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本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饶本强,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外科专家、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师从中国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中国结直肠外科创始人张胜本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ihartwell教授,2004年参加联合国首批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获2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首创肿瘤中医“五怡”疗法和肿瘤中西医结合“五阶梯”治疗方法,发明肿瘤中西医结合证候量表作为辨证论治指导工具,极大提高肿瘤治愈率。发表论文105篇,专著10部,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省级“百千万”人才和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立三等功1次。

展开
个人擅长
肿瘤外科微创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展开
  • 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是什么意思

    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是乙状结肠部位肿瘤性病变,属腺瘤轻度异型增生,细胞异型性小、腺体结构规则,恶变风险相对低但仍需重视,常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不同人群处理及注意事项不同,有相关病史人群需更积极处理和密切随访。 病理特征相关 细胞异型性: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的细胞异型性很轻,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的大小、形态比较接近正常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核的大小、形态及染色质分布等方面与正常细胞差异不显著。 腺体结构:腺体结构相对比较规则,腺管排列有序,没有明显的杂乱无章的表现,腺管的大小和形态较为一致。 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的相关风险及处理 恶变风险 虽然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恶变风险相对低级别病变低,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恶变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部分病例也有可能逐渐发展为恶性肿瘤。一般来说,腺瘤越大、绒毛成分越多、异型增生级别越高,恶变风险越高,而1级相对处于较低风险层级,但仍需密切关注。 处理方式 内镜下切除: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因为内镜下可以将腺瘤完整切除,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通过结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术等方式将腺瘤切除,术后需要将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同时要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观察肠道其他部位是否有新的腺瘤发生。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不同年龄人群 中青年:中青年人群如果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因为中青年相对来说身体恢复能力较强,而且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未来恶变的风险。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取,同时要适量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如果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需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如果老年人体质较弱,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在决定治疗方案时要谨慎。可以先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评估手术风险等。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是否有腹痛、便血等情况,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 性别差异 男性:男性在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后,处理原则与女性基本相同,但在生活方式方面,男性可能需要更加注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因为饮酒可能会增加肠道肿瘤发生的风险等。 女性:女性在处理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时,要考虑到特殊时期如孕期等情况。如果是育龄女性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需要手术治疗,要告知医生妊娠计划等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式。同时,女性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需要注重健康,如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饮食的调整等。 有相关病史人群 有肠道疾病病史人群:如果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由于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会增加腺瘤恶变的风险,所以更需要积极处理,并且要加强术后的随访监测,因为这类人群肠道发生病变的概率相对更高。 有家族肿瘤病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结直肠肿瘤的家族史,那么发现乙状结肠管状腺瘤1级的人群,其自身发生结直肠肿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除了要按照常规进行处理外,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结肠镜随访,并且在生活方式上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好肠道健康的管理。

    2025-10-13 13:20:06
  • 老年人肠梗阻的原因

    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肠梗阻中老年人肠道肿瘤、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可致肠腔狭窄或堵塞;动力性肠梗阻里麻痹性肠梗阻因腹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全身性疾病致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痉挛性肠梗阻与精神因素、药物副作用等有关;血运性肠梗阻时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因老年人血管粥样硬化、心脏疾病致肠段血运障碍。 一、机械性肠梗阻 1.肠道肿瘤 对于老年人而言,肠道肿瘤是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升高。例如结直肠癌,肿瘤生长会占据肠道管腔,导致肠腔狭窄,进而引发肠梗阻。据相关研究统计,在老年肠梗阻患者中,因肠道肿瘤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比例较高。肿瘤不断增大可完全阻塞肠腔,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2.肠粘连 老年人既往可能有腹部手术史,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腹部手术会导致腹腔内组织损伤,术后局部炎症反应会使肠管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随着时间推移,粘连的肠管可能形成锐角,或者粘连束带压迫肠管,从而引起肠梗阻。尤其是多次腹部手术的老年人,肠粘连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 3.肠扭转 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肠道蠕动相对不规律。当存在乙状结肠冗长等解剖结构异常时,容易发生肠扭转。例如乙状结肠扭转,由于乙状结肠过长,系膜相对较短,在肠道蠕动不协调等因素作用下,乙状结肠可发生扭转,导致肠腔堵塞,引起肠梗阻。 4.肠套叠 老年人肠套叠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肠道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等病变可能成为诱发性因素,导致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另一部分肠腔中,造成肠腔梗阻。例如肠道肿瘤引起肠壁局部隆起,进而引发肠套叠。 二、动力性肠梗阻 1.麻痹性肠梗阻 老年人全身机能衰退,多种疾病可导致麻痹性肠梗阻。如腹部感染性疾病,像腹膜炎,炎症刺激可影响肠道神经功能,使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另外,电解质紊乱也较为常见,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麻痹性肠梗阻。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脓毒血症,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影响肠道神经传导,使肠道处于麻痹状态,出现肠梗阻。 2.痉挛性肠梗阻 老年人精神因素可能诱发痉挛性肠梗阻。长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另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肠道痉挛,如一些抗胆碱酯酶药物的不当使用等,但相对较少见。不过,老年人本身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在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以避免因药物导致肠道痉挛引发肠梗阻。 三、血运性肠梗阻 1.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容易发生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或者栓子脱落堵塞肠系膜血管,如心源性栓子,老年人患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的概率较高,心房颤动时心房内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肠系膜动脉,造成血管栓塞,使相应肠段的血运障碍,引发肠梗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老年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或者存在其他导致血液高凝的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容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影响肠管的血液供应,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引起肠梗阻。

    2025-10-13 13:19:08
  •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什么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可通过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治疗有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延误则可能发展为胃癌,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评估。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细胞更新等生理过程可能出现紊乱,更容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相关的细胞异常改变。例如,老年人群体中胃黏膜的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可能被打破,使得细胞更易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改变。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食品等可能增加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等物质,在胃内可转化为亚硝胺等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这些致癌物质会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物学行为,导致细胞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经血液循环等途径影响胃黏膜,饮酒可直接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长期吸烟饮酒会干扰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胃黏膜,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会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一系列基因改变等病理过程,增加发展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可能性。此外,有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基础疾病的患者,胃黏膜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病理状态,也较易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二、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发现可疑的病变部位,并且可以在胃镜下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诊断,这是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手段。例如,胃镜下可能观察到胃黏膜局部有隆起、糜烂、溃疡等异常表现,提示可能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病变。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胃镜活检获取的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医生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判断是否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深染,核质比增大,细胞排列紊乱等典型病理表现。 三、治疗及预后相关 治疗:一旦确诊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常需要积极处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适用于病变较局限、无明显淋巴结转移迹象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内镜操作将病变的黏膜或黏膜下组织完整切除。外科手术则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内镜下治疗难以完全切除或有恶变倾向更明显等情况的患者。 预后: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能够及时将病变切除,大部分患者可以阻断其向胃癌进展的过程。但如果延误治疗,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癌,影响患者的预后,导致生存率降低等不良后果。对于不同患者,预后还与病变的具体特征、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病变范围小、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往往优于病变范围广、治疗不及时的患者。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身体状况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儿童一般较少发生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但如果有相关特殊病史等情况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儿科安全护理等原则进行评估和处理;女性患者在治疗决策等方面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等因素,但主要还是以疾病的规范诊疗为核心。

    2025-10-13 13:18:53
  • 肠癌怎么得的

    肠癌发病受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疾病、生活方式及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中林奇综合征会显著增加风险;饮食上高脂肪低纤维、加工肉类摄入增多易致病;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会增加风险;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有不良影响;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5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会显著增加患肠癌的风险。例如林奇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引起。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个体,其细胞的DNA修复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基因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累积,进而引发肠癌。一般来说,林奇综合征患者在一生中患肠癌的概率较高,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相似,且发病年龄相对较早,通常在4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就可能发病。 二、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人群普遍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其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这种饮食因素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都有影响,年轻人如果长期保持这种不健康饮食,也会逐渐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加工肉类摄入:加工肉类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经常食用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等,会使肠癌发病风险升高。有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类,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一定比例,这种影响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存在。 三、肠道慢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反复损伤和修复肠道黏膜,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引发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病风险会逐渐增加。 克罗恩病:同样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肠道的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异常增生,增加肠癌的发生几率。克罗恩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其发病年龄也较为广泛,从青少年到老年都可能发病,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患肠癌风险较高。 四、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和细胞代谢。吸烟会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男性和女性吸烟人群患肠癌的风险都高于不吸烟人群。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而且吸烟还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加重其他可能导致肠癌的因素的影响。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同时,运动不足还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影响免疫系统对肠道细胞的监控,从而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这种生活方式因素对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有影响,年轻人如果长期久坐不运动,更容易受到影响。 五、年龄因素 肠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是肠癌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的各项功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也有所减退,对肠道内异常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所以年龄越大,患肠癌的可能性越高。

    2025-10-13 13:18:19
  • 胃全切除后如何吃饭

    胃全切除后饮食需遵循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儿童要保证营养全面合适且观察进食反应,老年人要关注食物温度和饮食规律。具体而言,少食多餐以适应消化道能力,初期进流质后期过渡半流质再逐步加固体易消化食物,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避免辛辣油腻,儿童重营养全面量合适及观察反应,老年人注意食物温度和饮食规律。 一、少食多餐 原因:胃全切除后,胃的储存功能丧失,一次进食过多会导致不适。少食多餐能更好地适应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例如,可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来吃。 应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儿童胃全切除后,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更需要频繁进食但每次量少的方式,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成年人也需定时定量地少量进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软质的面条、米糊等。 二、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流质阶段: 初期:术后短期内(一般1-2周),以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菜汤、藕粉等。这些食物容易消化,能为身体提供基本营养。例如,米汤富含碳水化合物,可快速补充能量,且对胃肠道刺激小。 后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羹、豆腐脑、软米饭等。鸡蛋羹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质地柔软,易于消化吸收;豆腐脑也是富含蛋白质的半流质食物,适合胃全切除后的患者。 固体食物阶段: 当患者适应半流质食物后,可逐步添加固体食物,但仍需选择易消化的种类。如鱼肉(去皮去刺后)、嫩牛肉(切碎煮烂)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以及煮软的蔬菜(如南瓜、胡萝卜等)。鱼肉富含蛋白质,且肉质细腻,容易被消化;煮软的蔬菜能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三、注意营养均衡 蛋白质: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可通过上述提到的鸡蛋羹、鱼肉、豆腐脑等食物获取。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对于各个年龄段的胃全切除患者都至关重要。儿童需要蛋白质来支持生长发育,成年人也需要蛋白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等。 碳水化合物:选择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米糊、软面条等,为身体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胃全切除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来维持基本生命活动。 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经过适当处理后)来获取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将蔬菜打成蔬菜汁饮用,既能补充维生素,又易于消化;水果可以选择香蕉等软质水果,富含维生素和钾等矿物质。 四、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可能引起不适甚至加重胃肠道负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避免。 油腻食物: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难度,胃全切除患者应尽量少吃。例如炸鸡、油条等应避免食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要特别注意营养的全面性和量的合适性。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营养缺乏会严重影响其成长。需要家长精心准备食物,确保各种营养成分都能适量摄入,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进食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胃全切除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除了注意饮食的易消化、营养均衡外,还需关注食物的温度,不宜过冷或过热,以免刺激胃肠道。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尽量保持固定的进食时间和食量,以适应老年人相对稳定的身体代谢状态。

    2025-10-13 13:18: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