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胃间质瘤怎么办
胃间质瘤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分手术(可切除者手术切除,无法完整切除者姑息手术)和靶向(特定基因突变者用靶向药),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儿童患者治疗要谨慎兼顾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胃间质瘤的诊断 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影像学方面,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内病变情况,超声内镜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切片、染色等分析来明确其性质。 二、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对于可切除的胃间质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或胃部分切除等。早期胃间质瘤通过完整切除有治愈的可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年轻患者可能更注重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胃功能的保留;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来制定手术方案。 2.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胃间质瘤:如果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等无法完全切除,可考虑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如解除梗阻等。 (二)靶向治疗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胃间质瘤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例如,针对KIT基因突变的患者,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时,需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情况,比如女性患者可能对药物某些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与男性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肝肾功能等减退需要调整用药相关的监测等。 三、胃间质瘤治疗后的随访 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影像学检查(如胃镜、CT等)以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一般来说,术后前几年需要更频繁的随访,以监测是否有肿瘤复发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有所调整,年轻患者可能在康复较好的情况下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但仍需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由于复发等风险可能需要相对更密切的随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胃间质瘤患者 儿童胃间质瘤较为罕见,治疗时需特别谨慎。手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胃的正常功能和儿童的生长潜力。靶向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如对骨骼发育、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等。 (二)老年胃间质瘤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可能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例如一些靶向药物可能对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要求,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2025-10-13 12:29:36 -
长期腹泻是肠癌吗
长期腹泻不一定是肠癌,多种因素可致长期腹泻,如肠道感染、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其他系统疾病影响等,肠癌致长期腹泻还常伴大便性状改变、全身症状、腹部不适等表现,出现长期腹泻应及时就医行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血液检查等明确病因,不同人群长期腹泻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及时就医针对性处理。 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例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会有长期反复的腹泻,可能还伴有脓血便等症状,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等可明确病原体。 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这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患者会出现长期的腹泻,常伴有腹痛、腹胀,症状可在排便后有所缓解,且情绪紧张等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消化不良:长期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可导致消化不良,出现长期腹泻,大便中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 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表现。 肠癌导致长期腹泻的特点及相关表现 当然,肠癌也可能引起长期腹泻,但通常还会伴有其他一些表现: 大便性状改变:除了腹泻,还可能出现大便变细、便血等情况,便血多为暗红色或果酱样便,有的患者大便中可混有黏液。 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如肿瘤消耗身体能量等。 腹部不适:可能有腹部隐痛、腹胀等感觉,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肿块等。 出现长期腹泻的应对措施 当出现长期腹泻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检查方法: 粪便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有出血情况,需要进一步排查。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肠道疾病尤其是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为肠癌等病变。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EA等)对肠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仅凭肿瘤标志物确诊肠癌。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出现长期腹泻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长期腹泻需特别注意有无营养不良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腹泻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女性:女性长期腹泻要考虑是否与月经周期、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要关注妇科疾病是否会影响肠道功能等,但主要还是以排查肠道本身疾病为主。 老年人群:老年人长期腹泻要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可引起胃肠神经病变导致腹泻,而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期腹泻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更加重视,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总之,长期腹泻原因众多,肠癌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出现长期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2025-10-13 12:29:10 -
什么是不全肠梗阻
不全肠梗阻是肠内容物部分通过受阻的肠梗阻类型,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减少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特殊人群治疗需各有侧重。 病因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因肠套叠等原因引发不全肠梗阻,比如2岁以下婴幼儿肠套叠相对常见;老年人则多与肠道肿瘤、粪便干结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减退,肠道肿瘤发生率升高,且老年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容易出现粪便干结导致肠梗阻。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不全肠梗阻的发生风险。例如,久坐不动的人肠道蠕动较慢,食物在肠道内通过不畅,易引发不全肠梗阻。 病史因素: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因术后肠粘连导致不全肠梗阻,这是因为手术会引起腹腔内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容易形成粘连,粘连可能会使肠管的通畅性受到影响;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可能导致肠腔狭窄等情况,进而引发不全肠梗阻。 临床表现 腹痛:多为阵发性的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一般相对不全肠梗阻较轻,这是因为肠内容物部分通过受阻,肠道蠕动增强引发的痉挛性疼痛。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程度相对不全肠梗阻较轻,呕吐次数也较少,这是由于肠腔部分梗阻,近端肠管积气积液,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腹胀:腹部会有一定程度的胀满,但一般不如完全性肠梗阻严重,是因为肠内容物部分通过,肠道内仍有一定量的气体和液体积聚。 排便排气减少:患者排便次数较平时减少,排气也会减少,但不像完全性肠梗阻那样完全停止排便排气。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看到肠腔内有多个气液平面,肠管扩张等表现,但程度较完全性肠梗阻轻;腹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的粘连、肿瘤等导致不全肠梗阻的病因。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一般腹部有轻压痛,但无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听诊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因粪便干结等引起的不全肠梗阻,可通过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同时使用缓泻剂等促进排便;对于肠粘连等引起的不全肠梗阻,可采取胃肠减压,吸出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还可进行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考虑有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不全肠梗阻,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解除肠道的梗阻因素。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在治疗不全肠梗阻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量和速度,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要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快引起心肺功能负担;老年人治疗时要更加关注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脏器的耐受情况;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警惕肠粘连加重等情况。
2025-10-13 12:28:49 -
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如何
粘连性肠梗阻有腹痛(阵发性绞痛,儿童哭闹不安)、呕吐(早期反射性,高位早频吐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晚吐粪样)、腹胀(高位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显著,儿童腹腔小腹胀明显,老年胃肠蠕动弱腹胀久)、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多不排气排便,早期高位可少量排气排便,新生儿、儿童及有不良生活方式和腹部手术史者需警惕)等症状。 表现:通常为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疼痛发作时可感到腹部有气体窜动,随后出现疼痛。例如,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腹部某一部位有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辗转不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家长需仔细观察其腹部情况及行为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腹痛等异常。 呕吐 早期表现: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会发生变化。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态的变化,对呕吐等症状的耐受程度略有不同,但这并非绝对的差异因素。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等,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在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可能会使呕吐等症状的表现和进程有所不同。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呕吐可能更频繁或症状更严重。 病史影响:有腹部手术史等既往病史的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呕吐可能是其较典型的早期表现之一,且由于有既往手术病史,肠道粘连的可能性较大,呕吐等症状的出现可能提示肠道梗阻的发生。 腹胀 表现: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可遍及全腹。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腹腔容量相对较小,腹胀可能会更快地表现出明显的腹部膨隆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腹胀可能会持续较久,且可能伴有其他身体机能衰退相关的表现,如同时可能存在心功能、肾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腹胀可能会影响其整体状态,需要谨慎处理。 停止排气排便 表现: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腔内仍残留的气体或粪便,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不要误以为是完全性肠梗阻缓解。 年龄因素:新生儿若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停止排气排便的表现较为关键,需及时诊断处理,因为新生儿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梗阻后对其身体的影响较大;儿童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也需引起重视,及时评估病情。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不良生活方式且有腹部手术病史的患者,停止排气排便更要警惕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因为这类人群肠道粘连的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停止排气排便,应高度怀疑肠道梗阻情况。
2025-10-13 12:28:09 -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和前兆是什么
结肠癌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交替,各年龄段可发生,中老年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及有肠道疾病家族史者需警惕)、粪便性状改变(粪便变细、不规则、带黏液脓血等,孕期或更年期女性、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及有肠道炎症病史者需关注)、腹痛(多为隐痛胀痛,位置不固定或特定,老年人痛觉迟钝易忽视,男性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精神压力大及有腹部外伤或手术史者需留意)、腹部肿块(中晚期易触及,各年龄段有别,妊娠期女性需精准检查,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结肠癌高危因素者要留意)、贫血(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儿童、生理期女性、营养不良及有肠道慢性出血病史者需重视)等表现。 粪便性状改变 表现:粪便可能变细,形状不规则,还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比如粪便中可见明显的暗红色血液或黏液样物质。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并没有性别差异导致粪便性状改变的特殊指向,但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肠道功能可能受激素等影响,若出现粪便性状改变需更谨慎排查。生活方式上,长期食用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内环境易发生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的几率相对较高。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后续发生结肠癌时出现粪便性状改变的可能性增加。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胀痛等,位置不固定或在腹部某一特定部位。部分患者可能先是腹部出现轻微的不适,逐渐发展为隐痛。年龄因素上,老年人痛觉感知可能相对迟钝,所以腹痛症状可能不够明显,容易被忽视。男性如果长期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酗酒等,会增加肠道疾病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腹痛症状。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可能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腹痛等肠道功能紊乱表现。有过腹部外伤或手术史的人,肠道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也可能引起腹痛,需与结肠癌导致的腹痛相鉴别。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一般在中晚期较易触及,但早期也有少数情况能摸到。从年龄分布来看,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年龄阶段触及肿块的概率和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女性在妊娠期腹部情况特殊,若怀疑有腹部肿块需通过更精准的检查手段来判断,避免因妊娠等因素造成误诊。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身体整体状态不佳,肠道出现问题时更难早期发现肿块,所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更早发现腹部肿块相关问题。有结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结肠癌等,更应留意腹部是否有异常肿块。 贫血 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结肠癌可能导致慢性失血,长期失血会引起贫血。对于儿童来说,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所以更需重视。女性在生理期本身就有一定失血,若同时患有结肠癌导致的慢性失血,贫血症状可能会加重,需及时排查。生活方式中,营养不良的人本身就可能存在贫血倾向,若再患有结肠癌,贫血状况会雪上加霜。有肠道慢性出血病史的人,发生结肠癌时贫血的风险增加,要定期检查血常规等指标。
2025-10-13 12: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