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胃溃疡伴穿孔怎么办
胃溃疡伴穿孔需立即就医评估,确诊后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情况选择穿孔修补术或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监测病情、逐步恢复饮食并预防并发症,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立即就医评估 胃溃疡伴穿孔是较为危急的情况,患者需立刻前往医院急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评估病情。体格检查可能发现患者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辅助检查方面,腹部立位X线平片可能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胃溃疡穿孔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腹部CT等检查也有助于明确穿孔情况及周围组织受累等状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腹膜炎体征不典型,因为其机体反应能力相对较弱;女性患者需注意与其他妇科急腹症相鉴别。 二、禁食胃肠减压 一旦确诊胃溃疡伴穿孔,患者需立即禁食,同时进行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可抽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减少胃肠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从而减轻腹腔污染和对腹膜的刺激。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者,更要严格执行禁食胃肠减压,因为吸烟饮酒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穿孔会导致体液丢失,患者往往存在水电解质紊乱情况,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检查结果等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若患者出现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会针对性地补充钠盐、钾盐等。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需谨慎调整,儿童补液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肾功能等方面的基础问题,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防止出现心衰、肺水肿等并发症。 四、手术治疗 1.穿孔修补术:这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对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彻底胃大部切除的患者适用。通过手术用缝线等修补穿孔部位。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精细操作;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安全。 2.胃大部切除术: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允许,且适合进行根治性手术,可考虑胃大部切除术,既解决穿孔问题,又能处理胃溃疡本身。但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需要关注不同人群的差异,比如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且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五、术后护理与康复 1.监测病情: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不同年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变化特点不同,儿童术后要注意体温波动情况,老年患者要警惕心脑血管方面的变化。 2.饮食恢复:术后需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等,然后根据恢复情况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等。不同生活方式患者饮食恢复速度可能有差异,比如有长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饮食调整更要循序渐进,遵循少食多餐原则。 3.预防并发症:要预防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老年患者要加强翻身、拍背等护理,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同时,要关注切口愈合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切口愈合能力不同,儿童愈合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切口愈合延迟等问题。 总之,胃溃疡伴穿孔需要及时、综合的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情和治疗的影响,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和康复管理。
2025-10-13 13:35:44 -
儿童有得结肠癌的吗
儿童结肠癌相对罕见,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可通过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预防需针对遗传病史定期筛查,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及加强有遗传风险儿童群体的监测预防。 发病年龄:儿童结肠癌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来说,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之间,但也有婴儿期发病的个别报道。其发病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结肠癌多与肠道息肉恶变等因素相关,而儿童结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先天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在儿童期就可能出现肠道息肉病变,进而有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 临床表现:儿童结肠癌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的表现包括腹痛、腹部肿块、便血、贫血、体重下降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可能难以准确察觉早期症状。例如,腹痛可能表现为间歇性的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容易被误以为是消化不良等常见儿科疾病;便血可能被家长认为是痔疮等其他肛周疾病所致,从而延误诊断。 儿童结肠癌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腹部超声、CT、MRI等。腹部超声可以初步观察肠道的形态、有无肿块等情况;CT和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CT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了解病变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等。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儿童结肠癌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但对于年龄较小、肠道狭窄等特殊情况的儿童,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检查方式。 儿童结肠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是儿童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肿瘤局部切除术、肠段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肠道功能。例如,对于早期的儿童结肠癌,肿瘤局限于肠壁内,可行局部肠段切除,术后恢复相对较好;而对于肿瘤分期较晚、侵犯周围组织较广泛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手术切除,但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 综合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儿童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需要特别考虑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等问题。例如,化疗药物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对儿童的骨髓、肝肾功能等造成过度损伤。 儿童结肠癌的预防及预后相关 预防方面: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综合征的家族成员,需要进行定期的肠道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息肉等病变并及时处理,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过量摄入)、适当运动等,也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但对于儿童结肠癌的预防作用相对有限,主要还是依赖于针对遗传因素等的早期干预。 预后方面:儿童结肠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儿童的身体状况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儿童,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现、肿瘤分期较晚的儿童,预后可能较差。但总体而言,儿童结肠癌的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评估。 儿童结肠癌虽然相对少见,但一旦怀疑儿童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有遗传风险的儿童群体,要加强监测和预防意识。
2025-10-13 13:34:58 -
灌肠会引起大肠癌吗
正常规范的灌肠一般不会引发大肠癌,不当或频繁不规范灌肠可能带来肠道损伤、打乱微生态平衡等不良影响,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肠道基础疾病人群灌肠需注意不同事项,进行灌肠时应遵循严格医疗规范以保障肠道健康,目前无确凿证据证实灌肠与大肠癌有直接因果关系。 一、灌肠本身的正常情况及一般影响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给药等。正常规范的灌肠操作在合理适应证下一般不会直接引发大肠癌。例如,临床中为进行肠道检查(如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准备而进行的灌肠,只要操作得当、符合医疗规范,是相对安全的操作。 二、不当灌肠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及与大肠癌的关系 (一)频繁或不规范灌肠可能导致肠道损伤 1.对肠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不规范的灌肠操作,如灌肠时压力过大、插入肛管操作粗暴等,可能会损伤肠道黏膜。长期反复的肠道黏膜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异常增殖等情况,但这与大肠癌的直接因果关系尚无确凿的、被广泛认可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灌肠损伤肠道黏膜就一定会引发大肠癌。不过,频繁不规范灌肠造成的肠道慢性炎症刺激等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肠道发生病变的潜在风险,但这与大肠癌的发生不是简单的直接因果联系。 2.打乱肠道微生态平衡:正常肠道有自身稳定的微生态环境,频繁灌肠会破坏这种微生态平衡。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免疫功能、代谢功能等。虽然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证实灌肠导致的微生态失衡就必然会引起大肠癌。例如,肠道有益菌减少可能会使一些潜在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过度增殖,但这只是为肠道病变的发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微环境因素,而非直接导致大肠癌的原因。 三、不同人群灌肠需注意的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肠道相对娇嫩,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般情况下,非必要不轻易进行灌肠操作。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灌肠,操作时要极其轻柔,严格控制灌肠液的量、压力等。因为儿童肠道黏膜更脆弱,不当灌肠更容易造成肠道损伤,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儿童灌肠就会引发大肠癌,但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儿童肠道健康,必须谨慎对待儿童灌肠操作,遵循严格的医疗规范。 (二)老年人人群 老年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减退、肠道黏膜萎缩等情况。进行灌肠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温和性。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肠道状况,如是否存在肠道狭窄、肠道基础疾病等。因为老年人肠道本身耐受性较差,不当灌肠可能更容易引发肠道损伤等不良情况,虽然不能直接说灌肠会引发大肠癌,但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加谨慎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肠道损伤风险。 (三)有肠道基础疾病人群 对于本身就患有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等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灌肠需要格外谨慎。肠道基础疾病患者的肠道黏膜已经处于相对脆弱或异常的状态,灌肠操作稍有不当就可能加重肠道损伤、诱发肠道出血等情况。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灌肠一定会导致这类人群发生大肠癌,但会增加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所以在进行灌肠前需要对患者的肠道基础疾病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严格把握灌肠的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综上,正常规范的灌肠不会引起大肠癌,不当或频繁不规范的灌肠可能会带来一些肠道相关的不良影响,但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灌肠与大肠癌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在需要进行灌肠操作时,无论是何种人群都应遵循严格的医疗规范,谨慎操作以保障肠道健康。
2025-10-13 13:34:25 -
早期肠癌有哪些症状
早期肠癌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变扁、带黏液脓血)、腹痛(多为隐痛胀痛且部位不固定)、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以及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这些症状不典型且可能由其他肠道疾病引起,出现相关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做肠镜等检查早期发现肠癌提高治愈率。 表现:包括排便次数的改变,比如原本排便规律的人突然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者原本大便干结的人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有所变化,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对于有家族肠癌病史的人群,更需密切关注排便习惯变化,因为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可能减慢,也可能影响排便习惯。 意义:这是早期肠癌比较常见的信号之一,肿瘤的生长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排便习惯的改变。 大便性状改变 表现:大便变细、变扁,或者大便中带有黏液、脓血等。例如,正常大便呈圆柱形,当肠道内有肿瘤生长时,可能会挤压大便,使其形状发生改变。从性别角度,男女在这方面没有本质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为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肠道健康。对于儿童,如果出现大便性状改变,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等情况,但也不能排除后天因素导致的肠道病变。 意义:大便性状改变提示肠道内可能有病变,肿瘤组织可能会坏死、破溃,导致大便中出现黏液、脓血等,同时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会使大便形状改变。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胀痛等,疼痛部位不固定。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位置,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有慢性肠道病史的人群,本身肠道就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发生肠癌时腹痛可能更易被忽视或与原有病情混淆。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导致肠道敏感性增加,使腹痛症状更明显。 意义: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刺激肠道神经,或者引起肠道痉挛等,从而导致腹痛,虽然腹痛不一定就是肠癌,但也是需要重视的症状之一。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自己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但腹部肿块的发现需要一定的触摸技巧和经验,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隆起等情况,由于儿童腹部脂肪相对较多,触摸肿块可能较困难。对于老年人,腹部皮肤松弛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对肿块的触摸感知。 意义:当肠道内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侵犯周围组织形成肿块时,可被触摸到,这是肠癌进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但早期也可能有较小的肿块存在,不过相对不易被发现。 全身症状 表现:早期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乏力可能是因为肿瘤消耗身体能量,影响机体正常代谢。消瘦则是由于肿瘤生长需要摄取营养,导致患者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求,从而出现体重下降。不同年龄人群消瘦的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发生肠癌后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 意义:全身症状提示身体处于一种消耗状态,肿瘤的存在影响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早期肠癌的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很多症状也可能由其他肠道疾病引起,所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肠癌,提高治愈率。
2025-10-13 13:33:08 -
结肠癌是如何做诊断鉴别的
结肠癌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询问家族史、肠道慢性疾病史及症状)、体格检查(腹部触诊、直肠指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结肠镜、钡剂灌肠、CT、MRI)及病理检查,不同人群依自身情况按流程全面评估,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因为结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相关综合征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了解患者是否有肠道慢性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长期不愈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风险;还需关注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便血(粪便中带血或黏液血便)、腹痛、腹部肿块、贫血、消瘦等表现。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触诊腹部,查看是否有腹部肿块,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听诊肠鸣音情况,结肠癌患者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或减弱等改变。 2.直肠指检:这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约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对于乙状结肠以下的结肠癌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及肿块的部位、大小、范围、硬度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情况,结肠癌患者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表现。 2.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结肠癌筛查的初步方法,阳性结果提示消化道出血,但需排除消化道其他出血性疾病等干扰因素。 3.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是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虽然CEA不是结肠癌特异性的标志物,但在结肠癌的诊断、监测复发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如CA19-9等肿瘤标志物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1.结肠镜检查 作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直接、最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的形态、部位、大小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适用人群:凡是有肠道症状怀疑结肠癌的患者都应进行结肠镜检查,尤其适用于40岁以上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报警症状的人群。 2.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显示肠道黏膜的形态、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改变,对结肠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如结肠镜直观和准确,一般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 3.CT检查 腹部CT:可以了解结肠癌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浸润、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有重要意义。 胸部CT:有助于发现结肠癌是否有肺部转移等远处转移情况。 4.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评估结肠癌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盆腔等部位的病变评估更具价值。 五、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结肠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病理类型等,从而确诊结肠癌,并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在整个诊断鉴别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需要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全面评估。例如,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更早且更频繁地进行相关筛查;对于长期吸烟、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对于患有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要密切随访,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结肠癌病变。
2025-10-13 1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