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乙状结肠癌易转移吗
乙状结肠癌存在转移可能性,转移途径包括局部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局部浸润可侵犯周围组织,侵犯深度影响转移风险;淋巴转移常见且对预后有重要影响;血行转移常见转移至肝、肺等部位,受肿瘤生物学特性和患者一般状况影响;种植转移相对少见,手术操作不规范等可能增加其风险,不同转移情况对患者病情、预后等有不同影响,需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局部浸润 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乙状结肠癌会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可侵犯邻近的肠管,例如与相邻的乙状结肠肠段发生粘连等情况。对于男性患者,还可能侵犯膀胱、前列腺等组织;女性患者则可能累及子宫、卵巢等器官。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局部浸润可能会对多个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增加治疗的复杂性。 侵犯深度与转移风险的关系: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肿瘤侵犯到肠壁全层时,发生局部浸润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一般来说,肿瘤浸润越深,其突破肠壁屏障向周围组织扩散的可能性就越大。 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的常见路径:乙状结肠癌的淋巴转移较为常见,首先会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然后沿着淋巴引流方向向肠系膜淋巴结等部位转移。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淋巴转移的速度和范围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相对而言身体的免疫等功能状态较好,但肿瘤细胞的增殖等生物学行为可能也较为活跃,淋巴转移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 淋巴转移与预后的关联:淋巴转移的情况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如果乙状结肠癌发生了较多区域的淋巴转移,往往提示患者的病情处于相对较晚的阶段,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例如,当肿瘤转移至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等较远处的淋巴结时,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会受到明显影响。 血行转移 常见的转移部位:血行转移时,乙状结肠癌的癌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脏、肺脏等部位较为常见。肝脏是乙状结肠癌血行转移的常见靶器官,肿瘤细胞进入门静脉系统后,容易在肝脏内形成转移灶。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肝转移后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治疗难度也会增加。 影响血行转移的因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影响血行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等。如果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侵袭特性,那么进入血液循环后发生远处血行转移的几率就会增大。此外,患者的一般状况也会对血行转移产生影响,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血行转移。 种植转移 种植转移的发生情况:在乙状结肠癌中,种植转移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的可能。当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在腹膜等部位时,可形成种植转移灶。对于进行手术操作的患者,如果在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有脱落的情况,就可能增加种植转移的风险。尤其是在手术操作不规范、肿瘤暴露时间较长等情况下,种植转移的可能性会有所提高。 总之,乙状结肠癌存在转移的可能性,且转移途径多样,不同的转移情况会对患者的病情、预后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3 12:50:33 -
结肠癌手术后多久排气
结肠癌手术后一般1-3天排气,受手术方式、患者自身状况(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术后护理情况影响,排气是肠道恢复蠕动标志,超3天未排气伴不适可能肠道异常,老年患者需密切观察。 一、一般情况下的排气时间范围 结肠癌手术后,患者通常在术后1-3天内会逐渐排气。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肠道受到一定刺激,术后随着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气体开始能够顺利排出。一般来说,大部分患者在术后24-48小时左右开始有排气迹象,但也有个体差异。例如,年轻、身体状况较好、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的患者可能排气时间较早,而年龄较大、身体基础状况较差、手术范围较大的患者排气时间可能会稍晚一些。 二、影响排气时间的因素 1.手术方式: 不同的结肠癌手术方式对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不同。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相对传统开腹手术创伤较小,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往往较快,排气时间可能更早。一般腹腔镜手术患者可能在术后1-2天就排气,而开腹手术患者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长时间。 对于根治范围较大、涉及肠道吻合等复杂操作的手术,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慢,排气时间也会相应推迟。 2.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机能较好,恢复能力强,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快,排气时间较早;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肠道功能,所以排气时间可能会延长。例如,60岁以下身体状况良好的结肠癌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多在1-2天,而70岁以上身体状况一般的患者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久。 身体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术前合并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整体的恢复情况,进而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导致排气时间推迟。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组织修复和肠道功能恢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后可能因呼吸功能受限,影响整体营养状况和身体恢复,从而使排气时间延长。 营养状况:术前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身体储备充足,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相对顺利,排气时间较早;术前营养状况差,存在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者,肠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排气时间可能会延长。 3.术后护理情况 术后早期适当的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恢复,从而促进排气。如果患者术后长期卧床,肠道蠕动减慢,排气时间会推迟。 合理的饮食指导也很重要。术后早期如果能按照医生要求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等,符合肠道功能恢复进程,有利于促进排气。但如果过早进食不恰当的食物,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影响排气时间。 三、排气与肠道功能恢复的关系及观察要点 排气是肠道开始恢复蠕动功能的重要标志。当患者排气后,意味着肠道蠕动逐渐恢复正常,为进一步进食半流质、普通饮食等提供了基础。在观察排气情况时,要注意排气的频率、程度等。如果术后长时间(超过3天)仍未排气,同时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提示存在肠道蠕动异常,如肠麻痹等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结肠癌患者,更要密切观察排气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相对缓慢,出现肠道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干预。
2025-10-13 12:50:17 -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大肠癌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贫血等表现,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出现这些表现的原因和意义有所不同,如大便习惯改变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便血不同年龄原因各异且与肠道病史等相关,腹痛、腹部肿块、贫血也各有其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的特点及关联。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年龄人群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偶尔出现,但若长期不缓解需警惕;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关注大便习惯变化。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大便习惯改变的风险。 病史:有肠道疾病病史,如肠炎等的人群,出现大便习惯改变更应重视,因为原有肠道疾病基础上可能发生癌变导致大便习惯改变。 便血 表现:粪便中带血,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黑便。一般是粪便表面带血,量通常较少,但也有量稍多的情况。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便血原因不同,年轻人便血可能更多与痔疮等良性疾病有关,但大肠癌也可导致;老年人便血则需更谨慎排查,因为大肠癌在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刺激肠道,影响肠道黏膜,增加便血风险,若本身有肠道问题则更易诱发。 病史: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肠道息肉有癌变可能,若出现便血要高度警惕大肠癌。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胀痛等,位置不固定或在腹部某一部位。早期腹痛症状往往不剧烈,容易被忽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腹痛原因多样,年轻人腹痛可能与消化不良等常见问题相关,但大肠癌也可引起;老年人腹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大肠癌是其中需要排查的重要因素。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引发腹部不适,若本身肠道有问题,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腹痛症状。 病史:有腹部手术史等情况的人群,肠道可能存在粘连等问题,若出现腹痛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大肠癌导致的可能。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有的可推动,有的固定。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腹部肿块原因不同,年轻人腹部肿块可能更多与良性肿瘤等有关,但大肠癌也可形成肿块;老年人腹部肿块更要警惕恶性肿瘤,包括大肠癌。 生活方式: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肠道,增加腹部出现异常肿块的风险。 病史: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等情况的人群,自身患大肠癌风险较高,出现腹部肿块时需格外重视排查。 贫血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相关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可能导致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会引起贫血。 年龄因素:各年龄均可出现贫血,但不同年龄贫血原因不同。老年人本身造血功能可能下降,若出现贫血更要排查是否有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年轻人贫血可能更多与缺铁性贫血等常见原因有关,但也不能忽视肿瘤导致的贫血。 生活方式:营养不良、缺乏铁等造血原料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贫血,若本身有肠道问题影响营养吸收,会加重贫血情况。 病史:有慢性出血性疾病病史等情况的人群,出现贫血时要考虑多种原因,包括大肠癌导致的慢性失血引起贫血。
2025-10-13 12:49:36 -
肠内有息肉用做手术吗
肠内有息肉是否需做手术要综合息肉性质、大小、数量及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判断,腺瘤性息肉一般建议切除,炎性息肉视炎症控制及息肉情况定,错构瘤性息肉依具体情况随访或切除;较小息肉可随访或微创处理,较大息肉多建议积极手术;单发息肉相对简单,多发息肉需综合考虑;年轻患者依息肉情况定,老年患者要评估手术风险和基础疾病后定,医生会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具有癌变潜能的息肉,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大量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随着时间推移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绒毛成分较多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显著增加。例如,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直径≥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患者,其后续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大幅升高。 炎性息肉:多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炎性息肉。如果是炎症得到控制后息肉能缩小或消失的情况,可先针对炎症进行治疗,密切观察;但如果炎性息肉长期不消退,或者存在不典型增生等情况,也需考虑手术。 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等,一般来说,对于单发的、较小的幼年性息肉,若没有明显症状,可密切随访;但如果息肉较大、数量较多或出现出血、梗阻等症状时则需要手术切除。 息肉的大小 较小息肉(直径<1厘米):部分较小的息肉可以先定期进行肠镜随访观察。例如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有些可以通过内镜下的高频电切等微创方式处理,也有些可以先密切监测其变化。但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息肉有增大趋势、形态发生改变等情况,仍需及时手术。 较大息肉(直径≥1厘米):较大的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相对增加,而且较大息肉在肠道内可能引起梗阻、出血等并发症,通常建议积极手术治疗,多采用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等方式。 息肉的数量 单发息肉:相对来说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些,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果是内镜下可切除的单发息肉,多可通过内镜下操作完整切除。 多发息肉:需要综合考虑息肉的分布、性质等情况。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导致的多发息肉,通常需要更积极的处理,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道等,因为这类多发息肉癌变风险极高。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年轻患者:如果年轻患者发现肠内息肉,需要综合评估息肉情况。若息肉有癌变倾向,即使年轻也需要及时手术,因为癌变后对年轻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而且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是良性的较小息肉,也可以在充分评估风险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手术。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复杂,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较多。对于老年患者的肠内息肉,需要在评估手术风险和患者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后决定是否手术。如果息肉为良性且无明显症状,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可以选择密切随访;但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引起明显症状,则需要在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评估手术可行性后进行手术。 总之,肠内有息肉是否需要做手术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由医生根据息肉的性质、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3 12:49:16 -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观察等待和内镜治疗,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小囊肿,内镜治疗如囊肿胃或十二指肠吻合术需评估适应证;手术治疗包括囊肿切除术(适合囊肿位于胰腺实质内且与主胰管无交通情况)、囊肿外引流术(适合囊肿合并感染等情况)、囊肿内引流术(如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不同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不同人群特点进行选择和评估护理等。 一、非手术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的胰腺假性囊肿,尤其是较小的囊肿(直径小于6cm),可选择观察等待。部分囊肿可自行吸收。需密切观察囊肿大小、患者症状等变化,一般每隔1-3个月进行超声或CT检查评估囊肿情况。在观察过程中,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发热、囊肿破裂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谨慎评估观察等待的风险与收益,因为儿童胰腺假性囊肿的转归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密切关注囊肿对胰腺功能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影响。 (二)内镜治疗 内镜下引流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一种方法,包括内镜下囊肿胃吻合术、内镜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等。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如囊肿与胃肠道有较近的解剖关系,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内镜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例如,对于囊肿与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紧密粘连且无明显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内镜下引流。在儿童患者中,实施内镜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胃肠道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手术治疗 (一)囊肿切除术 适用于囊肿位于胰腺实质内且与主胰管无交通的情况。手术将囊肿完整切除,但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胰腺组织的损伤可能较大。对于成人患者,如果囊肿位置合适且符合囊肿切除术的适应证,可考虑该手术方式。而儿童患者由于胰腺组织相对娇嫩,实施囊肿切除术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儿童胰腺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外分泌功能的影响。 (二)囊肿外引流术 对于囊肿合并感染、囊肿较大且估计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引流的患者可采用囊肿外引流术。该手术是将囊肿内容物通过引流管引流出体外,但可能会形成胰瘘等并发症。在术后护理中,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要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进行囊肿外引流术时,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和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因为外引流可能会导致胰液丢失,影响儿童的消化吸收功能。 (三)囊肿内引流术 包括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将囊肿与空肠进行吻合,使囊肿内容物引流至肠道。该手术方式相对囊肿外引流术并发症较少。在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肠道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中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和胰腺假性囊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内引流术式。儿童患者实施囊肿内引流术时,要考虑儿童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确保吻合口的通畅性,减少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3 12: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