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痛风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白塞病、抗磷脂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各种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病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个人擅长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痛风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白塞病、抗磷脂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各种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病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手腕痛风多久才能好

    手腕痛风恢复时间因人而异,急性发作期经规范治疗数天至2周左右可缓解,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控制需将血尿酸达标,可能数月至数年,且易复发需长期管理,病史、性别等也有影响,急性发作积极治疗可缩短短期时间,长期控制血尿酸达标是长期过程。 急性发作期的恢复 影响因素:如果手腕痛风急性发作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比如休息、抬高患肢,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或秋水仙碱等药物,多数患者在数天内疼痛等症状可逐渐减轻,一般1-2周左右炎症能得到较好控制,症状明显缓解。但如果患者病情较重、未及时规范治疗,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有的可能需要2周甚至更久。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对治疗的反应可能更敏感,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影响恢复速度,恢复时间可能会比年轻患者长。 生活方式:发病后仍继续大量饮酒、高嘌呤饮食、剧烈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延缓恢复,而发病后严格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注意休息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加快恢复。 长期控制阶段 手腕痛风容易复发,要实现长期控制,需要通过饮食控制(严格低嘌呤饮食,如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尿酸低于360μmol/L,痛风石患者建议低于300μmol/L),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来防止痛风再次发作,减少对手腕等关节的损害。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既往手腕痛风发作频繁,病史较长,体内尿酸盐沉积较多,那么长期控制血尿酸达标需要更规范、更持久的治疗,恢复到完全稳定且不再复发的状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并且需要密切监测血尿酸及关节情况。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单纯手腕痛风恢复时间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尿酸代谢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血尿酸控制不佳的情况,从而影响手腕痛风的长期控制,导致恢复时间相关的长期管理难度增加。 总之,手腕痛风的恢复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急性发作期积极规范治疗可缩短短期恢复时间,而长期控制血尿酸达标以防止复发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2025-09-30 10:33:58
  • 痛风后遗症有哪些症状

    痛风后遗症包括慢性痛风石病变(痛风石形成、关节破坏)、肾脏病变(慢性间质性肾炎、尿酸性尿路结石)及其他相关表现(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需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定期监测,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个性化管理。 慢性痛风石病变 痛风石形成:尿酸盐结晶不断沉积,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形成痛风石,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随着病情进展,痛风石可逐渐增大。这是因为长期高尿酸血症使得过多的尿酸盐无法溶解,逐渐沉积聚集而成,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更易出现痛风石。 关节破坏:痛风石不断增大、增多,会对关节软骨、骨组织等造成破坏,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例如手指关节可能出现变形,影响手部精细动作;足部关节受累可能导致行走困难。一般来说,病史超过10年且血尿酸控制不佳的患者,关节破坏的风险明显增加。 肾脏病变 慢性间质性肾炎: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功能也会逐渐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进而可能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男性痛风患者发生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病变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尿酸性尿路结石: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尿路感染等症状。较小的结石可能通过尿液排出,较大的结石则可能梗阻尿路,导致肾积水等情况。有痛风病史且血尿酸长期控制不良的患者,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 其他相关表现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痛风后遗症患者往往合并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进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是因为痛风与代谢紊乱相互影响,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年龄较大、有长期痛风病史且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对于痛风后遗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尿酸、肾功能、关节情况等,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需根据各自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关注。

    2025-09-30 10:33:23
  • 痛风能吃生菜吗

    痛风患者通常能吃生菜,因其为低嘌呤食物。生菜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低热量、高水分特点,对痛风患者有益。不同人群食用生菜有不同注意事项,一般痛风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儿童痛风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且适量,老年痛风患者要烹饪清淡、注意食用量。 生菜的营养成分及对痛风的益处 营养成分丰富:生菜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矿物质(如钾、钙等)以及膳食纤维等。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矿物质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膳食纤维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痛风患者预防便秘等问题。例如,维生素C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对痛风患者的整体健康有积极意义;钾元素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因为尿酸主要通过肾脏以尿液形式排出,充足的钾摄入可以帮助维持肾脏正常的排泄功能,从而有利于尿酸的代谢。 低热量且水分含量高:生菜热量较低,水分含量高,痛风患者食用生菜可以增加饱腹感,同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而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对于痛风的管理非常重要。较低的热量摄入有助于维持合适的体重范围,减少因肥胖带来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相关问题,进而间接有利于痛风病情的控制。 不同人群食用生菜的注意事项 一般痛风患者:正常食用生菜即可,注意保持饮食的多样性,除了生菜,还可以搭配其他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但如果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需要注意生菜的烹饪方式,避免添加过多的糖、油等,以免影响血糖控制。 儿童痛风患者:儿童痛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在食用生菜时同样要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生菜可以作为其蔬菜摄入的一部分,但要注意适量,同时要确保饮食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均衡,如蛋白质、钙等的摄入,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 老年痛风患者:老年痛风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食用生菜时要注意烹饪清淡,避免添加过多的盐,因为老年痛风患者往往需要限制盐的摄入来控制血压等情况。同时,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生菜的食用量可以根据自身消化情况进行调整,保证能够顺利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

    2025-09-30 10:32:57
  • 反应性关节炎发病率是多少

    反应性关节炎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人群有差异,普通人群年发病率约每10万人1-2例,与感染相关人群发病率会升高,如衣原体尿道炎患者中约1%-3%患反应性关节炎,耶尔森菌肠道感染后约5%-10%患反应性关节炎,其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相对更常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了解其发病率对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重要,有感染高危因素及相关疑似症状人群应及时就医。 一般人群发病率情况 在普通人群中,反应性关节炎的年发病率大约为每10万人中1-2例左右。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范围,实际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不同地区的种族差异、环境因素、感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等。例如,在一些感染性疾病高发地区,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可能会相对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特定人群中的发病率特点 与感染相关的人群:当有特定的感染,如肠道感染(如志贺菌、沙门菌、耶尔森菌等感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如衣原体感染等)时,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会相对升高。以衣原体感染相关的反应性关节炎为例,在衣原体尿道炎患者中,发生反应性关节炎的比例大约在1%-3%左右;而在肠道感染相关的反应性关节炎中,不同病原体感染后发生反应性关节炎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耶尔森菌肠道感染后,发生反应性关节炎的比例可能在5%-10%左右。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年龄方面:反应性关节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相对更常见。一般来说,15-40岁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免疫状态、感染机会等因素有关。儿童也可能患病,但相对较少见,儿童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病情转归上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性别方面: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男性患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差异并不是非常显著。不过具体的性别差异可能也会受到所研究人群的种族、地域等因素影响。 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了解其发病率情况对于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近期有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反应性关节炎;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出现相关疑似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

    2025-09-30 10:32:37
  • 尿酸高多喝水能降下来吗

    尿酸高时多喝水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但不能仅靠多喝水降尿酸,因其成因复杂,还与尿酸生成过多、饮食等有关,需结合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措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尿酸高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干预措施。 一、多喝水对尿酸的作用机制 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从而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般来说,建议尿酸高的人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以上的水,这样能保证足够的尿量,有助于尿酸的排泄。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基本的饮水需求类似,但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患有心功能不全的人群,就需要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因为过多饮水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而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正常情况下保证充足饮水即可促进尿酸排泄。 二、仅靠多喝水的局限性 虽然多喝水有助于尿酸排泄,但尿酸高的成因较为复杂,除了尿酸排泄减少外,还可能存在尿酸生成过多的情况。例如,一些人由于自身的代谢异常,身体会持续产生较多的尿酸,仅仅依靠多喝水可能无法完全抵消过多的尿酸生成量。而且,尿酸高还与饮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像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即使多喝水,也难以完全对抗高嘌呤饮食带来的尿酸升高影响。 三、结合其他措施控制尿酸 尿酸高的人除了多喝水外,还需要配合其他措施来控制尿酸水平。在饮食方面,要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的摄入;对于肥胖的尿酸高人群,还需要通过合理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因为肥胖是尿酸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尿酸的控制;对于一些尿酸显著升高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良好控制的人群,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尿酸。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尿酸高,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饮水方面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饮水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儿童尿酸高更需要关注其饮食情况,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并且要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对于老年尿酸高人群,除了考虑饮水、饮食、运动外,还要关注老年人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采取控制尿酸措施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选择控制尿酸的相关措施时,要避免对其他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2025-09-30 10:31:4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