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残胃癌怎样发病

    残胃癌是良性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原发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胆汁胰液反流致黏膜损伤、胃酸分泌及胃内环境改变利于细菌滋生产亚硝胺、黏膜上皮再生异常增殖、遗传易感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致黏膜炎症损伤等,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及机制有差异。 一、胆汁胰液反流因素 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结构被破坏,导致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残胃。胆汁中的胆酸、胰液中的磷脂酶A等物质可损伤残胃黏膜,长期的黏膜损伤会引起黏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进而增加癌变风险。有研究表明,残胃内胆汁反流阳性患者发生残胃癌的概率显著高于无胆汁反流者。 二、胃酸分泌及胃内环境改变因素 胃大部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值升高,有利于细菌滋生。细菌在胃内过度繁殖,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胃内的胺类物质结合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残胃黏膜可诱发癌变。同时,胃酸减少影响了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的缺乏,也会削弱机体对黏膜损伤的修复和抗氧化能力,增加癌变机会。 三、黏膜上皮再生因素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黏膜处于持续再生状态。在再生过程中,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可能出现异常。正常情况下,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动态平衡,而残胃黏膜再生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异常增殖的上皮细胞若不能及时凋亡,就可能逐渐发展为不典型增生,进而癌变。例如,长期的黏膜损伤刺激会促使干细胞异常增殖,增加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四、遗传因素 部分残胃癌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基因突变或遗传背景可能使个体对残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易感性增加。例如,与DNA修复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机体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细胞遗传物质不稳定,容易发生癌变相关的基因改变。不过,遗传因素在残胃癌发病中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往往需要与其他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引发癌变。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也是残胃癌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Hp感染可引起残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炎症长期刺激会导致黏膜上皮的增殖、凋亡失衡,促进黏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Hp产生的一些毒素和酶,如空泡毒素A(Vac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等,可损伤胃黏膜细胞,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增加癌变风险。研究发现,残胃Hp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Hp感染阳性的残胃患者发生残胃癌的风险高于Hp阴性者。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残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机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对胆汁反流等因素的耐受能力更差,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癌变;男性可能在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如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增加了残胃癌的发病风险;有长期胃大部切除病史且合并胆汁反流、Hp感染等情况的患者,残胃癌发病风险更高。

    2025-10-13 12:19:30
  • 肠癌首发腰疼是怎么回事

    肠癌首发腰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肿瘤转移(如骨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肿瘤本身相关因素(如侵犯周围组织、引起全身症状累及腰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心理因素、合并腰部本身疾病),需及时就医通过详细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骨转移:肠癌容易发生转移,若转移到腰椎等部位,肿瘤细胞在骨骼内生长增殖,会破坏骨质,刺激周围神经等组织,从而引起腰疼。研究表明,约有10%-20%的肠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其中腰椎是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不同性别、年龄的肠癌患者都可能发生骨转移导致腰疼,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出现转移相关症状。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肠癌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转移导致腰疼的可能性。有肠癌病史的人群出现腰疼需高度警惕骨转移可能。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肠癌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也可能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包括腰部相关的神经结构,从而引发腰疼。这种转移情况在中晚期肠癌患者中较为常见,性别差异在转移导致腰疼的机制中无本质区别,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身体对转移病灶的反应可能不同,年轻患者身体修复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肿瘤侵袭性可能也需关注,有肠癌病史且生活方式未改善的人群更易出现转移相关问题。 肿瘤本身相关因素 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肠癌肿瘤不断生长,可能侵犯周围的腰部组织,如肌肉、韧带等,引起炎症反应或直接损伤组织,导致腰疼。无论男女、各年龄段的肠癌患者都存在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引发腰疼的可能,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肠癌风险高,也更易出现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的腰疼。 肿瘤引起的全身症状累及腰部:肠癌患者可能因肿瘤消耗等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状况,进而影响腰部肌肉等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腰疼。不同性别在营养吸收代谢等方面无本质差异,但年龄较大患者本身营养储备相对不足,患肠癌后更易因全身状况影响出现腰疼,有肠癌病史且合并营养不良等全身问题的患者腰疼可能更明显。 其他相关因素 心理因素:肠癌患者往往存在较大心理压力,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导致躯体化症状,表现为腰疼。这种情况在各个性别和年龄的肠癌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性格较为敏感、生活事件影响较大的患者更易受心理因素影响出现腰疼,良好的心理调适对缓解此类腰疼可能有一定帮助。 合并腰部本身疾病:部分肠癌患者可能本身合并有腰部的基础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当肠癌首发腰疼时,需鉴别是肠癌相关原因还是本身腰部疾病引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本身患腰部基础疾病的概率有一定差异,比如中老年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若肠癌患者同时合并此类疾病,腰疼表现可能更复杂。 如果肠癌患者首发腰疼,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腰疼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3 12:18:51
  • 得过肠套叠的小孩注意

    得过肠套叠的小孩需从多方面预防复发,包括密切监测复发迹象、调整饮食(合理喂养与规律进食)、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定期随访以及关注特殊情况小孩的防护。 一、疾病复发监测 得过肠套叠的小孩需要密切监测是否有复发迹象。肠套叠复发时可能出现类似初次发病的症状,如突发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呕吐、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等。家长要留意小孩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以及有无异常的腹部表现,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某些诱发因素存在时,如感染、饮食改变等情况,更要频繁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二、饮食调整与管理 1.合理喂养:对于婴幼儿,若为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人工喂养的患儿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要求进行,保证奶量和喂养的规律性。较大儿童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添加辅食,从单一、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如米粉、南瓜泥等,逐渐过渡到多种食物,但要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或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像油炸食品、粗纤维过多且不易咀嚼的蔬菜等应暂时避免,因为不恰当的饮食可能会刺激肠道,增加肠套叠复发的可能性。 2.规律进食:养成定时定量的进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这是因为不规律的进食可能打乱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而肠道蠕动异常是肠套叠复发的潜在诱因之一,规律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感染预防 1.个人卫生:教导小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因为肠道感染是引发肠套叠复发的常见原因之一,手部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通过进食等途径进入肠道,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等,进而诱发肠套叠复发。 2.环境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通风换气,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要注意避免让小孩接触患有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疾病的人群,降低感染的风险。 四、定期随访 患儿康复后应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一般包括腹部超声等检查项目,以了解肠道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异常。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处理,因为儿童的肠道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隐匿的情况,定期检查有助于保障小孩肠道健康,预防肠套叠的再次发生。 五、关注特殊情况 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小孩,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情况的儿童,在预防肠套叠复发方面需要更加谨慎。这类小孩更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肠道问题,除了遵循上述一般的注意事项外,可能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特殊的防护措施,比如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食、加强感染防护等,以最大程度降低肠套叠复发的几率,保障小孩的身体健康。

    2025-10-13 12:18:30
  • 粘连性肠梗阻怎么治疗有效

    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中毒;手术针对非手术无效和绞窄性肠梗阻,方式有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短路手术。 一、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 通过胃肠减压可以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各型粘连性肠梗阻,尤其是单纯性肠梗阻,胃肠减压是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放置合适的胃肠减压管,儿童要注意选择适合其年龄的管径和长度的胃管。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肠梗阻时,大量液体丢失在肠腔和腹腔内,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应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等渗性脱水一般补充等渗盐水,低渗性脱水补充含盐溶液,高渗性脱水补充5%葡萄糖溶液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调节能力下降,更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儿童患者则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3.防治感染和中毒 应用抗生素可以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的产生。一般选用针对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增加,所以需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如果经过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非手术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腹胀进行性加重,腹痛加剧且转为持续性剧烈腹痛,出现腹膜刺激征等情况。 绞窄性肠梗阻:一旦怀疑或确定为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手术。绞窄性肠梗阻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如不及时手术,会危及患者生命。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只要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部不对称隆起等,都应及时手术。 2.手术方式 粘连松解术:适用于粘连范围较局限的情况。通过手术将粘连的肠管分离,恢复肠道的通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腹腔内组织相对柔软,粘连的处理相对成人可能更具挑战性,但同样可以通过精细的操作进行粘连松解。 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管已发生坏死、穿孔等情况,则需要切除坏死的肠段,然后进行端端吻合。对于老年患者,肠切除吻合术后的恢复需要更加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要加强术后的呼吸管理和营养支持;儿童患者则要注意吻合口的愈合情况,防止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短路手术:对于广泛粘连难以分离或粘连复发的情况,可采用短路手术,即做肠管侧侧吻合术,使肠内容物绕过粘连部位,恢复肠道通畅。

    2025-10-13 12:18:11
  • 多发性肠息肉

    多发性肠息肉是指肠道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肠道检查时发现。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等症状。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手术治疗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戒烟限酒、定期体检、治疗相关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一、症状 大多数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肠道检查时发现。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便血: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色鲜红。 2.腹痛:腹部隐痛或不适感。 3.腹泻或便秘: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4.肠梗阻: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导致肠梗阻,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家族史、体格检查和一些辅助检查来诊断多发性肠息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 1.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大便中是否有潜血,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多发性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进行活检。 3.其他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可帮助医生了解肠道外的情况。 三、治疗 多发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内镜下切除:通过结肠镜将息肉切除,常用的方法有电切、圈套切除等。 2.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定期复查:切除息肉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复发情况。 四、预防 多发性肠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2.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有家族性肠息肉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4.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五、注意事项 1.儿童多发性肠息肉:儿童多发性肠息肉相对较为少见,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性肠病等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症状选择,内镜下切除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有家族性肠息肉病的儿童,应密切监测肠道情况,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手术。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因此,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定期进行肠道检查。 3.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减轻压力、规律作息等,有助于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 4.病史因素:有肠道息肉病史、家族性肠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多发性肠息肉的风险较高,应更加关注肠道健康。 总之,多发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预防息肉恶变。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多发性肠息肉的重要措施。

    2025-10-13 12:17: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