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女,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圆满完成了内科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的多次轮转培训,工作经验丰富。长期担任北医学生、轮转医师的教学工作。晋升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8年。出门诊同时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1992年开始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治疗,特别是在糖尿病、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多的临床经验。中华类杂志发表论著2篇。 在新街口社区举行的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每年作为主讲3次,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欢迎。每年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实习医师的临床带教及小讲课任务,2003年被评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优秀教师。
展开-
糖尿病足溃疡怎么回事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致足部皮肤或深层组织破损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包含神经病变致足部感觉减退易外伤后溃疡、血管病变致足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血供阻碍愈合、感染使皮肤破损后病原体侵入加重病情,临床表现常见于足底等部位初期为微小破损渐发展为溃疡伴局部红肿疼痛渗出等严重时累及深部组织甚至骨骼且部分患者有全身感染症状,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存在足部畸形、吸烟、合并其他慢性并发症,诊断靠体格检查查足部情况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血管和骨骼,治疗要点为创面清洁用合适敷料、控制血糖稳定、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增加血供、依药敏选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特殊人群中老年需密切监测血糖并加强足部观察,儿童需家长监督血糖管理及教育患儿注意足部保护定期检查。 一、定义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足部皮肤或深层组织破损,属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 二、发病机制 1.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致使神经纤维变性、断裂,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易致外伤后未察觉而发展为溃疡;2.血管病变:糖尿病引发血管粥样硬化,使足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足部血液供应,阻碍溃疡愈合;3.感染:皮肤破损后细菌等病原体易侵入,引发感染,加重溃疡病情。 三、临床表现 常见于足底、足趾等部位,初期为皮肤微小破损,逐渐发展为溃疡,可伴局部红肿、疼痛、渗出,严重时累及深部组织甚至骨骼,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四、危险因素 1.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发病风险增高;2.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不利于足部组织修复;3.存在足部畸形,如高弓足、槌状趾等,增加足部受压不均风险;4.吸烟患者,烟草成分加重血管收缩,影响足部血供;5.合并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他慢性并发症者,更易发病。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检查足部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有无破损、溃疡及感染情况;2.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评估足部血管狭窄程度,X线或CT查看骨骼是否受累等。 六、治疗要点 1.创面处理:保持溃疡创面清洁,用生理盐水冲洗等方式,依溃疡情况选合适敷料促进愈合;2.血糖控制: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维持血糖稳定,一般空腹血糖约7mmol/L、餐后血糖约10mmol/L(需依患者具体情况调整);3.改善循环: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等,增加足部血液供应;4.抗感染:依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密切监测血糖,避免波动过大,因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需加强足部日常观察,定期就医评估;2.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严格监督血糖管理,确保稳定,教育患儿注意足部保护,避免赤脚行走、穿不合适鞋子等,定期进行足部检查。
2025-10-28 14:18:54 -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银耳汤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喝银耳汤,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食用量及特殊人群情况。制作时避免加过多糖,炖煮时间不宜过长;食用量每次150-200毫升,可据自身情况调整;老年患者每周不超3次,每次150毫升左右;合并肾病者按肾功能减食用量并咨询专业意见。 一、糖尿病患者喝银耳汤的可行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关键在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及对血糖的影响。银耳本身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适中。从营养成分角度看,每100克银耳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36.9克,且其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有研究表明,适量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代谢指标。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喝银耳汤,但需要注意烹饪方式和搭配的其他食材。 二、烹饪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1.避免添加过多糖分:在制作银耳汤时,不应添加过多的蔗糖、冰糖等含糖量高的调味品。如果加入过多糖分,会显著升高汤的血糖生成指数,导致患者饮用后血糖快速上升。例如,加入10克蔗糖制作的银耳汤,相比不添加糖分的银耳汤,患者饮用后血糖波动会明显增大。 2.炖煮时间不宜过长:过长时间炖煮可能会使银耳中的部分多糖分解,虽然多糖本身对血糖影响较小,但过度分解可能会改变其分子结构,间接影响对血糖的控制效果。一般炖煮30-60分钟较为适宜,能较好地保留银耳中的营养成分且不会过度改变其成分结构。 三、食用量的把握 糖尿病患者喝银耳汤时要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次饮用银耳汤的量在150-200毫升左右。这是因为即使银耳本身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但过量饮用仍会使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增加,从而影响血糖水平。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身体活动量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身体活动量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至200毫升;而对于血糖控制欠佳或身体活动量较少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在150毫升以内。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饮用银耳汤时,除了要注意上述烹饪方式和食用量外,还需密切监测血压和血脂变化。因为银耳汤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血脂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影响较小,但长期大量饮用仍可能累积影响血脂水平。建议老年患者每周饮用银耳汤不超过3次,每次量严格控制在150毫升左右。 2.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需要注意银耳汤中蛋白质的摄入情况。虽然银耳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但过量饮用也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此时,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来调整银耳汤的食用量。一般来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的患者,饮用银耳汤的量应进一步减少,建议每次不超过100毫升,并且要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意见,以确保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不加重肾脏负担。
2025-10-28 14:17:57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过高说明什么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过高通常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Addison病),发现其过高时需结合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及甲状腺超声等综合判断病情,妊娠期女性发现过高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一种自身抗体,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以下几种情况: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桥本甲状腺炎:这是最常见的与TPOAb升高相关的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慢性炎症。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TPOAb往往显著升高,可高于正常水平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受损,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从年龄上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女性更为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风险或加重病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桥本甲状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Graves病:部分Graves病患者也会出现TPOAb升高的情况。Graves病是由于机体产生了刺激甲状腺细胞的自身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过多。TPOAb在Graves病患者中的阳性率约为50%-90%不等,其升高可能与Graves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关。在性别上,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4-6。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碘饮食可能会对Graves病患者的病情产生影响,比如加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等。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TPOAb升高还可能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1型糖尿病、Addison病等。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0%-30%会出现TPOAb升高,这提示甲状腺和胰腺的自身免疫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同时关注甲状腺和胰腺的功能状况,因为自身免疫的影响可能会累及多个内分泌器官。 当发现TPOAb过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如甲状腺激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以及甲状腺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病情。例如,如果患者有甲状腺肿大、乏力、怕冷等表现,同时TPOAb升高,甲状腺超声显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等,可能更倾向于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而如果患者出现心慌、多汗、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结合TPOAb升高以及TRAb阳性等情况,则要考虑Graves病的可能。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TPOAb升高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等,所以妊娠期发现TPOAb过高时,更要加强对甲状腺功能的监测频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025-10-28 14:16:42 -
什么食物可促使人体天然胰岛素的生成
全谷物食物、富含铬的食物、富含镁的食物、深色蔬菜、低糖水果等有助于促进天然胰岛素生成与维持胰腺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食用时各有注意事项,如儿童易消化形式食用,成年人多样化搭配烹饪,老年人注意适量及合适烹饪方式等。 一、全谷物食物 全谷物食物包含燕麦、糙米等。以燕麦为例,其富含膳食纤维,研究表明,食用燕麦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血糖应答。燕麦中的β-葡聚糖等成分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使得血糖不会在进食后迅速升高,长期适量摄入全谷物食物有助于维持胰腺正常功能,促进天然胰岛素的生成与合理分泌。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将燕麦制作成燕麦糊等易消化形式食用;成年人则可将燕麦加入早餐的牛奶、酸奶中;老年人食用时需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粗糙难以消化。 二、富含铬的食物 铬元素对胰岛素的作用至关重要。铬可以增强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富含铬的食物有西兰花、葡萄、虾等。西兰花中铬的含量相对可观,研究发现,适当摄入富含铬的食物能够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进而有利于人体自身胰岛素的正常生成与发挥作用。儿童若食用西兰花,可采用清炒等简单烹饪方式;成年人可将西兰花作为蔬菜沙拉的一部分等;老年人食用时要注意控制量,且烹饪时避免过度加工破坏营养成分。 三、富含镁的食物 镁参与人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胰岛素的生成和作用有影响。像菠菜、杏仁等都是富含镁的食物。菠菜中的镁等营养成分能够影响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有助于维持胰腺β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天然胰岛素的生成。儿童食用菠菜可做成菠菜蛋花汤等;成年人可以用杏仁制作坚果沙拉等;老年人食用时要注意适量,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过多食用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 四、深色蔬菜 例如菠菜、羽衣甘蓝等深色蔬菜。这些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菠菜为例,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环境,对于胰腺分泌胰岛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体天然胰岛素的生成。不同年龄人群食用深色蔬菜时需注意,儿童要保证烹饪熟透以利于消化吸收;成年人可多样化搭配深色蔬菜的烹饪方式;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咀嚼和消化能力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如切碎后烹饪等。 五、低糖水果 像苹果、蓝莓等低糖水果。苹果中含有果胶等成分,果胶能够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减轻胰腺在调节血糖时的过度负担,有利于胰腺正常生成胰岛素。蓝莓中富含抗氧化剂等成分,对胰腺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胰腺的正常功能,促进天然胰岛素的生成。儿童食用苹果可切成小块;成年人吃蓝莓可以直接食用或制作成蓝莓酸奶等;老年人食用低糖水果时要注意控制食用量,尤其是有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更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合理选择食用时机和食用量。
2025-10-28 14:14:45 -
尿酸高吃什么能降下来
尿酸高人群可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蔬菜类可选冬瓜、黄瓜,水果类有樱桃、苹果,饮品可喝水、绿茶,谷物类吃玉米,其他可食低脂牛奶,同时要避免高嘌呤食物,若饮食调整后尿酸未控应及时就医。 一、蔬菜类 1.冬瓜:冬瓜富含水分,热量低,且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助于控制体重,而体重控制对尿酸高的人群有益。同时,冬瓜具有利尿作用,可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每100克冬瓜中水分含量约95克左右,能增加尿量。 2.黄瓜:黄瓜水分含量高,可达96%以上,能增加尿液生成,帮助尿酸排泄。此外,黄瓜还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有利于促进肾脏排出尿酸,每100克黄瓜约含102毫克钾。 二、水果类 1.樱桃:研究表明,樱桃中含有生物活性成分,能够降低血尿酸水平。例如,有研究发现每天食用一定量的樱桃可以使血尿酸降低约10%-15%,樱桃中的花青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和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且樱桃含糖量相对较低,适合尿酸高人群食用,一般每天可食用100-150克左右。 2.苹果:苹果属于低嘌呤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身体排出废物,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每100克约含4毫克左右,每天食用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比较适宜。 三、饮品 1.水: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降低尿酸的关键。建议尿酸高的人群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以促进尿液生成,帮助尿酸排出。对于儿童,应根据年龄适量饮水,一般年龄越小,每千克体重所需饮水量相对越多,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成人则要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左右,以维持肾脏正常的排泄功能。 2.绿茶:绿茶中含有儿茶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降低尿酸的作用。不过,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饮用绿茶,成人每天可饮用2-3杯绿茶,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饮用,以免影响睡眠。 四、谷物类 1.玉米:玉米是一种全谷物食品,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控制饮食量,B族维生素有助于新陈代谢,每100克玉米中膳食纤维含量约2.9克。尿酸高的人群可将玉米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替代部分精制谷物,如每天可食用100-150克左右的玉米。 五、其他 1.低脂牛奶:低脂牛奶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且嘌呤含量低。对于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需要优质蛋白质,可选择低脂牛奶,但要注意适量,一般每天饮用200-300毫升。成人每天饮用300-500毫升低脂牛奶有助于补充营养,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其中蛋白质含量每100毫升约含3克左右。 尿酸高的人群在饮食调整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如果通过饮食调整后尿酸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025-10-28 14:1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