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胃里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胃里息肉产生涉及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和年龄因素等多方面,遗传综合征可致胃息肉风险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慢性炎症易促息肉形成,其他慢性炎症、不良生活方式及年龄增长导致的胃黏膜变化等也会使胃息肉发生率升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胃肠道多发息肉,其中胃部也可能出现息肉。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其胃里息肉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这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异常传递,使得个体从基因层面就具备了更容易发生胃息肉的倾向。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黏膜上的细菌。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在炎症刺激下,胃黏膜上皮细胞会出现异常增生,进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胃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人群。不同年龄、性别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和修复机制有所不同,但总体都会对胃黏膜的状态产生影响,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比如,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治疗,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息肉产生埋下隐患;而对于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成年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环境中,更易出现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也可能促使息肉形成。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胃黏膜,引起长期的炎症,会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其胃黏膜受到的不良刺激更多,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进而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使得胃息肉发生概率上升。有慢性胃病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在溃疡愈合过程中可能伴有异常的上皮增生,也可能导致息肉形成。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进食过多腌制、烟熏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各种刺激而发生炎症和损伤,进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增加胃息肉发生的可能性。吸烟和酗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作用下会改变胃黏膜的微环境,使得胃息肉的发生风险升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更早地出现胃黏膜的异常改变;老年人本身胃黏膜功能有所减退,不良生活方式的刺激会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更易引发息肉。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一定的退行性变化。老年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出现胃黏膜的异常增生,从而导致胃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例如,老年人幽门括约肌功能减退,胆汁反流至胃内的情况相对较多,胆汁反流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不同性别在不同年龄段胃息肉的发生情况也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大,胃息肉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2025-10-13 12:45:30
  • 肠梗阻快速排气按摩的方法

    肠梗阻快速排气可采用腹部按摩法和穴位按摩法,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打圈等,穴位按摩包括按天枢穴、足三里穴等,适用部分轻度肠梗阻患者,孕妇、腹部有急性炎症等情况禁忌,按摩是辅助,还需配合活动和饮食调整。 一、腹部按摩法 1.准备姿势: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腹部肌肉。可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下进行,避免着凉影响效果。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情绪稳定,尽量配合。 2.按摩手法: 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打圈按摩。按摩力度要适中,一般以患者感觉舒适、腹部有温热感为宜。频率可控制在每分钟10-15圈左右。对于成人患者,这种力度和频率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年龄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力度和频率,避免过于用力引起不适。 还可以采用摩腹的方式,从右下腹开始,向上顺时针方向按摩至右上腹,再向左下腹、左上方移动,围绕肚脐进行环形按摩。每次按摩时间可保持在5-10分钟左右,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但不宜过长,以免引起患者疲劳。 二、穴位按摩法 1.天枢穴: 定位: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按摩方法:用手指指腹按压天枢穴,采用一压一松的方式,每次按压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操作。每次每侧天枢穴按压10-15次,可双侧交替进行。对于成人患者,这种按压方式可以刺激肠道相关神经,促进肠道蠕动;儿童患者由于穴位较小,按压力度要更轻柔,可由家长或医护人员操作,确保安全有效。 2.足三里穴: 定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足三里穴,同样采用一压一松的手法,每次按压时间3-5秒,放松后再按压,每侧穴位按压10-15次。足三里穴按摩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排气。成人患者按摩时力度可稍大些,但以舒适为准;儿童患者则要减小力度,避免损伤穴位周围组织。 三、注意事项 1.适用人群:肠梗阻快速排气按摩适用于部分轻度肠梗阻患者,对于完全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等严重情况不适用,这些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手术等正规治疗。对于孕妇患者,腹部按摩要特别谨慎,尤其是怀孕早期和晚期,应避免按摩可能引起宫缩的部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2.禁忌情况:如果患者腹部有急性炎症、肿瘤、外伤等情况,不宜进行按摩,以免加重病情。对于老年人患者,由于其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按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患者如果存在肠道发育异常等情况,也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按摩。 3.配合其他措施:按摩只是辅助促进排气的方法,患者还应注意适当活动,如在床上翻身、短距离行走等(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有助于肠道蠕动。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肠梗阻患者在未恢复排气排便前需禁食,恢复排气排便后可先给予少量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难消化的食物。 通过以上腹部按摩法和穴位按摩法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梗阻患者的排气,但需严格区分适用情况,确保安全有效。

    2025-10-13 12:45:28
  • 腺瘤性结肠息肉怎么判断

    判断腺瘤性结肠息肉需综合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及病理活检等多方面信息,早期可能无症状或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表现,结肠镜可观察镜下形态并取活检确诊,钡剂灌肠有局限性和优势,病理活检能明确息肉性质及类型,特殊人群检查需关注自身特点。 一、临床表现观察 腺瘤性结肠息肉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可能有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较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患者相对症状可能更易察觉一些,但这不是绝对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风险较高,若有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症状出现及表现。 二、结肠镜检查 (一)检查操作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重要手段。检查时患者需提前做好肠道准备,一般会口服泻药排空肠道。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循腔进镜,观察结肠黏膜情况。 (二)腺瘤性结肠息肉镜下表现 腺瘤性结肠息肉在结肠镜下通常表现为结肠黏膜表面隆起的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等,大小不一,表面可光滑或呈颗粒状、绒毛状等。通过结肠镜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特征,还可以在必要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金标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操作难度可能因肠道情况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特别谨慎,要考虑其肠道的耐受性等情况;有病史的患者可能肠道存在一定粘连等情况,也会影响结肠镜检查的进行。 三、钡剂灌肠检查 (一)检查原理 钡剂灌肠检查是让钡剂充盈肠道,然后通过X线检查观察肠道形态。对于腺瘤性结肠息肉,可显示出结肠腔内的充盈缺损等异常影像。 (二)局限性与优势 该检查有一定局限性,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但其优势在于相对无创,可初步了解结肠的大致形态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钡剂灌肠检查的适用情况也有差异,比如儿童一般较少首选钡剂灌肠检查来诊断结肠息肉,而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能会考虑此检查方法。 四、病理活检 (一)活检意义 通过对结肠镜下取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可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区分腺瘤性息肉与其他类型的息肉(如炎性息肉等)。病理检查会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从而确定是否为腺瘤性结肠息肉以及腺瘤的病理类型(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息肉病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共性,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病史的患者可能其息肉的病理特征会受到既往疾病等因素的一定影响。 总之,判断腺瘤性结肠息肉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以及病理活检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有相关可疑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诊断。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肠道病史的患者等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其自身特点,采取更适宜的检查方式和处理措施。

    2025-10-13 12:45:08
  • 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肠梗阻典型症状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伴肠鸣音亢进)、呕吐(早期胃内容物,低位后期粪样)、腹胀(高位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显著)、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多无,不完全性早期可少量),不同类型机械性可见肠型和蠕动波、闻气过水声或金属音,绞窄性腹痛持续加剧伴腹膜刺激征和休克表现,麻痹性腹胀均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治疗非手术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促进肠功能恢复,手术适用于绞窄性等情况,方式有粘连松解等;特殊人群儿童需及时补液防严重后果且优先非手术,老年要评估基础病谨慎选方案,妊娠期需兼顾胎儿安全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措施。 一、症状 1.典型症状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梗阻部位和程度而异,梗阻部位肠管强烈蠕动时引发,疼痛部位常伴肠鸣音亢进。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若为低位肠梗阻,呕吐物可呈粪样,是因肠内容物淤积、逆蠕动所致。 腹胀:高位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表现为全腹或局部膨隆。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不完全性肠梗阻早期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 2.不同类型肠梗阻表现差异 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听诊时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是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处产生的异常肠鸣音。 绞窄性肠梗阻:腹痛持续加剧,出现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伴有休克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因肠管血运障碍、坏死等导致。 麻痹性肠梗阻:腹胀均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多因神经抑制、毒素刺激等导致肠管蠕动功能丧失。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抽吸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缓解梗阻症状。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因肠梗阻时肠壁血运障碍易引发细菌感染。 促进肠功能恢复:可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辅助,促进肠管蠕动恢复,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保方法科学有效。 2.手术治疗 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等。手术方式包括粘连松解术(解除粘连导致的梗阻)、肠切除吻合术(切除坏死或病变肠段并吻合)、肠造口或肠外置术(适用于局部情况复杂暂不能一期吻合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梗阻需特别重视,因儿童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应及时补液纠正脱水,避免延误导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后果,且儿童手术需充分评估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有效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全身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肠梗阻需兼顾胎儿安全,选择治疗方案时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措施,如非手术治疗有效则优先采用,手术时需注意操作对子宫及胎儿的影响。

    2025-10-13 12:43:37
  • 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因高渗食物致肠道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引发相关症状,晚期因血糖先升后降致低血糖症状,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发作时分别采取平卧等措施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更细致应对。 早期倾倒综合征 发生机制:多发生在进食后半小时内,是由于高渗食物快速进入肠道,导致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样多肽等,使大量细胞外液渗入肠腔,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心悸、出汗、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血管舒缩症状,同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肠鸣亢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可自行缓解。例如,有研究显示约10%-30%的胃癌术后患者会发生早期倾倒综合征。 相关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可能更易发生早期倾倒综合征;性别差异上,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男女在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生上有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进食过快、过饱、摄入高糖食物等会增加早期倾倒综合征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胃癌病情较重、手术范围较大的患者发生早期倾倒综合征的概率可能更高。 晚期倾倒综合征 发生机制:多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是由于进食后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随后血糖又迅速下降,引起反应性低血糖综合征。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无力、眩晕、嗜睡、颤抖等低血糖症状。 相关因素:年龄上,老年患者血糖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晚期倾倒综合征;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易诱发;病史方面,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改变,可能增加晚期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甜、过咸、过浓的流质饮食,宜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餐间避免饮水喝汤。例如,可将每日三餐分为5-6餐,选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蔬菜等富含纤维但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的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进食后平卧10-20分钟,可减少早期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对于晚期倾倒综合征,可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一些含糖食物来预防发作。 处理方法 早期倾倒综合征:发作时立即平卧,一般即可缓解;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对症处理,如抗胆碱能药物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晚期倾倒综合征: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口服糖水或进食含糖食物以纠正低血糖;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饮食等治疗方案。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胃癌术后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在预防和处理倾倒综合征时需更加细致。老年患者胃肠蠕动更慢,饮食调整时要更加注重食物的细软、易消化,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预防晚期倾倒综合征时要确保身边随时有含糖食物,以便能及时纠正低血糖。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倾倒综合征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等情绪,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加重症状,所以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2025-10-13 12:43: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