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胃转流是怎么回事

    胃转流手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等的外科手术,通过改变食物流经途径影响代谢,能改变胃肠激素分泌、重塑胰岛素敏感性;适用胰岛功能尚存、BMI一定范围、年龄18-60岁且无严重基础疾病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手术相关及术后代谢等风险;与药物治疗相比有不同,与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也有差异,实施需专业医生全面评估权衡利弊。 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 改变胃肠激素分泌:食物经过胃转流手术的改道后,会影响胃肠道某些激素的分泌,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分泌增加。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等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 重塑胰岛素敏感性:手术改变了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重塑。研究发现,经过胃转流手术的患者,其胰岛素抵抗状态得到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提高,进而降低血糖。 胃转流手术的适用人群 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要求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在一定范围内,如BMI在28-35kg/㎡之间且伴有2型糖尿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对于BMI≥35kg/㎡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更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方面:一般建议在18-60岁之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能够较好地耐受手术,并且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对于特殊情况,如年轻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需综合评估后谨慎考虑。 病史方面:患者既往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脏疾病等影响手术耐受和术后恢复的基础疾病,且糖尿病病史一般不超过15年等情况。 胃转流手术的风险与并发症 手术相关风险:任何手术都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胃转流手术中可能会出现腹腔内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或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等情况。 术后代谢相关并发症: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因为食物的流经途径改变,影响了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如维生素B12、铁等的吸收障碍,可能导致贫血、周围神经病变等。另外,还可能出现倾倒综合征,表现为进食后出现心悸、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食物快速进入小肠,引起机体的高血糖反应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致。 与其他治疗方式的比较 与药物治疗比较: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需要长期用药,并且随着病程进展,药物效果可能会逐渐减退。而胃转流手术对于合适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实现较长时间的血糖缓解甚至临床治愈,但存在手术相关风险。 与生活方式干预比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等,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有一定的血糖控制作用,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往往难以使血糖长期稳定在理想范围,而胃转流手术针对特定人群可起到更明显的血糖控制效果。 总之,胃转流手术是一种针对特定2型糖尿病等患者的外科治疗手段,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作用原理、风险及与其他治疗方式的差异,在考虑实施该手术时,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全面评估,权衡利弊后再做决策。

    2025-10-13 12:40:30
  • 胃长肿瘤有什么症状是什么原因

    胃长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期有消化道症状、腹部肿块、疼痛、体重减轻等表现;其原因有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长期食腌制等及缺乏新鲜蔬果)、环境、吸烟酗酒、不良生活方式、胃部基础疾病等,不同年龄层、性别有不同相关情况,有胃部基础疾病等人群需定期监测。 早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进展期症状 消化道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例如胃癌患者可能有呕血,多为少量呕血,黑便则是由于肿瘤破坏血管导致少量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化学反应后变成黑色。 腹部肿块:如果肿瘤较大,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 疼痛:上腹部疼痛逐渐加重,疼痛的性质和规律可能改变,如原来是间歇性隐痛,逐渐变为持续性剧痛。 体重减轻: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等表现。 胃长肿瘤的原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与胃肿瘤的发生相关,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明显增高,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胃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腌制、烟熏、油炸食品:这些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胃长肿瘤的风险。例如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质。 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具有抗氧化、促进肠道蠕动等作用,缺乏这些营养素会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增加胃肿瘤发生几率。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如空气中存在苯并芘等致癌物质,或者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都可能增加胃长肿瘤的风险。 其他因素 吸烟: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尼古丁、苯并芘等,吸烟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胃肿瘤发生风险。 酗酒: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酗酒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进而增加胃肿瘤的发生几率。 对于不同年龄层,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对肿瘤的监视能力降低,更易受各种致癌因素影响;儿童患胃肿瘤相对少见,但如有家族遗传等特殊情况也需关注。女性和男性在胃肿瘤发生上总体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与激素相关的胃肿瘤情况相对较少。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也可能增加胃长肿瘤的风险。有胃部基础疾病如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的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或异常增生状态,比正常人群发生胃肿瘤的几率更高,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

    2025-10-13 12:40:09
  • 腹痛是肠癌吗

    腹痛不一定是肠癌,腹痛的其他常见原因有胃肠道痉挛(儿童易因饮食不当等引起,表现为突发阵发性脐周疼痛等)、消化不良(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伴腹胀等症状)、胆囊炎(女性、有胆囊结石病史者易患,右上腹疼痛可放射等)、阑尾炎(多见于青少年,初始脐周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等);肠癌相关腹痛有报警症状,好发于40岁以上等高危人群,表现为持续性隐痛等且伴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鉴别腹痛是否为肠癌需对40岁以上伴报警症状者进行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出现腹痛尤其是伴报警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腹痛的其他常见原因 胃肠道痉挛: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生冷食物)等引起胃肠道痉挛导致腹痛,常见于3-10岁儿童,多表现为突发的阵发性脐周疼痛。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易出现胃肠道痉挛性腹痛,精神紧张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调节功能。 表现:疼痛较为剧烈,但可自行缓解,一般无其他伴随的严重报警症状。 消化不良: 各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性腹痛,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等。 生活方式: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因,进食后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在胃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痛。 表现:腹痛常伴有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胆囊炎: 性别: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肥胖、多次妊娠的女性。 病史: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胆囊炎,结石堵塞胆囊管可引起胆囊炎症。 表现: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阑尾炎: 年龄:多见于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初始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疼痛。 表现:除腹痛外,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右下腹有固定压痛。 二、肠癌相关的腹痛特点 肠癌的报警症状: 年龄:肠癌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病史:有肠道息肉病史、家族中有肠癌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警惕。 表现:肠癌引起的腹痛往往是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便血(大便带血或潜血阳性)、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症状。例如,左半结肠癌多表现为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右半结肠癌常表现为贫血、腹部包块、消瘦等全身症状为主。 三、如何鉴别腹痛是否为肠癌 就医检查: 年龄:对于40岁以上出现腹痛且伴有上述报警症状的人群,应高度重视。 检查方法:可进行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取活检明确性质;大便潜血试验可以初步筛查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情况,若多次大便潜血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总之,腹痛不一定是肠癌,当出现腹痛时,不能盲目自行判断,尤其是伴有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13 12:39:44
  • 血便加黏液要小心是大肠癌吗

    血便加黏液可能是大肠癌的症状之一,也可能由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引起,出现血便加黏液应及时就医行结肠镜等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检查频率等有差异,有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人群更应提前检查。 一、大肠癌的其他相关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 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可能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排便功能。从年龄因素来看,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肠道功能的变化,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可能增加肠道功能紊乱的风险。 对于有家族大肠癌病史的人群,其发生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更应警惕大肠癌的可能,因为遗传因素使得这类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2.腹痛 多为隐痛或胀痛,开始时疼痛程度较轻,位置不确切,后期随着肿瘤的生长和侵犯周围组织,疼痛可能会加重且定位相对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而年轻人可能能更敏锐地察觉到腹痛的变化。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因为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影响肠道的感觉,从而对腹痛的感知和判断产生一定影响。 二、血便加黏液的其他可能病因 1.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多见。患者除了有血便加黏液外,还可能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也可能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出现血便加黏液的症状。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以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粪便多为糊状,可有黏液脓血,但一般无里急后重感。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环境因素如吸烟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伴有黏液和特殊的腥臭味。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不清洁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感染肠道寄生虫导致血便加黏液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三、出现血便加黏液的应对措施 当出现血便加黏液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大肠癌或其他肠道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检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肠道健康筛查,而有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例如,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左右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左右。同时,在检查前需要遵循医生的肠道准备要求,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2025-10-13 12:39:20
  • 妊娠合并肠梗阻该怎么办

    妊娠合并肠梗阻需从病史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进行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等,手术治疗有相应指征和方式,其对母婴有不良影响,还可通过预防及关注特殊人群来保障母婴安全,即妊娠合并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对母婴的影响及预防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涵盖了相关各方面情况以确保母婴健康。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可发现腹胀、肠型、蠕动波等,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等,但要注意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影响腹部体征的典型表现。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胎儿情况以及腹部肠管扩张等情况;X线检查需谨慎使用,若必须进行,要做好孕妇腹部的防护,因为X线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X线可见肠管积气、液平。 妊娠合并肠梗阻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禁食水: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减轻腹胀,让胃肠道得到休息。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腹胀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孕妇的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调整酸碱平衡。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都需要维持正常的水电解质及酸碱状态,所以纠正失衡尤为重要。 抗感染:肠梗阻时肠道细菌繁殖,可能会有感染风险,可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腹痛、腹胀等症状变化以及胎儿情况,如胎心、胎动等,动态评估病情进展。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迹象,如腹痛加剧呈持续性、有腹膜刺激征、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病情恶化等;合并肠坏死、穿孔等情况。 手术方式选择:需根据肠梗阻的原因、部位、孕妇孕周及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尽量采用对子宫刺激小的手术方式,以减少对妊娠的影响。如为粘连性肠梗阻,可进行粘连松解术;若为肠扭转等情况,可行扭转复位术等。 妊娠合并肠梗阻对母婴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肠梗阻可导致孕妇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进一步加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等并发症;长时间的肠梗阻还可能影响孕妇的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增加手术风险等。 对胎儿的影响:肠梗阻导致的母体内环境紊乱、子宫血供变化等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氧气及营养供应,引起胎儿窘迫、生长受限等,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手术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因手术刺激等因素引发早产等情况。 妊娠合并肠梗阻的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预防: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等易发生肠梗阻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等。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肠道问题并尽早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高龄孕妇发生妊娠合并肠梗阻时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其身体各方面机能相对下降,对手术等的耐受能力可能更差,所以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在治疗决策上要更加谨慎周全;有既往肠道疾病史的孕妇,妊娠期间要加强肠道功能的监测和管理,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肠梗阻发生的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2025-10-13 12:39: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