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什么是高脂血症中的三高一低
高脂血症的“三高一低”指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老年人代谢减退易出现相关情况需定期监测并调整生活方式,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变化致血脂改变需关注,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致脂质代谢紊乱应调整生活方式,有家族病史人群先天脂质代谢障碍需更密切监测及遵医指导。 一、高脂血症中“三高一低”的具体所指 高脂血症中的“三高一低”分别指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一)高胆固醇 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一般成人合适水平<5.2mmol/L),过多的胆固醇可在血管壁沉积,逐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年龄较大、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长期高脂饮食等人群更易出现高胆固醇情况。 (二)高甘油三酯 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一般成人合适水平<1.7mmol/L,≥2.3mmol/L为升高),高甘油三酯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常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长期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等生活方式可促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三)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加速血管狭窄,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遗传因素影响、不良饮食(如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缺乏运动等均可能导致LDL-C升高,尤其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重点关注此指标。 (四)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其水平降低(一般成人合适水平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1.04mmol/L为降低)不利于脂质的转运与代谢,会减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HDL-C降低,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HDL-C水平。 二、不同人群与三高一低的关联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脂质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出现三高一低的情况,需定期监测血脂,同时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维持合理体重,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 (二)女性 女性在绝经前受雌激素保护,血脂相对稳定,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HDL-C易降低,LDL-C易升高,因此绝经后女性更需关注血脂变化,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等。 (三)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人群,体内脂质代谢紊乱风险增加,易出现三高一低,这类人群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通过控制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来改善血脂状况。 (四)有家族病史人群 家族性高脂血症等遗传因素导致的血脂异常人群,先天存在脂质代谢障碍,更易出现三高一低,除生活方式调整外,可能需更密切的医学监测,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考虑药物干预,但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导,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2025-10-17 13:44:31 -
甲状腺囊肿好治的吗
甲状腺囊肿是否好治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多数体积小无症状的可观察随访,较大有压迫症状或美观需求的可穿刺抽吸,怀疑恶变或复发大的需手术治疗,其治疗难易程度受囊肿性质、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大多患者经合理治疗可获较好效果。 一、治疗方式及效果 1.观察随访 对于多数体积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甲状腺囊肿,可选择观察随访。部分单纯性的甲状腺囊肿可能长期稳定,不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一些小囊肿可能是良性的、非功能性的,对身体暂时无不良影响。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的直径小于2-3厘米且无压迫症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囊肿,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囊肿大小、形态等变化。 2.穿刺抽吸 当甲状腺囊肿较大,产生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等)或患者有美观需求时,可进行穿刺抽吸治疗。一般是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抽取囊肿内的液体。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不过,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情况,有研究表明,单纯穿刺抽吸后复发率约在30%-50%左右。 3.手术治疗 如果甲状腺囊肿怀疑有恶变倾向,或者经过穿刺抽吸等治疗后复发且囊肿较大,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囊肿及部分甲状腺组织,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手术会有一定风险,如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损伤甲状旁腺引起低钙血症等,但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时,需更加精细操作,因为儿童的甲状腺组织相对娇嫩,且术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需更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二、影响治疗难易程度的因素 1.囊肿性质 如果是单纯性的良性囊肿,治疗相对容易。而如果囊肿是囊性乳头状癌等恶性病变,治疗则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手术范围、是否需要后续放化疗等。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囊肿性质,这是判断治疗难易程度的重要依据。例如,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诊断,如果是良性囊肿,按照良性疾病的治疗方式处理即可;如果是恶性,则需要按照甲状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 2.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会影响治疗。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较强,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术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及时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手术等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充分评估其各器官功能,选择相对温和且安全的治疗方式。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还需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对治疗的影响,如果是育龄女性发现甲状腺囊肿,在治疗决策时要考虑到后续妊娠对甲状腺功能的要求等。 总体而言,甲状腺囊肿的治疗难易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的囊肿情况、患者个体情况等综合判断,但通过合理的治疗措施,大多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5-10-17 13:43:13 -
山药高血糖人能吃吗
高血糖人能吃山药,但其食用需注意:山药含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延缓血糖上升;食用要控制量,每次约100克;选择清蒸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糖醋;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糖尿病儿童要严格控量,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老年高血糖人要细嚼慢咽,综合考虑整体饮食结构以平衡控制各项指标,总之高血糖人吃山药需在多方面合理调整以适应血糖控制需求。 一、山药的营养成分与对血糖的影响 山药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同时也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2%-14%左右,但是其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有研究表明,山药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内容物的黏度,影响葡萄糖的扩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例如,相关动物实验发现,喂食含山药膳食纤维的动物相比未喂食的,其血糖峰值有所降低,且血糖波动相对较小。 二、高血糖人食用山药的注意事项 食用量的控制:高血糖人食用山药需控制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在100克左右(可根据个人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因为即使山药对血糖上升有一定延缓作用,但过量食用仍会导致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过多,引起血糖升高。例如,若一次性大量食用山药,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逐渐被分解吸收,可能使血糖在短时间内超出正常范围。 烹饪方式的选择:应尽量选择清蒸、清炒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糖醋等会使山药升糖指数升高的烹饪方法。油炸会增加山药的脂肪含量,影响血糖代谢;糖醋烹饪会添加较多糖分,使山药的含糖量大幅增加,不利于血糖控制。比如,清蒸山药能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且升糖风险相对较低;而糖醋山药则可能在食用后快速引起血糖波动。 搭配食物的选择:食用山药时可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蛋白质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绿叶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有助于控制血糖。例如,山药搭配鸡胸肉和菠菜一起食用,鸡胸肉提供优质蛋白质,菠菜富含膳食纤维,这样的搭配可以使餐食的升糖指数相对降低,更有利于高血糖人控制血糖。 三、特殊人群食用山药的情况 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儿童食用山药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血糖的控制要求更严格。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山药的食用量。例如,对于学龄期糖尿病儿童,每次食用山药量可能控制在50克左右,并密切监测食用后的血糖变化。 老年高血糖人:老年高血糖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用山药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助于更好地消化吸收,减少对血糖的影响。同时,老年高血糖人往往可能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山药时需综合考虑整体的饮食结构,确保各项指标的平衡控制。比如,若老年高血糖人同时患有高血脂,在搭配食物时要避免选择过多高脂食物来搭配山药,以免加重血脂异常。 总体而言,高血糖人可以吃山药,但需要在食用量、烹饪方式和搭配食物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血糖控制需求。
2025-10-17 13:41:50 -
什么人容易得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的易发人群包括女性人群(激素水平变化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人各有特点)、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者(职业因素和医疗照射)、碘摄入异常者(过多或不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自身免疫攻击甲状腺)。 一、女性人群 女性患甲状腺结节的几率相对较高。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雌激素。在女性的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孕期、哺乳期以及更年期,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例如,孕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这可能会对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使得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相对更容易出现甲状腺结节。 二、年龄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甲状腺处于相对活跃的生长发育阶段。有研究表明,一些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性因素在这一年龄段可能更容易显现,从而增加甲状腺结节的发病风险。不过,儿童甲状腺结节多数为良性,但也需要密切关注。 2.中年人群:中年阶段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身体的内分泌调节等功能也可能不如年轻时稳定。同时,中年人群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也可能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使得中年人群成为甲状腺结节的易发人群之一。 3.老年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进一步衰退,甲状腺的细胞代谢等过程也会变慢。而且,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老年人患甲状腺结节的几率有所增加。 三、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结节的病史,那么个体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会相对升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在甲状腺结节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增加个体对甲状腺结节相关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例如,一些与甲状腺细胞生长、分化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表达时,就可能导致家族成员中甲状腺结节的聚集性发病。 四、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者 1.职业因素:某些职业人群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如医疗行业中经常接触X射线等辐射的工作人员,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等。辐射会损伤甲状腺细胞的DNA等结构,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风险。 2.医疗照射:接受过颈部放射性治疗或检查的人群,如因其他疾病接受过颈部放疗的患者,其甲状腺受到辐射影响,患甲状腺结节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 五、碘摄入异常者 1.碘摄入过多:长期摄入过量的碘,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且没有合理控制摄入量等情况,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的正常代谢,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增加甲状腺结节的发病几率。 2.碘摄入不足:当人体长期处于碘摄入不足的状态时,甲状腺会通过代偿性增生来试图摄取更多的碘,以满足自身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需求,这种长期的代偿性增生过程也可能引发甲状腺结节。 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等)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组织受损和异常修复,进而容易出现甲状腺结节。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持续影响甲状腺的微环境,使得甲状腺结节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2025-10-17 13:40:08 -
尿葡萄糖是4是什么意思
尿葡萄糖检测结果为4通常表示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提示血糖升高或肾糖阈降低等情况,血糖升高相关情况有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肾糖阈降低相关情况有肾脏疾病及妊娠相关情况,需进一步进行血糖检测及其他相关检查,发现尿葡萄糖是4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处理,特殊人群更要重视及时监测处理。 血糖升高相关情况 糖尿病:当患有糖尿病时,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超过了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左右),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中出现葡萄糖。例如,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这两类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尿葡萄糖阳性且数值较高的情况。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相对常见,起病较急,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尿葡萄糖检测也会呈阳性。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多,会促进糖原异生,升高血糖,进而导致尿糖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快物质代谢,也可能使血糖短时间升高出现尿糖阳性。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患这些内分泌疾病的概率不同,比如库欣综合征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育龄女性中相对多见。 肾糖阈降低相关情况 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会导致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例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病变影响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患有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等肾脏疾病,也可能出现肾糖阈降低,导致尿葡萄糖阳性。 妊娠相关情况:妊娠期女性由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发生变化,部分孕妇可能出现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这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的肾糖阈改变,一般分娩后可恢复正常,但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血糖等指标,因为严重的尿糖阳性也可能提示血糖有异常升高的趋势,需要警惕妊娠期糖尿病等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检查与建议 血糖检测:为了明确尿葡萄糖阳性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对于儿童,要注意采用适合儿童的血糖检测方法,准确测量血糖水平。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结合尿糖阳性,可考虑糖尿病的诊断。 其他相关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了解近期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怀疑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尿糖阳性,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激素水平的检测,如皮质醇、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对于肾脏疾病相关的尿糖阳性,可能需要进行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 对于发现尿葡萄糖是4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糖阳性,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是其他疾病导致的,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重视尿糖阳性的情况,及时监测和处理,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7 13: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