性尿崩症可补充ADH类似物,肾性尿崩症则需针对肾脏病变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保证患者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导致肾功能受损,出现尿量异常。患者可能还伴有蛋白尿、水肿等表现。不同年龄的肾脏疾病患者,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肾脏疾病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影响儿童肾脏发育;成年人则要关注病情进展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钠水潴留,进而引起尿量改变。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等症状,需要通过检查醛固酮水平等明确诊断,然后进行相应治疗,如手术或药物治疗醛固酮增多的情况,以缓解尿多等症状。 如果出现喝水多尿多的情况,首先要观察尿量、饮水情况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伴有体重下降、水肿、高血压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糖、尿常规、肾功能、抗利尿激素等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28 14:23:03 -
内分泌紊乱治得好吗
内分泌紊乱能否治好取决于紊乱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不同类型内分泌紊乱可治性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预后,大部分内分泌紊乱经规范治疗可获较好控制,患者需积极配合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一、不同类型内分泌紊乱的可治性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例如,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是常用方法,约40%-60%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总体来说,大部分患者经过合理治疗能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得到缓解。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般需要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替代治疗,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只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病情能得到良好控制。 3.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部分患者可以使血糖控制达标,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也需要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治疗。 4.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难以根治,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促排卵等)来改善症状,解决生育问题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内分泌紊乱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治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而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等系统的并发症。对于儿童的内分泌紊乱,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及时纠正内分泌异常有助于正常的生长发育。老年人内分泌功能本身处于衰退状态,内分泌紊乱的治疗相对复杂,药物调整需要更谨慎,且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会影响治疗效果。 2.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内分泌紊乱。例如,长期熬夜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对于内分泌紊乱的治疗和预防非常关键,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辅助治疗,促进内分泌功能恢复。 3.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长期的慢性内分泌疾病病史,如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此时治疗内分泌紊乱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治疗难度相对增大,但通过综合治疗仍可以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大部分内分泌紊乱通过规范的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的内分泌功能,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2025-10-28 14:21:44 -
低钾血症的诊断
病史采集需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如肾脏、内分泌、消化系统疾病)及用药史(如利尿剂、某些降压药),临床表现观察神经肌肉系统(不同年龄表现不同)和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影响更严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钾测定(诊断关键,不同年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血镁测定(因低镁常与低钾并存)、尿液检查(助判肾性或肾外丢失钾),心电图检查可见低钾特征性改变(不同年龄因心脏差异表现不同)。 一、病史采集 1.了解基础疾病:询问患者是否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这类疾病可能影响肾脏对钾的重吸收或排泄功能;是否有内分泌疾病,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体内醛固酮增多会导致钾丢失增加;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例如长期腹泻,大量消化液丢失会伴随钾的丢失。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基础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小管功能异常引发低钾血症,女性在一些内分泌疾病的发生上可能与生理周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2.用药史: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服用了可能导致低钾的药物,如利尿剂(呋塞米等),利尿剂会增加尿液中钾的排出;是否服用了某些降压药物,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影响钾代谢。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情况差异较大,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要考虑药物对钾代谢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儿童的耐受性等。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神经肌肉系统表现:轻度低钾血症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乏力,随着血钾降低,可能会出现肌肉麻痹,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低钾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而成人可能更易察觉四肢乏力等表现。 2.心血管系统表现:低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等。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低钾血症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能更严重,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三、实验室检查 1.血钾测定:血钾浓度是诊断低钾血症的关键指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可诊断为低钾血症。不同年龄人群的血钾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血钾正常范围一般为3.5~5.0mmol/L,成人正常范围也是3.5~5.0mmol/L,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钾代谢相对更活跃,需密切关注血钾变化。 2.血镁测定:同时测定血镁浓度,因为镁缺乏常与低钾血症同时存在,低镁血症可能会影响钾的转运等。 3.尿液检查:测定尿液中钾的排泄量,有助于判断低钾血症的原因是肾性丢失还是肾外丢失。如果是肾性丢失钾,尿液中钾含量会升高;如果是肾外丢失,尿液中钾含量相对较低。 四、心电图检查 低钾血症时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如T波低平、增宽、倒置,ST段压低,U波出现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儿童心脏相对稚嫩,低钾血症对其心电图的影响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2025-10-28 14:20:42 -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多少
一般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小于,7.8mmol/L糖耐量异常需重视干预,妊娠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小于8.5mmol/L要密切监测管理,老年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适当放宽且要关注低血糖风险,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种类摄入量、食物搭配影响餐后血糖,适当运动可降餐后血糖要合理安排,服用影响血糖药物需密切监测并调整方案。 一、一般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 一般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应小于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异常,这是从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一个阶段,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进行干预,以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二、特殊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的注意事项及参考范围 (一)妊娠女性 妊娠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其正常值应小于8.5mmol/L。妊娠期间血糖异常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孕妇可能发生妊娠期高血压、感染等并发症,胎儿可能出现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情况。所以妊娠女性需要密切监测血糖,一旦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调整(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比例等)、适当运动等方式进行管理,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也应小于10.0mmol/L。同时,老年人群在监测和控制血糖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低血糖的风险,因为老年人对血糖波动的耐受性较差,发生低血糖时可能出现心慌、出汗、认知障碍等多种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所以老年人群在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要谨慎,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三、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的因素及相关应对 (一)饮食因素 1.碳水化合物摄入: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摄入量对餐后2小时血糖影响较大。例如,精制谷物(如白面包、白米饭等)比全谷物消化吸收更快,会导致餐后血糖升高更明显。所以建议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食物,增加全谷物、杂豆类等的摄入比例。 2.食物搭配:饮食中搭配蛋白质和脂肪等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稳定餐后血糖。比如,在进食主食时搭配适量的瘦肉、鱼类、豆类以及蔬菜等。 (二)运动因素 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有助于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建议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 (三)药物因素 如果正在服用影响血糖的药物,也会对餐后2小时血糖产生影响。例如,一些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会升高血糖,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2025-10-28 14:1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