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另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及西城区劳动鉴定专家。自1988年7月以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从事多种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了多次疑难和危重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对痛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和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本人多年来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热情周到,每年都能够带领住院医生及进修医生出色完成任务。无论在科室还是在外地讲学或在国外工作期间均受到同行好评。在担负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张学武教授间断在实验室从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的实验研究,独立指导研究生或配合科主任出色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落实等工作。在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科研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学武教授多年来还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学本科、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包括大课的讲解、临床见习、生产实习的辅导,每年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多年来长期担负临床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及联合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张学武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和讲解多种常见风湿病的症状及诊治,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还常在报刊上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科普文章,解答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多年来本人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全国和北京市风湿病学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好评。
展开-
强直性脊柱炎该如何确诊
强直性脊柱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标准等方面。临床表现有下腰背痛等,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率高,炎症指标常升高,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各有特点,诊断常用纽约标准,需综合多方面并排除其他疾病来诊断,儿童青少年诊断需谨慎。 一、临床表现评估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出现下腰背部疼痛,一般持续至少3个月,疼痛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外周关节疼痛,以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多见,也可出现晨僵,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男性相对更易发病且症状可能更典型,女性患者症状常相对较轻且不典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自身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HLA-B27阳性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但并非所有阳性者都会发病,只是HLA-B27阳性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一个重要遗传标记,约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呈阳性,而在普通人群中阳性率仅为4%-8%。 2.炎症指标: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血沉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疾病活动期时血沉往往增快;CRP也是炎症的敏感指标,其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变窄,关节面硬化等改变,晚期可出现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不同年龄患者X线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相对不典型,而成人患者骶髂关节改变更易识别。 2.CT检查:CT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病变,如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侵蚀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3.磁共振成像(MRI):MRI在疾病早期就能发现骶髂关节的骨髓水肿、炎症浸润等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度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但X线和CT暂时无明显异常的患者。 四、诊断标准 目前常用的是纽约标准(1984年修订),其诊断标准为:①临床标准:下腰背痛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后缓解,休息后无改善;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人。②放射学标准:骶髂关节炎,双侧≥Ⅱ级或单侧Ⅲ-Ⅳ级。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及以上临床标准者可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在诊断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诊断时需更加谨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多项检查综合判断。
2025-09-30 11:47:39 -
冬天关节疼痛是怎么回事
冬天导致关节疼痛的原因包括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缩使关节营养等输送受影响、原有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加重、肌肉劳损与关节稳定性变化,且老年人、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受影响更明显。 一、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 冬天温度较低,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体表血管会收缩。对于关节部位来说,血液循环受阻,局部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也相应减少,代谢废物堆积,可能引发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寒冷环境下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程度与关节疼痛的发生存在关联,当温度下降时,关节处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影响了关节的正常代谢。 二、原有疾病加重 1.骨关节炎:本身患有骨关节炎的人群,在冬天病情容易加重。寒冷会使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度增加,关节负荷改变,炎症反应可能加剧。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冬天寒冷刺激下,软骨的营养供应进一步受限,炎症介质释放增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加重。 2.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冬天寒冷潮湿的环境是其发作的常见诱因。寒冷会使患者关节部位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复合物更容易在关节滑膜处沉积,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尤其是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寒冷天气会使这种僵硬和疼痛持续更久。 三、肌肉劳损与关节稳定性变化 冬天人们活动相对减少,关节周围的肌肉可能会出现萎缩或力量下降。肌肉对关节有稳定和缓冲的作用,肌肉力量减弱后,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活动时关节受力不均衡,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另外,冬季人们穿着较厚,关节活动的灵活性降低,在活动关节时,肌肉、韧带等组织更容易受到牵拉或损伤,从而引发疼痛。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冬天活动量少,肩颈部肌肉相对松弛,当活动肩部关节时,就可能因为肌肉力量不足和关节灵活性下降而出现疼痛。 四、对于特殊人群的影响 1.老年人:老年人的关节软骨磨损较为严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本身就相对较差,冬天更易受到寒冷刺激的影响,关节疼痛的发生率较高。而且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更弱,需要特别注意关节的保暖,减少关节疼痛的发生风险。 2.儿童:儿童的关节尚在发育中,冬天如果保暖不当,同样可能出现关节疼痛情况。儿童活泼好动,但冬季活动时如果没有做好关节的保护,也容易因肌肉、关节的受力问题导致疼痛。家长要注意给孩子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孩子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 3.女性:女性在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等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冬天女性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关节的生理状态,加上冬天寒冷因素,更容易出现关节不适。女性要尤其注意关节的保暖和保养,如在冬季可适当多摄入一些有助于关节健康的营养物质等。
2025-09-30 11:46:49 -
痛风脚痛该怎么止疼
痛风脚痛发作时一般家庭可采取休息制动、局部冷敷措施;药物治疗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但需注意适用人群及不良反应;若家庭处理后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医院治疗后要遵医嘱后续治疗与预防,包括调整生活方式等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一般家庭处理措施 1.休息与制动:当痛风脚痛发作时,患者应立即停止行走等活动,尽可能卧床休息,将疼痛的脚部抬高,这样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因为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脚部的静脉淤血,从而缓解疼痛。例如,可使用枕头将脚部垫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保持休息状态,避免脚部过度活动,防止疼痛进一步加重。 2.局部冷敷:在痛风脚痛发作的初期,可以使用冷敷来缓解疼痛。一般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疼痛的脚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的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患者,冷敷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缓解痛风脚痛常用的药物之一,如吲哚美辛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的病情。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使用。 2.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它可以抑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不过,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秋水仙碱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秋水仙碱需要非常谨慎,一般不轻易选用。 三、就医及后续处理 1.及时就医:如果经过家庭初步处理后,痛风脚痛仍不缓解或者疼痛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例如可能会进行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陪同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患儿脚痛的发生时间、程度等情况。 2.后续治疗与预防:在医院经过相应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治疗和预防。比如,如果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进行治疗,如别嘌醇等。同时,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适量多饮水,每天保证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例如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考虑对肾脏的影响等。
2025-09-30 11:44:30 -
痛风会引起脚后跟疼吗
痛风可能致脚后跟疼,其机制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炎症反应致痛,特点为夜间或清晨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发热等,需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鉴别,一般人群急性发作期要休息、多饮水等,缓解期低嘌呤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痛风导致脚后跟疼的机制 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沉积,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以脚后跟为例,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跟骨周围的关节或者软组织中,会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导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感觉。 二、痛风引起脚后跟疼的特点 1.发作特点: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疼痛较为剧烈,像刀割、针刺样疼痛。部分患者在发作前可能有饮酒、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劳累、受凉等诱因。 2.局部表现:脚后跟局部可出现红肿、发热,皮肤温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痛风石等表现,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的结节,可出现在脚后跟等部位。 三、与其他原因引起脚后跟疼的鉴别 1.跟腱炎:跟腱炎也可引起脚后跟疼,但其疼痛多与运动相关,比如长期行走、跑步等运动后疼痛加重,局部压痛主要在跟腱附着点处,一般无血尿酸升高及尿酸盐结晶沉积等痛风的特征性表现。 2.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脚后跟疼,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早晨起床后第一步着地时疼痛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但过度活动又会加重,局部压痛在足底筋膜的起点处,与痛风的炎症表现及尿酸代谢异常等特点不同。 四、针对痛风引起脚后跟疼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急性发作期要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脚后跟的负重活动。同时要大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在缓解期要注意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痛风相对少见,但如果有脚后跟疼等表现,也要考虑到尿酸代谢异常的可能,需要详细检查血尿酸等指标,儿童痛风多与遗传因素或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有关,在饮食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成人常吃的高嘌呤食物,如成人的海鲜、动物内脏等,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痛风发病率可能会增加,更年期女性要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在出现脚后跟疼等症状时,要考虑痛风的可能,同时女性在选择鞋子等方面要注意舒适,避免因鞋子不合适加重脚后跟的负担,进而诱发或加重疼痛。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痛风引起的脚后跟疼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选择缓解疼痛的方式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基础疾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方法,如适当休息、局部冷敷等缓解疼痛,同时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延缓痛风病情进展。
2025-09-30 11:44:08 -
尿酸458严重吗
尿酸458μmol/L分男女看,均高于正常范围,从疾病风险看长期高尿酸会增加痛风、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生活方式上饮食要避高嘌呤、限酒、多吃低嘌呤食物,运动要适当,老年人和儿童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关注。 从疾病风险角度分析 对于男性:尿酸458μmol/L属于高尿酸血症范畴,长期高尿酸可能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痛风发作时会有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生活质量。同时,高尿酸还与肾脏疾病的发生相关,如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可能引发尿酸性肾病等,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另外,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较为密切,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对于女性:女性尿酸458μmol/L同样处于高尿酸状态,除了面临上述男性类似的疾病风险外,在一些特殊时期,如更年期后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尿酸代谢紊乱可能更为明显,进而加重高尿酸带来的健康风险。例如,更年期后女性患痛风以及相关肾脏、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升高。 生活方式对其影响及应对 饮食方面: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尿酸458μmol/L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饮食。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像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贝类、虾类等)、浓肉汤等。同时,要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建议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的均衡。例如,每天保证一定量的绿叶蔬菜摄入,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可选择苹果、橙子等低果糖水果。 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尿酸的代谢。合适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对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通过运动控制体重也非常重要,因为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尿酸代谢。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群尿酸458μmol/L时,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尿酸血症与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在处理高尿酸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的情况,在饮食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的同时,需密切关注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一些用于降尿酸的药物可能对肾脏功能有一定要求,而老年人肾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所以在选择降尿酸方案时要权衡利弊。 儿童:儿童尿酸458μmol/L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重视。儿童高尿酸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合理(如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等)有关。要关注儿童的饮食结构,避免儿童过早接触高嘌呤食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高尿酸可能对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发育产生潜在影响,需要及时调整饮食等生活方式,并在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
2025-09-30 11: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