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1、脊柱微创治疗(特别擅长应用内镜(椎间孔镜、椎板间镜)和通道微创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颈肩痛、坐骨神经痛、骨刺、椎管狭窄症;采用射频消融、神经根阻滞无创治疗腰腿痛) 2、斜颈微创美容整形 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综合治疗 4、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头颈肩腰腿痛。
向 Ta 提问
谢幼专,主任医师,中法双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会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上海分会工作秘书、AOSpine会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2003年赴法国Littoral大学和Institut Calot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研修,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7篇,参编中文专著3部,参加翻译专著2部。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RS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CORS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POSTER)、2011至201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九院临床医学院第一学期理论授课(见习带教)优胜奖。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2012至201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九院临床医学院第一学期理论授课(见习带教)优秀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援滇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展开-
脚无力发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脚无力发软可能由神经系统、肌肉、血管、代谢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也可能与药物副作用、营养不良、心理因素等有关,需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神经系统问题: 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维生素B12缺乏等,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脚部无力。 脊椎疾病:如脊椎间盘突出、脊椎管狭窄等,可能压迫神经,引起脚部无力。 脑部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导致脚部无力。 2.肌肉问题: 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肉营养不良等,可能导致肌肉无力。 肌肉疲劳: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运动后,肌肉可能会疲劳,导致脚部无力。 3.血管问题: 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变硬,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脚部供血不足,引起无力。 深静脉血栓:腿部静脉形成血栓,可能阻碍血液回流,影响脚部血液循环。 4.代谢问题: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分泌不足,可能导致代谢率降低,影响肌肉功能。 低血糖:血糖过低可能导致能量不足,引起脚部无力。 5.其他原因: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或肌肉功能,导致脚部无力。 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或矿物质,可能影响肌肉功能。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身体感觉不适,包括脚部无力。 如果出现脚无力发软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评估神经功能是否正常。 2.肌肉检查:评估肌肉力量和功能。 3.血管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检查血管是否有问题。 4.实验室检查:检查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排除代谢性疾病。 治疗方法取决于脚无力发软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神经系统、肌肉、血管或代谢等方面的问题,医生可能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2.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3.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改善症状。 4.处理心理问题:如果存在心理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脚无力发软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并注意休息和保暖。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复诊。此外,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关注脚部无力发软的问题,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2025-10-15 14:27:03 -
骨折的移位怎么判断
骨折移位可通过体格检查观察和X线影像学检查判断。体格检查视诊可发现畸形,触诊可感知压痛、骨擦感,活动度检查可发现异常;X线正位和侧位片能显示骨折端位置关系,三维重建CT可用于复杂部位骨折;不同部位骨折移位判断要点不同,儿童骨折需考虑其生长潜力和塑形能力,老年患者骨折易移位需结合骨质疏松情况综合分析。 通过视诊可初步发现骨折部位是否有明显的畸形,比如肢体长短不一、外观形态异常等情况。触诊能感知骨折处有无压痛、骨擦感等,骨擦感是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感觉,是判断骨折移位的重要体征之一。还可进行肢体的活动度检查,若骨折部位存在移位,患肢活动时会出现异常,与正常肢体活动有明显差别。 X线影像学检查 正位和侧位片:X线正位片和侧位片能清晰显示骨折端在不同平面的位置关系。通过对比骨折近端和远端的解剖标志,如骨骼的关节面、骨嵴等的相对位置,可明确骨折是否有移位以及移位的方向和程度。例如,对于长骨骨折,可观察骨折端是成角移位(骨折端形成角度)、侧方移位(骨折端向侧方偏移)、短缩移位(骨折端相互重叠导致肢体短缩)还是分离移位(骨折端相互分离)等。 三维重建CT: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跟骨骨折等,三维重建CT能更立体、直观地呈现骨折移位情况,能从多个角度观察骨折块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更精准地判断移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详细的依据。 不同部位骨折移位的判断要点 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视诊可见患侧肩部下垂,锁骨部位有畸形。X线可显示锁骨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如是否向上方移位等。 肱骨骨折:肱骨干骨折时,通过X线能看到骨折端的成角、侧方等移位情况;肱骨髁上骨折,需观察骨折端与肘关节周围结构的关系,判断是否有向前或向后的移位等。 下肢骨折 股骨骨折:股骨shaft骨折可观察骨折端的短缩、成角及旋转移位等;股骨颈骨折需判断骨折端是外展型移位还是内收型移位等,这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胫骨和腓骨骨折:可通过X线明确骨折端的侧方移位、成角移位等情况,比如是否出现骨折端向内侧或外侧偏移等。 对于儿童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特点,骨折移位的判断除了参考上述成人的方法外,还需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潜力和塑形能力。例如,一些青枝骨折,骨折端可能有成角,但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逐渐塑形恢复,不过仍需密切观察其移位变化情况。而对于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后更容易发生移位,判断时要结合其骨质疏松的情况综合分析骨折移位程度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
2025-10-15 14:25:14 -
腿抽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腿抽筋可由长时间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致肌肉疲劳、钙镁钾等电解质紊乱、腿部受寒冷刺激、下肢血液循环问题、神经受压迫、某些药物影响、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姿势不良及年龄因素(老年人钙质流失等、儿童营养需求大或活动量大使疲劳)引发。 一、肌肉疲劳 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后,肌肉在短时间内持续收缩,代谢产生的乳酸等物质堆积,会导致肌肉兴奋性改变,引发腿抽筋。例如长时间跑步、登山等运动后较易出现腿部抽筋现象。 二、电解质紊乱 1.钙缺乏:钙是调节肌肉收缩的重要离子,当体内血钙浓度降低时,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痉挛。比如饮食中钙摄入不足、老年人钙流失增多等情况易导致血钙降低引发腿抽筋。 2.镁缺乏:镁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抑制作用,镁缺乏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可诱发抽筋。 3.钾缺乏:血钾水平异常也会影响肌肉正常功能,导致肌肉收缩异常引发抽筋。 三、寒冷刺激 腿部受到寒冷环境影响时,肌肉会突然发生强直性收缩。如睡眠时腿部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冬季游泳时水温过低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腿抽筋。 四、血液循环问题 下肢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疾病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肌肉供血、供氧不足,代谢废物堆积,从而引发腿部肌肉抽筋。例如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人群较易出现此类情况。 五、神经压迫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可压迫支配腿部的神经,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使得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异常,导致肌肉异常收缩而发生抽筋。 六、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降血压药等可能会引起腿抽筋的不良反应。这是因为药物作用改变了体内电解质平衡或影响了神经肌肉功能。 七、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引发腿抽筋;同时,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也会增加抽筋风险。 2.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甲状腺疾病可能影响机体代谢,进而影响肌肉功能,导致腿抽筋。 八、姿势不良 长时间保持久坐、久站或不良睡姿等姿势,会使腿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肌肉疲劳积累易引发抽筋。例如长时间跷二郎腿,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和肌肉状态。 九、年龄因素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明显,骨骼中钙含量降低,同时肌肉功能减退、血液循环减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老年人更易发生腿抽筋。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等营养物质需求大,若钙摄入不足或生长发育过快,易出现腿抽筋;此外,儿童活动量较大,肌肉疲劳也可能导致抽筋。
2025-10-15 14:24:02 -
人体脊柱是如何弯曲的
人体脊柱侧面观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与腰曲凸向前,胸曲与骶曲凸向后,由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肌肉协同构建,胚胎期脊柱呈后凸,婴儿期随抬头坐立形成颈曲和腰曲,儿童青少年期脊柱弯曲适应运动姿势需注意防侧弯,成年期基本定型但受退变等影响,年龄因素中婴幼儿期需关注体位姿势,老年人因退变易致弯曲改变,生活方式中不良姿势致弯曲失衡,适度锻炼有益,疾病与病史如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会致弯曲异常,外伤恢复不当也可影响。 一、脊柱的基本结构与生理性弯曲组成 人体脊柱从侧面观存在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颈曲与腰曲凸向前,胸曲与骶曲凸向后。脊柱的这些弯曲由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肌肉等结构协同构建,椎体是脊柱的承重主体,椎间盘兼具缓冲震荡与连接椎体的作用,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活动,肌肉通过收缩来维持脊柱的姿势与运动功能。 二、脊柱弯曲的发育过程 胚胎期:胚胎早期脊柱开始形成,此时脊柱呈后凸状态,这是原始的脊柱形态基础。 婴儿期:出生后随着婴儿抬头动作的出现,颈部肌肉逐渐发育,进而形成向前凸的颈曲;约6个月婴儿开始学会坐立,腰部肌肉参与维持坐姿,逐步形成向前凸的腰曲。 儿童及青少年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弯曲会不断适应身体的运动需求与姿势变化,此阶段需注重保持正确姿势,以防脊柱侧弯等问题发生,因为儿童青少年骨骼仍具一定可塑性,不良姿势易影响脊柱正常弯曲发育。 成年期: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基本定型,但会因长期姿势、运动习惯及年龄相关的退变等因素产生细微变化,椎间盘的退变、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等可能对脊柱弯曲产生影响。 三、不同因素对脊柱弯曲的影响 年龄因素:婴幼儿期脊柱弯曲处于发育构建阶段,需特别关注其体位与姿势;老年人因脊柱退变,椎间盘水分丢失、椎体骨质增生等,可能导致脊柱弯曲度改变,增加脊柱相关疾病风险,如脊柱后凸畸形等。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会影响脊柱正常力学平衡,致使脊柱生理性弯曲失衡,长期可引发脊柱疼痛、椎间盘退变等问题;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维持脊柱弯曲的正常形态与稳定性。 疾病与病史因素:某些疾病如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会破坏脊柱的正常结构与力学平衡,导致脊柱弯曲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可逐渐引发脊柱呈竹节样改变、后凸畸形等;既往有脊柱外伤史者,若恢复不当,也可能影响脊柱弯曲的正常形态,造成慢性疼痛或脊柱功能障碍。
2025-10-15 14:22:58 -
脊柱弯曲该怎么治疗
脊柱弯曲的治疗及注意事项包括:轻度弯曲且生长发育阶段者定期X线监测随访,物理治疗有游泳及专业指导的脊柱矫正体操,骨骼未成熟且度数20-40°者用支具需长时佩戴,严重进展或有症状时考虑手术,儿童要早期发现干预,女性按常规治疗,有基础病史者手术需多学科评估及监测相互影响。 一、观察随访 对于轻度脊柱弯曲(如Cobb角小于20°)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人群(尤其儿童),需定期进行脊柱X线检查监测弯曲度数变化。若弯曲度数无明显进展,可继续观察随访,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密切关注脊柱弯曲趋势。 二、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 游泳:游泳时身体呈水平状态,水的浮力能减轻脊柱压力,同时游泳过程中背部肌肉需发力协调身体,有助于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对脊柱弯曲有一定矫正辅助作用,建议每周进行2-3次游泳锻炼,每次30分钟以上。 特定脊柱矫正体操: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脊柱矫正运动,通过特定的伸展、扭转动作,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和肌肉平衡,例如一些简单的脊柱侧屈、旋转等动作,但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三、支具治疗 适用于骨骼未成熟且脊柱弯曲度数在20°-40°之间的患者。根据患者脊柱弯曲的具体形态定制合适的支具,要求患者每天佩戴支具的时间不少于20-23小时,仅在洗澡等特殊情况下短暂取下,通过支具的外力限制来阻止脊柱弯曲进一步加重,佩戴期间需定期复查调整支具。 四、手术治疗 当脊柱弯曲度数严重(Cobb角大于40°-50°)且持续进展,或伴有神经压迫等症状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脊柱融合术等,通过手术固定脊柱节段来矫正弯曲畸形。对于儿童患者,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潜力,手术时机和方案需谨慎评估,以最大程度保障脊柱功能和未来生长发育。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脊柱弯曲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坐姿、站姿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对预后影响较大,且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骨骼发育情况,确保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略有变化,但对脊柱弯曲治疗的基本原则无特殊冲突,治疗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方案进行,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手术治疗需更加谨慎,需在多学科协作下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与脊柱弯曲治疗的相互影响。
2025-10-15 14:20:10