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乙状结肠息肉4mm严重吗

    乙状结肠息肉4mm需明确其病理性质,腺瘤性息肉有癌变潜能,炎性息肉等恶变风险低;4mm息肉对消化系统影响程度因人群而异,腺瘤性息肉总体癌变风险虽低但腺瘤性的需重视,非腺瘤性的也需定期观察;处理上腺瘤性息肉多建议尽早内镜下切除,非腺瘤性息肉无明显症状可定期复查肠镜,且无论何种息肉都需定期随访,根据不同情况调整随访方案。 一、息肉性质方面 乙状结肠息肉4mm首先需要明确其病理性质。息肉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潜能,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通过内镜下息肉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其性质,这对判断严重程度至关重要。例如,腺瘤性息肉虽然4mm相对较小,但因其存在癌变可能,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处理;而炎性息肉等良性且非肿瘤性的,相对来说严重程度较低,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二、可能带来的影响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对于年龄不同的人群,儿童患者若有乙状结肠4mm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为息肉占据了肠道空间,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轻度紊乱,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成人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如偶尔的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如果息肉是腺瘤性的,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增大,从而加重对肠道功能的影响,如引起排便习惯改变等。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的人群,乙状结肠息肉4mm可能更容易发展变化。吸烟和饮酒会刺激肠道黏膜,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环境,可能促使息肉生长或增加恶变风险。有既往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史,合并乙状结肠4mm息肉时,病情可能相互影响,需要更密切监测和处理。 2.癌变风险角度 一般来说,4mm的息肉总体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非腺瘤性息肉高。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即使是4mm的乙状结肠息肉,也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这类人群整体癌变风险较高,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内镜下干预措施。而没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4mm的非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低,但也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 三、处理建议 1.内镜下处理 对于明确为腺瘤性息肉的4mm乙状结肠息肉,一般建议尽早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因为腺瘤性息肉有逐渐进展为癌的可能,内镜下切除可以从源头上消除潜在的癌变隐患。对于非腺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等,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且考虑为良性,可定期复查肠镜,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等变化。 在处理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进行内镜操作需要更加谨慎,要选择合适的内镜设备和操作方式,以减少对儿童肠道黏膜等的损伤风险。成人患者则根据其身体一般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内镜下切除方式,如高频电切等。 2.定期随访 无论息肉性质如何,4mm的乙状结肠息肉都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一般建议在切除腺瘤性息肉后3-6个月复查肠镜,以确保息肉完整切除且无复发;对于非腺瘤性息肉,可根据首次检查情况间隔1-2年复查肠镜。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的肠道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随访方案。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背景的人群,随访间隔可能需要更短,密切监测肠道内息肉的发生发展情况。

    2025-10-13 13:10:22
  • 直肠息肉会出血吗

    直肠息肉有可能出血,出血与息肉类型、大小等有关,机械刺激及息肉自身特点可致出血,表现为便血颜色鲜红、出血量有差异,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出血情况有别,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治疗。 一、出血原因 1.机械刺激:当大便通过肠道时,息肉可能会受到粪便的摩擦、挤压等机械性刺激,导致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例如,较大的直肠息肉,在肠道蠕动或大便通过时,更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出血。 2.息肉自身特点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直肠息肉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其表面血管丰富且结构异常,相对更容易出血。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发生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其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血管形成较多,且血管壁相对脆弱。 炎性息肉:炎性息肉多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息肉局部存在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可能引起出血,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但也有出血的可能。 二、出血表现 1.便血颜色:通常为鲜红色血液,血液一般附着在大便表面,与大便不混合。这是因为出血部位相对靠近肛门,血液还未来得及与肠道内的其他物质充分混合。例如,直肠下端的息肉出血,血液多是鲜红色且单独附着在粪便表面。 2.出血量差异 少量出血: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即通过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大便中有少量红细胞,但肉眼看不到明显的便血。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较小的息肉出血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中量或大量出血:较大的息肉或某些特定类型的息肉可能导致中量甚至大量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便鲜血、滴血甚至喷射状出血等情况。大量出血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相关症状。 三、不同人群的情况 1.儿童:儿童直肠息肉也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多表现为便后手纸上有鲜血,或者大便表面带血。儿童直肠息肉相对常见的是幼年性息肉,其出血原因可能与息肉的组织学特点有关,幼年性息肉间质水肿、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儿童出现直肠息肉出血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直肠息肉出血需警惕,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老年人直肠息肉出血原因同样与息肉类型、大小等有关,而且老年人出现大量出血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贫血等并发症可能发展较快。同时,老年人需要排查是否有肠道肿瘤等其他病变合并存在,因为部分肠道恶性肿瘤也可能表现为类似直肠息肉出血的症状。 3.女性:女性直肠息肉出血与其他人群在机制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在诊断和处理时需考虑女性的特殊情况,如妊娠、月经等因素对便血观察的干扰。例如,妊娠期女性出现直肠息肉出血时,要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对治疗的影响,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时需更加谨慎,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男性:男性直肠息肉出血的情况与男性自身的生理结构等无特殊关联,主要还是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出血的可能性和表现。但男性在一些生活方式方面,如吸烟、饮酒等,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肠道健康,增加直肠息肉发生及出血的风险,所以男性也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直肠息肉是有可能引起出血的,当出现便血等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如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3 13:10:21
  • 有没有可以治愈肠息肉的药

    目前没有能完全治愈肠息肉的药物,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控制可能病因,无法根本消除息肉组织。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儿童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老年人要评估身体机能能否耐受手术,孕妇孕期一般先保守治疗,有基础疾病人群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肠镜检查,对预防肠息肉复发和进展很重要。 一、肠息肉治疗现状 目前没有能够完全治愈肠息肉的药物。肠息肉是指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饮食习惯、肠道慢性炎症等。药物对于肠息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症状和控制可能的病因方面,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息肉组织。 二、药物在肠息肉治疗中的作用 1.缓解症状药物:对于因肠息肉引起的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一些药物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例如,使用止泻药可改善腹泻症状,使用止血药可控制便血情况,但这些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能消除息肉。 2.控制病因药物:如果肠息肉是由肠道炎症引起的,使用抗炎药物可以控制炎症,减少炎症对肠黏膜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缓息肉的生长速度,但也难以使息肉消失。 三、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适用于较小的息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较大的息肉或怀疑有恶变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肠息肉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现,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息肉的大小、数量、位置等因素。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在必须手术时,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肠息肉时,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血糖、血压等情况,判断能否耐受手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可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息肉的变化。 3.孕妇:孕妇患肠息肉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手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孕期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果息肉引起严重的症状,必须手术时,应在多学科团队(妇产科医生、外科医生等)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治疗肠息肉时需要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控制炎症,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同时,这些患者可能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在治疗肠息肉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生活方式建议 无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肠息肉的复发和进展都非常重要。建议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取;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息肉。

    2025-10-13 13:09:59
  • 哪种便秘是大肠癌

    大肠癌相关便秘有其特点,伴随便血、腹痛、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症状,中老年人多见且高危人群需留意,需与功能性便秘、肠梗阻性便秘鉴别,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影像学检查,治疗依分期等综合,手术是主要手段,晚期需综合治疗,便秘可对症处理,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大肠癌相关便秘的特点 大肠癌引起的便秘属于肿瘤相关性便秘范畴。一般来说,大肠癌导致的便秘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伴随症状:除了便秘表现外,常伴有其他症状,如便血,血液颜色可为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破溃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还可能有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部位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肿块,可在腹部触及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同时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患者营养状况下降所致。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有增多趋势。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癌前病变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由大肠癌引起的便秘情况。 二、与其他类型便秘的鉴别 功能性便秘:多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运动量少、精神压力大等。其特点是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但通常不伴有便血、消瘦、腹痛等报警症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运动、缓解精神压力等,症状多可改善。 肠梗阻性便秘:除了便秘外,还会有呕吐、腹痛、腹胀等表现,腹部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管扩张及多个液气平面等典型肠梗阻征象,与大肠癌引起的便秘不同,大肠癌引起的便秘一般不会有这些肠梗阻相关的典型表现,但当大肠癌导致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时,也会出现类似肠梗阻性便秘的表现,需要仔细鉴别。 三、诊断方法 直肠指检:是诊断大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5%的大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医生可触及直肠内的肿块,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肿瘤病灶,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检查,可以了解肿瘤在肠道外的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治疗原则 一旦怀疑大肠癌引起便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如果确诊为大肠癌,治疗方法主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直接去除病灶,部分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便秘等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肿瘤已经处于晚期无法手术,可能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来控制肿瘤进展,缓解便秘等相关症状。同时,对于便秘症状本身,可适当采取一些对症处理措施,如使用缓泻剂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其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虽然儿童大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怀疑也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025-10-13 13:09:33
  • 什么是肠梗阻肠梗阻什么症状

    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由各种原因致肠道通过障碍,分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等类型,有腹痛(机械性常为阵发性绞痛、麻痹性为持续性胀痛不适)、呕吐(早期反射性、后期随部位高低有不同表现且血性棕褐提示血运障碍)、腹胀(程度与部位有关,有不同视诊表现)、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多无,早期高位可少量排气排便)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护理需注意相应要点。 一、什么是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肠道的内容物包括食物残渣、气体等正常情况下能够顺利通过肠道,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的通畅性被破坏,使得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就形成了肠梗阻。其发病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等。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肠道内、外或肠壁本身的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肠腔狭窄或闭塞,如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等;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二、肠梗阻的症状 (一)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疼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患者自己能感觉到腹部有“气块”在移动。如果是麻痹性肠梗阻,腹痛往往不剧烈,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不适。 (二)呕吐 肠梗阻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之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如果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提示肠管有血运障碍。 (三)腹胀 腹胀的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较显著,可遍及全腹。腹部视诊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均匀。 (四)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残存的粪便和气体,仍可少量排气排便,不能因此而排除肠梗阻。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肠梗阻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肠梗阻多因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引起,除上述典型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哭闹不安等表现;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减退、常合并基础疾病等,肠梗阻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如果是由于妇科疾病引起的肠梗阻(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累及肠道),可能还会有妇科相关的症状;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发生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症状可能与手术导致的肠粘连等因素相关。在特殊人群护理方面,儿科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呕吐及腹部情况等,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人则要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腹部症状变化,预防因肠梗阻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等高危人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等可能诱发肠梗阻的因素,一旦出现腹痛、呕吐等疑似肠梗阻症状,要及时就医。

    2025-10-13 13:09: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