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性传播疾病,痤疮,银屑病,白癜风,皮炎、湿疹,荨麻疹,脱发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性传播疾病,痤疮,银屑病,白癜风,皮炎、湿疹,荨麻疹,脱发等。展开
  • 耳朵上长疙瘩怎么回事

    耳部可能出现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致潴留性囊肿多呈圆形中等硬度等;毛囊炎多由细菌感染致耳部毛囊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等;瘢痕疙瘩有瘢痕体质者耳朵受外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表现为超出原损伤范围的隆起肿物;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耳朵上的脂肪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可推动;耳部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但有长期不愈溃疡等表现,儿童耳朵长疙瘩需考虑感染性因素注意清洁,成年人需注意耳部卫生及避免外伤,老年人需警惕耳部恶性肿瘤,瘢痕体质人群应避免耳部不必要创伤且外伤后有异常隆起需及时处理。 一、皮脂腺囊肿 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潴留性囊肿。多呈圆形,中等硬度,表面光滑,与皮肤粘连,继发感染时可伴有红肿疼痛,好发于头面、背臀等部位,耳部也可发生。 二、毛囊炎 多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耳朵局部毛囊受感染后,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顶部有白色脓疱,伴有疼痛,常见于耳部皮肤卫生不佳或搔抓后。 三、瘢痕疙瘩 有瘢痕体质的人耳朵受外伤(如耳洞穿刺、擦伤等)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表现为超出原损伤范围的隆起肿物,色红,质硬,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 四、脂肪瘤 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有脂肪的部位,耳朵上的脂肪瘤一般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可推动,生长缓慢。 五、耳部恶性肿瘤 相对少见但需警惕,如外耳鳞状细胞癌等,多有长期不愈的溃疡、肿物生长迅速、易出血等表现,老年人需尤其关注此类情况。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皮肤娇嫩,易受细菌侵袭,耳朵长疙瘩更需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毛囊炎,日常应注意耳部清洁,避免搔抓。 成年人:皮脂腺囊肿、瘢痕疙瘩等相对多见,需注意耳部卫生及避免耳部外伤,若发现异常疙瘩长期不消退或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需警惕耳部恶性肿瘤可能,若耳部肿物有生长迅速、溃疡不愈等表现,应尽快就诊排查。 瘢痕体质人群:耳朵受外伤后易形成瘢痕疙瘩,应尽量避免耳部不必要的创伤,若有外伤史出现异常隆起肿物需及时处理。

    2025-10-28 12:36:17
  • 皮肤痒的脱敏治疗方法是什么

    明确引发皮肤痒的过敏原并针对性避免接触,有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等特异性免疫治疗且各有适应证禁忌,药物辅助用抗组胺药需循证,儿童和老年人皮肤痒应对需分别谨慎考虑相关情况。 一、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通过详细病史询问、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引发皮肤痒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食物等,然后针对性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例如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并使用防螨寝具等。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 (一)皮下注射脱敏治疗(SCIT) 对于明确由变应原引起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皮肤过敏(如过敏性皮炎等),可采用皮下注射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变应原提取物的剂量,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机体对变应原的反应性减弱,从而减少过敏发作及皮肤痒症状。但该治疗有严格适应证(如患者对特定变应原过敏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等)和禁忌证(如严重过敏反应史、未控制的哮喘等),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进行。 (二)舌下含服脱敏治疗(SLIT) 适用于某些变应原引起的皮肤过敏,通过舌下含服变应原提取物,刺激局部黏膜免疫,诱导免疫耐受。相较于皮下注射,其操作相对简便,患者依从性可能较高,但同样需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适用。 三、药物辅助缓解症状 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皮肤痒症状,如西替利嗪等。但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原则,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特别谨慎,应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用药,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老年人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痒脱敏治疗需更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控制过敏原接触,特异性免疫治疗应严格评估适应证,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可能存在风险的治疗方法,同时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二)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痒脱敏治疗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药物使用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确保治疗安全。

    2025-10-28 12:35:58
  • 皮肤痒越抓越痒怎么办

    避免搔抓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分散对瘙痒关注,用30~32℃凉水蘸毛巾局部湿敷10~15分钟快速降温止痒,使用含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保湿剂保持皮肤水分修复屏障且洗手洗澡后及时涂抹,留意接触过敏原、干燥环境、特定食物等诱因并规避,儿童用温和无刺激保湿产品且剪指甲防感染,老年人选滋润度高保湿剂并避免干燥环境,基础疾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病后实施止痒措施。 一、避免搔抓行为 搔抓会刺激皮肤,促使神经末梢释放更多炎症介质,形成“搔抓-瘙痒-再搔抓”的恶性循环,因此需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搔抓皮肤。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分散对瘙痒的关注,例如从事手工活动、听音乐等。 二、快速降温止痒法 利用低温暂时抑制神经末梢的感觉来缓解瘙痒。可使用干净的毛巾蘸取凉水进行局部湿敷,水温以30~32℃为宜,每次湿敷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注意避免水温过低导致皮肤冻伤。 三、合理使用保湿剂 干燥的皮肤状态易引发瘙痒,使用保湿剂能保持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选择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霜,每日根据皮肤干燥程度多次涂抹,尤其在洗手、洗澡后应及时涂抹保湿剂。例如,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能更好地锁住皮肤水分。 四、寻找并规避诱因 需留意自身是否因接触过敏原(如某些化纤材质衣物、花粉等)、处于干燥环境、食用特定食物等导致皮肤瘙痒。明确诱因后尽量避免接触或处于相关环境中,如更换为纯棉材质衣物、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洗护用品。家长要修剪儿童指甲,防止搔抓时损伤皮肤引发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更需注重保湿,可选择滋润度高的保湿剂。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如冬季使用空调或暖气时,可配合使用加湿器维持适宜湿度。 基础疾病患者:若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皮肤痒越抓越痒情况,需在控制基础病(如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实施上述止痒措施,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皮肤状态,进而加重瘙痒问题。

    2025-10-28 12:35:26
  • 慢性荨麻疹该如何用药

    慢性荨麻疹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分第一代和第二代,需考虑个体差异)、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时短期用,注意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难治性时用,注意严重不良反应)、生物制剂(部分难治性时用,用前评估),用药要考虑患者多因素,非药物干预也重要。 一、抗组胺药物 1.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人群,如驾驶员等需谨慎使用,儿童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过量等情况。 2.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相对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中枢镇静作用较弱,但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在使用前需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年龄、肝肾功能等,儿童使用时也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 二、糖皮质激素 1.适用情况: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一般是短期应用,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肥胖、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尤其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 三、免疫抑制剂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免疫抑制剂具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肿瘤发生风险升高等,在使用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肝肾功能等,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需非常谨慎,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四、生物制剂 1.新型药物:对于部分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可使用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等,这类药物是针对特定的致病靶点发挥作用,但使用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使用,同时要了解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在慢性荨麻疹用药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生活规律等,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也有帮助。

    2025-10-28 12:34:34
  • 头发软化剂的危害

    头发软化剂含强刺激化学成分可破坏皮肤屏障引发接触性皮炎,部分人对特定成分过敏会有呼吸道症状风险,长期使用会破坏头发角质层致干燥等损伤,儿童因皮肤薄更易受损应避免接触,孕妇因激素变化敏感且化学物质可能影响胎儿禁用,敏感肌肤人群用后过敏或刺激几率高需选温和产品。 一、化学物质刺激引发的皮肤与头皮问题 头发软化剂中常含巯基乙酸盐等化学成分,这类物质具有较强刺激性,直接接触皮肤与头皮时,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研究显示,接触巯基乙酸盐后,约有15%-20%的人群会出现局部皮肤红斑、肿胀,伴有明显瘙痒感,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甚至糜烂渗液,影响头皮及面部皮肤健康。 二、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 部分人群对头发软化剂中的特定成分存在过敏现象,如对香料、某些防腐剂等过敏。一旦发生过敏,除了皮肤瘙痒、皮疹外,还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严重者可引发过敏性哮喘,危及呼吸功能。有临床数据表明,每年因头发软化剂过敏就诊的患者中,约3%-5%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 三、长期使用导致的头发损伤 长期频繁使用头发软化剂,其中的化学物质会持续破坏头发的角质层结构。角质层受损后,头发失去锁水能力,变得干燥粗糙,弹性下降,易出现断裂、分叉等问题。相关研究发现,连续使用头发软化剂3次以上的人群,头发的抗拉强度较未使用者降低约40%,头发的光泽度和健康状态显著恶化。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风险 儿童群体:儿童皮肤角质层薄且新陈代谢活跃,使用头发软化剂时,化学物质更易被吸收,对儿童皮肤和头发的损伤风险更高,可能影响毛囊正常发育,因此应严格避免低龄儿童接触头发软化剂。 孕妇群体: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皮肤敏感度增加,且化学物质可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对胎儿发育存在潜在风险,孕期应禁止使用头发软化剂。 敏感肌肤人群:本身皮肤屏障功能较弱,使用头发软化剂后发生过敏或刺激反应的几率比常人高2-3倍,这类人群在选择美发产品时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

    2025-10-28 12:32: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