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怎么快速降尿酸
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增加水分摄入、合理饮食控制)、运动干预(适度有氧运动)、医疗监测与管理(定期检测尿酸水平、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来应对尿酸高问题,生活方式调整需保证水分摄入、控制高嘌呤食物并增加低嘌呤食物摄入,运动要适度有氧,定期检测尿酸并依情况合理用药控制尿酸。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增加水分摄入 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充足的水分可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这一原则适用。例如,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这么多的饮水量来维持尿酸的正常排泄。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多喝水有助于稀释尿酸浓度,降低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的风险。 2.合理饮食控制 限制高嘌呤食物:减少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虾、蟹、贝类等)、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以海鲜为例,每100克某些海鲜的嘌呤含量较高,过多食用会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对于有痛风病史或尿酸高风险的人群,严格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尤为重要。 增加低嘌呤食物摄入:多吃蔬菜(如白菜、芹菜、黄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全谷物也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嘌呤含量低,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促进尿酸的排泄。比如,苹果等水果中的碱性成分可以帮助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有利于尿酸的代谢。 二、运动干预 1.适度有氧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尿酸的排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年轻人可以选择强度稍大的运动,如慢跑;老年人则更适合快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波动。例如,突然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肌肉细胞分解,释放出嘌呤,反而升高血尿酸水平。 三、医疗监测与管理 1.定期检测尿酸水平 定期到医院检测血尿酸水平,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尿酸的变化情况,根据尿酸水平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对于有痛风家族史或已经出现尿酸高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红肿等)的人群,更要密切监测尿酸水平。例如,如果检测发现尿酸持续升高,就需要进一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2.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尿酸仍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降尿酸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同的降尿酸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某些降尿酸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考虑,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以及使用何种药物。
2025-09-30 12:14:53 -
痛风可以吃什么蔬菜
低嘌呤且富含营养的蔬菜有黄瓜、南瓜、冬瓜、西红柿、生菜、西兰花、卷心菜等,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应清淡,考虑个体差异,还需注意与其他食物合理搭配以维持尿酸水平稳定。 1.黄瓜:属于低嘌呤蔬菜,每100克黄瓜中嘌呤含量较低。黄瓜富含水分,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能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物质,且热量低,适合痛风患者食用,无论是凉拌、清炒还是生食都较为合适。 2.南瓜:嘌呤含量极低,南瓜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痛风患者预防便秘。同时,南瓜含有丰富的多糖、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身体健康有益。常见的食用方式有蒸南瓜、南瓜粥等。 3.冬瓜:冬瓜是典型的低嘌呤蔬菜,水分含量高,能增加排尿量,辅助尿酸排出。冬瓜还含有葫芦巴碱等成分,具有一定的利尿消肿作用。痛风患者可以将冬瓜用来煮汤,味道清淡鲜美,如冬瓜海带汤等。 4.西红柿:嘌呤含量低,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功效。痛风患者可以将西红柿用于凉拌、炒菜或制作番茄酱等,是餐桌上常见且适合的蔬菜。 5.生菜:嘌呤含量低,生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其口感清脆,可生食或短时间烹饪,如凉拌生菜,能为痛风患者提供丰富的营养,且不会增加尿酸水平。 6.西兰花:嘌呤含量较低,西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维生素C、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维生素C有助于尿酸的代谢,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健康。痛风患者可以清炒西兰花或白灼西兰花,烹饪方式简单,能保留其营养成分。 7.卷心菜:嘌呤含量低,卷心菜富含维生素U、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适合痛风患者食用,可凉拌、清炒或做馅等,如卷心菜炒粉条等。 食用蔬菜的注意事项 1.烹饪方式:痛风患者在烹饪蔬菜时应尽量选择清淡的方式,如清蒸、水煮、清炒等,避免使用油炸、红烧等会增加油脂和热量的烹饪方法。因为过多的油脂摄入可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不利于痛风的控制。例如,油炸蔬菜会使蔬菜的热量和脂肪含量大幅增加,对痛风患者的体重控制和尿酸水平稳定不利。 2.个体差异:不同痛风患者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虽然大多数蔬菜对痛风患者较为友好,但个别患者可能对某些蔬菜有特殊反应。如果痛风患者在食用某种蔬菜后出现关节不适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食用该蔬菜,并咨询医生的建议。例如,部分过敏体质的痛风患者可能对某些蔬菜过敏,食用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进而可能影响到痛风病情的稳定。 3.搭配原则:痛风患者在食用蔬菜时,应注意与其他食物的合理搭配。要保证饮食的均衡,除了蔬菜外,还应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选择低嘌呤的瘦肉部位)、鱼类(如深海鱼应适量,可选择一些低嘌呤的淡水鱼)、豆类(如豆腐等豆制品,虽然属于豆类,但经过加工后嘌呤含量有所降低,可适量食用)等,同时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保持合理的体重,以维持尿酸水平的稳定。
2025-09-30 12:14:22 -
类风湿因子高什么病
类风湿因子高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某些慢性感染性疾病等,且类风湿因子高不一定就患特定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发现类风湿因子升高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约70%-8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某些个体更容易患上类风湿关节炎,而环境因素如感染等可能触发疾病的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例如,老年女性可能更易受疾病影响,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其关节功能可能因疾病进展而逐渐受限,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自理能力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升高。患者除了有口干、眼干等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的受累,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该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更为多见,其发病过程中免疫功能的紊乱会导致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包括类风湿因子,进而影响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类风湿因子升高的情况。该病的发病与遗传、雌激素水平、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皮肤损害、关节疼痛、肾脏受累等多系统症状,类风湿因子的升高也是其自身免疫紊乱的一种体现。 其他感染性疾病:某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结核等,也可能出现类风湿因子轻度升高的情况。这是因为感染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例如慢性肝炎患者,由于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可能会出现类风湿因子的变化。不同感染性疾病有其特定的感染途径、发病机制等,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感染的发生及类风湿因子的变化情况,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慢性感染且可能出现类风湿因子的异常。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伴有类风湿因子的升高。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攻击相关组织有关,不同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和受累器官,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类风湿因子的变化,例如皮肌炎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但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在皮肤和肌肉受累的同时,生长发育等也可能受到影响。 总之,类风湿因子高并不一定就患有某种特定疾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等综合进行判断。如果发现类风湿因子升高,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2:13:19 -
风湿骨痛吃什么好
缓解风湿骨痛可通过摄入富含抗炎成分(如深海鱼类含omega-3脂肪酸、深色蔬菜水果含抗氧化抗炎成分)、钙和维生素D(牛奶、豆制品补钙,晒太阳、蛋黄、深海鱼类补维生素D)、祛湿功效(薏米煮粥)的食物来实现,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自身特殊情况。 一、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 1.omega-3脂肪酸丰富的食物 来源及作用: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是omega-3脂肪酸的良好来源。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风湿骨痛相关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如前列腺素等,从而缓解关节的肿胀和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成年人适量食用深海鱼类有助于改善风湿骨痛症状,但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和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应谨慎选择,避免汞等重金属超标带来的健康风险。 食用方式:可以采用清蒸的方式烹饪深海鱼类,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 2.深色蔬菜和水果 来源及作用:像菠菜、蓝莓等深色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炎成分。例如蓝莓中含有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关节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缓解风湿骨痛。对于女性来说,这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对风湿骨痛的缓解有一定帮助;而对于有特殊病史如糖尿病的人群,需要注意蓝莓等水果的糖分含量,选择合适的食用量。菠菜等深色蔬菜可以清炒或煮汤食用,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烹饪导致营养流失。 二、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1.钙的良好来源 来源及作用:牛奶、豆制品是钙的优质来源。钙对于维持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可能会加重风湿骨痛的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对钙的需求量不同,儿童处于骨骼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钙摄入以支持骨骼生长;老年人由于骨质流失加快,也需要增加钙的摄入。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选择钙的补充来源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某些肾脏疾病患者对钙的代谢和摄入有特殊要求。 食用方式:牛奶可以直接饮用,豆制品可以做成豆腐、豆浆等食用。 2.维生素D的来源 来源及作用:晒太阳是人体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同时一些食物如蛋黄、深海鱼类也含有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对于维持骨骼的正常功能和缓解风湿骨痛有积极作用。对于儿童来说,适当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安全方式,但要注意避免晒伤;对于肤色较深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多的日晒时间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而对于患有皮肤疾病等特殊情况的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维生素D补充方式。 三、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 1.薏米 来源及作用:薏米具有祛湿的功效,对于风湿骨痛中因湿气重导致的关节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薏米可以煮粥食用,如薏米红豆粥等。不同体质的人群食用薏米需要注意,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煮薏米粥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温热性的食材如生姜等,以平衡其寒性;而对于体质偏热的人群,则可以正常食用薏米粥来祛湿缓解风湿骨痛。
2025-09-30 12:12:22 -
类风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类风湿热是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症状多样,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关节症状包括关节炎、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心脏症状有心肌炎、心内膜炎;皮肤症状可见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舞蹈症,症状个体差异大,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为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一般在38℃-40℃左右,且发热可持续数周。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出现高热情况,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感染的反应更为强烈有关。 乏力: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感到劳累,这是因为身体处于炎症状态,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关节症状 关节炎:是类风湿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表现。关节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儿童患者关节症状可能相对不太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关节的轻微肿胀和不适,容易被忽视。例如膝关节受累时,患儿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不愿意站立或行走等表现。 关节畸形:在病情反复发作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关节畸形,但相对其他一些慢性类风湿性疾病来说,类风湿热导致严重关节畸形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也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三、心脏症状 心肌炎: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及心包。轻症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较重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听诊可发现心率加快、心音低钝,有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等。儿童患者发生心肌炎时,由于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 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等情况,长期可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 四、皮肤症状 皮下结节:约10%-20%的患者会出现皮下结节,多位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结节大小不一,一般为0.5cm-2cm左右,质地较硬,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皮下结节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 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呈环形或半环形,边缘稍隆起,淡红色或暗红色,环内皮肤正常,一般无痛痒等不适症状,红斑可短期消退,但易复发。 五、舞蹈症 多见于儿童患者,女性稍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肢体舞蹈样动作等,情绪紧张时症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舞蹈症的发生与风湿病变累及基底节等神经系统结构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热的症状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而且这些症状可能会相互交织出现。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有链球菌感染病史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09-30 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