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经期手指关节痛怎么办
经期手指关节痛可能由激素变化、关节炎、劳损等原因引起,育龄女性和有基础疾病女性需特殊注意,可从饮食(多摄入钙、维生素D及Omega-3脂肪酸食物)和运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方面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 一、可能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激素变化影响 原因:经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从而引起手指关节痛。 处理: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手指关节,减少手部劳累活动,如长时间打字、抓握等。 可通过热敷缓解,用温热的毛巾敷在手指关节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二)关节炎因素 原因:本身有关节炎基础的女性,经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手指关节痛。常见的如类风湿关节炎,在经期时病情可能出现波动。 处理: 若疼痛较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缓解症状(但需遵医嘱,尤其要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不过非药物干预为先。 平时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寒,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关节炎相关的手指关节痛。 (三)劳损因素 原因:经期前如果手部过度劳累,如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进行手部精细工作等,经期可能出现手指关节痛。 处理: 减少手部过度劳损的活动,让手指关节得到充分休息。 进行适度的手部伸展运动,缓慢屈伸手指关节,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有助于放松手部肌肉,缓解关节不适。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经期手指关节痛时,要关注自身整体健康状况,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同时,在经期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影响身体对激素变化的调节,进而影响手指关节痛的情况。 (二)有基础疾病女性 如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经期更要密切观察手指关节痛的变化,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关疾病的管理,在激素变化影响病情时能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若正在使用其他药物,需告知医生经期手指关节痛的情况,以便综合评估用药方案。 三、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一)饮食方面 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等,钙有助于维持骨骼和关节的健康,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例如每天保证300ml左右的牛奶摄入,每周吃几次坚果等。 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三文鱼、沙丁鱼等),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能对缓解关节痛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鱼类。 (二)运动方面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散步可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瑜伽中的一些手部和肩部的舒缓动作也可以在经期适当练习,但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加重手指关节负担。
2025-09-30 11:51:23 -
痛风脚趾疼时怎么缓解
痛风脚趾疼时首先要休息制动,初期可冷敷;药物干预有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使用需注意不同人群差异;要低嘌呤饮食、多饮水;若处理后未缓解或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及时就医可综合管理病情避免并发症。 一、一般处理措施 1.休息制动:当痛风脚趾疼发作时,首先要让疼痛的脚趾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行走或活动,防止加重炎症和损伤。这对于任何年龄、性别以及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适用,因为持续的活动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介质释放增多,从而加重疼痛症状。 2.冷敷:在痛风急性发作的初期(一般在24-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例如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疼痛的脚趾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的渗出,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的症状。不过,对于儿童等皮肤较为娇嫩的人群,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冻伤皮肤;对于有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也要谨慎使用冷敷,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二、药物干预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1.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差异,比如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体重等因素严格评估风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2.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它的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较多。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使用秋水仙碱时要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人群,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低嘌呤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这对于所有痛风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如何,都非常重要。因为高嘌呤饮食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增多,加重痛风病情。例如,一个有长期高嘌呤饮食生活方式的痛风患者,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后,有助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 2.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这对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痛风患者都适用,通过增加尿量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尿酸,降低血尿酸浓度。比如年轻的痛风患者如果平时喝水较少,调整生活方式增加饮水量后,有利于病情控制。 四、就医建议 如果痛风脚趾疼经过上述一般处理后没有缓解,或者疼痛剧烈、伴有发热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和治疗,比如可能会进行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检查等,以明确病情并给予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痛风患者,及时就医能更好地综合管理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30 11:50:48 -
脚大拇趾痛风的症状
脚大拇趾痛风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不同症状。急性发作期剧烈疼痛、红肿热、活动受限;间歇期有无症状间歇及尿酸盐沉积迹象;慢性期可形成痛风石、出现关节畸形。其中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如男性、中年及以上、有家族病史、生活方式不健康、合并基础疾病等人群各有特点。 剧烈疼痛:通常起病急骤,多在夜间突然发作,脚大拇趾部位会出现极其剧烈的疼痛,疼痛程度如刀割、针刺一般,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是因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脚大拇趾关节处,引发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疼痛。在年龄方面,多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往往有更高的嘌呤摄入风险,像经常大量饮酒、食用高嘌呤食物等。有痛风家族病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在脚大拇趾等部位发生痛风急性发作。 红肿热:受累的脚大拇趾关节会迅速出现明显的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能感觉到发热。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炎性介质等聚集,引起组织水肿和红肿,同时炎症因子刺激局部神经导致发热感。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红肿热的表现。 活动受限:因为疼痛剧烈,患者脚大拇趾的活动会受到严重限制,难以进行行走、弯曲等动作,甚至轻微的触碰都会加重疼痛,影响日常的行动和生活。 间歇期症状 无症状间歇:在急性发作期过后,脚大拇趾可能会暂时恢复正常,没有明显的疼痛、红肿等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不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间歇期时长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人可能间歇期相对较短,而老年人可能间歇期相对较长。对于有痛风病史的人,若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仍然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酗酒等,间歇期会缩短,容易频繁发作。 尿酸盐沉积迹象:在脚大拇趾部位可能会逐渐出现一些尿酸盐沉积的迹象,比如可以摸到小的结节等,但此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慢性期症状 痛风石形成:如果病情长期控制不佳,脚大拇趾等部位可能会形成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聚集形成的结节,质地较硬,大小不一。痛风石可以破溃,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破溃处不易愈合,容易引发感染。在年龄较大、病史较长的痛风患者中更常见痛风石的形成。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痛风石破溃后更容易发生感染,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 关节畸形:慢性期还可能出现脚大拇趾关节的畸形,如关节肿胀、变形,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长期受到尿酸盐结晶的破坏,更容易出现关节畸形,而青少年痛风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也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关节畸形,但相对较少见。
2025-09-30 11:50:31 -
风湿热症状
风湿热是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症状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典型症状有发热、关节炎、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其他症状有舞蹈病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相关表现,儿童患者因生理特点症状更多样明显,需综合多方面判断。 一、典型症状 1.发热 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为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一般在38℃-40℃左右。儿童患者发热相对更为常见且体温波动较大,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体温升高较为明显,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链球菌感染的反应更为强烈有关。 2.关节炎 是风湿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关节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例如膝关节受累时,患儿会出现行走困难,拒绝站立或行走,因为关节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3.心脏炎 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及心包。心肌炎时,患者可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奔马律;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导致瓣膜关闭不全,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脏杂音,儿童患者由于心脏相对较小,心脏炎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可能更早被发现;心包炎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积液,表现为心界扩大、心音遥远等。 4.环形红斑 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红斑,边缘稍隆起,中心苍白,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一般不痛不痒,压之褪色。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环形红斑的表现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由于儿童活动较多,红斑可能更容易出现在容易摩擦的部位,但通常不伴有瘙痒等不适症状。 5.皮下结节 多为豌豆大小的硬结,质硬、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常位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皮下结节的出现提示风湿热病情较为活动,儿童患者由于皮肤下脂肪相对较薄,皮下结节可能更容易被触及。 二、其他症状 1.舞蹈病 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女孩。表现为不规则、无目的的快速动作,如挤眉弄眼、伸舌歪嘴、耸肩、肢体大幅度舞动等,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消失。舞蹈病的发生与风湿热累及锥体外系有关,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得舞蹈病的症状表现较为突出,且病情波动较大,可能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症状。 2.实验室检查异常相关表现 患者常伴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这些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反映了体内的炎症反应和链球菌感染情况,但一般患者自身不会有直接的主观症状与之对应,而是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 风湿热的症状因个体差异、累及系统不同而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生理特点,症状可能更为多样且表现相对更为明显,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进行判断。
2025-09-30 11:50:13 -
治疗类风湿有什么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可通过药物、手术、康复、生活方式调整及心理干预等多方面综合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手术有滑膜切除术和关节置换术;康复包括物理治疗(热疗、冷疗、电疗)和运动疗法(关节活动度、肌力训练);生活方式要注意休息活动、合理饮食、戒烟;还需关注患者心理,给予关心支持和心理疏导。 手术治疗 1.滑膜切除术:适用于早期有较多滑膜增生的患者,通过切除病变滑膜,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 2.关节置换术:对于病情晚期,关节破坏严重、功能丧失的患者,可考虑关节置换,如人工膝关节、髋关节置换等,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热疗:如热敷、蜡疗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热敷可使用温水袋,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尤其对于老年人或感觉迟钝者更需谨慎。 冷疗:在炎症急性发作期,可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0-15分钟,能减轻肿胀和疼痛。 电疗:包括低频电疗、中频电疗等,可刺激肌肉收缩,改善关节活动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电疗的参数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由于身体组织的特殊性,更要严格把控电疗的强度和时间。 2.运动疗法 关节活动度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维持和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儿童类风湿患者,家长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协助进行温和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关节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选择较为轻柔的动作,如缓慢的手腕旋转等。 肌力训练:通过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方式增强肌肉力量,稳定关节。例如进行简单的手部握力训练,可使用握力器,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阻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关节疲劳。 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与活动: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不能长期不活动,要适当进行关节功能允许的活动。例如,在病情缓解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肥胖的类风湿患者,适当减轻体重可以减少关节的负重,对关节保护有益。 2.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建议戒烟,因为吸烟可能会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 心理干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例如,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情绪较为低落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对于儿童类风湿患者的心理关怀更为重要,要营造轻松的治疗环境,减轻其心理负担。
2025-09-30 11: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