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肠镜息肉切除手术有风险吗

    肠镜息肉切除手术存在出血、穿孔、感染及术后腹痛等不适等风险,不过随着内镜技术进步风险发生率已较低,术前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情况降风险,患者术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术后需按要求观察护理。 一、出血风险 肠镜息肉切除手术可能出现出血情况。一般来说,小的息肉切除后少量出血较为常见,多可自行停止。但对于较大的息肉或者位置特殊的息肉,出血风险会相对增加。例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切除时,出血概率比小息肉高。从临床研究来看,约有1%-5%的患者可能出现需要治疗的较严重出血。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出血风险可能会有所升高,比如65岁以上的患者出血风险较年轻患者略高;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息肉切除后的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抗凝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止血困难。 二、穿孔风险 穿孔也是肠镜息肉切除手术的风险之一。总体发生率较低,约在0.1%-1%左右。不过,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息肉,如靠近肠管弯曲部位或者肠壁较薄区域的息肉,穿孔风险会升高。比如位于回盲部的息肉,由于该部位肠管结构特点,切除时穿孔风险相对稍高。肥胖患者可能在操作时因为肠道暴露等问题增加穿孔风险;有腹部手术史导致肠粘连的患者,肠管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息肉切除时穿孔风险也会增加。 三、感染风险 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也存在。一般发生率在<0.1%。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肠道炎症等情况,或者息肉切除后肠道黏膜有较大创面时,感染风险可能会升高一些。例如,本身有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疾病的患者,息肉切除后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感染概率较常人增加;术后患者如果没有遵循良好卫生习惯,也可能增加感染机会,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也可能较年轻患者略有升高。 四、术后腹痛等不适风险 大部分患者术后会有轻度腹痛等不适,多可在短时间内缓解。但少数患者可能腹痛较为明显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等。这与息肉大小、数量以及手术操作对肠道刺激程度有关。多个息肉切除或者大息肉切除的患者,术后腹痛等不适的概率可能略高。年轻患者如果能较好配合术后恢复,一般不适症状相对较轻;而焦虑情绪较重的患者可能会放大术后不适感觉,但这不属于疾病本身的风险,而是心理因素影响,但也需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对术后感受评估产生影响;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腹痛等不适可能持续时间稍长或者恢复过程中需要更密切观察。 总体而言,肠镜息肉切除手术有一定风险,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风险的发生率已经相对较低,而且医生会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如术前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式等。患者在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相关风险,术后也需按照医生要求进行观察和护理。

    2025-10-13 12:17:13
  • 大便不成型是肠癌吗

    大便不成型不一定是肠癌,非肠癌因素有饮食因素(短期饮食影响、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肠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肠癌患者除大便不成型外还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出现大便不成型持续不缓解或伴肠癌相关报警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肠癌。 一、非肠癌因素 饮食因素 短期饮食影响:如果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大量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过于油腻的油炸食品或者大量辣椒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加快或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大便不成型。例如,大量食用冰淇淋后,可能在1-2天内出现大便变稀不成型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在调整饮食后可很快恢复。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比如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后,由于肠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导致大便不成型。一般在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后,症状会缓解。 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与精神因素、肠道感染后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大便不成型等症状,大便可呈稀糊状、水样或黏液便等,症状可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缓解。例如,压力较大、情绪紧张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大便不成型等症状可能会明显加重。 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胃动力不足、胰腺分泌消化酶减少等,会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出现大便不成型。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导致的大便不成型。 肠道感染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急性肠炎,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型,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起大便不成型。 细菌感染:常见的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可引起细菌性痢疾、肠炎等,导致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型,可能伴有脓血便、发热等症状。 二、肠癌相关表现 肠癌患者也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型的情况,但往往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 排便习惯改变:除了大便不成型外,可能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 便血:大便中可带有鲜血或暗红色血,血与大便混合不均匀,有时可能出现黏液血便。 腹痛:中晚期肠癌患者可能出现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随着病情进展,腹痛可能会加重且持续不缓解。 体重下降: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如果出现大便不成型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上述肠癌相关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排除肠癌等严重疾病的可能。例如,40岁以上人群出现大便不成型且伴有便血等症状时,更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病变。

    2025-10-13 12:16:32
  • 胃穿孔发烧怎么回事

    胃穿孔发烧主要是因腹腔感染引发腹膜炎,细菌繁殖致炎症反应。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发烧急且波动大、需谨慎用药;成人有明显腹部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老年人反应不明显、病情进展快且易加重基础病。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可查腹膜炎体征,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等升高,影像学检查如立位平片、超声、CT可辅助诊断胃穿孔及感染情况。 不同人群胃穿孔发烧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胃穿孔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机体免疫和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对感染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发烧可能来得较急且体温波动较大。同时,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腹部体征等。如果儿童出现胃穿孔发烧,要避免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成人:成人胃穿孔发烧时,一般会有较为明显的腹痛等腹部症状作为前驱表现,发烧是感染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成人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然后接受相应的治疗,如手术修复穿孔等。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胃穿孔发烧时,由于其机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发烧可能不是很高,但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胃穿孔发烧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老年人出现胃穿孔发烧时,要更加谨慎对待,及时就医,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 胃穿孔发烧的相关检查及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腹部体征,如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这对于初步判断胃穿孔及是否伴有感染发烧有重要意义。在检查儿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加重儿童的不适;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体格检查的影响,如可能因关节疾病等导致腹肌紧张的判断不准确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感染存在。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感染的程度以及是否与胃穿孔相关的发烧情况。对于儿童,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能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老年人的血常规可能会因基础疾病而有不同表现,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白细胞的反应。 影像学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能会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有助于诊断胃穿孔。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腹腔内有无积液等情况,CT检查对于胃穿孔的诊断以及评估腹腔感染范围等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胃穿孔的部位、腹腔内感染的程度等,对于判断发烧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可选择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检查方式;老年人进行影像学检查要考虑其身体对检查的耐受性等。

    2025-10-13 12:16:08
  • 多发性直肠息肉能治好吗

    多发性直肠息肉可治好,治疗方法有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切术、EMR、ESD)、手术治疗(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术后需长期随访,具体治疗方案依息肉大小、数量、部位、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且重视术后随访防复发。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 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插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这种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采用,但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要避免过度损伤肠黏膜。对于成年人,一般身体状况良好的都可适用,但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评估。 对于无蒂的小息肉,也可采用黏膜切除术(EMR),通过在内镜下用圈套器等工具将息肉及其周围部分黏膜切除,然后对创面进行处理,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对于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无蒂息肉,E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将病变的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适用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该方法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儿童患者除非病情需要且有专业的儿科内镜医生操作,否则一般较少采用。 二、手术治疗 1.开腹手术 当息肉数量多、范围广,或者内镜下治疗困难时,可能需要开腹手术。但这种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较大创伤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开腹手术的创伤较大,所以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一般不作为首选,会优先考虑内镜下治疗等相对微创的方法。 2.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通过在腹部做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多发性直肠息肉且适合腹腔镜操作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只要能够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气腹等操作,都可以考虑。但儿童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更细致地评估其身体对气腹等操作的耐受性,以及术后的护理等问题。 三、术后随访 多发性直肠息肉治疗后容易复发,所以术后需要长期随访。一般建议患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新出现的息肉并进行处理。在随访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例如,儿童患者由于肠道仍在发育中,息肉复发的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密切地观察肠道的变化;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 总之,多发性直肠息肉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可以治好的,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息肉的大小、数量、部位、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选择,并且治疗后要重视术后随访以防止复发。

    2025-10-13 12:15:38
  • 胃癌切除后怎么护理

    胃癌切除术后需从一般护理、管道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康复活动护理及心理护理多方面进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切口,妥善护理胃管和腹腔引流管,合理安排饮食过渡,鼓励呼吸与有效活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一、术后一般护理 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一般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同时要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更要加强生命体征和切口的观察,因为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更高。 二、管道护理 1.胃管护理: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出,保持胃管通畅,避免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术后24小时内引流液可能为少量血性,若引流出大量鲜血则需警惕出血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胃管护理要更加轻柔,防止损伤鼻腔和食管黏膜。 2.腹腔引流管护理:同样要固定好,观察引流液情况,记录引流量、颜色等。若引流液异常,如浑浊、量突然增多等,提示可能有腹腔感染等情况。 三、饮食护理 1.早期禁食阶段:术后需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满足机体能量需求。对于不能经口摄入营养的患者,要确保静脉营养的合理输注,注意营养物质的搭配,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的供应。 2.逐步恢复饮食:排气后可开始少量饮水,如无不适,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软食直至正常饮食。流食阶段可选择米汤、藕粉等,半流食阶段可选用粥、面条等,软食阶段则要避免坚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老年患者和儿童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更加缓慢,根据个体耐受情况调整饮食进度,确保消化功能逐渐恢复。 四、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可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等,提高呼吸功能。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哭闹导致痰液堵塞呼吸道,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等辅助排痰。 五、康复活动护理 1.早期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24-48小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床边行走等。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老年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儿童患者活动要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下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2.后期康复活动:随着恢复情况,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室内行走、室外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六、心理护理 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家属要更加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向患者讲解疾病恢复的一般过程,让其对康复有合理预期。

    2025-10-13 12:15: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