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尿酸高引起痛风怎么治疗
为应对痛风需从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和定期监测多方面着手。生活方式上要控制饮食(低嘌呤、限高嘌呤、控总热量)、多饮水;药物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慢性期用药且要考虑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各有注意事项;还需定期监测血尿酸和肾功能。 低嘌呤食物摄入:多吃蔬菜,如白菜、芹菜、黄瓜等,水果方面苹果、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嘌呤含量低,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保证每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一般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应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 限制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贝类、虾类等)、浓肉汤等属于高嘌呤食物,应严格限制食用。比如男性和女性在日常饮食中都要避免频繁大量食用这些高嘌呤食物,否则会使尿酸生成增加,加重痛风病情。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量等调整热量摄入,保持合适体重。例如,对于体重超重的痛风患者,要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每周减重0.5-1千克为宜,避免因体重过重导致代谢紊乱加重尿酸高和痛风情况。 多饮水:每天饮水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通过增加尿量来帮助尿酸排出体外,尤其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充足的水分摄入是必要的。 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比如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疼痛,可选择其他更安全的方式。秋水仙碱也可用于急性发作期,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药物: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醇,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使用这些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合适药物。例如,对于有慢性肝病的患者使用别嘌醇时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苯溴马隆时要关注尿酸排泄情况和肾功能变化。 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痛风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痛风相关治疗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尚不明确,所以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 老年人:老年人患痛风时,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避免使用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且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加重痛风症状,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每天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 女性:女性痛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同时,在饮食控制方面要注意符合女性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比如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在饮食调整时要确保胎儿或婴儿的营养供应,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饮食安排。 定期监测 血尿酸监测: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一般每1-3个月检测一次,通过监测了解尿酸控制情况,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治疗方案。不同病情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或治疗方案调整期,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尿酸。 肾功能监测:由于痛风与肾功能密切相关,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一般每半年至一年检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调整治疗药物,特别是对于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药物的患者。
2025-09-30 13:29:00 -
痛风能吃大蒜吗
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大蒜,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其会直接加重高尿酸血症或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大蒜属于低嘌呤食物,摄入不会直接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其含硫化合物有抗炎特性,可能辅助缓解痛风急性期关节炎症,多酚类物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间接降低痛风复发风险。痛风患者食用大蒜需控制摄入量,选择合适烹饪方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痛风患者等特殊人群需遵循相应食用建议。痛风患者饮食应遵循“低嘌呤、低果糖、适量蛋白质”原则,大蒜可作调味品替代高盐高糖酱料,需配合其他低嘌呤食物食用。 一、痛风患者能否食用大蒜的直接答案 痛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大蒜,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大蒜会直接加重高尿酸血症或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但需结合个体情况控制摄入量。 二、大蒜对痛风患者的影响机制及科学依据 1.嘌呤含量与代谢影响 大蒜属于低嘌呤食物(每100g嘌呤含量约3.8mg),远低于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150mg/100g)。研究表明,低嘌呤饮食可使血尿酸水平降低约10%~15%,因此大蒜的摄入不会直接导致尿酸生成增加。 2.抗炎作用与痛风急性期 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具有抗炎特性,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减少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释放。一项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每日补充大蒜提取物(1.5g/d)可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P<0.05),提示其可能对缓解痛风急性期关节炎症有辅助作用。但需注意,大蒜的抗炎效果弱于非甾体抗炎药,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3.代谢综合征相关风险 痛风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如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而大蒜中的多酚类物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一项纳入6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连续12周每日摄入大蒜粉(3g/d)可使空腹血糖降低0.8mmol/L(P=0.03),腰围减少2.1cm(P=0.04),间接降低痛风复发风险。 三、痛风患者食用大蒜的注意事项 1.摄入量控制 建议每日食用生蒜不超过2瓣(约10g),熟蒜不超过3瓣(约15g)。过量摄入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胃痛、腹泻,尤其对合并慢性胃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的痛风患者需谨慎。 2.烹饪方式选择 生蒜的大蒜素含量高于熟蒜,但生蒜的刺激性更强。痛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建议选择熟蒜(如蒸、煮),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3.药物相互作用 大蒜可能增强抗凝药(如华法林)的作用,增加出血风险。若痛风患者同时服用抗凝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咨询医生调整剂量。 四、特殊人群的食用建议 1.老年痛风患者 老年人常合并肾功能减退(eGFR<60ml/min/1.73m2),需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大蒜作为低蛋白调味品(蛋白质含量约2.3g/100g),可适量食用,但需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如肉类)同食,以减少肾脏负担。 2.妊娠期痛风患者 妊娠期女性血尿酸水平通常生理性降低,痛风发作风险较低。若需食用大蒜,建议选择熟蒜,并控制每日摄入量不超过1瓣,以避免生蒜刺激引发宫缩。 3.合并糖尿病的痛风患者 大蒜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需注意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33g/100g)。建议将大蒜纳入每日总碳水化合物计算中,避免因过量摄入导致血糖波动。 五、综合饮食建议 痛风患者的核心饮食原则为“低嘌呤、低果糖、适量蛋白质”。大蒜可作为调味品替代高盐、高糖酱料(如酱油、蚝油),但需配合其他低嘌呤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共同食用。例如,可将熟蒜与西兰花(嘌呤含量24mg/100g)、燕麦(嘌呤含量38mg/100g)搭配,既满足口味需求,又符合营养要求。
2025-09-30 13:26:55 -
关节炎怎么检查的出来
关节炎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关节液检查。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触诊观察关节外观及周围组织情况;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含X线、CT、MRI等;关节液检查包括外观、常规、生化及病原学等检查,不同检查各有特点且对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不同表现及意义。 触诊:触摸关节周围组织,感受有无压痛、发热等。比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边缘可能有骨赘形成,触诊时可感觉到硬块;感染性关节炎时关节周围组织可能有明显压痛且温度升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关节炎等情况。感染性关节炎时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而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也可能有轻度白细胞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需结合儿童自身生理特点判断。 血沉(ESR):血沉加快常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活动期。但血沉升高也可见于其他非关节炎的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等。年龄对血沉有影响,儿童血沉相对成人偏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血沉也可能有变化。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关节炎活动期CRP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CRP明显升高,而骨关节炎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不同性别CRP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女性在孕期等特殊阶段CRP也可能变化。 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类风湿因子阳性,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儿童类风湿关节炎中RF阳性率相对较低,且不同年龄段儿童RF阳性意义不同。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早期诊断价值较高。相比RF,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特异性更强,尤其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意义重大。 抗核抗体(ANA):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相关关节炎患者ANA可阳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ANA阳性意义不同,儿童ANA阳性需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概率相对有差异。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关节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观察关节间隙是否变窄、骨质有无破坏、有无骨赘形成等。骨关节炎早期X线可能表现为关节间隙轻度变窄,随病情进展关节间隙进一步变窄,软骨下骨硬化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出现关节畸形、半脱位等。不同年龄患者X线表现因生长发育情况有差异,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X线表现需结合儿童骨骼特点判断,与成人有不同之处。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关节的病变,如髋关节、膝关节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关节内结构等情况。例如,CT可更精准发现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细微骨质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MRI可发现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MRI对儿童关节炎的软组织病变观察更具优势,因为儿童骨骼尚未完全骨化,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儿童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 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包括外观、常规、生化及病原学等检查。外观上,感染性关节炎的关节液常呈脓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液多为草黄色渗出液。常规检查可看白细胞计数等,生化检查能了解关节液的化学成分等情况,病原学检查可查找感染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抽取关节液的操作难度和风险不同,儿童关节腔相对较小,抽取关节液需更精细操作,避免对儿童关节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025-09-30 13:26:02 -
早上醒来手关节疼是怎么回事
多种因素可导致早上醒来手关节疼,如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受寒冷潮湿等生活方式影响;骨关节炎是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手部过度使用致软骨磨损引发;腱鞘炎因手部肌腱长期摩擦腱鞘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重复性手部动作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由尿酸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40岁以上男性多见,高嘌呤饮食等生活方式是危险因素;感染性关节炎由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手部卫生不佳等生活方式易致。手关节疼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类风湿关节炎 1.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引发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手关节是常见受累部位之一,多呈对称性发病,晨僵时间常超过1小时。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年轻女性若晨起手关节疼且呈对称性,需警惕该病。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骨关节炎 1.发病机制: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关节软骨磨损、破坏,骨质增生,手关节的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等易受累,晨起时可出现短暂的手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持续存在并加重。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手骨关节炎,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老年女性晨起手关节疼,尤其是手指关节有骨赘形成时,要考虑骨关节炎。 3.生活方式影响:手部过度使用,如长期从事手工劳动、频繁使用手机电脑等,会加速关节软骨磨损,增加发病几率。 三、腱鞘炎 1.发病机制:手部肌腱在腱鞘内长期摩擦,导致腱鞘炎症、增厚,引起肌腱滑动受限,出现晨起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常见于屈肌腱腱鞘炎,如弹响指,表现为手指屈伸时疼痛,有弹响或卡顿。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频繁使用手部的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打字等手部过度活动的女性相对易患。 3.生活方式影响:长时间重复性手部动作,如长时间打字、织毛衣等,易引发腱鞘炎,导致晨起手关节疼痛。 四、痛风性关节炎 1.发病机制: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手关节突然红肿、疼痛,晨起时疼痛可能较为明显。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病,男性由于尿酸代谢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病率高于女性,有高尿酸血症基础的人群晨起手关节突发剧痛需考虑痛风。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肥胖、饮酒等均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晨起手关节疼的发生风险。 五、感染性关节炎 1.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关节炎症,导致手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晨起时疼痛可能加重。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因感染引发关节炎,儿童若晨起手关节红、肿、痛,要考虑感染性关节炎可能。 3.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手部卫生,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等可能导致感染性关节炎,如手部有外伤后未及时处理继发感染。 如果早上醒来手关节疼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关节肿胀、畸形、发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尿酸、关节X线或CT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3:25:49 -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病因、发病特点、病理、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存在不同。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寒冷潮湿等有关,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发病急,大关节游走性受累,病理为滑膜非特异性炎症,实验室检查ASO等升高,治疗用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预后较好;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与遗传、环境等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见,病情慢性渐进,小关节对称性受累,病理为滑膜炎致关节破坏,实验室检查RF等阳性,治疗强调早期联合个体化,不同特殊人群用药有需注意之处。 一、病因方面 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寒冷、潮湿等因素可诱发。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接触链球菌感染患者的人群更易受影响,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生活环境潮湿者风险增加。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发病几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育龄女性相对更易患病。 二、发病特点方面 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发病较急,常先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前驱感染症状,然后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以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游走性受累为主,一般不会导致关节畸形,但反复发作可能累及心脏。 类风湿性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5-50岁女性多见,病情呈慢性、渐进性发展,早期多出现双手小关节(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对称性肿胀、疼痛、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出现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还可能累及关节外器官,如肺、心脏、血液系统等。 三、病理方面 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急性期滑膜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消退后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基础是滑膜炎,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血管翳可逐渐侵犯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导致关节结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四、实验室检查方面 风湿性关节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常增快;关节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常规可有轻度贫血;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RF)多呈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特异性较高;CRP和ESR常明显升高;关节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中可找到类风湿因子和免疫复合物。 五、治疗方面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主要是消除链球菌感染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感染,同时针对关节症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缓解疼痛、消肿、解热,一般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关节功能多可恢复。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强调早期、联合、个体化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等也可用于病情较重者。治疗目的是缓解关节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风湿性关节炎时,使用药物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育龄女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要考虑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需关注其肝肾功能等,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预防跌倒等并发症。
2025-09-30 13: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