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多发直肠息肉怎么治疗

    多发直肠息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与定期随访;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凝切除术、ESD等;手术治疗有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治疗要谨慎,老年患者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并加强护理。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多发直肠息肉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比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有害物质对肠道的刺激,降低息肉复发的风险。同时,要避免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因为这类饮食可能会增加肠道息肉发生的几率。此外,适度运动也很重要,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 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密切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根据息肉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医生会制定相应的随访间隔。例如,对于较小的、良性的多发性直肠息肉,可能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果息肉有恶变倾向或较大,随访间隔可能会缩短。 二、内镜下治疗 息肉切除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这是较为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于有蒂的直肠息肉,可通过高频电凝设备产生的电流将息肉根部凝固、切断,使其脱落。该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小(通常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一些较大的、无蒂或广基的直肠息肉,尤其是怀疑有癌变倾向或直径较大(大于2厘米)的息肉,E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可以将息肉完整地从黏膜下层剥离下来,能够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同时还可以对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三、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如果多发直肠息肉病情较为复杂,或者内镜下治疗困难,可能需要考虑腹腔镜手术。例如,当息肉数量多且分布较广,内镜下难以完全切除时,腹腔镜手术可以通过较小的切口进入腹腔,对肠道进行操作,切除病变组织。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具体是否适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 开腹手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息肉恶变且累及范围较广等,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开腹手术能够更直观地观察肠道病变情况,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但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多发直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肠道功能和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内镜下治疗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尽量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和身体反应,因为儿童的恢复能力和对不适的表达与成人有差异,需要特别关注其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老年患者:老年多发直肠息肉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选择对其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3 13:22:44
  • 肠癌的腹痛在哪个位置

    肠癌腹痛位置因病变部位而异,右半结肠癌多在右侧腹部,左半结肠癌多在左腹部,直肠癌多在下腹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肠癌腹痛特点,儿童肠癌腹痛位置不典型,老年人腹痛定位不准确,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生活方式及有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病史等人群患肠癌风险高且腹痛表现受影响,出现腹部不适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及时检查。 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一般位于右侧腹部,多表现为隐痛,位置常与阑尾的起始部位相关,接近右上腹或右中腹区域。这是因为右半结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等功能,肿瘤生长导致局部不适时,疼痛位置相对偏右。例如,盲肠肿瘤引起的腹痛可能在右下腹靠近髂窝的位置,升结肠肿瘤的腹痛多集中在右侧腹部偏上区域。 左半结肠癌:腹痛位置多在左腹部,常表现为相对较明显的胀痛或隐痛。降结肠肿瘤引起的腹痛一般在左侧中腹部,乙状结肠肿瘤的腹痛位置可能更靠近下腹部左侧,接近盆腔入口处附近。左半结肠肠腔相对较窄,肿瘤容易导致梗阻等情况,从而引发较局限的腹部疼痛。 直肠癌:直肠癌引起的腹痛多位于下腹部,靠近盆腔部位,常表现为下坠样疼痛或隐痛。这是由于直肠位于盆腔内,肿瘤刺激周围组织或引起直肠刺激症状时,疼痛定位在下腹区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肠癌腹痛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年龄因素: 儿童肠癌:非常罕见,但儿童肠癌引起的腹痛位置可能不典型,因为儿童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反应与成人不同。儿童腹痛可能表现为脐周附近的不适,容易被忽视,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疼痛位置,且儿童肠癌往往发现时分期较晚,需要引起重视。 老年人肠癌: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等因素,腹痛定位可能不如年轻人准确,可能腹痛位置不典型,同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会干扰对腹痛原因的判断,需要更细致地排查。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女在肠癌腹痛位置上没有本质的特异性差异,但某些情况可能与生理结构有一定关联。例如,女性盆腔解剖结构相对特殊,直肠癌引起的下腹疼痛可能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一定毗邻关系,但这不是绝对的导致腹痛位置不同的关键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人群:这类人群患肠癌风险增加,其腹痛位置可能与普通人群无明显差异,但长期不健康饮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等,可能会使腹痛表现更复杂。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肿瘤发生后引起的腹痛可能在肠道功能紊乱的基础上表现出来。 吸烟人群:吸烟与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吸烟人群患肠癌后腹痛位置等表现与非吸烟人群相比,目前没有明确的特异性差异,但吸烟可能影响整体身体状况,从而影响对腹痛的感知和疾病的进展等。 病史因素: 有肠道息肉病史人群:既往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发生肠癌的风险较高,其腹痛位置可能与息肉的位置及后续发展为肠癌后的病变位置相关。如果既往息肉位于右侧结肠,发展为肠癌后腹痛位置可能仍在右侧腹部等。 有炎症性肠病病史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肠癌的风险增加,其腹痛位置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本身导致的肠道病变位置有关,同时合并肠癌时腹痛位置可能在原有炎症性肠病相关腹痛位置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或叠加。 总之,肠癌腹痛位置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同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出现腹部不适尤其是有相关高危因素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3 13:22:10
  • 结直肠多发息肉是癌吗

    结直肠多发息肉本质是良性病变但有癌变可能,其分为增生性、炎性、腺瘤性等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数目及患者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诊断靠结肠镜等,腺瘤性息肉等需据情况制定随访计划,要依息肉具体情况监测处理以早期干预可能癌变。 一、息肉的分类及特点 1.增生性息肉: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直肠,一般较小,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呈丘状隆起,恶变率极低。 2.炎性息肉:继发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刺激导致黏膜增生形成息肉,其本身恶变倾向不大,但需关注原发肠道炎症的控制。 3.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常见的有癌变潜能的息肉,根据腺管成分不同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多见,恶变率较低;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管状绒毛状腺瘤介于两者之间。腺瘤的大小也与癌变风险相关,一般来说,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癌变几率明显增加。 二、癌变的相关因素 1.息肉特征 大小:较大的息肉,如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相对更高。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中,约30%-50%存在癌变。 病理类型: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癌变风险高,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可高达30%-50%左右,而管状腺瘤癌变率相对较低,约为5%-10%。 数目:多发息肉比单发息肉癌变风险略高,因为肠道内存在多个息肉病灶,发生基因突变等癌变相关事件的概率相对增加。 2.患者因素 年龄:一般年龄越大,结直肠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越高。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更新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几率增加,更容易发生息肉的恶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及癌变风险可能升高。高脂饮食会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胆汁酸代谢等,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刺激增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吸烟会影响肠道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等,酗酒可损伤肝脏功能,间接影响肠道代谢等。 病史: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结直肠多发息肉且癌变的风险比无家族史者明显增高。此外,有炎症性肠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几率会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随访。 三、诊断与监测 1.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多发息肉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部位等,并能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这是确诊结直肠息肉及其性质的金标准。 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息肉病变,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尤其是扁平型息肉的检出率不如结肠镜,现在多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2.监测随访 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等情况制定随访计划。一般来说,管状腺瘤如果是单个、直径小于1厘米,可在1-2年后复查结肠镜;如果是绒毛状腺瘤或多发性腺瘤,或者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可能需要更短时间的复查,如6-12个月复查结肠镜。对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如果是继发于肠道炎症,在积极治疗原发肠道炎症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也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息肉有无变化。 总之,结直肠多发息肉不是癌,但有癌变的可能性,需要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处理措施,以早期发现可能的癌变并及时干预。

    2025-10-13 13:21:40
  • 胰腺瘤症状

    胰腺瘤会引发腹痛、黄疸、消瘦乏力及消化道症状等表现,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等且可向腰背部放射;胰头瘤致胆总管受压会出现黄疸;肿瘤消耗及影响消化致消瘦乏力;还会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病史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核心病理机制相关。 一、腹痛 1.表现及特点 胰腺瘤患者常出现腹痛症状,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钝痛等。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尤其在平卧时加重,前倾坐位、弯腰时可有所缓解。例如,有研究发现约70%-80%的胰腺瘤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的机制可能与肿瘤侵犯或压迫胰腺周围神经、组织有关。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方式有所不同。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患者,其腹痛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本身可能会引起一些胃肠道不适,从而掩盖胰腺瘤的腹痛表现。而有胰腺瘤家族病史的患者,出现腹痛时应更加警惕胰腺瘤的可能。 二、黄疸 1.表现及机制 当胰腺瘤发生在胰头部位时,容易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从而出现黄疸症状。患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研究表明,约10%-20%的胰腺瘤患者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胰头瘤引起黄疸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达60%-70%左右。 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出现黄疸时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黄疸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反应可能更敏感,如皮肤瘙痒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女性患者在黄疸出现时可能需要考虑自身激素水平等因素与黄疸表现的关系,但一般不影响黄疸本身的病理机制。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瘤导致黄疸时,病情可能进展相对复杂,需要更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三、消瘦、乏力 1.表现及原因 胰腺瘤患者常出现消瘦、乏力症状。这是因为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且胰腺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胰腺瘤会影响胰腺的分泌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进而引起患者体重下降、身体乏力。一般来说,随着病情进展,消瘦、乏力会逐渐加重。有研究显示,多数胰腺瘤患者在确诊时已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体重可在短期内下降10%以上。 对于儿童患者,消瘦、乏力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营养支持等问题。老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时,可能本身存在基础的身体机能衰退,此时胰腺瘤引起的消瘦、乏力会进一步加重其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消瘦、乏力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区别,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查找消瘦、乏力的具体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消瘦、乏力的疾病。 四、消化道症状 1.表现及影响 胰腺瘤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这是由于胰腺功能受损,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过程。例如,患者可能对油腻食物的消化能力明显下降,进食后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营养支持来维持基本营养需求。老年患者的消化道功能本身相对较弱,胰腺瘤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可能会使其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需要加强对消化道症状的监测和相应的对症处理。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胰腺瘤导致的消化道症状可能会使原有病情加重,需要在治疗胰腺瘤的同时兼顾胃肠道基础疾病的处理。

    2025-10-13 13:20:49
  • 低位直肠癌可以保留肛门吗

    低位直肠癌能否保留肛门与肿瘤距离、大小、病理类型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肿瘤距肛缘≥5cm有较大机会保留肛门,相关手术有局部切除术、低位前切除术,距肛缘近且无法保肛时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需做好人工肛门护理及心理疏导,需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以保根治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 肿瘤相关因素 肿瘤距离:当肿瘤距肛缘较近时,保留肛门的难度增大,但也不是绝对不能保留。例如,部分早期低位直肠癌,通过精准的评估和合适的手术方式,仍有保留肛门的可能。研究表明,对于肿瘤距肛缘4-5cm的患者,采取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等规范手术操作,并结合新辅助治疗等手段,有一定比例可以成功保留肛门。 肿瘤大小:较小的肿瘤相对更容易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肛门功能。如果肿瘤过大,侵犯范围广,保留肛门可能会导致肿瘤切除不彻底,增加复发风险,这时候可能更倾向于牺牲肛门进行根治性切除。 患者身体状况因素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在满足肿瘤根治要求的前提下,更有机会保留肛门。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保留肛门需综合权衡手术风险与肿瘤控制情况。比如老年患者若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手术创伤大的肛门保留手术可能会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此时可能需要更保守评估是否保留肛门。 身体一般状况:身体状况良好、营养状况佳的患者更能耐受可能相对复杂的保留肛门手术。若患者存在严重营养不良、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情况,保留肛门手术的风险显著增加,可能会优先考虑保证肿瘤根治的手术方式。 保留肛门的手术方式及相关情况 局部切除术 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分化程度高的低位直肠癌。例如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情况。通过局部切除肿瘤组织,有可能保留肛门功能。但局部切除术有一定复发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后要密切随访监测。 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 是保留肛门的常用手术方式。适用于肿瘤距肛缘5cm以上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距肛缘4-5cm的合适患者可以采用。手术需要将肿瘤远端足够距离的肠管切除,然后进行肠道吻合,重建消化道。该手术需要精准的操作以保证吻合口的血运和愈合,降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风险。若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会影响肛门功能恢复,所以术后的密切观察和护理很重要。 不能保留肛门的情况及补救措施 不能保留肛门的情况 当肿瘤距肛缘非常近,不足5cm,且肿瘤侵犯范围广,无法在保证根治肿瘤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时,就需要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手术),切除直肠、肛管、肛门周围组织及大部分乙状结肠,然后在腹部做人工肛门(结肠造口)。 补救措施 对于行Miles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做好人工肛门的护理。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造口袋,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出现造口周围皮炎等并发症。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因为人工肛门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排便方式,提高生活信心。比如要向患者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造口袋,如何观察造口的血运情况等,让患者能够更好地自我护理人工肛门。 总之,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否保留肛门需要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

    2025-10-13 13:20: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