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膝盖疼痛是尿酸高引起的吗
膝盖疼痛可能由尿酸高引起,尿酸高致膝盖痛是因尿酸盐结晶沉积膝关节引发炎症,需与外伤、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导致的膝盖痛区别,高尿酸血症患者膝盖痛时一般要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急性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期用降尿酸药,需及时就医检查并个体化管理。 尿酸高导致膝盖疼痛的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尿酸维持在一定水平,当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时,可导致血尿酸升高。过高的血尿酸会形成尿酸盐结晶,膝关节局部的温度相对较低,尿酸盐结晶易在膝关节软骨、滑膜、肌腱等组织中沉积,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膝盖疼痛。 与其他原因导致膝盖疼痛的区别 外伤因素:有明确的外伤史,如扭伤、撞击等,疼痛多与受伤的具体部位和方式相关,局部可能有肿胀、淤血等表现,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明确是否存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与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有关,疼痛呈慢性进展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有关节僵硬、肿胀、畸形等,实验室检查血尿酸一般正常。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典型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双手小关节,也可累及膝关节等大关节,疼痛呈对称性,伴有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后缓解),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等,血尿酸一般正常,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晚期可见关节畸形、骨质破坏等。 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膝盖疼痛的应对建议 一般处理: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膝关节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活动。同时,要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饮食上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适当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膝盖疼痛。 医疗干预: 急性期治疗:如果膝盖疼痛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消炎消肿,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比如老年人可能有胃肠道等基础疾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评估风险。也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遵循医生的用药方案。 降尿酸治疗:在疼痛缓解期,根据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肾功能等情况,可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如抑制尿酸合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等,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尤其是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膝盖疼痛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尿酸测定、关节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处理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高尿酸血症的管理和膝盖疼痛的应对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注重运动方式的选择以避免加重膝关节负担,老年患者则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等,都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2025-09-30 12:41:27 -
风湿类风湿的症状
风湿类风湿有关节症状和全身症状,关节症状包括疼痛与压痛(多对称累及多关节,不同人群表现有别)、肿胀(关节腔内积液或周围组织增生致,过度使用关节者风险高)、畸形(晚期出现,如“天鹅颈”“纽扣花”畸形,影响肢体功能);全身症状有发热(免疫反应致,儿童及病情活动期女性易出现)、乏力(慢性炎症消耗等致,影响生活工作)、消瘦(慢性炎症消耗能量,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 疼痛与压痛:风湿类风湿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多呈对称性,可累及多个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疼痛程度各异,且常伴有压痛。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炎症会刺激关节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和压痛,这种疼痛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常较明显,活动后可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患风湿类风湿时关节疼痛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关节肿胀伴随的疼痛,且可能因疼痛影响肢体活动,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病情,导致关节疼痛等症状可能有所波动。 肿胀:关节肿胀是由于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组织炎症性增生所致。双手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常易出现肿胀,外观可见关节部位饱满、膨隆。肿胀的关节皮肤温度可能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关节肿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过度使用会加重关节的损伤和炎症,从而更容易出现肿胀症状。 畸形:病情晚期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见的“天鹅颈”畸形、“纽扣花”畸形等。“天鹅颈”畸形表现为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过伸;“纽扣花”畸形则是近端指间关节过伸,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关节畸形的发生是由于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以及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组织受损,导致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丧失。对于有风湿类风湿病史较长的患者,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出现关节畸形的可能性增加,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发热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炎症因子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在儿童风湿类风湿患者中,发热可能是较为突出的全身症状之一,且儿童的体温调节机制相对敏感,发热表现可能更易波动。女性患者在病情活动期也较易出现发热情况,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疾病本身的免疫紊乱相关。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疾病状态下,机体处于慢性炎症消耗状态,能量代谢紊乱,以及贫血等因素可能导致乏力症状。长期乏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对于老年风湿类风湿患者,乏力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等问题,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帮助。 消瘦:由于慢性炎症消耗机体能量,患者可能出现消瘦情况,体重逐渐下降。消瘦会进一步削弱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使患者更容易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在儿童风湿类风湿患者中,消瘦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机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而疾病导致的营养消耗可能会阻碍正常的生长进程。
2025-09-30 12:40:36 -
手关节隐隐作痛的原因
手关节隐隐作痛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骨关节炎与年龄增长、生活方式、既往手关节外伤史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和性别、自身免疫、家族史相关;腱鞘炎与生活方式、年龄、既往手部创伤或感染有关;痛风性关节炎和生活方式、代谢、家族史相关。 一、骨关节炎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手关节也不例外。中老年人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情况易导致手关节隐隐作痛。例如,一项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人存在手关节骨关节炎相关表现,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关节退变密切相关。 2.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手部频繁进行重复性动作的人群,手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发骨关节炎,出现隐隐作痛症状。比如,纺织工人由于长时间频繁用手操作纺织机械,手关节磨损较快,患骨关节炎导致疼痛的风险较高。 3.病史:既往有手关节外伤史的人,日后发生骨关节炎的几率可能增加。受伤导致关节结构受损,后续关节退变过程加快,进而出现手关节隐隐作痛。 二、类风湿关节炎 1.性别因素: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相对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使关节更容易受到免疫攻击,引发类风湿关节炎导致手关节隐隐作痛。例如,研究表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组织,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后,会导致手关节滑膜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可引起手关节隐隐作痛,且病情可能逐渐进展,累及更多关节。 3.病史: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病风险相对较高。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个体需要更加关注手关节健康状况,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三、腱鞘炎 1.生活方式: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频繁打字、织毛衣等手部精细动作较多的人群,手部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容易引发腱鞘炎,导致手关节附近隐隐作痛。比如,长期大量使用手机的人群,手指频繁屈伸,易引起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出现相应部位疼痛。 2.年龄因素:虽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腱鞘炎。随着年龄增长,肌腱和腱鞘的退变加重,耐受力下降,更容易因过度使用等因素引发腱鞘炎,导致手关节隐隐作痛。 3.病史:既往有手部创伤或感染等情况,可能增加腱鞘炎的发生风险。创伤或感染破坏了腱鞘和肌腱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使肌腱在腱鞘内滑动时更容易出现摩擦损伤,引发炎症和疼痛。 四、痛风性关节炎 1.生活方式: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会使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关节等部位,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导致手关节隐隐作痛。例如,经常暴饮暴食且偏好高嘌呤食物的人群,患痛风性关节炎的几率明显升高。 2.代谢因素:个体代谢功能异常,如尿酸排泄障碍等,也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代谢功能异常使得尿酸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在关节等部位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 3.病史:有痛风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等,导致尿酸代谢异常,更容易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出现手关节隐隐作痛的情况。
2025-09-30 12:38:51 -
如何测尿酸
测尿酸常见方法有静脉采血法和尿液尿酸检测,静脉采血法需受检者空腹8-12小时、避生理期、不剧烈运动,由医护人员采血,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尿液尿酸检测需收集24小时尿液并注意避免污染,可反映尿酸排泄情况。不同人群测尿酸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注意肾功能及服药情况;儿童收集尿液困难,要参考儿童正常范围值且安抚情绪;女性生理期及备孕、怀孕时测尿酸要告知医生,因可能影响结果。 一、测尿酸的常见方法 (一)静脉采血法 1.准备工作 受检者需空腹8-12小时,因为饮食会影响尿酸水平,比如进食高嘌呤食物后尿酸可能会升高,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女性受检者要避开生理期,生理期可能会对尿酸代谢产生一定影响。 采血前不要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使体内乳酸产生增加,乳酸会竞争抑制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暂时升高。 2.采血操作:由医护人员使用消毒后的注射器抽取静脉血,一般抽取2-5ml左右。 3.检测原理:血液中的尿酸会与检测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通过仪器检测反应后的物质浓度,从而得出血尿酸的水平。正常成年男性血尿酸值约为150-416μmol/L,正常成年女性约为89-357μmol/L。 (二)尿液尿酸检测 1.24小时尿液收集 受检者需要收集24小时的尿液,首先要在早晨起床后排空膀胱,将此次尿液弃去,然后开始计时,把24小时内每次排出的尿液都收集到一个清洁干燥的容器中,最后在24小时结束时,将所有收集的尿液混匀,测量总体积并记录。 收集尿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尿液污染,防止外界物质混入影响检测结果。对于儿童,要协助其正确收集尿液,避免尿液外洒。 2.检测方法:将收集好的24小时尿液送检,检测尿液中的尿酸含量。24小时尿液尿酸正常范围一般为男性1.5-3.5mmol/24h,女性1.0-2.5mmol/24h。尿液尿酸检测可以反映尿酸的排泄情况,对于判断尿酸生成过多还是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有重要意义。 二、不同人群测尿酸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肾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肾功能减退会影响尿酸的排泄,所以老年人测尿酸时要注意肾功能的影响。在采血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肾功能情况,同时采血时要注意采血部位的选择,避免因血管弹性差等原因增加采血难度。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等,要告知医生,因为药物可能会干扰尿酸的检测结果。 (二)儿童 儿童测尿酸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相关疾病需要检测时,收集尿液比较困难。儿童在收集24小时尿液时,要耐心引导,避免尿液收集不全。儿童的尿酸水平与成人不同,正常儿童血尿酸值一般低于成人,而且儿童的生理状态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尿酸代谢也在不断完善,所以儿童测尿酸时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值。同时,儿童采血时可能会比较紧张,医护人员要安抚儿童情绪,轻柔操作。 (三)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生理期时测尿酸可能会出现波动,因为生理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所以女性在生理期测尿酸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生理期情况,以便医生综合判断尿酸检测结果。如果是备孕或已怀孕的女性,测尿酸时也要告知医生,因为孕期尿酸代谢可能会发生变化,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尿酸检测结果是否正常。
2025-09-30 12:38:17 -
坐月风湿病发作怎么办
坐月期间风湿病发作需及时就医评估,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等,产妇自身及新生儿有特殊注意事项,坐月后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复发,包括保持适宜居住环境、合理饮食、适度康复锻炼等。 一、及时就医评估 原因:坐月期间风湿病发作可能与身体虚弱、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及时就医能明确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相关指标检测来评估病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有不同病史的产妇,评估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既往风湿病病史的产妇,需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等。 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等相关科室就诊,向医生详细告知坐月的情况、既往风湿病相关病史等信息。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休息与制动 原因: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减少关节等部位的负担。对于产妇来说,坐月期间身体较为虚弱,休息制动能缓解风湿病发作带来的不适。不同年龄的产妇休息要求可能有差异,年轻产妇相对身体恢复能力可能稍强,但也需保证充足休息;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更需要注意休息以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措施: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减少患病关节的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支具等进行制动。 物理治疗 原因: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等可能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不适。对于不同性别产妇,物理治疗的耐受程度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合理的物理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 措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热敷,一般水温不宜过高,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时间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也可考虑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但需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产妇自身 原因:产妇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身体需要恢复,风湿病发作时的处理需兼顾自身健康和哺乳等情况(如果有哺乳的话)。 注意事项:如果正在哺乳,在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可能的药物治疗等时,需告知医生,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要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因素可能会影响风湿病的病情。 新生儿相关 原因:产妇坐月期间风湿病发作,可能在照顾新生儿等方面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要关注新生儿的健康。 注意事项:要注意合理安排照顾新生儿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因自身身体不适过度劳累而影响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同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精神、吃奶、睡眠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预防复发相关 生活方式调整 原因:坐月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预防风湿病复发。不同年龄、性别产妇的生活方式调整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产妇可能更要注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需要更加注重身体的保养等。 措施: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温暖,避免潮湿、寒冷等环境因素诱发风湿病。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度进行产后康复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负担,锻炼方式可选择适合产妇的如瑜伽(在专业指导下)、散步等。
2025-09-30 12:3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