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痛风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白塞病、抗磷脂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各种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病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个人擅长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痛风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白塞病、抗磷脂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各种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病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得了风湿病有什么症状

    风湿病有多样症状,关节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畸形;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皮肤黏膜症状有皮疹、口腔溃疡;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出现相应症状,不同人群患病症状有差异,生活方式及家族史等会影响患病及症状表现。 肿胀:关节肿胀也是风湿病常见表现,炎症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滑膜增生等从而引起肿胀。像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受累关节会迅速出现红肿热痛,肿胀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关节时也可能出现关节肿胀情况。 畸形:一些风湿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关节畸形。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或纽扣花样畸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进展到后期,可能会出现脊柱强直、驼背等畸形,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外观。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风湿病会伴有发热症状。例如成人斯蒂尔病,常表现为反复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还可能伴有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出现发热,可为低热,也可为中高热,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 乏力:很多风湿病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这是因为疾病状态下身体的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因素影响。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常常会感觉四肢无力,活动耐力下降,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体重下降:一些慢性进展性的风湿病,由于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长且病情控制不佳时,患者可能会逐渐消瘦,体重明显减轻。 皮肤黏膜症状 皮疹:不同风湿病的皮疹表现不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典型的皮疹是面部的蝶形红斑,呈对称性分布于双颊部和鼻梁部,形似蝴蝶;皮肌炎患者会出现眼睑周围的紫红色水肿性皮疹,以及四肢关节伸面的Gottron丘疹等。 口腔溃疡:在一些风湿病中较为常见,如白塞病患者,经常会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同时还可能伴有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等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能出现口腔溃疡症状。 其他系统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某些风湿病可累及呼吸系统。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会引起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活动后气短症状加重;系统性硬化症累及肺部时,也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心血管系统症状:风湿病对心血管系统也可能有影响。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心脏,出现心包炎、心肌炎等,表现为胸痛、心悸等;大动脉炎可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的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部分风湿病会有消化系统症状。比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口干、眼干,同时也可能伴有胃肠道黏膜干燥,出现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胃肠道时,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表现。 不同年龄段、性别的人群患风湿病时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风湿病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能会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还可能出现皮疹等表现,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对其骨骼发育等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女性患一些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也有一些特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居住环境潮湿等可能会增加患风湿病的风险,也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有风湿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关节等方面的情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2025-09-30 12:49:34
  • 痛风的疼痛级别

    痛风疼痛级别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疼痛较轻微对生活影响小,中度疼痛明显影响日常活动睡眠,重度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不同级别疼痛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临床需据疼痛级别及患者情况制定方案,患者也应遵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痛风发作减轻疼痛。 轻度疼痛 特点:疼痛较轻微,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患者一般能正常进行基本活动,睡眠可能不受明显干扰。在痛风中,早期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可能表现为轻度疼痛,关节稍有不适,红肿等症状相对较轻。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对轻度疼痛的感知可能因个体神经敏感性等有所差异,但总体表现类似。儿童痛风相对少见,若发生,轻度疼痛时也需关注尿酸等指标变化,注意饮食等生活方式调整。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轻度疼痛表现不同,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对疼痛的感知,但这并非痛风轻度疼痛本身的性别差异原因。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痛风轻度疼痛有影响,如平时尿酸控制较好,偶尔因饮食等因素诱发轻度发作,通过调整饮食等可能缓解。 病史:有痛风病史但处于缓解期或初次轻度发作的患者,轻度疼痛相对容易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 中度疼痛 特点:疼痛较为明显,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如行走、关节活动等受限,睡眠可能受到一定干扰,患者能感觉到较明显的关节红肿、疼痛等。在痛风中,当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进展,关节红肿热痛较明显时,可能处于中度疼痛阶段。 年龄因素:老年人可能因关节退变等基础情况,对中度疼痛的耐受和应对可能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中度痛风疼痛时,更需注意避免关节过度活动,防止加重损伤。儿童痛风中度疼痛极少见,若出现需高度重视,排查特殊病因。 性别因素:一般无特定性别差异导致中度疼痛表现不同,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用药等需谨慎,中度痛风疼痛时要综合考虑特殊时期因素选择合适处理方式。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良,如持续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等,会加重痛风病情,使疼痛更易发展为中度甚至重度,所以良好生活方式对控制中度疼痛很重要。 病史:有较长痛风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出现中度疼痛时,病情往往更复杂,需更积极治疗来控制疼痛和病情进展。 重度疼痛 特点:疼痛剧烈,患者难以进行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睡眠,关节红肿热痛非常明显,可能出现活动受限严重等情况。痛风急性发作达到重度疼痛时,往往是关节炎症反应极其强烈,如大关节受累等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重度痛风疼痛几乎未见,老年人重度痛风疼痛时,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恢复可能更慢,需要更细致的护理和治疗。 性别因素:无特定性别差异导致重度疼痛表现不同,但女性在产后等身体虚弱时期,重度痛风疼痛时恢复需要更多关注营养等支持。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痛风重度疼痛的重要诱因,如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长期酗酒等,所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应对重度疼痛的关键。 病史:有频繁、严重痛风发作病史的患者,出现重度疼痛时,治疗难度可能更大,需要更综合的治疗方案来缓解疼痛和控制病情。 痛风疼痛级别反映了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生会根据疼痛级别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自身也需注意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控制痛风发作,减轻疼痛程度。

    2025-09-30 12:48:39
  • 尿酸800多严重吗年轻人

    尿酸800多μmol/L对于年轻人较严重,易引发痛风发作、肾脏损害、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问题,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医疗干预(遵医嘱用降尿酸药并监测指标)应对,有家族痛风史及平时高嘌呤饮食的年轻人更需重视并积极处理。 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 痛风发作风险极高: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尿酸水平持续过高,尿酸盐结晶容易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年轻人一旦发作痛风,往往起病急骤,受累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而且容易反复发作,随着发作次数增多,还可能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有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越高,痛风急性发作的频率越高。 对肾脏的损害: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病,包括急性尿酸性肾病和慢性尿酸性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可导致短期内肾功能急剧恶化,出现少尿、无尿等情况;慢性尿酸性肾病会逐渐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肾功能减退,长期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影响肾脏的正常排泄、代谢等功能,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尿酸水平升高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年轻人若长期处于高尿酸状态,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会显著高于血尿酸正常的人群。 应对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严格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贝类、沙丁鱼等)、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减少摄入红肉(如牛肉、羊肉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控制每天的总热量摄入,保持合适的体重,因为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多饮水:每天保证饮水量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液排出,促进尿酸排泄。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等不良作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不利于尿酸的控制。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 医疗干预: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尿酸治疗。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如抑制尿酸合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等。但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年轻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将血尿酸水平逐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提示(年轻人中不同情况) 有家族痛风史的年轻人:这类人群本身尿酸代谢异常的遗传易感性较高,尿酸800多μmol/L时,更要严格控制尿酸水平,因为家族遗传因素会加速病情进展,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的医疗干预。 平时饮食不注意、经常高嘌呤饮食的年轻人:由于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尿酸急剧升高到800多μmol/L,这类年轻人需要痛定思痛,彻底改变饮食结构,同时积极配合治疗,否则后续出现痛风及肾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要充分认识到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控制尿酸水平。

    2025-09-30 12:47:50
  • 儿童风湿热诊断标准

    风湿热的主要诊断标准包括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诊断标准有临床表现(既往风湿热史等)和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反应物升高等);诊断需先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证据,再结合主要和次要诊断标准综合判断,一般需2项主要诊断标准或1项主要加2项次要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儿童诊断要考虑年龄等特点及鉴别其他疾病。 一、主要诊断标准 1.心脏炎:包括新出现的杂音(如心尖区全收缩期或舒张中期杂音)、心脏增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心脏炎是风湿热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儿童时期心脏受累相对常见,其发生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心脏瓣膜等部位导致炎症损伤。 2.多关节炎:通常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肘、腕等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多关节炎的发生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波及关节,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儿童关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炎症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需及时评估和处理。 3.舞蹈病:多见于4-7岁儿童,为一种无目的、不自主的躯干或肢体动作,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等表现。舞蹈病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免疫反应有关,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其在感染后更容易出现此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相关症状。 4.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的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时隐时现。环形红斑是风湿热较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其形成机制与免疫复合物在皮肤血管沉积有关,儿童皮肤相对敏感,该皮疹的出现对风湿热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5.皮下结节:为位于关节伸侧皮下的无痛性小结节,质硬、与皮肤无粘连、直径0.1-1cm大小。皮下结节也是风湿热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同样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儿童皮下组织特点使得皮下结节在检查时相对容易被发现。 二、次要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既往有风湿热病史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痛;发热。发热是儿童风湿热常见的全身表现,儿童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感染后更容易出现发热症状,而关节痛是非关节炎型风湿热的常见表现。 2.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反应物升高,如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P-R间期延长(心电图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儿童感染后炎症反应相对较活跃,这些指标变化能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状态,P-R间期延长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免疫炎症损伤有关。 三、诊断流程 1.首先需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如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链球菌抗体升高。儿童由于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测链球菌感染证据是诊断风湿热的重要前提。 2.结合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一般需2项主要诊断标准或1项主要诊断标准加2项次要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才能诊断为风湿热。例如,若患儿有心脏炎(主要诊断标准),同时有发热、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次要诊断标准),且有链球菌感染证据,就需要考虑风湿热的可能,进一步排除其他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后才能明确诊断。在儿童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病史以及其他可能的疾病干扰,严谨进行鉴别诊断。

    2025-09-30 12:47:22
  • 类风湿因子偏高怎么办

    类风湿因子偏高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感染性疾病等引起,需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可采取非药物(休息、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需针对病原体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类风湿因子偏高的原因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其偏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常见原因之一,如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类风湿因子偏高;此外,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导致类风湿因子偏高。 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情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情况,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部位、持续时间等。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双手小关节对称性的肿胀、疼痛,晨僵时间通常超过1小时。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改变,有助于评估关节受累的严重程度。 超声检查:能更早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有一定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的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 三、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处理 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功能锻炼:在关节疼痛明显时,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缓解期应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游泳、关节屈伸活动等,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例如,游泳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较好的锻炼方式,因为水的浮力可以减轻关节的负重。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冷敷适用于关节急性炎症期,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药物治疗:如果是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类风湿因子偏高,可能会使用抗风湿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不同。 2.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类风湿因子偏高:需要针对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例如,细菌性心内膜炎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核引起的则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类风湿因子偏高相对较少见,如果出现,需要详细评估是否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儿童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非药物治疗往往更为重要,如合适的功能锻炼等。 2.老年人:老年人类风湿因子偏高时,需要考虑是否合并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如骨质疏松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同时,老年人的康复锻炼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类风湿因子偏高需要谨慎处理。一些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非药物治疗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如适当的关节保护和温和的功能锻炼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和孕妇的病情变化。

    2025-09-30 12:46:4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