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尿酸高能吃韭菜鸡蛋吗
尿酸高人群可以适量吃韭菜鸡蛋,韭菜和鸡蛋均为低嘌呤食物,韭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且有助于肠道蠕动,鸡蛋是优质蛋白质来源,食用时要把握好量,考虑个体差异,注意烹饪方式,结合自身状况合理饮食。 1.韭菜的营养及对尿酸高人群的影响 韭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对于尿酸高人群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有一定益处。而且韭菜本身嘌呤含量低,不会加重尿酸高人群的尿酸代谢负担。 2.鸡蛋的营养及对尿酸高人群的影响 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于尿酸高人群来说,适量摄入鸡蛋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且不会导致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但需要注意烹饪方式,建议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的烹饪方法,避免油炸等会增加油脂摄入的方式,因为过多油脂摄入可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 尿酸高人群食用韭菜鸡蛋的注意事项 1.食用量的把握 虽然韭菜鸡蛋对尿酸高人群相对友好,但也需要注意适量食用。一般来说,每餐可以吃韭菜鸡蛋馅的饺子等食物时,韭菜和鸡蛋的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比如一顿吃10-15个左右的韭菜鸡蛋馅饺子较为适宜。 2.个体差异的考虑 不同尿酸高人群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例如一些合并有高脂血症的尿酸高人群,在食用韭菜鸡蛋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过多摄入可能会对血脂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尿酸的代谢等。而对于年轻的尿酸高人群,在整体饮食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相对灵活一些,但也不能毫无节制。对于老年尿酸高人群,要关注消化功能等情况,确保食用后消化吸收良好,不会引起肠胃不适等问题。 总之,尿酸高人群可以吃韭菜鸡蛋,但要注意食用量和烹饪方式等,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饮食安排。
2025-09-30 09:44:29 -
红斑狼疮是怎么得的
红斑狼疮具遗传易感性家族一级亲属患病风险高相关基因不必然发病,环境因素中紫外线照射可致病情活动或诱发疾病,某些药物可诱发药物性狼疮,病毒感染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雌激素因素致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雌激素水平波动期病情易活动或加重。 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与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中的某些等位基因与红斑狼疮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红斑狼疮患者,那么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红斑狼疮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但并非携带相关基因就一定会发病,只是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中的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A(UVA)可损伤皮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释放自身抗原,从而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或诱发疾病。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人群,尤其是皮肤白皙者,患红斑狼疮的风险相对较高。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药物性狼疮,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这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发类似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但停药后部分症状可缓解。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关,例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使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自身组织为外来抗原,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诱发红斑狼疮。 雌激素因素 雌激素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有重要影响,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在青春期至育龄期的女性中。雌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如促进B淋巴细胞活化、增加自身抗体产生等。在女性月经周期、妊娠等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时期,红斑狼疮病情容易出现活动或加重。
2025-09-30 09:44:06 -
痛风能不能吃花生
痛风患者能否吃花生需综合判断,病情稳定期可少量吃,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合并高脂血症或肥胖的痛风患者更需严格控制摄入量,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病情稳定期的食用情况 当痛风处于非急性发作期时,患者可以少量进食花生。此时机体的血尿酸水平相对稳定,适量摄入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一般不会迅速引起血尿酸波动过大。例如,一项针对痛风患者饮食控制的研究显示,在血尿酸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每周适量食用几次花生(每次食用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并不会显著增加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 急性发作期的注意事项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避免食用花生。因为急性发作期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此时需要严格限制嘌呤摄入,以减少血尿酸的生成,而花生中的嘌呤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和血尿酸升高,从而导致痛风症状加重。 特殊人群的情况 合并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花生含有较高的油脂,每100克花生中脂肪含量约为44.3克。对于同时合并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过量食用花生可能会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而血脂异常又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不利于痛风的控制。这类患者更需要严格控制花生的摄入量,建议选择少量食用或者选择低脂肪的花生制品(如果酱等,但也要注意其中其他成分对痛风的影响)。 肥胖的痛风患者: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花生热量较高,每100克花生热量约为589千卡。肥胖的痛风患者食用花生需要格外谨慎,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加重关节负担,影响痛风的病情控制。这类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花生的摄入量,同时结合运动等方式来控制体重。 总之,痛风患者是否能吃花生需要根据自身痛风的病情阶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情况来综合判断,在饮食方面最好能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2025-09-30 09:43:50 -
痛风的表现和症状
痛风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急性发作期关节剧烈疼痛伴全身症状,间歇期有无症状或少数痛风石情况,慢性期有痛风石大量形成及肾脏损害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家族史患者表现有差异,用药需特殊考虑。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心悸等症状。 间歇期表现和症状 无症状阶段:间歇期指两次痛风急性发作之间的时期,此阶段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在间歇期出现少数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沉积形成的硬结,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 慢性期表现和症状 痛风石大量形成:随着病情进展,慢性期患者体内会有大量痛风石形成,痛风石可逐渐增大,除了影响关节外观外,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例如,手指、手腕等关节周围的痛风石可能会影响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 肾脏损害: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夜尿增多等表现,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肾功能不全。研究发现,约1/3的痛风患者伴有慢性肾脏病,随着病情的延长,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会逐渐增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痛风的表现可能在程度和首发关节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男性更易患痛风,而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饮酒、缺乏运动等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血尿酸的代谢,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对于有痛风家族史的患者,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血尿酸水平和关节情况;在用药方面,一些影响尿酸排泄或代谢的药物可能会诱发痛风发作,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在痛风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常规的降尿酸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09-30 09:43:24 -
红斑狼疮有自愈的可能吗
红斑狼疮一般无自愈可能,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盘状红斑狼疮等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因自身免疫紊乱发病,多系统受累、病情易反复,不规范治疗会累及重要脏器;盘状红斑狼疮皮肤损害难自愈,不治疗可扩大加重且有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风险,患者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影响因素,应积极配合长期管理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机体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多系统受累。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如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等)、雌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携带某些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而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细胞凋亡,暴露自身抗原,从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与病程:患者可出现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脱发、蛋白尿等多种症状,病情易反复,若不进行规范治疗,会逐渐累及肾脏、心脏、肺部等重要脏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盘状红斑狼疮 发病情况:盘状红斑狼疮主要累及皮肤,少数可累及内脏。虽然其皮肤损害有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看似有缓解迹象,但实际上病情并未真正自愈。若不治疗,皮肤损害可能会扩大、加重,且部分患者有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例如,一些患者的盘状红斑若长期受到不良刺激,如持续紫外线暴露等,病情会进一步进展。 对于红斑狼疮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治疗。年轻患者若患病,需特别注意避免紫外线暴露,因为紫外线可能加重病情;女性患者要关注雌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总之,红斑狼疮一般不会自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治疗。
2025-09-30 09: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