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儿童风湿热诊断标准
风湿热的主要诊断标准包括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诊断标准有临床表现(既往风湿热史等)和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反应物升高等);诊断需先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证据,再结合主要和次要诊断标准综合判断,一般需2项主要诊断标准或1项主要加2项次要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儿童诊断要考虑年龄等特点及鉴别其他疾病。 一、主要诊断标准 1.心脏炎:包括新出现的杂音(如心尖区全收缩期或舒张中期杂音)、心脏增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心脏炎是风湿热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儿童时期心脏受累相对常见,其发生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心脏瓣膜等部位导致炎症损伤。 2.多关节炎:通常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肘、腕等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多关节炎的发生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波及关节,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儿童关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炎症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需及时评估和处理。 3.舞蹈病:多见于4-7岁儿童,为一种无目的、不自主的躯干或肢体动作,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等表现。舞蹈病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免疫反应有关,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其在感染后更容易出现此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相关症状。 4.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的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时隐时现。环形红斑是风湿热较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其形成机制与免疫复合物在皮肤血管沉积有关,儿童皮肤相对敏感,该皮疹的出现对风湿热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5.皮下结节:为位于关节伸侧皮下的无痛性小结节,质硬、与皮肤无粘连、直径0.1-1cm大小。皮下结节也是风湿热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同样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儿童皮下组织特点使得皮下结节在检查时相对容易被发现。 二、次要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既往有风湿热病史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痛;发热。发热是儿童风湿热常见的全身表现,儿童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感染后更容易出现发热症状,而关节痛是非关节炎型风湿热的常见表现。 2.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反应物升高,如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P-R间期延长(心电图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儿童感染后炎症反应相对较活跃,这些指标变化能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状态,P-R间期延长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免疫炎症损伤有关。 三、诊断流程 1.首先需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如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链球菌抗体升高。儿童由于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测链球菌感染证据是诊断风湿热的重要前提。 2.结合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一般需2项主要诊断标准或1项主要诊断标准加2项次要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才能诊断为风湿热。例如,若患儿有心脏炎(主要诊断标准),同时有发热、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次要诊断标准),且有链球菌感染证据,就需要考虑风湿热的可能,进一步排除其他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后才能明确诊断。在儿童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病史以及其他可能的疾病干扰,严谨进行鉴别诊断。
2025-09-30 12:47:22 -
类风湿因子偏高怎么办
类风湿因子偏高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感染性疾病等引起,需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可采取非药物(休息、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需针对病原体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类风湿因子偏高的原因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其偏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常见原因之一,如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类风湿因子偏高;此外,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导致类风湿因子偏高。 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情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情况,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部位、持续时间等。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双手小关节对称性的肿胀、疼痛,晨僵时间通常超过1小时。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改变,有助于评估关节受累的严重程度。 超声检查:能更早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有一定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的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 三、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处理 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功能锻炼:在关节疼痛明显时,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缓解期应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游泳、关节屈伸活动等,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例如,游泳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较好的锻炼方式,因为水的浮力可以减轻关节的负重。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冷敷适用于关节急性炎症期,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药物治疗:如果是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类风湿因子偏高,可能会使用抗风湿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不同。 2.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类风湿因子偏高:需要针对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例如,细菌性心内膜炎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核引起的则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类风湿因子偏高相对较少见,如果出现,需要详细评估是否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儿童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非药物治疗往往更为重要,如合适的功能锻炼等。 2.老年人:老年人类风湿因子偏高时,需要考虑是否合并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如骨质疏松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同时,老年人的康复锻炼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类风湿因子偏高需要谨慎处理。一些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非药物治疗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如适当的关节保护和温和的功能锻炼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和孕妇的病情变化。
2025-09-30 12:46:46 -
亚急红斑狼疮什么症状
亚急红斑狼疮有皮肤、全身及其他系统表现。皮肤有环状或多环状红斑(好发曝光部位、日晒后加重)及部分患者有黏膜损害;半数以上患者发热(多低热或中度热)、常感乏力;关节肌肉有疼痛酸痛(儿童易被忽视、女性月经前后可能变化、有既往关节病史者易诱发加重),少数患者有肾脏受累表现(蛋白尿、血尿等),各表现与自身免疫相关。 黏膜损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膜损害,如口腔黏膜红斑、糜烂等,但相对皮肤损害来说发生率较低。在儿童患者中,黏膜损害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皮肤相对娇嫩,黏膜损害可能更易引起疼痛等不适,需要更加关注护理。而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如长时间户外活动的患者,由于暴露于可能刺激黏膜的环境因素更多,黏膜损害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需要注意防护。 全身症状 发热:约半数以上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不同年龄患者的发热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性别因素对发热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女性患者中,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发热症状会有一定变化。有病史的患者如果同时合并其他感染等情况,发热可能会更为复杂,需要综合判断。发热的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一系列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热。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体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不同年龄患者乏力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量较前减少,不愿意进行以往喜爱的运动等;成年患者则可能出现工作效率降低、日常家务劳动后容易疲惫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本身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需要逐渐增加适当的活动量来改善。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可能因为基础疾病和亚急红斑狼疮的双重影响,乏力症状更为严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乏力的产生与疾病导致的能量代谢异常、炎症消耗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他系统表现 关节肌肉症状: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可累及多个关节,如手指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多为非侵蚀性关节炎。肌肉方面可能出现肌肉酸痛,活动时加重。在儿童患者中,关节肌肉症状可能容易被忽视,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够准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女性患者在月经前后关节肌肉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需要注意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有既往关节病史的患者,亚急红斑狼疮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问题,需要进行关节功能的监测和相应的处理。关节肌肉症状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肌肉组织引起炎症反应有关。 肾脏受累表现: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来说,亚急红斑狼疮肾脏受累较少见,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对于出现肾脏受累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肾脏受累的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肾脏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干预。性别因素对肾脏受累的影响不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时期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有肾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亚急红斑狼疮肾脏受累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肾脏受累是由于自身抗体等免疫因素损伤肾小球等肾脏结构导致的。
2025-09-30 12:45:17 -
关节炎的饮食要注意哪些方面
关节炎患者需通过多方面饮食调整来改善状况,要摄入抗炎食物,如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深色蔬菜和水果;控制嘌呤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避免加重炎症的食物,如高糖食物、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饮食把控。 一、抗炎食物的摄入 (一)omega-3脂肪酸丰富的食物 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例如,《关节炎研究与治疗》中的相关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能够减轻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关节炎患者,儿童关节炎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但要注意汞等污染物的含量),成人则可每周食用2-3次鱼类。 (二)深色蔬菜和水果 深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以及水果如蓝莓、樱桃等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炎成分。以樱桃为例,多项研究证实樱桃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功效。对于女性关节炎患者,由于其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这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抗炎状态;对于有久坐生活方式的关节炎患者,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减轻炎症。 二、控制嘌呤摄入 (一)高嘌呤食物的限制 痛风性关节炎与嘌呤代谢紊乱有关,对于伴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要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肝、肾等)、部分海鲜(如沙丁鱼、凤尾鱼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嘌呤摄入的限制有所不同,儿童关节炎患者一般不存在痛风性关节炎的高发情况,但如果有基础疾病也需要注意;成人中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需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导致尿酸升高,加重关节炎症。 三、控制体重 (一)体重与关节炎的关系 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对于关节炎患者,维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可减轻关节压力,延缓关节软骨的磨损。例如,一项针对肥胖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减轻10%的体重能够显著改善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症状。不同年龄的关节炎患者,儿童关节炎患者如果存在超重情况,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饮食调整来控制体重,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可通过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评估体重是否合适,BMI在18.5-23.9之间较为健康,超过该范围的患者需要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来降低体重。 四、避免加重炎症的食物 (一)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可能会引起身体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可导致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加重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关节炎患者,如长期久坐且喜欢高糖饮食的患者,更应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女性关节炎患者由于可能存在激素与糖代谢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取。 (二)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反式脂肪酸在油炸食品、部分加工食品中含量较高,它会促进炎症的发生。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这类食物,如油炸薯条、一些人造奶油制作的食品等。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应远离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儿童关节炎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接触这类不健康食品,防止对身体炎症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2025-09-30 12:43:08 -
类风湿症状表现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有多样症状,关节症状包括晨僵、关节疼痛与肿胀;关节外症状有类风湿结节、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包含发热、乏力,不同症状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有不同表现,且需注意鉴别相关情况。 关节疼痛与肿胀:多呈对称性、持续性疼痛,但程度有所不同。疼痛部位常见于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肿胀是由于关节炎症导致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引起,关节局部可有肿胀、发热,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例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可能出现梭形肿胀,这是类风湿关节炎较典型的表现之一。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疼痛和肿胀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疼痛表现可能不那么典型,但会出现活动受限等情况。 关节外症状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可发生在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部、前臂伸面、跟腱等处。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无压痛或轻压痛。其存在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与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结节的出现表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持续攻击关节及周围组织,在老年患者中,类风湿结节的出现可能意味着病情相对较重,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干预。 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膜炎或胸腔积液,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肺部也可能发生间质病变,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对于长期患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以早期发现呼吸系统受累情况。在合并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中,尤其要注意区分是类风湿本身引起还是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肺部感染等,这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心血管系统症状:可出现心包炎,表现为胸痛、心悸等,少数患者可发生主动脉炎、动脉炎等。心血管系统受累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的表现之一,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心血管受累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血液系统症状:常见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与疾病的慢性炎症状态有关。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可能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在儿童类风湿患者中,血液系统受累可能表现为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血液学检查来评估病情。 全身症状 发热:可表现为低、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发热往往与疾病活动相关,当关节炎症处于活跃期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导致发热。不同患者的发热特点可能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呈间歇性发热,有的则为持续性低热。对于发热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鉴别是疾病本身活动引起还是合并有感染等其他情况,因为如果合并感染,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在儿童类风湿患者中,发热可能是比较突出的表现之一,需要谨慎排查其他可能的病因。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乏力的发生与疾病导致的慢性炎症、机体消耗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体力下降,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乏力症状可能会使生活质量进一步降低,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等,以改善乏力症状。
2025-09-30 12:4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