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s9大肠癌早期筛查怎么做

    大肠癌早期筛查有多种方法,粪便隐血检测是早期筛查重要初筛方法,40岁以上等人群应重视;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最直接准确方法,检查前需肠道准备;血清肿瘤标志物可辅助诊断及术后监测复发;乙状结肠镜可观察部分肠道情况;基因检测对有家族遗传性倾向人群有重要意义,不同方法针对不同人群及情况用于大肠癌早期筛查。 一、粪便隐血检测 1.原理及意义:大肠癌可能会有少量出血,粪便隐血检测可发现粪便中隐匿的血液,是大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初筛方法。一般采用免疫化学法等检测手段。人群方面,一般40岁以上人群均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有大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也需关注,因为这类人群患大肠癌风险相对较高。 2.检测方法:可以使用居家粪便隐血检测试剂盒进行初步检测,按照说明书操作采集粪便样本送检。如果检测结果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二、结肠镜检查 1.重要性: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对于40岁以上一般人群,如有粪便隐血阳性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提前10年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比如家族中有人50岁确诊大肠癌,那么亲属应在40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也属于需要重点筛查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大肠癌发生风险。 2.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一般需要提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检查前1天晚上服用泻剂清空肠道,确保肠道清洁,以便清晰观察肠道黏膜。 三、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1.相关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大肠癌患者中可能会升高,但它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是非常高,不能单独用于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但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术后监测复发的指标。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长期慢性肠道疾病患者等,可联合其他检查项目进行检测。 四、乙状结肠镜检查 1.适用情况:乙状结肠镜可以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情况,对于发现下消化道的病变有一定作用。一般对于年龄40岁以上,粪便隐血检测阳性等情况,可先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若发现病变再进一步进行全结肠镜检查。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群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考虑进行相关检查,但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检查时间。 五、基因检测 1.相关基因:比如与大肠癌相关的APC、MSH2、MLH1等基因的检测,对于有家族遗传性大肠癌倾向的人群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测基因是否存在突变等情况,可以评估个体患大肠癌的遗传风险,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筛查。例如,家族中存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相关基因缺陷的人群,需要进行详细的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

    2025-10-13 12:27:23
  • 肠息肉癌变一般要多久

    肠息肉癌变所需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癌变快,增生性息肉一般不癌变)、大小(越大癌变可能越高且时间越短)、患者个体差异(年龄、遗传、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肠息肉者应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处理降低癌变风险。 息肉的病理类型: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息肉类型,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一般来说,管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能需要5-1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绒毛状腺瘤癌变时间相对较短,有的可能在1-5年内就发生癌变。例如,有研究表明,管状腺瘤直径小于1cm时,10年内癌变率约为1%,直径1-2cm时,10年内癌变率约为10%;绒毛状腺瘤不管大小,癌变率都相对较高。 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这是因为其病理结构和生物学行为与腺瘤性息肉不同,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对正常,不存在癌变的潜在趋势。 息肉的大小:息肉越大,癌变的可能性相对越高,而且癌变所需时间可能越短。通常直径小于1cm的息肉癌变风险较低,癌变时间较长;直径在1-2cm的息肉癌变风险有所增加,癌变时间可能缩短至5-10年左右;直径大于2cm的息肉,癌变风险明显升高,有的可能在1-5年内就发生癌变。比如,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其癌变的概率比小息肉高很多。 患者的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来说,肠道功能减退,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肠息肉癌变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各项机能衰退,对息肉的监控和自身的免疫等防御机制功能减弱,使得息肉发生恶变的进程加快。 遗传因素:如果患者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那么肠息肉癌变的时间会明显缩短,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大量息肉,并且很快就会发生癌变。这类患者由于遗传了相关的突变基因,使得肠道内息肉的发生和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普通人群,可能在10-20岁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癌变倾向。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息肉癌变的时间可能会缩短。例如,高脂饮食会导致肠道内环境改变,促进息肉的生长和恶变,因为高脂食物会影响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等物质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速息肉的癌变进程;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息肉癌变的风险。 基础病史: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息肉癌变的时间相对较短。因为炎症性肠病会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引发息肉形成,并且炎症环境会加速息肉向癌变方向发展,一般在患病10年以上就可能出现癌变倾向,比没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发生癌变的时间提前很多。 总之,肠息肉癌变所需时间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有肠息肉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等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降低癌变的风险。

    2025-10-13 12:26:57
  • 大肠癌怎么检查

    大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无症状人群初步排查手段;直肠指检能发现距肛门较近的直肠肿瘤;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金标准;影像学检查有钡剂灌肠检查、CT检查、MRI检查,钡剂灌肠可替代结肠镜,CT助临床分期,MRI评估侵犯范围等,不同检查有不同适用人群及意义。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大肠癌可能会有少量出血,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 2.意义:是大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之一,可作为无症状人群的初步排查手段。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或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大肠癌风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进行该检查,一般无特殊性别差异影响,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该检查结果可能受其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直肠指检 1.操作及意义:医生将手指伸入直肠进行触摸检查。约70%-80%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直肠指检可以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直肠肿瘤,能触及肿块的部位、大小、范围、质地等情况。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男性和女性都适用,对于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的人群,直肠指检是重要的初步检查项目。对于儿童,若怀疑有直肠相关疾病,也可进行直肠指检,但需注意操作轻柔。 三、结肠镜检查 1.原理及意义:结肠镜检查是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循腔进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能发现结肠、直肠的病变,如息肉、癌肿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对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大肠癌高危因素(如家族史、腺瘤性息肉病史等)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根据风险评估决定检查频率,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若无特殊情况,也应考虑进行结肠镜筛查。男性和女性在检查时无本质差异,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四、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 原理及意义: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显示肠道的形态、轮廓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内的病变,如充盈缺损、龛影等。对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可作为一种替代检查方法,但准确性相对结肠镜稍低。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具体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该检查。 2.CT检查 原理及意义:CT检查可以了解大肠癌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已确诊大肠癌的患者,常需要进行CT检查来评估病情。不同年龄人群的检查指征类似,根据病情需要由医生决定是否进行CT检查。 3.MRI检查 原理及意义: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评估大肠癌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对于直肠周围组织、盆腔等部位的病变评估较为准确。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对碘对比剂过敏不适合进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可考虑MRI检查。各年龄人群根据病情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该检查。

    2025-10-13 12:25:54
  • 结肠癌转移的表现

    结肠癌转移表现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异,淋巴结转移早期无特异表现,随转移淋巴结增大可在相应区域摸到肿块;肝转移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有右上腹隐痛等症状且老年患者症状更复杂;肺转移早期多轻微咳嗽,进展期有咳嗽加重等症状且儿童肺转移罕见;骨转移多在脊椎等部位,早期局部隐痛,进展期疼痛加重并可能骨折;脑转移相对少见,有头痛呕吐等多种表现且儿童脑转移罕见。 一、淋巴结转移表现 结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表现,随着转移淋巴结增大,可能在相应区域触及肿块。例如,若为结肠上、旁、中间和终末淋巴结转移,可能在腹部相应部位摸到质地较硬、可推动或固定的淋巴结团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结肠癌相对罕见,但若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出现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而老年人群可能因机体反应性较弱,淋巴结转移相关表现可能更隐匿。 二、肝转移表现 早期肝转移:大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有小的转移病灶。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对转移灶的反应,但对肝转移本身的直接表现影响不大。 进展期肝转移:随着肝转移灶增大,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肝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指标异常。对于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若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肝转移可能。在特殊人群中,老年肝转移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会使症状表现更复杂,例如可能在出现肝区疼痛时,同时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三、肺转移表现 早期肺转移: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仅感轻微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对于有结肠癌病史的吸烟者,其肺转移相关咳嗽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因为吸烟本身就可引起咳嗽。 进展期肺转移:转移灶增大后可出现咳嗽加重,痰中带血,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在儿童结肠癌肺转移极为罕见,但若发生,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等与儿童呼吸系统特点相关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快等。 四、骨转移表现 结肠癌骨转移多发生在脊椎、骨盆等部位。早期可能仅有局部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剧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如脊椎骨转移可能导致脊柱活动受限,甚至截瘫等严重后果。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等表现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疼痛相混淆,需要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进行鉴别。 五、脑转移表现 结肠癌脑转移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肢体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多种表现。头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对于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若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应考虑脑转移的可能。在儿童结肠癌脑转移更是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2025-10-13 12:25:33
  • 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的区别

    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在解剖部位、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右半结肠肠腔宽大、肿瘤多肿块型易致贫血等全身症状,左半结肠肠腔窄小、肿瘤多浸润型易致肠梗阻等,诊断均需借助结肠镜等,治疗均以手术为主,预后与分期等相关,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增发病风险,有家族史等属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老年人、儿童患结肠癌各有特点。 左半结肠癌:左半结肠包括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部位,肠腔相对较窄,肿瘤多呈浸润型生长,容易导致肠腔环形狭窄,所以临床上肠梗阻症状较为常见。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但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使其更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临床表现差异 右半结肠癌:患者常表现为腹痛,多为隐痛,部位不确切,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活动度相对较好。由于肿瘤易出血,患者会出现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还可能有消瘦等全身症状,但肠梗阻症状出现相对较晚。 左半结肠癌:主要症状为肠梗阻相关表现,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因为肿瘤导致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受阻,所以患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相对少见,而便血相对更常见,多为暗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 诊断方法差异 右半结肠癌:通过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同时结合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肝转移等情况,血液学检查中血红蛋白常降低,提示贫血可能。 左半结肠癌:结肠镜检查同样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肠腔狭窄导致结肠镜难以通过的情况,可考虑钡剂灌肠检查,能清晰显示肠腔狭窄的部位和范围,腹部CT等检查也有助于评估肿瘤分期及有无转移等。 治疗及预后差异 右半结肠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分期决定是否辅助化疗等。由于右半结肠切除后肠道重建相对复杂程度相对左半结肠稍低,但是如果出现肝转移等情况,治疗相对棘手。总体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相关,早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左半结肠癌: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肠梗阻患者往往需要先处理梗阻情况,再行手术切除。左半结肠切除后肠道吻合相对精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预后同样与肿瘤分期等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的表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个体差异,但总体的病理、临床等特征差异是主要的区分点。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无论是右半还是左半结肠癌都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有结肠癌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儿童患结肠癌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也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诊断和处理。

    2025-10-13 12:25: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