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风湿病的发病原因
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有家族史人群发病风险增高;细菌、病毒感染可诱发风湿病;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是重要发病机制;内分泌因素对女性风湿病发病有影响;寒冷潮湿环境及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易诱发风湿病。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风湿病。例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的发病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机制可能会被激活,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从而损伤关节、心脏等部位,引发风湿热相关的风湿病表现。对于有细菌感染风险的人群,如生活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环境中、频繁接触感染源的人,应注意预防细菌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规范治疗。 病毒感染:部分病毒感染也与风湿病发病有关。例如,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可能存在关联。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进而引发相关风湿病。对于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或地区的人群,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病毒感染,已感染病毒者需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相应处理。 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等异物,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多种组织,包括皮肤、肾脏、关节等,导致多系统受累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对于本身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倾向的人群,如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等,更要警惕风湿病的发生,定期监测自身免疫相关指标。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在风湿病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女性风湿病患者中较为明显。例如,雌激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发病可能相关。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绝经等不同内分泌状态下,风湿病的发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在女性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对风湿病的病情产生影响。女性在不同内分泌阶段应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当出现关节疼痛等疑似风湿病表现时及时就医检查。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组织代谢异常,免疫反应易被激活,从而增加风湿病的发病风险。例如,在一些寒冷潮湿地区生活的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生活在这类环境中的人群,要注意保暖防潮,可通过使用保暖设施、保持居住环境干燥等方式降低风湿病发病风险。 其他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风湿病发病有关。例如,长期接触硅等物质可能与某些职业性风湿病的发生相关。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如矿工等,在工作中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与有害化学物质等的接触,降低风湿病发病几率。
2025-09-30 11:54:04 -
手指关节疼痛是类风湿吗
手指关节疼痛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类风湿关节炎(有对称性、多关节累及、晨僵等特点,相关检查有异常)、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多见,与软骨退变等有关,有相应X线表现)、外伤(有明确外伤史,经检查可明确)、腱鞘炎(长期频繁活动手指者易患,有疼痛、弹响等表现)、痛风(血尿酸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有相应血尿酸及关节液表现),出现手指关节疼痛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类风湿关节炎导致手指关节疼痛的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手指关节疼痛通常具有对称性,多累及双手的多个小关节,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疼痛常伴有肿胀、僵硬,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较为明显,一般持续1小时以上,随着活动可逐渐缓解。实验室检查方面,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可能呈阳性,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 二、其他可导致手指关节疼痛的原因 1.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手指关节的骨关节炎常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有关。疼痛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有手指关节的肥大、变形,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表现。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手部重复性劳动的人群,如打字员、乐器演奏者等,手部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患骨关节炎。 2.外伤 手指受到直接撞击、扭伤等外伤时,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骨折等,引起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有明确的外伤史是重要的鉴别点,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如X线、CT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生活方式中不注意手部防护,进行剧烈运动或从事高风险工作时,手指受伤的概率增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玩耍时的不当动作也可能导致手指外伤。 3.腱鞘炎 如屈肌腱腱鞘炎,常见于长期频繁活动手指的人群,如织毛衣者、键盘操作者等。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疼痛、压痛,屈伸活动时可伴有弹响或卡顿,局部可触及硬结。 年龄上,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长期从事手部重复性活动的人群更易患病。生活方式中长时间、高强度使用手指会增加腱鞘炎的发病风险。 4.痛风 当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指关节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剧烈疼痛、红肿,疼痛通常较为剧烈,类似刀割样。血尿酸检测可发现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液中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年龄方面,多见于中年男性,但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上升,女性发病也有所增加。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饮酒等)是痛风的重要诱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导致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 如果出现手指关节疼痛,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025-09-30 11:53:44 -
痛风拍片子能看出来吗
痛风拍片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急性发作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后期可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表现,慢性期和痛风石形成期可见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及痛风石的高密度影;CT对痛风石显示更敏感,MRI在早期诊断中对关节内部组织病变更有优势;儿童和孕妇痛风患者拍片子有特殊需注意情况 一、痛风不同时期拍片子的表现 1.急性发作期 在痛风急性发作早期,拍片子可能无明显异常。因为此时主要是关节的炎症反应,还没有明显的骨质破坏等影像学改变。但随着病情进展,到了一定阶段,可能会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表现。 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拍片子的表现差异不大,主要是基于关节局部的炎症反应来体现,但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合并其他骨骼退变等情况,需要注意鉴别。性别方面,男女在急性发作期拍片子的软组织肿胀等表现无本质性别差异,但女性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痛风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变化,在影像学上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等生活方式导致的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关节软组织肿胀在片子上的显示可能更明显,而有规律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相对可能炎症反应程度有所不同,但影像学上主要还是以关节局部改变为主。病史方面,有长期痛风病史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更易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异常表现。 2.慢性期和痛风石形成期 慢性期时,拍片子可发现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等表现。典型的痛风石在片子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这是因为痛风石中含有尿酸盐结晶等成分,在X线片上呈现出高密度。 年龄因素上,老年痛风患者由于长期痛风病程,骨质侵蚀等表现可能更明显,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在影像学上要注意区分是痛风本身导致的骨质改变还是老年退变引起的。女性患者如果有长期痛风史,慢性期骨质改变可能与男性类似,但需关注女性特殊的骨代谢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且未有效控制的患者,慢性期骨质破坏等影像学表现可能更严重。病史方面,有多年痛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慢性期在片子上的骨质侵蚀等表现更具特征性。 二、其他影像学检查对比 除了拍片子(X线)外,还有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CT对于痛风石的显示比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发现较小的痛风石以及骨质侵蚀的细节。MRI在早期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对于发现关节软骨、滑膜的病变等比X线和CT更有优势,能更早地发现痛风导致的关节内部组织改变,但费用相对较高。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对于儿童痛风患者,虽然相对少见,但拍片子时要考虑儿童骨骼发育的特点。儿童痛风患者关节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对于孕妇痛风患者,拍片子时要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辐射最小的检查方式,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025-09-30 11:53:03 -
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ESR、CRP、HLA-B27、免疫球蛋白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等;体格检查有骶髂关节压痛试验、“4”字试验、脊柱和胸廓活动度检查等,不同患者检查时需注意相关特殊情况。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ESR和CRP常升高,这两项指标可反映疾病的活动度,ESR增快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CRP升高也往往提示炎症较明显。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超过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阳性,但HLA-B27阳性者不一定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它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尤其在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中。 免疫球蛋白:部分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A。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骶髂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累及的部位,早期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面模糊,随后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破坏,关节面硬化,晚期可出现骶髂关节融合。 脊柱:病变逐渐累及脊柱,可见椎体骨质疏松,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间隙狭窄、消失,椎体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 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较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变化,如关节面的侵蚀、硬化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MRI):在疾病早期,MRI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对于判断疾病的活动度有重要价值,能帮助医生了解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体格检查 骶髂关节压痛试验:检查者按压患者骶髂关节部位,若出现疼痛,提示骶髂关节可能有病变。 “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屈膝屈髋,并将外踝置于对侧伸直下肢的膝上,检查者下压患者屈膝的膝部,若骶髂关节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 脊柱活动度检查:常用指地距、枕墙距等指标来评估脊柱的活动度。如枕墙距,患者靠墙站立,heels、buttocks、back、head贴墙,双眼平视,测量枕骨结节与墙之间的距离,正常为0;指地距是患者直立,双膝关节伸直,弯腰伸手指地,记录手指尖与地面的距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活动受限,指地距会增大。 胸廓活动度检查:测量患者深呼吸时的胸围差,正常男性应大于等于2.5cm,女性大于等于2.0cm,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廓活动度减小,提示胸廓受累。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在进行X线等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女性患者在检查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实验室检查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吸烟可能会影响炎症指标等的结果判断,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综合考虑;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提高警惕,更早更全面地进行筛查。
2025-09-30 11:52:23 -
尿酸高一定要吃药吗
尿酸高不一定都要吃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轻度尿酸高且无相关表现可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饮食、多饮水、运动等,3-6个月后尿酸达标可不吃药;尿酸高且有痛风发作、肾脏损害等情况或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不达标则需用药,药物分促进排泄和抑制合成两类;不同人群尿酸高处理有差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谨慎,女性绝经前后处理有别,有基础疾病人群处理更谨慎,要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决定是非药物干预还是药物治疗。 轻度尿酸高且无相关表现:若尿酸只是轻度升高,比如男性血尿酸水平在420μmol/L以下,女性在360μmol/L以下,且没有痛风发作、肾脏损害等情况,首先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尿酸,比如在饮食方面,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像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要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还要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另外,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一般通过3-6个月的非药物干预后,再复查血尿酸水平,如果尿酸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能不需要吃药。 尿酸高且有相关表现:如果尿酸升高同时伴有痛风发作,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等;或者已经出现尿酸盐肾病等肾脏损害情况;又或者经过3-6个月严格的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未达标,这时候通常需要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方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另一类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但具体用哪种药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比如有肾脏疾病的患者选择药物时就需要特别谨慎。 不同人群尿酸高的处理差异 儿童尿酸高: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儿童尿酸高情况,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因素。非药物干预同样很重要,饮食上要遵循儿童营养需求的基础上限制高嘌呤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鼓励孩子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而且儿童使用降尿酸药物需要非常谨慎,一般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必须用药时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女性尿酸高: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一般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水平会逐渐接近男性。女性尿酸高的处理原则与男性类似,但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比如一些药物对月经等有无影响等,需要医生综合评估。 有基础疾病人群尿酸高: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尿酸高患者,在处理尿酸高时要更加谨慎。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冠心病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这时候医生需要全面权衡,在控制尿酸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尿酸高不一定就要吃药,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取非药物干预还是药物治疗。
2025-09-30 11: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