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大便溏稀会得肠癌吗
大便溏稀不一定得肠癌但肠癌可能致此,其常见原因有饮食、肠道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肠癌致大便溏稀有机制和特点,可通过观察症状特点及进行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等来鉴别大便溏稀是否由肠癌引起,出现大便溏稀伴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查因并治。 一、大便溏稀的常见原因 1.饮食因素 短期的大便溏稀可能与饮食有关,比如大量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多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例如,一次性摄入过多的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大便溏稀,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调整饮食后可恢复。 不同年龄人群饮食对大便的影响不同,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饮食不规律或不合理,更容易因饮食因素出现大便溏稀;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饮食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也较易受饮食影响出现大便溏稀。 2.肠道感染 病毒、细菌等感染肠道可引起肠道炎症,导致大便溏稀。如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儿童,会引起腹泻、大便溏稀等症状;大肠杆菌感染也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大便异常。不同性别在肠道感染的易感性上无明显本质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感染后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感染后可能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 3.肠道功能紊乱 如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包括大便溏稀,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且症状可因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而加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的人更易患肠易激综合征,出现大便溏稀情况。 二、肠癌导致大便溏稀的机制及特点 1.机制 肠癌肿瘤生长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和蠕动节律。肿瘤可能阻塞部分肠道,导致粪便通过受阻,同时肿瘤分泌的一些物质可能影响肠道的分泌和吸收,使得大便的性状发生改变,出现溏稀等情况。此外,肿瘤还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溃疡等,进一步影响肠道功能。 2.特点 肠癌导致的大便溏稀往往可能伴有其他报警症状,如便血(大便带血或潜血阳性)、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而且这种大便溏稀可能不会单纯自行缓解,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不同年龄的肠癌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肠癌起病较隐匿,症状可能不典型,大便溏稀等症状可能被忽视;而中青年肠癌患者相对症状可能更明显一些,但也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三、如何鉴别大便溏稀是否由肠癌引起 1.观察症状特点 除了大便溏稀外,关注是否伴有上述肠癌的报警症状。如果只是单纯的大便溏稀,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肠道感染或功能紊乱等良性疾病导致的可能性大;若同时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需高度警惕肠癌可能。 不同年龄人群关注重点略有不同,儿童出现大便溏稀,若伴有发热、呕吐等,多考虑感染性因素;老年人出现大便溏稀且伴有上述报警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肠癌。 2.进行相关检查 粪便检查: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等,若潜血持续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情况,需要进一步排查肠道病变。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肠道内的肿瘤、溃疡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征和注意事项略有不同,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谨慎评估,老年人进行检查前需做好肠道准备等。 总之,大便溏稀不一定是肠癌,但当出现大便溏稀且伴有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3 13:29:34 -
得了肠梗阻怎么办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等类型,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可通过腹部X线平片、CT、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非手术(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中药治疗)和手术(适用于特定情况),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肠梗阻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肠梗阻的定义与分类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等类型。机械性肠梗阻常见于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等原因导致肠腔狭窄或堵塞;动力性肠梗阻多因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运动紊乱,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等;血运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二、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常伴有肠鸣音亢进;绞窄性肠梗阻腹痛持续且剧烈,可伴有腰背部放射痛;麻痹性肠梗阻则为持续性胀痛。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粪样物,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 腹胀: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可遍及全腹。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有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少量排气排便。 三、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多个阶梯状液气平面;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肠道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肠套叠等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有无感染及脱水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了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状况。 四、肠梗阻的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 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减少毒素吸收。 中药治疗:某些中药方剂对肠梗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起到通里攻下等效果,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等。手术方式需根据肠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如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等。 五、不同人群肠梗阻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梗阻需特别注意,如小儿肠套叠是常见的儿科急腹症,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及果酱样大便等。在护理上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腹痛及呕吐情况,由于儿童对病情的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医护人员及家长细致观察。治疗上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空气灌肠复位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老年人:老年人肠梗阻多与肠道肿瘤、便秘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肠梗阻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谨慎处理。由于妊娠子宫的存在,会影响对腹部体征的判断及影像学检查的效果。治疗上要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子宫造成刺激。
2025-10-13 13:28:21 -
肠癌腹膜转移是怎么回事
肠癌腹膜转移是肠癌晚期常见转移方式,发生机制包括癌细胞脱落种植及腹膜微环境适宜,临床表现有腹腔积液相关表现、腹部体征和全身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细胞学检查,治疗有全身和局部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 肠癌腹膜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的癌细胞脱落并种植转移到腹膜表面,是肠癌晚期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结直肠癌发生腹膜转移后,会影响腹膜的正常功能,如导致腹腔积液等情况。 二、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 1.癌细胞脱落与种植:肠癌肿瘤细胞可从原发肿瘤灶脱落,进入腹腔游离,随着腹腔内液体流动等因素,种植在腹膜表面。例如,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血管、淋巴管等途径进入腹腔,然后附着于腹膜并增殖。 2.腹膜微环境的适宜性:腹膜表面存在一定的微环境,有利于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腹膜具有间皮细胞等,癌细胞可以与间皮细胞等相互作用,适应腹膜的环境从而生长定植。 三、肠癌腹膜转移的临床表现 1.腹腔积液相关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这是因为腹膜转移导致腹腔内液体异常增多,腹腔内压力增加。还可能有腹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因大量腹腔积液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而出现相应不适。 2.腹部体征:腹部触诊可能发现腹部包块,这是由于癌细胞在腹膜表面增殖形成的结节状或团块状病变。另外,可能出现肠鸣音异常等情况。 3.全身表现:患者可能有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表现,因为肿瘤的进展消耗机体大量能量。 四、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腹腔内有无积液以及腹膜上是否有结节等病变,超声检查相对简便、无创,但对于一些较小的腹膜转移灶可能敏感性有限。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膜、腹腔内器官以及转移灶的情况,可发现腹膜上的结节状或不规则增厚等转移表现,有助于评估病情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对腹膜转移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转移灶观察可能比CT更具优势,能够多方位成像,更好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腹腔穿刺细胞学检查:通过腹腔穿刺抽取腹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果找到癌细胞,对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具有确诊意义。 五、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包括化疗等,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例如,可使用氟尿嘧啶类等化疗药物,但具体的化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等综合制定。 局部治疗:对于局部的腹膜转移灶,可能考虑进行腹腔内灌注化疗等局部治疗手段,直接作用于腹膜转移部位。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等,因为化疗等治疗可能对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影响相对更明显。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耐受性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身体负担相对较小的治疗方式。 儿童患者:儿童发生肠癌腹膜转移极为罕见,若出现相关情况,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需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策略,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方案。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化疗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血管相关指标,如血压、心电图等,根据基础病史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
2025-10-13 13:28:19 -
肠癌的原因引起
肠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疾病、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及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综合征易致肠癌,饮食上高脂肪低纤维、加工肉类摄入多增风险,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会增加风险,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男性患癌风险略高于女性,吸烟、缺乏运动是生活方式中致肠癌的因素,肥胖也与肠癌发生有关。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常见的遗传性肠癌相关综合征,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使患者患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的发病年龄往往相对较早,且可能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肿瘤易感性。 二、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并且高脂肪饮食在肠道内分解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速度减慢,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延长,从而增加肠癌发生的风险。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居民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模式较为普遍,其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加工肉类摄入:加工肉类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多环芳烃、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食用加工肉类会使肠癌的发病风险升高。常见的加工肉类包括火腿、香肠、培根等。 三、肠道慢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增加肠癌的发生风险。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肠癌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病情越严重、范围越广,风险越高。 克罗恩病:同样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会导致肠道黏膜的反复损伤和修复,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其机制与溃疡性结肠炎类似,也是在炎症-修复的循环中逐渐发生恶变。 四、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的细胞更新、修复能力下降,肠道内环境逐渐趋于不稳定,容易发生各种病理改变,且长期积累的致癌因素在年龄较大时更容易引发肠癌。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非绝对,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一定关联,但总体上性别因素对肠癌发生的影响相对遗传、饮食等因素来说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五、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影响,损伤肠道细胞的DNA,干扰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凋亡机制,从而增加肠癌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吸烟者患肠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一定比例。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机会增多,同时运动不足还可能影响机体的整体代谢和免疫功能,导致身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进而促进肠癌的发生。 六、其他因素 肥胖:肥胖与肠癌的发生存在关联,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等一系列代谢紊乱,这些变化可能影响肠道的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例如,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人群患肠癌的风险相对更高。
2025-10-13 13:28:01 -
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肠癌早期会有多种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交替出现)、粪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带血)、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且可能加重有规律)、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摸到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的肿块)、全身症状(早期乏力、消瘦等),但这些症状非肠癌特有,出现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癌提高治愈率。 一、排便习惯改变 表现:包括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一般来说,正常的排便规律会被打破。例如原本每天一次规律排便的人,可能突然变成一天多次腹泻,或者好几天才一次便秘。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中老年人相对更需警惕。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的人更易发生排便习惯改变。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相对更高。 原理:肠癌肿瘤生长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从而导致排便习惯的异常变化。 二、粪便性状改变 表现:粪便变细,这是因为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空间,使粪便通过受阻;粪便中带血,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黑便,当肿瘤表面溃烂时,会引起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不同年龄人群粪便性状改变的意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出现粪便性状改变可能提示肠道发育异常或感染等,但也不能排除少见的肠道肿瘤情况。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更要关注粪便性状变化。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发生肠癌的风险相对增加,更应留意粪便性状。 原理:肿瘤生长破坏肠道组织,导致粪便在通过肠道时受到影响,出现形状改变,同时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粪便带血。 三、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变得更有规律。从性别角度看,男女并无明显差异在腹痛表现上,但不同年龄的人对腹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不同。年轻人可能对轻微腹痛不够重视,而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可能会掩盖腹痛的真实情况,影响对病情的判断。有过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发生肠粘连等情况也可能引起腹痛,需与肠癌引起的腹痛相鉴别。 原理:肿瘤生长刺激肠道神经,或者肿瘤导致肠道梗阻等情况引起腹痛。 四、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一般来说,自己摸到腹部肿块应及时就医。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肿块的意义不同,儿童腹部肿块要警惕先天性肠道畸形或肿瘤等;中老年人腹部肿块则需高度警惕肠癌等疾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有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关注腹部是否有异常肿块。有肠道疾病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风险更高。 原理:肿瘤逐渐增大,在腹部可以触及到。 五、全身症状 表现:早期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年龄较小的患者出现全身症状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加速身体机能的衰退。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熬夜、缺乏营养摄入的人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有慢性疾病病史,如糖尿病等,会影响身体对肿瘤消耗的耐受能力,使全身症状更明显。 原理:肿瘤代谢产物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以及肿瘤消耗机体营养物质等导致全身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早期症状并非肠癌所特有,其他肠道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肠癌,提高治愈率。
2025-10-13 13: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