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血尿酸高可以吃牛肉吗
血尿酸高人群可以吃牛肉,但要注意适量及烹饪方式等,如选清淡烹饪方式,考虑个体差异,搭配低嘌呤食物,特殊人群如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需特殊关注。牛肉属中嘌呤食物,适量食用可在控制嘌呤摄入前提下补充营养,不同烹饪方式、个体差异及搭配食物等都会影响血尿酸水平,特殊人群还需兼顾其他健康指标。 一、适量食用的原因 从嘌呤摄入角度:相较于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部分海鲜等,每100克嘌呤含量可高达200-500毫克甚至更高),牛肉的嘌呤含量处于中等水平。血尿酸高的人群并非完全不能吃中嘌呤食物,而是需要控制总体的嘌呤摄入量。如果只是适量食用牛肉,一般不会在短期内使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例如,根据一些研究,每天摄入100克左右的中嘌呤食物,在合理搭配其他低嘌呤食物的情况下,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相对可控。 从营养角度:牛肉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于血尿酸高的人群来说,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量摄入牛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蛋白质是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等。 二、具体食用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应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如煮、炖等,避免采用油炸、红烧等会增加牛肉嘌呤含量或导致热量摄入过多的烹饪方法。因为油炸会使牛肉吸附更多油脂,同时可能改变嘌呤的存在形式等,红烧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一些高嘌呤的调料等,从而增加整体的嘌呤摄入。例如,炖煮牛肉时,尽量少加或不加高嘌呤的配料,并且炖煮时间不宜过短,适当延长炖煮时间可能会使部分嘌呤溶解在汤中,此时可以适量去除表面的汤,减少嘌呤摄入。 个体差异:不同血尿酸高的人群对嘌呤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一些血尿酸高的人群可能本身嘌呤代谢酶存在缺陷等情况,对于这类人群,即使是适量食用牛肉也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量,并且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例如,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的个体对嘌呤的代谢能力下降,这类人群在食用牛肉等中嘌呤食物时,更要谨慎,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搭配其他食物:在食用牛肉时,要搭配大量的蔬菜等低嘌呤食物。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一方面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另一方面,膳食纤维等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身体排出一些代谢废物等。例如,可以搭配西兰花、芹菜、黄瓜等蔬菜,做成荤素搭配的菜肴,既保证营养又控制嘌呤摄入。 对于特殊人群,如合并有糖尿病的血尿酸高患者,在食用牛肉时还需要注意牛肉的摄入量对血糖的影响。因为牛肉如果搭配过多高糖的烹饪方式或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此时需要更加精准地控制牛肉的食用量,并且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和血尿酸水平。而对于老年血尿酸高患者,由于其器官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食用牛肉时更要注意适量和烹饪方式,避免因消化功能下降等问题导致不适,同时要关注整体营养状况的维持,确保在控制血尿酸的同时满足身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2025-10-17 13:24:57 -
糖尿病手指麻木怎么办
糖尿病手指麻木多因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及血管致血液供应不足,需控制血糖(饮食管理、运动锻炼)、营养神经(用甲钴胺等药物,注意年龄等因素)、改善循环(调整生活方式、控血压血脂),定期监测血糖,麻木不缓解加重及时就医完善检查调整方案。 一、明确糖尿病手指麻木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出现手指麻木,多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纤维,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感觉异常,出现手指麻木等症状。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主要诱因,此外,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如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病变,会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也可能导致手指麻木。 二、控制血糖是关键 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例如,成年男性若体重正常且活动量适中,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控制在150-200克左右,优先选择全谷物、蔬菜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糖果、油炸食品等。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从根源上减少高血糖对神经的进一步损伤。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改善神经病变有帮助。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年龄较大或身体较弱的患者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运动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同时促进血液循环,为神经提供更多营养,利于改善手指麻木症状。 三、营养神经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甲钴胺可以参与神经系统中核酸、蛋白质、脂质的代谢,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但在使用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应谨慎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年龄段和生理状态下药物的代谢和安全性有所不同。 四、改善循环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影响神经血液供应,饮酒也可能干扰血糖代谢和神经功能。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因为高血压、高血脂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不利于神经病变的改善。 五、定期监测与就医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 及时就医:如果手指麻木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完善神经电生理等检查,明确神经病变的程度,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一些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如进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措施。 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手指麻木时,要从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多方面入手,同时充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2025-10-17 13:23:44 -
甲状腺双叶结节怎么治疗
甲状腺双叶结节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评估,不同年龄人群评估重点有别且生活方式影响其状况;治疗方法包括观察随访、手术治疗、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观察随访适用于低风险且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手术治疗针对恶性、有压迫症状或药物治疗不佳等情况,消融治疗有适应证且需谨慎用于特殊人群,药物治疗针对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且儿童和老年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甲状腺双叶结节的评估 甲状腺双叶结节首先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病史方面要了解结节发现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关注结节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如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等)、甲状腺自身抗体等;影像学检查常用超声,超声可判断结节是实性还是囊性、有无钙化、血流情况等,还可根据超声表现进行TI-RADS分类,帮助初步判断结节良恶性风险。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双叶结节的评估重点略有差异,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相对较高,需更谨慎评估;老年人群要关注甲状腺功能变化及结节对呼吸、吞咽等功能的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碘或低碘饮食可能影响甲状腺结节状况,有相关病史者更需注意饮食调整。 二、甲状腺双叶结节的治疗方法 (一)观察随访 如果结节经评估为低风险(如TI-RADS2-3类),且甲状腺功能正常,可选择观察随访。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结节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儿童甲状腺双叶结节,由于恶性可能性相对高,即使初始评估为低风险,也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老年人群若结节无明显变化且无相关症状,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但需关注结节是否有潜在恶变迹象。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结节考虑为恶性(如TI-RADS4-6类)、结节较大产生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结节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儿童甲状腺恶性结节,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老年人群手术需充分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安全。 2.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叶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结节情况、患者自身状况等决定。 (三)消融治疗 对于一些合适的结节,可采用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等消融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热能使结节组织坏死、吸收。但消融治疗有一定适应证,如结节直径一般小于4厘米等,且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群需谨慎评估,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老年人群需考虑身体耐受等情况。 (四)药物治疗 如果甲状腺双叶结节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根据具体情况用药。如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补充左甲状腺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但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并非直接针对结节本身,且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甲状腺功能情况调整,儿童和老年人群用药更要谨慎,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甲状腺功能变化。
2025-10-17 13:22:43 -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特征
甲状腺功能低下会带来多方面特征,代谢率降低致体重增加、怕冷;神经系统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情绪低落等;心血管系统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等;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便秘等;皮肤及毛发表现为干燥粗糙、毛发脱落变细等。 一、代谢率降低相关特征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在能量代谢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代谢减慢,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等形式储存。例如,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可降低30%-40%,进而影响体重调节机制。在体温调节上,患者常感觉怕冷,体温可能低于正常范围,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机体产热减少。女性患者可能比男性更易出现这种怕冷的表现,因为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可能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更为敏感。 二、神经系统相关特征 (一)认知功能方面 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儿童时期若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会严重影响智力发育,因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至关重要,如在胎儿期和婴儿期,甲状腺激素缺乏会使大脑发育受阻,出现智力低下等问题;成年女性患者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因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受到影响,降低生活和工作效率。 (二)情绪方面 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抑郁等表现。甲状腺激素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调节,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可能影响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导致情绪障碍。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本身情绪波动较大,若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情绪问题可能更为突出。 三、心血管系统相关特征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心脏功能会受到影响。心率可能减慢,一般低于60次/分钟。心脏射血分数可能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长期甲状腺功能低下还可能引发心包积液等心血管并发症。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有所减退,若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四、消化系统相关特征 患者常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食欲减退,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便秘也是常见表现,由于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儿童患者若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消化系统功能异常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身体的生长。 五、皮肤及毛发相关特征 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缺乏光泽。毛发会出现脱落、变细等情况,头发可能变得稀疏。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皮肤和毛发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和毛发的营养供应不足。老年患者皮肤本身就较为干燥,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皮肤干燥等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较大,若甲状腺功能低下,皮肤和毛发的表现可能会更为明显。
2025-10-17 13:21:42 -
糖尿病腿肿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原因
糖尿病腿肿的常见原因包括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致低蛋白血症等引起腿肿,多见于病程较长者,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加重)、心力衰竭(糖尿病常合并心血管病致体循环淤血引起,年龄较大患者风险高,肥胖、吸烟等增加风险)、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致下肢血管病变致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病程较长患者易出现,长期高血糖等加重)、药物副作用(如胰岛素致水钠潴留引起,使用胰岛素早期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致黏液性水肿,中老年患者相对常见)、营养缺乏(长期饮食控制严格致低蛋白血症等引起,饮食不规律等患者易出现)。 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当心脏功能受损,尤其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会导致体循环淤血,血液回流受阻,使得下肢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腿肿。患者可能还伴有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老年糖尿病患者需尤其警惕。生活方式中,肥胖、吸烟等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合并心血管病变的患者易出现。 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下肢血管的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或者是微血管病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当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血液回流障碍,引起腿肿。患者可能伴有下肢疼痛、皮肤温度降低、间歇性跛行等表现。任何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男性和女性无明显差异,但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长期高血糖、高血脂等不良代谢状态会加重下肢血管病变。有糖尿病病史且病程较长的患者需关注下肢血管情况。 药物副作用:某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能会引起腿肿的副作用,比如胰岛素。在使用胰岛素后,可能会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下肢水肿。一般在开始使用胰岛素的早期较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但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使用胰岛素且出现腿肿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考虑药物副作用的可能。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会出现黏液性水肿,也可能表现为腿肿。同时还可能伴有怕冷、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任何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尤其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相对常见。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肿同时伴有上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需考虑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 营养缺乏:长期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控制过于严格,可能会导致营养缺乏,比如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低蛋白血症,也会出现腿肿。在年龄上无特定指向,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因营养缺乏导致腿肿等问题。
2025-10-17 13:2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