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柠檬能帮助降尿酸吗
柠檬对尿酸水平有一定影响,其含的柠檬酸可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维生素C可减少尿酸生成,但降尿酸作用有限且存在局限性,适用于尿酸轻度升高且无痛风发作史患者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补充手段,不过对尿酸生成过多型患者效果有限,且柠檬汁含糖,过量饮用可能增加尿酸生成,特殊人群如慢性肾病、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相关事项,科学降尿酸还需进行饮食、运动、体重管理,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 一、柠檬对尿酸水平的直接影响及作用机制 1.柠檬主要成分与尿酸代谢的关系:柠檬含柠檬酸、维生素C、黄酮类化合物及钾元素,其中柠檬酸在体内可代谢为碳酸氢盐,通过碱化尿液提高尿酸溶解度。研究显示,每日摄入200ml柠檬汁(含柠檬酸约6g)可使尿液pH值从5.8升至6.5,促进尿酸排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减少尿酸生成过程中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但需每日摄入量≥500mg才可能产生轻微降尿酸效果。 2.现有研究证据:2015年《关节炎与风湿病》杂志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5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连续6周每日饮用含柠檬酸的碱性矿泉水后,血清尿酸水平平均下降12.3μmol/L(p<0.05),但停止饮用后尿酸水平回升。2018年日本研究显示,柠檬多酚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仅为12.7%,远低于别嘌醇的82.3%,提示其降尿酸作用较弱。 二、柠檬辅助降尿酸的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1.适用场景: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补充手段,适用于尿酸轻度升高(420~540μmol/L)且无痛风发作史的患者。与低嘌呤饮食(每日嘌呤摄入<150mg)、每日饮水≥2000ml等措施联合使用时,可增强尿酸排泄效果。 2.局限性:对尿酸生成过多型患者(占高尿酸血症的10%)效果有限,此类患者需依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治疗。柠檬汁含糖量较高(每100ml含果糖约2.5g),过量饮用可能通过果糖代谢途径增加尿酸生成,建议每日柠檬汁摄入量不超过300ml。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eGFR<60ml/min/1.73m2)者需谨慎使用,因柠檬酸钾可能加重高钾血症风险。建议监测血钾水平,若血钾>5.5mmol/L应立即停用。 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柠檬汁pH值约2~3,空腹饮用可能刺激胃黏膜,诱发反酸、烧心等症状。建议餐后1小时饮用,并稀释至浓度<10%。 3.糖尿病患者:市售柠檬饮料常添加蔗糖,需选择无糖配方。自然柠檬汁每100ml含碳水化合物约2.5g,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量应计入总碳水化合物量。 四、科学降尿酸的综合管理建议 1.饮食调整:优先选择低嘌呤食物(如蛋类、奶制品、大部分蔬菜),限制红肉(每日<100g)、海鲜(每周<2次)摄入。避免含酒精饮料,尤其是啤酒和烈酒。 2.运动干预: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约10%~15%。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乳酸堆积,反而抑制尿酸排泄。 3.体重管理:BMI每增加3kg/m2,高尿酸血症风险上升1.85倍。建议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结合,将BMI控制在18.5~23.9kg/m2范围。 4.药物使用原则:当血清尿酸持续>540μmol/L,或存在痛风石、慢性肾病等并发症时,需启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及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具体选择需根据肾功能、合并症等因素个体化制定。
2025-09-30 13:05:30 -
产后风湿会越来越严重吗
产后风湿有可能越来越严重,这与自身身体恢复、激素水平变化、外界寒冷潮湿环境、过度劳累以及疾病本身炎症进展等因素相关,产后女性需注意休息等以降低风险,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一、自身因素 1.身体恢复情况 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若产后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身体恢复不佳,免疫系统等功能可能持续处于相对紊乱状态。例如,正常分娩后身体需要一定时间修复子宫、调整激素水平等,若过早劳累,身体修复进程受影响,就可能使得产后风湿相关的关节疼痛、不适等症状逐渐加重。从生理角度看,产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调整和恢复期,免疫系统功能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进而影响产后风湿的病情发展。 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后女性,年轻产妇身体基础状况相对较好,但如果产后不注意保养,同样可能因身体恢复不利导致产后风湿加重;而年龄稍大的产妇身体机能本身开始走下坡路,产后恢复相对缓慢,产后风湿加重的风险可能更高。 2.激素水平变化 产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剧烈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大幅下降。这种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关节等组织的状态,使得关节周围组织的稳定性等受到影响。研究表明,激素水平的改变与关节疼痛、炎症等有一定关联,激素水平紊乱可能会让产后风湿相关的症状逐渐加重。比如在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的时期,如果产妇受到寒冷等刺激,更容易引发关节等部位的不适,且随着时间推移,若激素水平持续未恢复到稳定状态,产后风湿可能会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二、外界因素影响 1.寒冷潮湿环境 产后如果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加重产后风湿的病情。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得关节周围的营养供应不足,炎症反应可能进一步加重。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空气湿度大,身体表面的水分不易蒸发,关节等部位更容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或加重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产后女性,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都可能让产后风湿逐渐加重,因为寒冷潮湿环境对身体关节等组织的不良影响是持续存在的,会不断刺激病情发展。 2.过度劳累 产后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劳累,会使身体负担加重,关节、肌肉等承受过多压力。比如频繁抱孩子、长时间做家务等,会导致关节、肌肉劳损,进而加重产后风湿的症状。对于产后女性来说,身体还在恢复期,过度劳累会打破身体的平衡状态,使得产后风湿相关的疼痛、乏力等症状愈发明显,并且随着劳累程度的增加,病情可能逐渐加重。不同生活方式的产后女性,若生活中存在过度劳累的情况,都会面临产后风湿加重的风险,比如那些平时生活节奏较快、习惯高强度活动的产后女性,产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更容易因过度劳累导致产后风湿加重。 三、疾病本身特点 1.炎症进展可能性 产后风湿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其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持续进展。炎症因子在体内持续作用,会不断破坏关节周围的组织,如滑膜组织等。随着时间推移,炎症的累积可能导致关节结构发生改变,出现关节畸形等严重情况,从而使得病情越来越严重。从医学研究来看,产后风湿相关的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炎症的级联反应会逐步推进,对关节等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影响关节的功能,使产后风湿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产后风湿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可能性,产后女性应注意休息、避免寒冷潮湿环境等,以降低产后风湿加重的风险。如果出现产后风湿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干预和治疗。
2025-09-30 13:04:58 -
尿酸550正常吗
尿酸550不管是成年男性还是女性都偏高,高尿酸会影响心血管和肾脏,导致尿酸升高的因素有生活方式(饮食、饮酒)和疾病(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应对建议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尿酸偏高有不同注意事项。 尿酸偏高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尿酸会促使血管内皮损伤,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正常尿酸人群明显升高。 对肾脏的影响:尿酸盐结晶容易在肾脏沉积,可引起尿酸盐性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甚至发展为肾功能不全。长期高尿酸还可能增加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几率,结石梗阻尿路可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 导致尿酸升高的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例如,经常食用海鲜的人群,由于海鲜中嘌呤含量较高,若摄入量过大且频率较高,就容易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乙醇代谢会产生乳酸,乳酸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同时酒精本身也能促进嘌呤分解产生尿酸,所以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尿酸升高的风险较高,尤其男性饮酒者相对女性更易受影响,因为男性的代谢特点等因素使得酒精对尿酸代谢的干扰更明显。 疾病因素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患者,由于脂肪组织增加会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2型糖尿病患者也常伴有尿酸代谢紊乱,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这些患者群体本身存在代谢方面的异常,更容易出现尿酸升高的情况。 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会导致尿酸在体内潴留,从而使尿酸水平升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合并高尿酸血症。 尿酸偏高的应对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嘌呤饮食是关键,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保持合适的体重。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反而不利于尿酸控制。对于肥胖的尿酸偏高人群,通过运动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尿酸代谢。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如果儿童尿酸偏高,需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摄入高嘌呤食物,同时也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尿酸异常可能会对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孕妇:孕妇尿酸偏高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尿酸水平以及母婴的健康状况,确保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尿酸偏高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减退等。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更加谨慎,例如运动时要选择相对温和的方式,避免因为运动强度过大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同时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尿酸代谢和排泄情况与年轻人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和监测方案。
2025-09-30 13:04:24 -
尿酸480该怎么办
尿酸480μmol/L高于正常范围,需全面评估,包括监测血尿酸及伴随症状等。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控制总热量、增加低嘌呤和水分摄入)、适度运动。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若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尿酸仍异常或出现痛风发作等情况,需考虑进一步医疗干预,但药物使用需医生综合判断,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一、评估与监测 尿酸480μmol/L已高于正常范围(男性正常范围通常在150-416μmol/L,女性正常范围通常在89-357μmol/L),首先要进行全面评估。需要监测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同时关注是否存在其他伴随症状,如关节疼痛、红肿(提示可能痛风发作)等。对于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尿酸情况,因为这些因素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有痛风家族史的人,尿酸480μmol/L时发生痛风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减少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沙丁鱼、贝类等)、浓肉汤等食物的摄取。因为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研究表明,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后,血尿酸水平会明显升高。 控制总热量:对于肥胖或超重的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热量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增加低嘌呤食物和水分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黄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等低嘌呤食物,同时保证每日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2.运动 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有利于尿酸的排泄。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尿酸生成增加或诱发痛风发作。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有关节病变的患者,应选择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方式。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要谨慎评估病因。如果是由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需要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要避免儿童过度摄入高嘌呤食物和高热量食物,鼓励儿童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等情况。 2.孕妇:孕妇血尿酸480μmol/L时,需要谨慎处理。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主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尿酸。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避免因为孕期营养需求而过度摄入高嘌呤食物,同时要监测母婴的健康状况,因为高尿酸血症可能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和胎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尿酸480μmol/L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更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避免因生活方式调整不当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时要更加谨慎,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四、进一步医疗干预的考虑 如果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尿酸水平仍不能恢复正常,或者出现痛风发作等情况,需要考虑进一步的医疗干预。但具体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以及选择何种药物,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尿酸水平、有无并发症等综合判断,患者不应自行随意使用降尿酸药物,因为药物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要求。
2025-09-30 13:04:05 -
手指关节肿胀发热是怎么回事
手指关节肿胀发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创伤因素(急性损伤致局部软组织或关节内出血肿胀发热,慢性劳损致关节反复摩擦磨损引发慢性炎症肿胀发热)、感染因素(细菌性感染致局部炎症反应肿胀发热,病毒性感染如手足口病致儿童手指关节肿胀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致手指小关节对称肿胀发热伴僵硬畸形,银屑病关节炎伴皮肤银屑病表现)、其他因素(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盐结晶沉积致手指关节剧烈肿痛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多系统症状致手指关节肿胀发热),发现后应注意休息并及时就医,通过多项检查明确病因,不同年龄段和病因患者治疗方案不同。 一、创伤因素 急性损伤:手指受到外力撞击、挤压等,如打篮球时手指被球砸到、做家务时手指被门夹到等,可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或关节内出血,引起关节肿胀、发热。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部位除肿胀发热外,可能伴有疼痛、淤血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手指的活动功能。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受伤导致,成年人则多因工作或运动中的外伤。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的工作或活动,如打字员、钢琴演奏者等,手指关节反复摩擦、磨损,可引起慢性炎症,出现关节肿胀、发热,通常是逐渐发生的,症状相对较轻,但长期不缓解可能会影响手指的功能。 二、感染因素 细菌性感染:手指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如甲沟炎进一步发展、手指关节处的化脓性关节炎等。细菌感染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肿胀、发热、疼痛,皮肤可能发红、有压痛,严重时可伴有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儿童皮肤娇嫩,较易发生皮肤破损感染,成年人若手部卫生不佳或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细菌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如手足口病,除了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外,部分患儿也可能出现手指关节肿胀发热,多发生于儿童,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指关节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患者的手指小关节会出现肿胀、发热、疼痛,常呈对称性,早晨起床时可伴有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病情逐渐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银屑病关节炎:部分银屑病患者可合并关节炎,出现手指关节肿胀发热,同时皮肤有银屑病的表现,如红斑、鳞屑等,关节症状与银屑病的病情活动相关,可累及远端指间关节等部位。 四、其他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指关节引起的炎症反应。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常有高嘌呤饮食、饮酒等诱因,手指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肿胀、发热,疼痛程度较为剧烈,类似刀割样,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升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手指关节肿胀发热,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发热等全身症状,多见于育龄女性。 当发现手指关节肿胀发热时,应注意休息,避免手指过度活动。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尿酸等)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的疾病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特别关注。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因的患者,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025-09-30 13: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