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新生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
新生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有多种症状表现,呕吐多在出生数天内出现,高位肠梗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胆汁等,低位肠梗阻呕吐物可呈粪样;腹部有不同程度膨胀,高位肠梗阻腹胀集中在上上腹,低位肠梗阻累及全腹;排便减少、排气减少;新生儿腹痛表现不典型,多为哭闹不安等;全身情况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等,若梗阻部位坏死、感染可能体温异常,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并做好护理。 呕吐物特点:呕吐物的性质因梗阻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若为高位肠梗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胆汁等;低位肠梗阻时,呕吐物可呈粪样。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导致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积聚在梗阻部位以上,随着肠道的逆蠕动而引起呕吐。对于新生儿来说,其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梗阻后这种逆蠕动引起的呕吐表现相对明显,且需要密切观察呕吐的频率、量及性状等情况来辅助判断病情。 腹胀 表现形式:腹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由于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积聚,梗阻部位以上的肠道扩张,从而导致腹胀。新生儿的腹部相对较柔软,腹胀可能会比较明显,家长或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触诊腹部来初步判断腹胀程度。 与梗阻部位关系:高位肠梗阻时腹胀可能相对较轻,主要集中在中上腹;低位肠梗阻时腹胀则较为明显,可累及全腹。这是因为低位梗阻时,更多的肠道内容物积聚在低位肠道,使得整个腹部膨胀更为显著。对于新生儿,要注意观察腹胀的进展情况,因为腹胀加重可能提示病情有恶化的趋势。 排便异常 排便减少:新生儿正常的排便规律尚未完全建立,但不完全性肠梗阻时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肠道部分梗阻,内容物通过受阻,导致粪便排出减少。 排气减少:同时排气也会相应减少,因为肠道内气体的排出也受到梗阻的影响。对于新生儿,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肛门排气情况来辅助判断肠道的通畅程度,若发现排气明显减少,需高度警惕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可能。 腹痛(表现相对不典型) 新生儿表现特点:由于新生儿不能准确表达疼痛,所以腹痛的表现相对不典型。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烦躁等情况。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导致肠道痉挛、膨胀等,引起不适,但新生儿只能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医护人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腹痛相关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导致新生儿哭闹的原因相鉴别,如饥饿、尿布不适等。 全身情况 精神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等情况。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体内电解质平衡等,导致新生儿全身状况变差。例如,长期的呕吐、腹胀等会使新生儿摄入不足,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精神不佳的表现。 体温变化:一般情况下,不完全性肠梗阻本身可能不会引起体温明显升高,但如果梗阻部位发生坏死、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体温异常,如发热等。对于新生儿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一旦出现感染等情况,体温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体温。 新生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需要医护人员及家长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干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在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关注新生儿的整体状况,为新生儿的健康提供保障。
2025-10-13 13:03:47 -
胃溃疡术多久正常饮食
胃溃疡术后饮食恢复分阶段,1-2天内禁食,2-3天渐清流质,1周左右半流质且少量多餐,2-4周过渡软食保证营养均衡,1个月左右基本正常饮食但避刺激,1-3个月左右接近正常,具体因手术及个体差异,恢复中需关注进食反应。 患者刚经历胃溃疡手术,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阶段一般需要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来维持身体基本需求。这是因为手术会对胃肠道造成一定刺激,胃肠蠕动处于抑制状态,过早进食可能会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影响吻合口愈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更脆弱,术后禁食时间可能根据个体恢复情况略有不同,但总体遵循让胃肠道充分休息恢复的原则。 肠道蠕动恢复后(通常术后2-3天) 开始逐渐摄入少量清流质饮食,如温开水、葡萄糖溶液等。此时摄入清流质饮食的目的是观察患者对饮食的耐受情况,同时补充水分和少量能量。清流质饮食刺激性小,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液体的温度和摄入量,避免过凉或过量引起不适。 术后1周左右 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粥、蛋羹、面条等。半流质饮食比清流质饮食稍稠一些,但仍易于消化。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一定能量;蛋羹富含蛋白质,且容易被消化吸收。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有颗粒感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将食物进一步细化,比如将米粥煮得更软烂,蛋羹做得更嫩滑。同时,要少量多餐,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100-150毫升左右,每天可进食5-6次。 术后2-4周 可以逐渐过渡到软食,如软米饭、软面条、鱼肉、豆腐等。软食相对半流质饮食质地更紧实一些,但仍然容易消化。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肉质较软,容易咀嚼和消化;豆腐也是易于消化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此阶段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患有胃溃疡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可能相对较弱且消化能力下降,在过渡到软食时更要缓慢进行,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如果进食软食后没有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不适症状,可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 术后1个月左右 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一些事项。正常饮食应包含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谷类提供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肉类提供优质蛋白质;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或影响溃疡愈合。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术后1个月左右也应严格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和饮酒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害,不利于胃溃疡的康复。同时,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正常饮食时也有差异,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老年患者则要注意控制食物的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消化,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一般来说,胃溃疡术后患者在1-3个月左右基本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饮食状态,但具体时间会因手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身体状况等)而有所不同。在整个饮食恢复过程中,患者要密切关注自己进食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咨询。
2025-10-13 13:03:10 -
胃里面长了息肉怎么办严重吗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为增生性息肉(多良性、癌变几率极低)和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直径大于2厘米癌变风险更高)。大多数胃息肉良性不严重,腺瘤性息肉相对严重,可通过胃镜检查取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处理方法有内镜下治疗(较小良性息肉可内镜下切除,较大或有恶变倾向息肉可能需复杂内镜操作或外科手术)和定期随访(小良性息肉需定期复查)。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谨慎处理且术后密切关注恢复;老年人要评估全身状况,内镜下操作时间不宜过长,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有家族胃病史人群更应重视定期胃镜检查和健康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处理后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防复发及其他胃部疾病。 一、胃息肉的定义及常见类型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临床上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息肉通常较小,多为炎性反应所致;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 二、胃息肉的严重程度判断 1.一般情况: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并不严重。但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相对严重些。一般通过胃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来明确息肉性质。 2.癌变风险: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明显增高;而增生性息肉癌变几率极低。 三、胃息肉的处理方法 1.内镜下治疗 对于较小的良性息肉:可通过胃镜在直视下进行息肉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激光切除等方法。这是目前治疗胃息肉常用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内镜下治疗的操作要点略有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胃黏膜相对娇嫩,操作时更需轻柔精准,避免过度损伤胃黏膜。 对于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扩大切除等更复杂的内镜下操作,或者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2.定期随访:如果息肉较小且为良性,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观察息肉是否有变化。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随访间隔有所不同,例如有家族胃病史的人群,随访间隔可能相对更短,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化。 四、不同人群胃息肉的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现胃息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处理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且术后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恢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精心的护理。 2.老年人群: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胃息肉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内镜下治疗时需注意操作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患者因身体耐受性差而出现不适。术后要加强对老年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因为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相互影响的情况。 3.有家族胃病史人群:这类人群胃息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更应重视定期胃镜检查,以便能更早发现息肉并进行处理,降低癌变风险。在生活方式上,这类人群也需要更加注意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胃息肉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在处理胃息肉后,这类人群需要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不仅可能导致胃息肉复发,还可能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增加其他胃部疾病的发生几率。
2025-10-13 13:02:39 -
经常吃啥容易得结肠癌
加工红肉、高动物脂肪饮食、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长期大量饮酒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加工红肉含致癌物质损伤肠道细胞DNA致异常增殖;高动物脂肪饮食影响胆汁酸代谢刺激肠道黏膜致炎症增加癌变概率;缺乏膳食纤维使肠道蠕动减慢等增加风险;长期大量饮酒损伤肠道黏膜等致细胞癌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影响各有特点。 一、加工红肉 红肉是指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及其内脏,如牛肉、猪肉、羊肉等。大量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加工红肉容易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202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长期摄入加工红肉的人群,其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比摄入较少加工红肉的人群显著升高。加工红肉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会损伤肠道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结肠癌。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加工红肉的过量摄入都会带来风险,比如男性和女性在长期大量食用加工红肉后,结肠癌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肠道等器官尚未完全成熟,若长期接触加工红肉中的致癌物质,会对其未来的肠道健康埋下隐患。 二、高动物脂肪饮食 长期摄入高动物脂肪的饮食结构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动物脂肪会影响肠道内的胆汁酸代谢,过多的胆汁酸在肠道内会转化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次级胆汁酸。例如,有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中的胆汁酸浓度升高,这些胆汁酸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发生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增加结肠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概率。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高动物脂肪饮食的影响有所不同,年轻人如果长期保持高动物脂肪饮食,可能会在成年后逐渐显现出对肠道的不良影响;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逐渐衰退,高动物脂肪饮食会进一步加重肠道的代谢负担,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三、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是引发结肠癌的一个重要因素。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就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对于不同性别来说,男性和女性都需要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来维持肠道健康,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更需要通过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来保障肠道正常功能,避免因膳食纤维缺乏增加结肠癌风险;儿童时期如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为日后的肠道疾病埋下隐患。 四、长期大量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也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酒精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研究发现,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代谢产生乙醛等有害物质,乙醛具有致癌性,会损伤肠道细胞的遗传物质,导致细胞癌变。不同年龄的人群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同,年轻人肝脏等器官代谢酒精的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大量饮酒仍会对肠道造成损害;老年人肝脏和肠道功能衰退,大量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肠道的损伤,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男性和女性在长期大量饮酒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都会升高,而且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的特点,酒精对其肠道的影响可能会更具特殊性。
2025-10-13 13:02:19 -
肠癌患者早期症状
肠癌早期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频率变化(腹泻与便秘交替)和性状改变(粪便变细);便血,多为隐性出血或明显便血;腹痛,多为腹部隐痛且部位不固定;还可能有贫血表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和体重减轻等,不同人群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警惕肠癌,如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中老年人群、有家族肠癌病史人群等。 一、排便习惯改变 1.频率变化:肠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排便频率的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被打破,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约有30%-50%的肠癌早期患者会出现排便频率的异常改变。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这种排便习惯改变更应引起重视,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功能紊乱的风险,进而可能诱发肠道病变。 2.排便性状改变:粪便的形状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粪便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了部分空间,使得粪便通过肠道时受到挤压,从而导致粪便变细。对于中老年人群,本身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若出现粪便性状的这种改变,更要警惕肠癌的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疾病的发生率相对升高,而粪便性状改变是肠癌早期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二、便血 1.便血特点: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为隐性出血,即粪便中混有少量血液,但肉眼可能不易察觉,需要通过粪便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便血,血液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较脆,容易破裂出血。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由于这些生活方式会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道出血的风险,所以当出现便血情况时,更要及时进行肠道检查。 三、腹痛 1.腹痛性质与部位:早期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能在腹部的某个区域反复出现隐痛不适。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蠕动异常所致。对于女性人群,在排查肠癌时,要考虑到妇科疾病与肠道疾病的鉴别,但如果出现持续的腹部隐痛且经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时,就需高度警惕肠道病变。同时,对于有家族肠癌病史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生活方式异常,也应密切关注自身腹痛情况,因为家族遗传因素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而腹痛可能是早期肠癌的表现之一。 四、其他症状 1.贫血表现: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肠癌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相关表现,如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这是因为肠道慢性出血导致体内铁元素丢失过多,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引发贫血。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造血功能也有所减退,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除了考虑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外,也不能忽视肠癌导致慢性失血引起贫血的可能。 2.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肠道功能受到影响,患者的食欲可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摄入的营养不足,进而引起体重减轻。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节食)的人群,在出现体重减轻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肠癌也是需要排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当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
2025-10-13 1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