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哪些胰腺疾病需要手术治疗
胰腺相关疾病包括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病变、胰腺外伤、慢性胰腺炎等。胰腺良性肿瘤如胰腺囊腺瘤有增大等情况需手术切除;胰腺恶性肿瘤中胰腺癌早期有机会手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需手术;胰腺假性囊肿较大等情况需手术,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有恶变潜能建议手术;胰腺挫裂伤等严重外伤需手术;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胰腺炎有相关并发症时需手术,不同年龄患者因自身特点手术需考虑不同情况。 一、胰腺肿瘤 1.胰腺良性肿瘤:如胰腺囊腺瘤等,当肿瘤有增大趋势、出现压迫症状或不能排除恶变可能时,通常需要手术切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根据具体肿瘤情况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需更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考虑激素等对身体恢复的影响。 2.胰腺恶性肿瘤: 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若肿瘤处于早期,有手术切除机会时应积极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手术前需调整生活方式,尽量改善身体状况以耐受手术;老年胰腺癌患者手术风险更高,需多学科评估;女性胰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内分泌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具有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肿瘤较大、有恶变倾向的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需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不同,儿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但治疗原则相似,需谨慎评估手术方案;成年患者则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二、胰腺囊性病变 1.胰腺假性囊肿:当假性囊肿较大(直径通常>6cm)、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导致腹痛、呕吐等)、合并感染、出血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治疗。对于儿童胰腺假性囊肿,由于其生长发育特点,手术需更加谨慎,需评估囊肿对胰腺发育和周围组织的影响;老年患者假性囊肿手术需考虑其心肺等功能情况。 2.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这类肿瘤有恶变潜能,一般建议手术切除。不同年龄患者的肿瘤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年轻患者的肿瘤可能生长相对缓慢,但一旦发现有恶变倾向也需及时手术;女性患者的激素水平等可能对肿瘤有一定影响,但手术原则主要基于肿瘤本身情况。 三、胰腺外伤 1.胰腺挫裂伤等严重外伤:当胰腺外伤导致胰液漏出、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对于儿童胰腺外伤,因其胰腺组织娇嫩,手术需精细操作,术后恢复需特别关注胰腺功能恢复情况;老年患者胰腺外伤后恢复能力较弱,手术前后需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 四、慢性胰腺炎 1.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胰腺炎:当慢性胰腺炎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胆道梗阻等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反应不同,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手术的耐受性;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充分控制基础疾病。
2025-10-13 12:36:23 -
十二指肠癌如何分期
十二指肠癌的TNM分期系统包括T分期(根据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壁深度分为T-T)、N分期(根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N-N)、M分期(根据远处转移情况分为M-M),临床分期据此分为0期、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期、Ⅳ期,该分期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重要,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患者均依统一系统判定分期以制定合理医疗方案。 一、TNM分期系统 (一)T分期:根据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壁的深度 1.T:肿瘤侵犯固有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十二指肠癌相对罕见,但分期原则相同,均基于肿瘤自身侵犯深度判断。在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整体健康有益,但对分期判定无直接影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若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不影响T分期中对肿瘤侵犯深度的判断,T分期仅聚焦于肿瘤与十二指肠壁各层的关系。 2.T: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各年龄段患者的T分期判定标准一致,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不改变T分期关于肿瘤侵犯固有肌层这一本质判断。 3.T: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十二指肠旁组织。 不同年龄患者,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器官功能减退,但T分期依据肿瘤对固有肌层及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不干扰此分期判断。 4.T: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项: 邻近器官,如胰腺等; 腹壁; 后腹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 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无论年龄、生活方式如何,只要肿瘤出现上述侵犯情况,就归为T分期。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不影响T分期中肿瘤侵犯邻近结构的判定。 (二)N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1.N: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各年龄层患者的N分期都基于区域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来判断,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不改变这一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定。 2.N: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无论患者年龄大小、生活方式如何或是否有基础病史,只要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就属于N分期。 (三)M分期:远处转移情况 1.M:无远处转移。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的患者,只要不存在远处转移,就为M分期。 2.M:有远处转移。 不管患者自身状况如何,只要发生远处转移,即为M分期。 二、临床分期 1.0期:TisNM,即肿瘤为原位癌,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2.ⅠA期:TNM。 3.ⅠB期:TNM。 4.ⅡA期:TNM。 5.ⅡB期:TNM;T-NM。 6.Ⅲ期:任何T、NM;TNM。 7.Ⅳ期:任何T、任何N、M。 十二指肠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等至关重要。不同分期的患者治疗策略不同,早期患者可能更适合手术治疗,而晚期患者可能需要综合治疗等。在面对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的患者时,都要依据统一的TNM分期系统来准确判定十二指肠癌的分期,从而制定个性化且合理的医疗方案。
2025-10-13 12:35:44 -
肠癌的腹痛有什么特点
肠癌腹痛特点与肿瘤部位、性质、排便及持续性进展相关,右半结肠癌腹痛多在右侧,左半在左侧;早期有隐痛或胀痛,梗阻时呈阵发性绞痛;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早期轻且间断,随病情进展渐重且持续增加,不同年龄段进展速度有别。 一般来说,肠癌的腹痛部位与肿瘤所在的部位相关。右半结肠癌引起的腹痛多位于右侧腹部,例如右上腹、右中腹或右下腹等区域;左半结肠癌导致的腹痛通常在左侧腹部,像左上腹、左中腹或左下腹等部位。这是因为肠道的解剖位置不同,肿瘤生长在不同部位会对相应区域的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引起特定部位的疼痛。对于儿童肠癌患者,由于其肠道解剖结构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规律相似,只是具体疼痛部位需结合儿童自身肠道肿瘤位置来判断。 疼痛性质 隐痛或胀痛:早期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的情况,这种疼痛往往不剧烈,容易被患者忽视。例如在肿瘤生长初期,对肠道的刺激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太明显的、持续或间断的隐痛、胀痛感觉。对于女性肠癌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干扰对腹痛性质的判断,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肠癌风险增加,其腹痛也可能先以隐痛、胀痛形式出现。 阵发性绞痛:当肿瘤导致肠道部分梗阻时,可能会出现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道蠕动增强以试图推动内容物通过梗阻部位,从而引起阵发性的剧烈疼痛。比如结肠癌肿导致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困难,肠道蠕动加快时就会引发阵发性绞痛。在儿童中,若出现阵发性腹痛,同时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需高度警惕肠道梗阻相关的肠癌可能,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检查。 疼痛与排便的关系 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肠癌患者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同时腹痛与排便也有一定关联。例如,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在腹泻前可能会有腹部隐痛,排便后疼痛有所缓解;而在便秘时,可能会出现下腹部胀痛,排便困难时腹痛加剧。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当肠道蠕动紊乱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疼痛与排便的关联。对于老年肠癌患者,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排便习惯改变更为常见,腹痛与排便的关系可能会因为年龄导致的肠道功能减退而表现得更为复杂,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和诊断。 疼痛的持续性与进展性 早期相对较轻且可能间断:肠癌早期,腹痛症状相对较轻,且可能是间断性发作。随着病情进展,腹痛会逐渐加重,持续性增加。例如,早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右侧腹部隐痛,间隔时间较长,但随着肿瘤增大、病情发展,腹痛会变得越来越频繁,疼痛程度也逐渐加重,从间断性隐痛发展为持续的胀痛或绞痛等。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进展速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肠癌生长相对较快,可能腹痛进展相对更迅速,需要早期发现和干预;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总体也是逐渐加重的趋势。
2025-10-13 12:35:29 -
十二指肠腺瘤严重吗
十二指肠腺瘤有一定严重性,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存在恶变风险,会引起出血、梗阻等临床症状,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及时诊断治疗并密切随访。 一、十二指肠腺瘤的基本情况 十二指肠腺瘤是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的一种肿瘤性病变,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以及慢性炎症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其严重性的具体方面 1.恶变风险 部分十二指肠腺瘤存在恶变倾向。例如相关研究表明,一些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概率相对较高。从组织学角度看,绒毛状结构的腺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受到这种恶变风险的影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细胞修复等能力减弱,使得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增加。对于有长期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其十二指肠腺瘤恶变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因为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受到损伤-修复的循环,增加了细胞发生异常突变的几率。 2.引起的临床症状 出血症状:十二指肠腺瘤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较小的腺瘤可能引起少量慢性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长期慢性失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而较大的腺瘤可能引起较大量的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这对任何年龄段的患者都有生命危险,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差,耐受失血的能力较弱。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同时有剧烈运动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出血症状,因为运动可能会使胃肠道的血流增加,从而导致出血加剧。 梗阻症状:当十二指肠腺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堵塞十二指肠腔时,会引起梗阻症状。例如导致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呕吐物常含有胆汁和宿食等。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发生十二指肠腺瘤梗阻,会严重影响其营养物质的摄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于老年患者,梗阻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身体的虚弱状态,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十二指肠腺瘤,患者往往会因为疾病出现的上述症状以及需要进行的检查、治疗等而生活质量下降。例如需要频繁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检查过程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在治疗期间,可能需要调整饮食结构等,限制了患者正常的饮食喜好,从而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都产生影响。对于女性患者,可能还会因为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影响到日常的社交活动等;男性患者可能也会因为疾病导致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可能进一步影响疾病的预后。 总之,十二指肠腺瘤具有一定的严重性,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腺瘤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如内镜下切除等,并密切随访观察。
2025-10-13 12:34:28 -
大便阴性能排除肠癌吗
大便阴性能不能排除肠癌呢?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大便隐血试验有局限性,像肠癌出血不规律、饮食药物等因素会干扰结果;但排查肠癌还有其他重要手段,比如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肠道周围及远处情况,肿瘤标志物检测有辅助价值,所以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是否患肠癌。 一、大便隐血试验的局限性 1.肠癌出血特点影响结果 部分肠癌患者的出血情况可能不规律,若肿瘤部位出血少且间断,可能导致大便隐血试验呈阴性。例如一些肿瘤位于右半结肠的患者,由于肠道内环境相对宽松,出血后血液与粪便混合均匀,但是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不足以使大便隐血试验检出。 另外,肠癌的生长方式多样,如果肿瘤是向肠腔表面生长为主,局部少量出血可能不会频繁地在粪便中被检测到,从而出现大便隐血阴性的情况。 2.其他因素干扰大便隐血试验 饮食因素:在进行大便隐血试验前,如果大量食用肉类、动物血等食物,可能会干扰试验结果,导致假阴性。比如短时间内摄入较多的猪血,会影响对肠道自身出血情况的判断。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大便隐血试验。例如服用大量维生素C等具有还原作用的药物时,可能会使大便隐血试验出现假阴性结果。 二、排查肠癌的其他重要手段 1.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排查肠癌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肠道内微小的病变,如息肉、早期癌肿等。对于有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长期肠道慢性炎症等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后代发生肠癌的风险明显增高,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肠道内的腺瘤性病变并及时处理,从而预防肠癌的发生。 直肠镜检查:主要用于检查直肠部位的病变,对于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直肠相关症状的患者,直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直肠内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检查:可以了解肠道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外转移病灶以及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对于中晚期肠癌患者,腹部CT可以帮助评估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脏器,如膀胱、子宫等,同时可以发现肝脏等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灶。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盆腔部位的肿瘤检查有一定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盆腔内肠道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尤其对直肠癌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评估较为准确。 3.肿瘤标志物检测 虽然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肠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单独肿瘤标志物检测不能作为排除肠癌的依据。例如,CEA在一些肠道良性疾病如肠炎等情况下也可能轻度升高,而在肠癌患者中也不是所有都会出现CEA明显升高。不过,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动态监测其变化对于肠癌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等有一定意义。 总之,大便隐血阴性不能排除肠癌,对于有肠道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肠癌。
2025-10-13 12: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