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的危害

    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问题、饮食限制、营养不良、消化问题、饮食失调风险、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长期健康影响以及心理问题等潜在危害。 1.营养吸收问题 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后,胃的容量减少,食物的摄入量也会相应减少。这可能导致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吸收不足。患者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以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 2.饮食限制 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计划,以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快。这可能会限制患者的饮食选择,并导致一些人感到饥饿或不满意。长期严格的饮食限制可能对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营养不良 如果不注意饮食和营养摄入,营养不良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这可能包括体重下降、肌肉减少、贫血等。在某些情况下,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 4.消化问题 手术后,消化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患者可能会经历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消化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持续存在。 5.饮食失调风险 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可能导致饮食失调的风险增加。患者可能会陷入过度节食或过度进食的循环,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6.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由于胃容量的减少和饮食限制,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可能会成为问题。例如,维生素B12、铁、钙等的吸收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 7.长期健康影响 长期来看,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对健康的影响仍在研究中。一些研究表明,手术后可能会增加患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胆结石等。 8.心理问题 手术前后的心理变化和情绪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控制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都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上述所有危害。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时,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详细讨论手术的风险和益处。患者也应该在手术前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在手术后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饮食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危害。 对于那些考虑袖状胃切除减肥手术的人,以下是一些建议: 1.充分了解手术:与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了解手术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 2.寻求多学科团队的支持:包括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他们可以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3.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手术前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等,对于减肥和整体健康都非常重要。 4.心理准备:意识到手术可能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并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 5.长期随访: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以监测身体健康状况,并及时处理任何出现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减肥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考虑任何减肥方法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专家,以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计划。

    2025-10-13 12:42:57
  • 结肠癌晚期症状是怎样

    结肠癌晚期有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及转移相关症状。局部有肠道梗阻表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和便血;全身有消瘦、乏力、贫血(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转移时肝转移有肝区疼痛、黄疸等,肺转移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骨转移有骨痛、行动受限等。 一、局部症状 1.肠道梗阻相关表现 结肠癌晚期时肿瘤不断生长可能导致肠道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引起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随着梗阻加重疼痛可能加剧。同时伴有呕吐,初期可能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为肠内容物。还会有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气体和粪便无法正常通过梗阻部位排出体外。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肠道功能本身可能相对较弱,发生肠梗阻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要更仔细的观察和检查来明确诊断。 2.便血情况 粪便中带血是常见症状之一,血液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由于肿瘤表面溃烂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所致。便血的量可多可少,少量便血时可能仅在粪便表面看到少量血迹,大量便血时可能导致患者贫血等相关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在这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如果同时处于生理期,可能需要注意区分是月经血还是便血。 二、全身症状 1.消瘦与乏力 结肠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并且肿瘤生长过程中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体重可明显下降。同时,患者会感到乏力,活动耐力明显降低,日常活动如行走、简单家务等都会变得困难。对于年轻患者,身体原本储备的能量相对较多,但肿瘤的消耗也会更快地体现出消瘦和乏力的症状;而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处于衰退状态,消瘦和乏力可能会更早更严重地出现。 2.贫血表现 长期的便血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对机体造血功能的影响等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患者会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表现。严重贫血时,患者活动后心悸、气短的症状会更加明显。儿童患者如果患有结肠癌晚期出现贫血,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贫血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三、转移相关症状 1.肝转移症状 如果结肠癌发生肝转移,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在右上腹。还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如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对于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出现肝转移相关症状时,需要及时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超声、CT等。 2.肺转移症状 当发生肺转移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也可能伴有痰中带血。如果转移病灶较大,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老年患者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肺转移后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会更早出现且更严重。 3.骨转移症状 结肠癌骨转移时,患者会出现骨痛,疼痛部位与转移的骨骼有关,如腰椎转移可引起腰部疼痛,肋骨转移可引起胸部疼痛等。疼痛可能为持续性隐痛,逐渐加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活动,导致行动受限。儿童发生骨转移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对骨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较大,需要特别关注。

    2025-10-13 12:42:38
  •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大肠癌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贫血症状等表现,不同表现有相应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因素需关注,如大便习惯改变中老年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人群需警惕,便血中老年人、长期吸烟酗酒等人群要格外重视,腹痛中老年人、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人群需排查,腹部肿块中老年人、缺乏健康体检意识等人群要留意,贫血症状各年龄段、长期营养不良等人群需关注。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需警惕,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发生肠道病变的几率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大便习惯改变的情况;长期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大便习惯改变的风险。 病史:有肠道息肉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大肠癌的风险较高,更要关注大便习惯的变化。 便血 表现:粪便中带血,血色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黑便。一般是肿瘤表面破溃出血导致,血液与粪便混合。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都可能出现,但中老年人便血要格外重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疾病发生率上升。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人,肠道受到刺激,容易出现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增加便血风险;饮食上长期吃辛辣刺激、腌制食物的人,也可能损伤肠道,导致便血。 病史: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肠道黏膜处于受损状态,更容易出现便血情况,需警惕大肠癌。 腹痛 表现:腹部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不一。肿瘤生长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梗阻等情况可导致腹痛。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腹痛,但中老年人腹痛时要排查肠道问题,因为大肠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身体免疫力下降,肠道功能易紊乱,容易出现腹痛;过度劳累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腹痛。 病史:有腹部手术史等的人群,肠道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容易引起腹痛,若出现腹痛加重等情况需警惕大肠癌。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这是肿瘤逐渐增大形成的。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可能摸到腹部肿块,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有更多时间生长。 生活方式:缺乏健康体检意识的人,可能不能及时发现腹部肿块,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促进肿瘤生长,增加摸到肿块的几率。 病史: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自身发生大肠癌的风险高,更要留意腹部是否出现肿块。 贫血症状 表现: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贫血表现。由于肿瘤慢性出血,长期失血可导致贫血。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因便血等导致贫血,但中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基础的贫血易患因素,如造血功能衰退等,大肠癌引起的贫血可能更易被察觉或加重原有贫血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的人,本身可能存在贫血倾向,若再发生大肠癌出血,更容易出现明显贫血症状;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可能影响造血相关物质的吸收,增加贫血风险。 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对贫血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与常人不同,若出现不明原因贫血加重等情况,需排查大肠癌。

    2025-10-13 12:41:08
  • 胃恶性肿瘤能痊愈吗

    胃恶性肿瘤能否痊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分期,早期胃恶性肿瘤有较高痊愈可能,进展期难度大;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规范程度,手术要合理选择,综合治疗不可或缺;患者自身状况,身体一般状况和心理状态均有影响,年轻、身体好、心态佳者痊愈可能性相对高,年老体弱、有基础病、心理状态差者难度大。 肿瘤分期是关键影响因素 早期胃恶性肿瘤:肿瘤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此时通过手术切除往往能较为彻底地清除病灶,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很多患者有很大机会实现痊愈。对于年龄较轻、一般状况良好的早期胃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效果通常更好。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手术的情况等,但在身体条件允许下,早期手术仍是获得痊愈可能的重要途径。 进展期胃恶性肿瘤:肿瘤已侵犯胃壁深层或有远处转移等情况。此时痊愈的难度大大增加,即使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仍有较高的复发转移几率。但通过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也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也可能获得较长时间的生存,但完全痊愈相对困难。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治疗耐受性等的影响,比如化疗可能对女性卵巢功能等产生的影响等。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规范程度 手术治疗:手术是胃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至关重要,早期胃恶性肿瘤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手术等创伤较小的方式,而进展期胃恶性肿瘤需要规范的根治性手术等。手术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切除范围等都会影响预后。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的胃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后需要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等风险,从而有助于提高痊愈的可能性。 综合治疗:除手术外,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也不可或缺。例如,对于一些进展期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一些特定基因状态或免疫微环境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合理应用这些综合治疗手段能提高患者痊愈的机会。但不同治疗手段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精准选择,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在选择化疗等强度较大的治疗时需要更谨慎评估其耐受性。 患者自身状况的影响 身体一般状况: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自身状况会影响对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通常能更好地耐受手术和放化疗等治疗,痊愈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年老体弱、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治疗风险增加,痊愈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以保障治疗的安全进行。 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预后。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相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等功能,不利于病情的好转,进而影响痊愈的可能性。家属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025-10-13 12:41:06
  • 乙状结肠息肉为1.5cm严重吗

    乙状结肠息肉为1.5cm时,首先要通过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明确其性质,其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并存在一定癌变风险,一般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如EMR或ESD等,且即使切除也需定期随访,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乙状结肠息肉为1.5cm时,首先要通过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明确其性质,其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并存在一定癌变风险,一般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如EMR或ESD等,且即使切除也需定期随访,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乙状结肠息肉为1.5cm的相关情况分析 一、息肉性质判断方面 乙状结肠息肉直径1.5cm时,首先需要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是其他类型息肉。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而炎性息肉等相对癌变风险较低。可通过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来明确性质,这是确定严重程度的关键依据,因为不同性质的息肉后续处理及预后不同。例如,大量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随着直径增大,癌变几率有一定变化趋势,1.5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相对需要重视。 二、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5cm的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一些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胀、便血等。息肉较大时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身体状况等因素,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或不典型。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的人群,息肉可能更容易发展,且较大息肉带来的消化系统不适可能更严重。有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息肉1.5cm时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相关的症状表现。 癌变风险角度:从癌变风险来看,1.5cm的息肉相对比小息肉癌变可能性有所增加。研究显示,结肠息肉直径大于1cm时,癌变风险较小于1cm的息肉明显升高,1.5cm的息肉处于这个相对高风险区间。不同性别患者在癌变风险上目前尚无显著差异,但整体而言,一旦确诊1.5cm的乙状结肠息肉,都需要积极处理以降低癌变可能。 三、处理建议 内镜下治疗:通常可以考虑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等。这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1.5cm的息肉,如果是适合内镜下切除的情况,通过内镜操作将息肉完整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有无癌变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内镜操作的耐受性等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需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等因素对恢复的影响等。 定期随访:即使进行了息肉切除,也需要定期进行肠镜随访,观察肠道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等情况。一般术后3-6个月需要进行首次复查肠镜,如果病理结果提示有癌变等情况,后续随访和处理方案会根据具体病情进一步调整。对于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遗传病史的患者,1.5cm息肉的处理及随访需要更加密切和个体化。 总之,乙状结肠息肉为1.5cm时需要通过病理明确性质,综合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2025-10-13 12:40: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