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痛风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白塞病、抗磷脂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各种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病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个人擅长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含狼疮肾炎)、痛风关节炎、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肌炎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白塞病、抗磷脂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各种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病例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ESR、CRP、HLA-B27、免疫球蛋白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等;体格检查有骶髂关节压痛试验、“4”字试验、脊柱和胸廓活动度检查等,不同患者检查时需注意相关特殊情况。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ESR和CRP常升高,这两项指标可反映疾病的活动度,ESR增快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CRP升高也往往提示炎症较明显。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超过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阳性,但HLA-B27阳性者不一定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它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尤其在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中。 免疫球蛋白:部分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A。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骶髂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累及的部位,早期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面模糊,随后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破坏,关节面硬化,晚期可出现骶髂关节融合。 脊柱:病变逐渐累及脊柱,可见椎体骨质疏松,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间隙狭窄、消失,椎体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 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较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变化,如关节面的侵蚀、硬化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MRI):在疾病早期,MRI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对于判断疾病的活动度有重要价值,能帮助医生了解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体格检查 骶髂关节压痛试验:检查者按压患者骶髂关节部位,若出现疼痛,提示骶髂关节可能有病变。 “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屈膝屈髋,并将外踝置于对侧伸直下肢的膝上,检查者下压患者屈膝的膝部,若骶髂关节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 脊柱活动度检查:常用指地距、枕墙距等指标来评估脊柱的活动度。如枕墙距,患者靠墙站立,heels、buttocks、back、head贴墙,双眼平视,测量枕骨结节与墙之间的距离,正常为0;指地距是患者直立,双膝关节伸直,弯腰伸手指地,记录手指尖与地面的距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活动受限,指地距会增大。 胸廓活动度检查:测量患者深呼吸时的胸围差,正常男性应大于等于2.5cm,女性大于等于2.0cm,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廓活动度减小,提示胸廓受累。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在进行X线等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女性患者在检查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实验室检查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吸烟可能会影响炎症指标等的结果判断,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综合考虑;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提高警惕,更早更全面地进行筛查。

    2025-09-30 11:52:23
  • 尿酸高一定要吃药吗

    尿酸高不一定都要吃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轻度尿酸高且无相关表现可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饮食、多饮水、运动等,3-6个月后尿酸达标可不吃药;尿酸高且有痛风发作、肾脏损害等情况或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不达标则需用药,药物分促进排泄和抑制合成两类;不同人群尿酸高处理有差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谨慎,女性绝经前后处理有别,有基础疾病人群处理更谨慎,要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决定是非药物干预还是药物治疗。 轻度尿酸高且无相关表现:若尿酸只是轻度升高,比如男性血尿酸水平在420μmol/L以下,女性在360μmol/L以下,且没有痛风发作、肾脏损害等情况,首先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尿酸,比如在饮食方面,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像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要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还要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另外,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一般通过3-6个月的非药物干预后,再复查血尿酸水平,如果尿酸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能不需要吃药。 尿酸高且有相关表现:如果尿酸升高同时伴有痛风发作,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等;或者已经出现尿酸盐肾病等肾脏损害情况;又或者经过3-6个月严格的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未达标,这时候通常需要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方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另一类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但具体用哪种药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比如有肾脏疾病的患者选择药物时就需要特别谨慎。 不同人群尿酸高的处理差异 儿童尿酸高: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儿童尿酸高情况,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因素。非药物干预同样很重要,饮食上要遵循儿童营养需求的基础上限制高嘌呤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鼓励孩子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而且儿童使用降尿酸药物需要非常谨慎,一般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必须用药时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女性尿酸高: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一般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水平会逐渐接近男性。女性尿酸高的处理原则与男性类似,但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比如一些药物对月经等有无影响等,需要医生综合评估。 有基础疾病人群尿酸高: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尿酸高患者,在处理尿酸高时要更加谨慎。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冠心病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这时候医生需要全面权衡,在控制尿酸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尿酸高不一定就要吃药,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取非药物干预还是药物治疗。

    2025-09-30 11:52:06
  • 经期手指关节痛怎么办

    经期手指关节痛可能由激素变化、关节炎、劳损等原因引起,育龄女性和有基础疾病女性需特殊注意,可从饮食(多摄入钙、维生素D及Omega-3脂肪酸食物)和运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方面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 一、可能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激素变化影响 原因:经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从而引起手指关节痛。 处理: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手指关节,减少手部劳累活动,如长时间打字、抓握等。 可通过热敷缓解,用温热的毛巾敷在手指关节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二)关节炎因素 原因:本身有关节炎基础的女性,经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手指关节痛。常见的如类风湿关节炎,在经期时病情可能出现波动。 处理: 若疼痛较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缓解症状(但需遵医嘱,尤其要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不过非药物干预为先。 平时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寒,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关节炎相关的手指关节痛。 (三)劳损因素 原因:经期前如果手部过度劳累,如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进行手部精细工作等,经期可能出现手指关节痛。 处理: 减少手部过度劳损的活动,让手指关节得到充分休息。 进行适度的手部伸展运动,缓慢屈伸手指关节,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有助于放松手部肌肉,缓解关节不适。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经期手指关节痛时,要关注自身整体健康状况,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同时,在经期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影响身体对激素变化的调节,进而影响手指关节痛的情况。 (二)有基础疾病女性 如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经期更要密切观察手指关节痛的变化,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关疾病的管理,在激素变化影响病情时能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若正在使用其他药物,需告知医生经期手指关节痛的情况,以便综合评估用药方案。 三、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一)饮食方面 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等,钙有助于维持骨骼和关节的健康,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例如每天保证300ml左右的牛奶摄入,每周吃几次坚果等。 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三文鱼、沙丁鱼等),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能对缓解关节痛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鱼类。 (二)运动方面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散步可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瑜伽中的一些手部和肩部的舒缓动作也可以在经期适当练习,但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加重手指关节负担。

    2025-09-30 11:51:23
  • 痛风脚趾疼时怎么缓解

    痛风脚趾疼时首先要休息制动,初期可冷敷;药物干预有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使用需注意不同人群差异;要低嘌呤饮食、多饮水;若处理后未缓解或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及时就医可综合管理病情避免并发症。 一、一般处理措施 1.休息制动:当痛风脚趾疼发作时,首先要让疼痛的脚趾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行走或活动,防止加重炎症和损伤。这对于任何年龄、性别以及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适用,因为持续的活动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介质释放增多,从而加重疼痛症状。 2.冷敷:在痛风急性发作的初期(一般在24-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例如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疼痛的脚趾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的渗出,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的症状。不过,对于儿童等皮肤较为娇嫩的人群,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冻伤皮肤;对于有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也要谨慎使用冷敷,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二、药物干预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1.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差异,比如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体重等因素严格评估风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2.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它的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较多。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使用秋水仙碱时要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人群,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低嘌呤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这对于所有痛风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如何,都非常重要。因为高嘌呤饮食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增多,加重痛风病情。例如,一个有长期高嘌呤饮食生活方式的痛风患者,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后,有助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 2.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这对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痛风患者都适用,通过增加尿量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尿酸,降低血尿酸浓度。比如年轻的痛风患者如果平时喝水较少,调整生活方式增加饮水量后,有利于病情控制。 四、就医建议 如果痛风脚趾疼经过上述一般处理后没有缓解,或者疼痛剧烈、伴有发热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和治疗,比如可能会进行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检查等,以明确病情并给予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痛风患者,及时就医能更好地综合管理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30 11:50:48
  • 脚大拇趾痛风的症状

    脚大拇趾痛风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不同症状。急性发作期剧烈疼痛、红肿热、活动受限;间歇期有无症状间歇及尿酸盐沉积迹象;慢性期可形成痛风石、出现关节畸形。其中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如男性、中年及以上、有家族病史、生活方式不健康、合并基础疾病等人群各有特点。 剧烈疼痛:通常起病急骤,多在夜间突然发作,脚大拇趾部位会出现极其剧烈的疼痛,疼痛程度如刀割、针刺一般,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是因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脚大拇趾关节处,引发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疼痛。在年龄方面,多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往往有更高的嘌呤摄入风险,像经常大量饮酒、食用高嘌呤食物等。有痛风家族病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在脚大拇趾等部位发生痛风急性发作。 红肿热:受累的脚大拇趾关节会迅速出现明显的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能感觉到发热。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炎性介质等聚集,引起组织水肿和红肿,同时炎症因子刺激局部神经导致发热感。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红肿热的表现。 活动受限:因为疼痛剧烈,患者脚大拇趾的活动会受到严重限制,难以进行行走、弯曲等动作,甚至轻微的触碰都会加重疼痛,影响日常的行动和生活。 间歇期症状 无症状间歇:在急性发作期过后,脚大拇趾可能会暂时恢复正常,没有明显的疼痛、红肿等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不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间歇期时长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人可能间歇期相对较短,而老年人可能间歇期相对较长。对于有痛风病史的人,若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仍然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酗酒等,间歇期会缩短,容易频繁发作。 尿酸盐沉积迹象:在脚大拇趾部位可能会逐渐出现一些尿酸盐沉积的迹象,比如可以摸到小的结节等,但此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慢性期症状 痛风石形成:如果病情长期控制不佳,脚大拇趾等部位可能会形成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聚集形成的结节,质地较硬,大小不一。痛风石可以破溃,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破溃处不易愈合,容易引发感染。在年龄较大、病史较长的痛风患者中更常见痛风石的形成。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痛风石破溃后更容易发生感染,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 关节畸形:慢性期还可能出现脚大拇趾关节的畸形,如关节肿胀、变形,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长期受到尿酸盐结晶的破坏,更容易出现关节畸形,而青少年痛风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也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关节畸形,但相对较少见。

    2025-09-30 11:50: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